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38|回复: 9

品读苏轼: 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下)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发表于 2009-5-28 15: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廣南子

[color="Blue"]



七 天伦之乐

画外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谁,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是谁,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风流才子总要配多情佳人,那么,苏大才子将会与家人唱出怎样的欢歌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带您走进苏轼,解读苏轼家庭生活之《天伦之乐》。   在前面的系列讲座中,康震老师带领我们走近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跟随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带给我们的积极与无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分专题来探讨苏轼人生的各个侧面。苏轼做为中国古代一流的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家庭生活历来备受人们关注,那么,苏轼究竟拥有怎样的家庭生活?流传千古的悼亡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究竟为谁而做?这期间,又寄托着苏轼怎样的哀思与惆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带您走进苏轼的家庭生活,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第七集“天伦之乐”,敬请关注。

   康震: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乡,都是眉山人,她比苏轼呢小三岁,结婚的时候苏轼十八岁,她十五岁。她给苏轼生的儿子叫苏迈,是苏轼的长子。根据苏轼给王弗所做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记载,苏轼对王弗的评价很高,主要有两点:第一说她夫人“敏而静”。就是非常的聪敏,同时呢又不事张扬。第二是什么呢?叫“有识”,有见识。为什么有这两个评价呢?在这篇墓志铭里面,苏轼展开了一个漫长的回忆。刚结婚的时候,苏轼其实啊不大看得起他这个妻子,觉得他这个妻子没什么文化,十五岁嘛,还是个小女孩,就在家里做做家务,伺侯伺侯公婆,足矣。后来这种看法有转变,为什么呢?有时候苏轼在读书的时候,在温习功课的时候,她这个夫人在旁边,静静地做针线活儿,也不吭声。苏轼虽然聪明,可是有时候背书背着背着也有卡壳儿的时候啊,哎,有那么几次一卡壳想不起来了,她这个夫人在旁边悄没声儿地给他提个词儿,悄没声儿地提个词儿,提完词儿之后,就接着做她的针线活儿。哎?这苏轼觉得很奇怪,她给我提词儿?指着满屋子的书,挑了几本书就问她。没发现这个夫人,全都能回答上来,呃唷,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娶了一个特别有文化,特别有知识,特别聪明,特别有智慧,但是又不吭声的这么一个好妻子。这是苏轼对他的夫人呢,在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不是个笨丫头,是一个聪明女孩,可是问题在哪儿呢?苏轼自以为现在对夫人有了新的认识,他错了,他夫人对他的认识比他对他夫人的认识要深刻得多。王弗对她这位少年天才的丈夫早就心中有数了。他有文化,他有知识,天下的才子。可是有一样,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不会待人处世。他夫人就发现这个人啊,能分得清什么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分不清什么是好人和坏人。他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哎,王弗呢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这个苏轼跟这客人怎么说话。有一天哪,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这种人你跟他浪废什么时间啊,你看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从来没有标准,说话总是模棱两可,你想怎么说,你有什么意见,他就迎合你。象这样的人,你不要跟他交往,不要跟他说话。苏轼说是是是,但是可能是有点不以为然,心中说,官是我做,又不是你做,对不对?有一次,来了一位,这位是个见面熟,一见苏轼之后简直就跟老朋友,显得特别地亲密,什么话好听就给苏轼说。走了以后啊,王弗就出来说,这样的人就不能跟他交朋友,属于什么呢?来得也快去得也快。那么夫人的话到底应验不应验呢?在给夫人写的墓志铭里面,苏轼非常惭愧地回忆道:每次夫人都说对了,他不能不服这夫人的判断力比他要准确。所以你说这有时候这事很奇怪,你说苏轼,是当代的大才子,一流的文人,很关心天下的大事。她的夫人有文化,但是比不上他,只关心身边的小事。问题在什么地方呢?生活当中没那么多大事,基本上是由小事组成的。所以苏轼基本上在这类问题上都得听他夫人的。夫人经常告诉他说:现在你的父亲不在你的身边,可没人成天提醒你,你自己做事情一定得慎重。所以苏轼的这个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一特别聪敏,特别有智慧,特别精明的一个女性。

