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16|回复: 0

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何多长寿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80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08
发表于 2009-4-23 23: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性格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也是最为复杂的。特别是经过5000年历史文化积淀所传承下来的中国人,更非寥寥数语便可描绘。我们认可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而且认为性格也会影响人的寿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诸多长寿的文人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身上,略窥一二。

据已有资料显示的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先秦两汉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文人有20人,平均寿命为58.4岁。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汉朝的伏生活了92岁;隋唐五代79人,平均寿命为65.6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欧体"传世的书法家欧阳询85
岁,"柳体"的创造者、大书法家柳公权88岁;宋代82人,平均为65.6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享年85岁;金元29人,平均寿命为67岁,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卒年85岁;明代77人,平均为64岁,善音律的冷谦享年150岁,"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到90岁;清代126人,平均为
63.4岁,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黄宗羲享年85岁,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岁、刘大櫆83岁、方苞81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人为什么较常人的寿命要长些?我们认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三点共性的原因:

一,善修养、重情操。修身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怡情,当然也可以消愁解闷了。古代文人以圣人为楷模,心态较常人也有优越感,多数时候能保持一份心灵上的恬静与淡定,可以说精神上是充实的。行为上又多奉行中庸之道,处事平和,不温不火,这些都是极助于养生的;

二,有坚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从而也赋予了古代文人顽强的生命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指导思想给古代的文人锁定了人生目标,从而也培育了他们顽强韧性的特性,也不断磨练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古人年近花甲仍孜孜读书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这种精神和毅力让他们遇事不公之时能隐忍,于不开心处能释怀;

三,勤奋多思。勤于用脑有益于健康,文人自是用脑很多,脑细胞充满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长寿。

可见古代文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古代文人中也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发之时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这与他们的性格缺陷和处事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18岁即有才名,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33岁便忧郁而死。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也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多病,27岁便与世长辞。

北宋诗人王令,是王安石的连襟,常感叹自己"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不屑"将六尺躯,贱易五羖皮",还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用以谢绝趋炎附会的小人。是个极有个性的人。

同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与活到90岁的文征明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早年屡试不中,及第后却又遭贬。才情与现实的反差让他终日郁郁寡欢,年仅33岁便走完了一生。

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美誉的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刚过30岁便英年早逝。他的的诗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困惑,从中也能看出他孤独悲观的性格。

从以上例子我们又不难看出古代文人性格的中另一面,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的,只是表现出的强弱的区别。在我们看来,中国古代文人性格上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隐忍与功利并存。文人坚强隐忍,沉稳内敛,但在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掩藏着功利之心,一旦壮志未酬,便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能够自我解脱自我释怀尚可,否则必是适得其反,古代文人因此而积郁成疾的数见不鲜。

二,坚强与脆弱同生。读书可以陶冶情操,磨练性格,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面古代文人更容易将现实理想化,渴望心境合一的自然和谐状态,这就在他们内心深处埋藏下了脆弱的种子,而世事又哪里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内心的清高,遇到的挫折往往是不能承受的,这时的他们甚至比常人更加脆弱。

三,乐观与消极同在。古代文人学古通今,学识渊博,眼界自然开阔。天赋异禀使他们能够洞悉世事,但往往也会因为看的太透,而消极避世,行为做派与世人格格不入,缺乏生活的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在这种矛盾性格的影响下,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症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9 03: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