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78|回复: 0

乾隆修颐和园石舫的真正用意(图)

[复制链接]

8947

主题

1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42816
发表于 2009-5-22 11: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乾隆修颐和园石舫的真正用意







    颐和园石舫,承载着多少皇家秘闻,又见证了多少兴衰故事。乾隆当初修建石舫的时候,却与唐朝名相魏征有关,并有着不为人知的用意……



    说起北京颐和园石舫的由来,需要先从魏征说起。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少时孤贫落魄,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魏征被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200馀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与政治,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李世民皇帝要以隋亡为戒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颐和园清宴舫,此图摘自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皇家园林》一书



    石舫,北京颐和园长廊西端湖边装饰点景的一条大石船,名曰“石舫”,亦名为“清宴舫”。其前身,是明朝“圆静寺”内的一处“放生台”。


所谓“放生”,简要可谓释放鱼虾之类的动物。


例如古籍《列子·说符》中载:“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日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后来就演变成信佛的人把放生看作是一种善举。


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都要陪着他的生母孝圣皇太后到“圆静寺”内的一处“放生台”进行放生,以表他们从善之心。


久而久之,乾隆皇帝就由水联想起了魏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复舟”,思来想去,认为这句名言,尽管是非常有道理,亦可勉励朕注意处理好水与舟的重要关系,但亦使朕心理上总觉得这句名言,亦还包含有不吉祥的一面,亦是使朕犯忌的,怎么办?



乾隆皇帝琢磨来琢磨去,想起了圣祖康熙皇帝讲究避讳,普天下人凡是遇到书写“玄烨”二字时,都写成为缺笔字“”,以及将“玄”字改写成“元”,例如将《千字文》的首句“天地玄黄”,给改写成为“天地元黄”,将“皇宫”(俗称)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给改称为“神武门”,以示避讳,以示尊崇世祖康熙皇帝。


那么,我乾隆皇帝为何不大破大立,将“放生台”改建成为一条大石船放在水里呢?这样,就可一举两得了,既能提醒朕“水能载舟,亦能复舟”,则又有示意“水只能载舟而不能复舟”,使我大清江山永固。


相传石舫最初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4a3e2d45t6a522d29c5cc&69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6 13: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