   画外音:王弗嫁给了少年天才的苏轼,在多年的生活中,王弗曾经陪伴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感受金榜题名的风光,他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不仅仅是一对少年夫妻,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伴侣。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由于身体抱病,王弗不幸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于京城开封,年仅二十六岁。王弗的早逝,带给了苏轼巨大的伤痛。那么,才华盖世的苏轼将会唱出怎样哀怨缠绵的挽歌,来悼念这位亡妻呢?
   康震:他夫人去世了以后,苏轼的父亲跟他说,说你这个夫人跟你是同患难的,将来一定要把她和你的母亲埋葬在一起。苏轼在过了十年以后啊,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历尽了宦海的风波,有一天晚上他作梦,梦见了他的这第一位妻子王弗,非常地感伤,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这词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应该说十年的阴阳隔绝,都没有能够断绝苏轼对他这第一位妻子的深情厚谊,为什么呢?你看他在这词里面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人远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无法跟她相见,多么地凄凉。而他自己现在要找一个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现在心中的苦闷讲给她听,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风的后面,听到他和客人的谈话出来劝他两句,没有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见面,他已经变了样子了,再也不是十年前那个翩翩少年,而是一个尘满面、鬓如霜的中年人。这些年的宦海的风波,这些年在仕途上的种种的不顺利和坎坷,都一次又一次地让他想起、他的妻子是多么地宝贵。所以在晚上他做梦的时候,梦到了他妻子永远地留在他脑海当中的,就是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妙龄的妻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见了面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不停地哭、不停地哭,为什么呀?千言万语都说不出来,这些年互相之间的彼此的思念。这个伟大的词人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描写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的时候,却往往能够使用异乎于常人的艺术的手段,使得阴阳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却从而更加容易拨动我们内心那个非常脆弱的心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当明月再一次地照到那一片松林的时候,照到了你的坟茔之上的时候,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流下了眼泪。所以苏轼他可以写“大江东去”这样超迈的作品,同时他对于那种非常微小的、非常细微的男女之间的恋情,男女之间的相思的这种感情,也写得非常地动人。所以总的来说这第一位夫人王弗,在苏轼的心中是什么呢,是聪明的、是智慧的,而且给他留下了长久的、多情的回忆。

    画外音:原配夫人王弗的早逝带给了苏轼巨大的哀恸,那么,在以后的岁月中,谁将为苏轼续写生命的乐章,成为续弦夫人?她和王弗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苏轼对待她,又有怎样的情感呢?

   康震:他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要小十一岁,二十一岁那年嫁给了苏轼,也就是说苏轼在三十二岁那年娶了这个王闰之。他给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迨,一个叫苏过。王闰之跟他这堂姐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她没有堂姐那么聪敏、那么智慧、那么精明,但她非常地温柔体贴。她去世的时候也只有四十六岁,苏轼在给她写的这个墓志铭里边,对她有两个评价,第一个是“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这评价很高。她做母亲做得最好。对她堂姐留下来的这个长子苏迈,她看待他就好象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三个孩子的爱完全是平等的,一样地深厚。这是第一。第二说什么呢?说“得失如一,随遇而安” 啊,王闰之跟王弗不一样,因为王弗去世得很早,当时正是苏轼还没有完全在仕途里边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王闰之不一样,她跟随了苏轼二十六年的时间,经历了什么呢?经历了苏轼在朝廷里边做官,后来怎么样呢?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回到朝廷做官,经历这么好几个阶段,起起伏伏,那么她跟着苏轼的时候毫无怨言,而受苦的时候她没有怨言。但当苏轼回到朝廷发达的时候,她也没有那种耀武扬威,始终保持一颗很平常的心态。苏轼在这一点上对她评价很高,而且她对于维持苏轼这个和谐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王闰之肯定没有她姐姐那么聪明,这是可以肯定的啊,比如说吧,我们知道苏轼在湖州的时候,不是被那个朝廷的官员抓走了吗?后来苏轼给他的朋友文彦博写的信里面说,说了什么呢?说他被抓走了以后啊,王夫人非常愤怒,把苏轼写的那些书稿啊、诗稿都拿出来说,写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几乎把我们全部都吓死。“嚓”打火机一点,火柴一点,就全烧了,所以等到后来苏轼回来之后,一查发现“十亡其八九矣”,烧掉很大的一部分。但你也不能怪她呀,就是什么呢?她这个王闰之啊,她是一个非常温柔的非常体贴的很多情的这么一个夫人。但她受不起这种政治风浪的惊吓。他的夫人(王闰之)去世的时候,苏轼非常难过。因为这个王闰之啊,陪伴他的时间特别长。他在这个祭文里面写道“ 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说你去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站在门边迎候我回家了,再也没有人去照顾我们的田园了,呜乎哀哉我非常地难过呀,为了你,我流干了我所有的眼泪。对于王闰之,苏轼也是无比地留恋,表达出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画外音:王弗、王闰之姐妹俩,先后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岁月,王弗的聪敏智慧,帮助苏轼走向成熟;王闰之的细心照顾带给了苏轼最温暖的体贴。但是,在苏轼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位值得书写的女子,她的出现,完满了苏轼风流才子和多情美人的传说。她的存在,丰富了苏轼洒脱不羁的人生。那么,她究竟是谁呢?

