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52|回复: 0

壮哉唐诗---唐诗概貌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发表于 2009-4-23 23: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Blue"]  
轉貼

  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唐诗就是唐代的“一代之文学”。所谓“一代之文学”,就是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文学主流、文学倾向。

  一、唐代哪些人在写诗?

  整个唐代从高祖李渊至昭宗李晔(618-907),将近三百年,即使将五代十国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四百年,流传至今有名有姓的诗人竟有二千二百多位。其中,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农妇;雅至文人学士,俗至文盲武夫;长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写,个个会吟,更不用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这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璨若繁星、“光焰万丈长”的诗人群体,所以才谈得上那是“诗的时代”!下面略举几例,说明唐代诗人群体之宽广。

  “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萧瑀,南朝梁之后裔,曾仕隋及唐高祖,在李世民与其兄弟争夺政权的斗争中,站在李世民一边。又为人耿介,为官清正,李世民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图其形于凌烟阁,官至太子太保,封宋国公,并赠此诗。(《旧唐书?萧瑀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比喻危难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坚强与忠诚,这对于当代人亦有启发意义。

  “后妃”如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幸上苑,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腊月初八,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武则天却突然宣诏要到上林苑赏花:“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而且还指令花神:“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必须为我而开,而且要准时开,快开,捱到明天早上都不行!读此诗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势:女皇的威仪,女强人的泼辣,当然也有人类驾叹自然的气魄。真可谓 “非此人不能为此诗”!

  “村夫”如张打油《雪诗》: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诗虽通俗、直白,但却形象、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活泼、幽默、风趣,亦为今人生活中所习见。想见之中,会令人忍俊不禁。

  “农妇”如葛鸦儿《怀良人》:

  蓬鬓荆钗世所稀,

  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

  正是归时底不归?

  诗中这位农妇,“荆钗”、“布裙”,且久未更新(“犹是嫁时衣”),足见其贫寒;蓬鬓垢面,亦见其劳苦。但现在正是春夏播种胡麻的季节,良人(丈夫)为官家服徭役,应该归来,却为什么还没回来呢?贫穷、困顿,失望、无奈,一个无助的女人。此诗读来令人心酸!

  村夫咏鸡犬,农妇叹农时,此为“村夫农妇能为诗”。

  “垂髫少年”如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7岁时所写的一首诗。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在今天可以说连牙牙学语的幼儿都会张口背诵。

  一群大白鹅,弯曲着优美的长脖子,对着蓝天大声歌唱。它们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池塘中,鲜红的脚掌拨开清泠泠的水波,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鹅是常见的家禽,可诗人却从它们身上发现了这样明快活泼、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可见,只要热爱生活,就能时时发现美,处处找到诗意。

  七岁女子《送兄》: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

  七岁的骆宾王能写诗,七岁的女孩也能写诗。但她不如骆宾王幸运,因是女孩,所以连个名字也没落下,被称为“七岁女子”。“七岁女子”是武则天时南海人,因善作诗,被武则天召见。一日,送她来的兄长要回去了,武则天让七岁女子赋诗送兄,女子应声成就此篇。

  二、唐诗有多少首?

  唐诗共有多少首?难以数计。仅清代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就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馀首,后来人们又陆续搜补唐代逸诗一千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五万首。请注意,这只是在经历了资讯极不发达的1400多年之后流传下来的作品数目,当时实际产生了多少首诗?1400多年的改朝换代、历史风云、天灾人祸中,又流失了多少首唐诗,已经无法准确知道了。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有志于学习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读五千首唐诗不为多,只读了唐诗的十分之一呢。读五百首还算可以,也只是唐诗的百分之一而已。背诵五十首,仅仅是全部唐诗的千分之一,这是底线,是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的文化底线,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需要!

