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9|回复: 0

俗世修道第一例──范蠡

[复制链接]

8947

主题

1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42816
发表于 2009-5-4 14: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世修道第一例──范蠡


作者:沉思


缘起

修炼之后,再来重读《史记》,你会有全新的视野,来看待其中的某些特殊史实;你会有个人不同的体会,来领悟历史的刻意安排……

功高震主 急流勇退

范蠡,春秋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是西元前536–西元前448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臣,同时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为财神。

周景王二十四年(西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 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五千兵卒逃入会稽山。

范蠡遂于此时,勾践穷途末路之际,倾力辅佐他,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勾践自己并“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利用吴国太宰噽的贪佞,進谗言逼死了忠良伍子胥,里应外合的写下了帮助勾践复国的传奇史迹。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劳苦戮力,终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认为在越王之下功高的人是难以久居其位的,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于是装着他的轻便宝物和珠玉,与亲信、随从们乘船出海去了,一直不曾再回到越地。

弃政从商 重操旧业

范蠡后来到了齐国,变姓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一家子和随从、亲信在海边结庐而居。全体齐心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進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如此久受尊崇,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官居卿相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把家产全部分散给知交与乡邻。

散尽家财 三迁至陶

一身轻便装束的范蠡,秘密离开齐国以后,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乃中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著作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生平:“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 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关范蠡的特殊记载

朱公在陶时生下了小儿子,及长,他的二哥因为杀人被囚于楚。朱公就说:“杀人者死这是国法。但我听说家有千金之子,是不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的。”于是让小儿子前往探视,当即把二万四千两黄金放在褐色的器具里,用一辆牛车载运。

尚未出发前,这事儿让老大得知了,就在老父面前据理力争:“在家,老大成年之后有督导家事的义务,所以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死罪,您不派遣我去,竟然要么弟去,那就是我太不肖!”说着,就想自裁……老母亲一看,急了:“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使老二活命,而先逼死了老大,如何是好?”

朱公不得已,只好改派老大去,事先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生。并对老大说:“你一到那儿,就送上千金到庄先生家,随庄先生的便,任凭他怎么去处理,千万别与他发生争执!”

大儿出发办事去了,还私自带着几百镒黄金。到了楚国,发现庄生家住在距城郭很近的地方,那儿野草丛生,可见其家很贫穷。然而大儿子还是完全照父亲所说办理,打开信匣,送進二万四千两黄金。庄先生便说:“你尽速离开,小心为上,切勿逗留!即使令弟被释放了也别追究原因。”

大儿告辞出来之后,没有经过庄生同意而私自留在了楚国,把他私下带来的金钱拿去送给楚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庄生虽然穷居里门,然而廉直的美德闻名全楚,自楚王以下,都以师礼尊崇他。他虽然出于礼貌收下朱公送来的馈赠,只是想等事成之后再归还以表信誉。因此大儿走后,立刻交代妻子:“这是朱公的钱财,就像生病无法预测哪天会好一样,我也不能告知你哪天可以归还他,所以你就别去动用!”他的这种操守与用心,哪是大儿所能揣测的。

庄生找了个适当时机去见楚王,谈论某星宿出现在天上某处,这种天象对楚不利。楚王素来相信庄的为人,便问:“该当若何?”庄答:“只能用恩德来解除灾厄啦!”楚王说:“先生请回,寡人知道怎么做了!”楚王立刻加派使者,将藏各种金币的府库严密的封起来。

楚国的一个权贵听到消息,惊喜的转告大儿,说:“楚王将施行大赦了!”大儿问何以故?答说:“每回要实施大赦,大王怕有人趁机在大赦前抢劫,所以常常先把藏金币的府库封闭,避免人干坏事。昨晚大王派了使者去封府库了!”

