|
回忆城隍庙 当年小吃味道
新闻晚报
当年城中的小吃风情,大概要说老城隍庙、王家沙、梅陇镇、云南南路美食街等几处是各领风骚了,但要说最有特色,还是非老城隍庙莫属。数百年上海老城厢民俗文化的积淀,使老城隍庙小吃从源头上细究,或妙手偶得,或孤心苦诣,大都有来历和故事。
小时候,家住离老城隍庙仅数百米的地方,口袋里只要有了一二角钱,心里就会痒兮兮的,老馋唠地念想着城隍庙的小吃。
城隍庙门口,高高的牌楼门框上,书写着“保障海隅”四个大字,门两边雄踞一对石狮子,一进门,就踏入了小吃王国。
进门右侧是豫新点心店,卖鸡鸭血汤和赤豆糖粥。清末民初老城隍庙迎神赛会(庙会)一年三次,游人、香客众多,大家喜欢到小吃摊“吃白相”,活络的华菊芳在庙前第一个摆出血汤摊头,他采用市场上宰杀鸡鸭的“下脚”,精心制作供人“吃白相”的鸡鸭血汤,吃过的人一传十,十传百,使其名声大振。
1956年公私合营,华菊芳的小吃摊并入了豫新店。血汤分纯血汤和花色血汤。纯血汤是血块和肫,汤很清很鲜,一角一碗。花色是除血汤和肫外,加了心、肝、肠,还有鸡鸭肚子里的小蛋黄,一角五分一碗。那时候,我是穷学生,舍不得多花五分钱,那么吃纯血汤吧。偶尔父母开恩,请我们兄妹吃一碗花色血汤,能回味好几天呢。
豫新店的赤豆糖粥,我们儿时念的“笃笃笃,卖糖粥,张家老伯伯来了伐?”的童谣,说的就是解放前在老城隍庙敲着竹梆,走街穿巷卖赤豆糖粥的张阿菊。后来,张老伯在庙前固定设摊,公私合营时,他的摊头也被并入了豫新店。
豫新店对面为单档双档店,卖面筋百叶汤,也是当时有名气的小吃。单档,一个面筋塞肉或一个百叶包肉,浇上骨头汤;双档,骨头汤里,浮着面筋和百叶各一个。到城隍庙,我都吃单档。双档只有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叫我拿个钢精锅去城隍庙卖几份。吃饭时,父母把面筋百叶包搛给客人吃,而客人会谦让地推给我们小孩吃。所以我老盼着客人来,来了便能尝双档了。
再朝前走,是香火鼎盛的庙前小广场,当年用长条桌排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里面是围着围裙做小吃的师傅,外面吃客坐在长板凳上,类似现如今的大排挡。炉火旺,油锅滋滋作响,碗盏热气腾腾,油豆腐线粉汤、炸臭豆腐干、香糟田螺、油氽鱿鱼等,香气扑鼻,现做现卖现吃,闹猛极了。其中,香糟田螺为一个人称“老浦东”的人首创;油氽鱿鱼是广东汕头人,被誉为沪上“鱿鱼大王”的过关秋氽制出来的。
南翔馒头店,位于九曲桥北畔,轩窗临水。肇始于嘉定南翔,后到老城隍庙开了一爿分店,叫长兴楼点心店(今南翔馒头店的前身),出售的小笼馒头,收口十余道褶,皮薄,馅大,汁多,味鲜。此外,豫园附近的松月楼素菜包、桂花厅酒酿圆子、松云楼八宝饭等,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小吃。
老城隍庙小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久盛不衰,简言之,诚如《南市区志》所云,在于“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口味鲜美”,故其享誉沪上是有道理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