   康震:在苏轼的情感生活里,还有一个人也很重要。就是他的侍妾朝云。这朝云哪他要比苏轼小二十五岁,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那时候朝云才十二岁,收进来的一个小妾。她跟苏轼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关于朝云哪,民间的传说很多了,应该说苏轼关于朝云,所留下来的文字,是最多的,纪念朝云的文字,也是最多的。他给朝云有两个评价,两句话,一个叫“敏而好义”,一个叫“忠敬如一”。敏而好义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朝云不但很聪颖,而且具有丈夫一样的义气。忠敬如一,是对我,对我这个家,始终保持一颗忠心,换句话说,她做为一个侍妾,她所应该给(这个)家庭承担的责任,远远其实不应该是那两位妻子所承担的那么重,但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来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北宋的时候,士大夫啊他可以招很多这样的歌妓和侍妾,她们并没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要为这个家庭付出什么。那么原来可能有一些召进来的这个歌妓啊,她们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有客人来了之后跳舞啊,或者给他们敬酒啊,但是如果这个家庭败落了,很多这样的侍妾都离开了家庭。但是朝云没有。朝云曾经给苏轼还生过一个孩子,叫苏遁。但是呢很快夭折了,这件事情对朝云的打击非常大,但是她也没有离开苏轼的家,包括苏轼被贬到惠州,过着非常窘困、非常艰难的生活的时候,朝云都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边。那么我们说,朝云跟前边两位夫人,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朝云应该说,在苏轼看来,更多的象是他的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天下午啊,这个苏轼在院子里散步,当时正是暮春时节,阳光普照,很舒服,家里边的人都忙忙碌碌地,苏轼在院子里转,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拍了拍就问,你们说,我这里边都装的是什么呀?旁边有一个奴婢就说,您这里边装的都是锦绣文章。苏轼一听,太俗了吧。本身就是一肚子锦绣文章,还用得着你说吗?是吧,不对,另外一个奴婢说,那都是满腹的经纶哪,治理国家的满腹的经纶。苏轼一想这也用不着你说啊,这个也不对。最后只有朝云说,您这一肚子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哈哈大笑,确实是红粉知己。所以朝云对于苏轼,在人生上、在信仰上,包括在政治上的坎坷,都更多了一份理解。

   这种理解跟一般的家庭主妇在生活上的照顾和体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说,在惠州的时候,朝云给予苏轼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家安顿下来以后,她陪着苏轼参禅悟道、谈诗论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苏轼这样的大文人当然需要生活上的照顾,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精神上的知己,这是朝云能够给予他的。苏轼写过一首词叫《蝶恋花》,应该说这首词跟朝云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很多的史料笔记里边,人们往往喜欢把这首词跟朝云联系起来。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很典型的婉约词,写的是男女之间的那样一种很模糊的很敏感的很细腻的情感。那么据说,苏轼写了这首词之后,要请朝云给我们唱一唱吧,朝云还没开始唱呢,泪满衣襟啊,苏轼很奇怪,说,我就让你唱一首词,你至于吗,就哭成这个样子。朝云讲了一番道理,什么道理呢?说:“奴所不能歌者,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二句,”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观念。你想想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眼见得柳枝上的柳絮,柳枝上的柳叶,一年一年的来,一年一年的少,作者又写,天涯何处无芳草,可你翻过来想呢,那就是说,今天你是芳草,明天你就不是芳草,既然何处都有芳草,那么这一刻的芳草,也许就不是那么珍贵了。所以这里边透露出一种什么呢,对生命的深刻的一种无常的感觉,正是这种无常的感觉,触动了朝云的心思,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和苏轼都将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因此她不愿意唱,她觉得唱这个东西好象是唱自己的哀歌一样,没过多久朝云就去世了。所以这首词,就好象是写给朝云的一个谶词一样。朝云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后,苏轼在写给她的祭文里边,没有一句话表现出来男女之间那样一种非常柔情的、非常思念的儿女情长的话,一句都没有,他的那个祭文写得更像是给一个同道者,给一个知己,给一个朋友的一个祭文,这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朝云在苏轼心目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位置和独特的位置。