大儿以为楚国将大赦了,那大弟自当放出,他把二万四千两黄金看得很重,而庄生却一无作为,那不白使了吗?太可惜了!于是又去看庄生。庄生大吃一惊说:“你还没离开呀?”大儿就答:“当然!当初是为了大弟的事来拜访,如今他的罪,大家都说会自动赦免了,所以来向先生辞别!”庄生明白这年轻人的心意,就说:“你可亲自進入内室取回财物!”大儿如愿以偿的索回了这份厚礼,内心庆幸不已。

庄生因被朱公儿子作弄,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又入见楚王说:“我前些日子跟您谈到某星宿出现的天象,您说要修德以回报,可我现在外出,发现街道邻里都在谈论,说有一个陶地的富商朱公,因为二儿杀人被囚于楚,他家拿了许多金钱贿赂了王的左右,所以您并非为了体恤民情而赦,乃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大为震怒:“寡人虽无德,但也不至于为此事而特别施恩的!”立刻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翌日才发榜特赦。

大儿最终所运回的是二万四千两黄金和他弟弟的尸体,老母及陶邑人都很哀伤,只有朱公独自在笑,他说:“我本来就知道,这哥哥一定会杀死他弟弟的!并非他不疼爱弟弟,而是舍不得钱财呀!起因于他年少时和我一起,胼手胝足的艰苦谋生,所以重利,无法舍弃财物。小儿子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乘坚车、驱良马、逐狡兔,哪里懂得钱财是怎样积聚成的?所以他会轻易地舍弃,不会吝惜的。此前我所以要派小儿子去,就是为了他能舍弃财物呀!相反的,大儿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却杀死了他的弟弟,这是必然的,没啥好悲伤的!我日日夜夜就在盼望丧车的到来!”

所以范蠡搬迁了三次,却成名于天下,他一到哪落脚,就又在哪成名,最后据说以八十八高龄老死在陶。所以“陶朱公”的美名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结语

这范蠡的一生,跌荡起伏:耐心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刚开始,还曾与另一大夫作为向吴国求和的抵押品,滞留异地两年才被放回,屈居囚徒,吃尽苦头;二十年的“生聚教训”,时间长也动摇不了他,一路到底直至灭吴,意志坚强;高官厚禄、权倾一时却不为所动而及时引退,视盛名如草芥,说丢就丢,毫不恋栈;接着放下身段,垦荒创业,心态收放自如,什么也难不倒他;积财致富成为巨贾,也不看在眼里;重作冯妇,又当上齐国卿相,却居安思危,认为绝非祥兆,必被盛名所累,因此又弃官罢相、散尽家财、再徙山东;因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守信重诺的高尚道德,最终又以富商寿终正寝,成就了“儒商”的美誉。

红尘浊世中的范蠡,却不被污染,去名、去利快得像换套衣服似的,稀松平常。再看看他对待二儿死讯的方式,既不伤心难过,反而乐呵呵的解释自己的做法与根据,这个世间人全身心都被缠绕的情网,他挣脱得干净俐落、点滴无存!虽然亲友能够接受理解,但内心肯定会觉得这人未免太无情了。

个人以为,范蠡的一生就是来修炼的,而且是在俗世中進行的,让他在名、利、情的罗网与深渊中跳脱出来。先秦时代的人心、道德普遍都较高尚,因此本质真性尚未迷失多少,对名与利,容易看淡、容易舍弃。知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左手来,右手去,不往心里去。赚了大钱,分给亲友;没了钱,从头来,由零开始,神佑善者,老天不会亏待你的。

世间聚散本无凭,跟天下事一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生更如是,亲子、亲情亦如此,没有恒常不变之理。二儿之逝看得透,因为他已把人性摸清而能预知这种结局。他跳出“情网”挣脱“情丝”,在高处看,一切都有因缘,所有都是果报而心不为之所动,最终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也许,范蠡是上苍特意安排他开创俗世修炼的首例呢!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是世间最光怪陆离的假相:诸国争霸、权势名位、金钱利禄、儿女情长……等等,围着他转圈儿,但他顺势而行,随其自然,一路过关斩将、破迷去执。不但没沉沦,还依旧走着他该走的路,终究超脱凡俗,终究归于道山而完成了他既定的使命。

也许,慈悲的上天,老早就以范蠡这一生,明显而完备的俗世修炼过程昭示我们,什么身分都能修,只要有这颗心;什么环境都能修,只要坚持向道。并非如西谚所云:富人要想修,比骆驼钻针眼还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6 09: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