  三、唐诗繁荣的奥秘

  其一,盛世大舞台。唐代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当时的诗人都以那个清明的时代为自豪,都想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甚至出将入相。他们认为,“端居耻圣明”(孟浩然),而希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李白)、“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杜甫)。所以,伟大的时代给了诗人以胆魄,而他们的诗歌,也正唱出了时代的昂扬精神。

  其二,民族大融合。唐帝国是空前大一统的国家,国内“五胡十六国”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混战局面平息下来,文化融合大大加强,诗人们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各地的生活。南方的诗人可以到北方去看看大漠、长河、秦城、汉关;北方的诗人可以到南方去看看清溪、绿野、碧树、亭台。

  同时,中国同西域、中亚、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也有较大的发展。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帝国是一个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开放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诗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了,视野更为宽阔了,写作素材更为丰富了。

  其三,思想大解放。唐代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大度,所以诗人写起诗来较为自由、随意。

  举一个例子:

  唐初有一篇小说叫《补江总白猿传》,写的是南朝时期梁朝末年,有一位将军名叫欧阳纥,他携妻南征,途中妻子被白猿掠走,后虽逃回来,但已身怀有孕,生下一子,取名为“询”,但孩子模样像猴。后来欧阳纥因罪被杀,欧阳询被陈朝的尚书令江总收养。欧阳询长大后,“文学善书,知名于时”。

  大家知道,欧阳询是初唐时一个真实人物,为官经历了隋、唐两朝,太宗时官至太子率更令,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撰有《艺文类聚》一百卷)、大书法家。大概因为他的长相有点像猴,所以无名氏文人居然敢拿这位大人物开涮,可见当时风气的开放了!

  不仅小说中写欧阳询,朝廷官员也常常拿他的长像取笑他。据记载,有一次朝廷议事之后,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国舅长孙无忌赠诗欧阳询曰:

  耸膊成山字,

  埋肩畏出头。

  谁言麟阁上,

  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也不示弱,他抓住长孙无忌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是少数民族这一特点,于是拿长孙无忌的发型、服饰打趣:

  索头连背暖,

  漫裆畏肚寒。

  只缘心混混,

  所以面团团。

  宗大笑,说:欧阳公这样说他,不怕皇后报复吗?观众朋友想想,唐太宗尚且“大笑”,皇后当然不会追究了。

  以此可见,唐代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么轻松,随意,那当然是一个诗歌创作的好环境!

  其四,官家大提倡。这里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如上一讲所述的帝王们自己带头写。历代唐王,差不多都是诗人,都有诗作传世。帝王都爱诗,上行下效,就形成创作风气。二是帝王常鼓励词臣唱和,自己乐观其盛。读者可以查《全唐诗》中有不少“同题诗”(不同的作者在同一天写作同一题目的诗),其成因就是朝廷议事之后,皇上命题,大臣们同时做的“作业”。三是科举考试中有“考诗”的科目,即“以诗取士”,这是很关键的。考试就是指挥棒,诗写得好可以做官,谁不努力为诗呢?

  其五,艺术大综合。唐诗的繁荣还因为它根植于唐代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唐代,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艺术综合成长,高度发达,臻于成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如唐代音乐,有《十部乐》,有《霓裳舞衣曲》,唐玄宗时期,还亲自在禁苑梨园中训练音乐、歌舞人员,盛极一时,后世遂尊唐玄宗为“梨园”祖师。唐代舞蹈也美不胜收,《十部乐》、《霓裳舞衣曲》等都配有大型舞蹈,而小型舞蹈节目更是数不胜数,且有“健舞”、“软舞”之分(唐诗中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类诗歌)。唐代杂技常有“戴竿”、“掌上轻”一类惊险节目。唐代又是书法、绘画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大书法家、大画家许多都产生在那个时代,书法如“唐初四大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盛唐以后的怀素、张旭(“草圣”:“张旭三怀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呼号疾走”,气势磅礴,尽显唐人气概)、颜真卿、柳公权等;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画圣”)、李思训、王维等。

  其六,诗流大汇集。从中国诗歌的成长历史来看,到唐代,诗歌走向盛壮之年,理所当然是最美、最完善的时期,这是诗歌发展自身的规律所决定了的。中国的诗歌创作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萌芽幼稚期,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诗歌的青少年期,至唐代,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臻于必然成熟的时期,所以才有如此完善的状态。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7: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