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37|回复: 0

大陆经济未见底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3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9-4-21 15: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磊:中国经济未见底

(陆磊,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现在,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原因有三。

  首先,从若干领先指标来看,中国经济似乎已经见底,但是,这种论述忽视了实体经济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的情况。如果其利润持续走低,那么未来投资的增长是不可预期的,也就是说,私人部门的投资增幅还会继续下降,至少现在看来,还没有出现反转。

  目前出现的繁荣,更多是依赖政府部门的投资。虽然这的确会拉动采购以及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但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增长拉动力并没有充分显现,私人部门投资还没有出现反转迹象。只有这些指标出现显著变化,我们才能说实体经济出现了好转,中国经济触底反弹。

  其次,从流动性的角度看,目前流动性仍然过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连续四个月(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信贷大规模增长。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全社会的流动性过剩,而不是短缺。这也说明中国和外国的金融部门在实际运行中的差异——外国出现流动性短缺,是因为“去杠杆化”的影响;而中国一直是由银行业为主导的,因此不太可能进一步“去杠杆化”。中国一旦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就会显得过剩。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相关,而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并不能有效反映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这种情况下,信贷扩张除导致利率进一步下降外,具体有多少实体经济部门真正受益,不得而知。

  第三,外部风险仍存。实际上,从2007年11月开始,中国经济已经面临下行压力,但各方基于多种考虑,未能及时承认。从现在的形势判断,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经济“独善其身”。而对全球经济发展而言,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

  目前,美国三大汽车厂商中,有两家面临强制性拆分甚至破产。这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打击,并不会亚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一旦美国汽车产业全线崩溃,势必对美国其他产业带来强烈震动,从而引起中国相关产业的震荡,进而影响中国的总需求。因此,今年上半年各种政策的密集出台,会对中国经济有一些短期的利好或刺激性作用。但我们未能见到全球经济将在下半年出现实质性复苏的迹象。

  有一个伪命题需要澄清,即中国会领先于全球经济复苏,甚至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力。任何能够拉动全球经济的力量,必须以庞大的需求扩张为前提,但我目前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庞大的需求。我们能看到的是,中国并没有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未能认识到虚拟经济的风险。而实体经济虽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也仅仅局限在过剩行业,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除了政策支持之外,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中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的论点。

  而与以上论点相反,我认为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后才可能出现反转,也就是说,晚于全球经济而复苏。原因亦有三。

  其一,中国提出了扩张农村地区总需求的计划,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结构调整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农村地区的总需求会在年内,由于种种政策的出台就出现快速反弹。另外,物价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今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同比下降1.6%,六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
4.5%,其中以农产品价格下跌最为严重。

  2007年是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最小的年份,其原因就在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虽然有人怀疑,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入是否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但至少不能否认,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正面作用。令人担忧的是,农产品价格下降速度领先于所有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这必然影响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到农民的需求和消费。因此,对于当前扩张农村地区总需求的效果,我表示怀疑。尽管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农民收入,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但在短期内这是难以实现的。

  中国的总需求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突发的、爆炸式的上升,那么,如何理解对经济触底反弹的预期?这只能归结为,我们仍寄希望于城市,寄希望于泡沫经济,寄希望于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复苏。以广州市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十五条”为例,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方案是以减税、扶持为前提,仍然依靠政策性的给予,其直接影响就是房地产成交量有所回升,从而又是一轮虚拟经济的繁荣。但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并不在此,而是实体经济。

  其二,外需水平持续下降。以广东省数据作为领先指标,一季度中国的外需下降令人担忧。如果不能靠提高七亿农民消费水平、增加农村需求来刺激经济,则我们只能依靠其他各国经济出现实质性反弹,增加对中国“世界工厂”产品的需求。如果没有外需反弹,我们的产品依然会出现积压。国家从信贷等政策上对企业给予支持,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增加就业,但是仍需考虑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情况,也就是买方的能力。

  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尤其令人担忧。例如,宁夏投入2500亿元资金,用于重工业基地的建设,还会在近期另增加1000亿元的投资。这些重工业产品计划销往东部地区,再从东部地区销往境外。可现在的问题是,境外需求锐减,这些产品最终会被如何处理,就成问题。这种刺激政策在短期内的确可以收到一定效果,到处也都是一片赞扬之声,但我们或许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还债”的时间可能就在今年下半年。

  其三,2008年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很令人吃惊,包括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的利润增长率达到35%以上,甚至达到了40%,而且是净利润。但分析其利润结构,基本上都得益于信贷扩张,这一因素推动总利润增长25%以上。实际利润增幅要远远小于资产扩张的增幅。

  进一步分析,这35%以上的净利润,还有很大部分是由于2008年1月1日起修改生效的所得税法,即所得税率从33%下调到25%。仅此一项,就使银行利润凭空增加将近13%。因此,尽管数据喜人,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实体经济的情况与银行几乎完全相同。很多行业也都从减免所得税、退税等政策中获益,而政府支出的增加才是这些漂亮数据出台的根本原因。但国家财力如何?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9500亿元,占GDP比重达3%。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比2007年降低了50%以上。要拉动投资,政府的财源在哪里?

  如果中共政府要继续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经济,最终也会和奥巴马政府一样,靠中央银行印钞票,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购买国债来推动经济。我们在批评别人印钞票的同时,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自己也会不得不走上这条路。这真是最大的讽刺。

  综上所述,目前很难看到中国实体经济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或者是哪个产业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点。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现在政府正以经济运行的质量为代价,追求短期信心的恢复及经济向好,而这是极度危险的。在没有看到真正合理的指标或者产业的复苏之前,很难判定中国实体经济已经触底,遑论反弹。■

  本文根据作者口述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9 21:4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