    画外音:侍妾朝云让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浪漫与多情,她虽然身分卑微,却能够带给苏轼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悦,苏轼也因为朝云的存在而为旁人所艳羡。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子,各个不同却又个个精彩,正因为她们对苏轼的爱,苏轼才得以成为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苏东坡。

   在前面几集中,康震副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杰出的眉山苏轼三父子,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成功,来源于从小受到父亲苏洵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杰出代表的苏轼,追求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那么在“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并不顺利的苏轼,将怎样“齐家”呢,他的儿子是否也象他那样才华盖世、满腹经纶呢。

   康震:苏轼这一生啊,前后一共有过两位正妻,一位侍妾,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苏遁夭折了。那么他的这个三个儿子,老大叫苏迈,老二叫苏迨,老三叫苏过。老大是在苏轼二十四岁那年出生的,苏迨是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出生的,苏过是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出生的。苏轼对待这三个儿子在教育方面啊,有个总的原则,这个总的原则是基于自己自身的教训而提出来的。他有一首诗怎么说呢?他说啊: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

   这什么意思啊?人家养了孩子,都说孩子多聪明啊,越聪明越好,但是我不,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聪明,我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希望我的孩子呀,笨笨的、慢慢的,不要显示出聪明来,就这么无病无灾地长大成人最好。所以苏轼呢他对孩子是这样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前面曾经讲过,他被贬惠州、被贬到儋州的时候,他都不希望连累孩子,他自己这一辈子,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苦难,他再也不愿意让这种苦难让自己的儿子来分担,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所以)这个就体现出什么呢?就是一个天才的人物,由于自己的这样一种在时代的天才的文学的文化上的才华而遭受的各种的厄运,反映到他儿子的教育上,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分聪明,这真是时代和历史跟苏轼开的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先来看他的长子苏迈有些什么特点。这苏迈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什么这么说呢?苏轼在湖州被抓的时候,只有苏迈被允许陪伴他到开封。后来苏轼被抓到开封监狱里边,又是苏迈天天给他送饭,后来,被贬黄州之后,又是苏迈首先单独陪伴他的父亲先到黄州把家安顿好。等到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又是苏迈到后来率领家里二十多口人赶赴惠州与苏轼汇合。所以他这个老大呀,是家里边的一个顶梁柱。苏轼对他这个老大有个评价,四个字,叫:天资朴鲁。他很淳朴,很治实,不是那么聪明,但是都干的是实事。所以老大苏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非常地质朴,整体上他是家庭的总管,为人不事张扬,这是他性格的特点,也是苏轼对他的期望。这个老二叫苏迨,苏迨从小发育有点慢,到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跑,所以苏轼就很着急,请了个和尚叫辩才,专门为他落发摩顶,据苏轼讲一落发摩顶这孩子立刻跑得跟别的孩子一样快了,这个孩子从小发育比较慢。后来他娶了谁呢,苏迨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子,两家是世交。

    画外音:长子苏迈和次子苏迨并没有继承父亲苏轼的满腹才情,让我们不禁有些失望。究竟是孩子本身的资质愚鲁,还是苏轼仕途上的坎坷,耽误了孩子的培养呢?在三个儿子苏迈、苏迨和苏过中,苏轼最喜欢谁呢?

   康震:苏轼最喜欢的是谁呢?是老三,就是这个苏过。苏过有一个外号,叫小坡。因为苏轼号东坡,他叫小坡,这个孩子的性情最像苏轼。又因为苏过后来是唯一陪伴苏轼在海南度过了那几年最艰苦的生涯,所以苏轼对这个最小的儿子最有深情。在海南的时候,苏轼对这个苏过,有三方面的教育,一个是人格修养,第二是学业文章,最后一个是办事的能力。你注意啊,苏轼对他几个孩子的要求都很实在,并不过分,你比如说在海南的时候,因为这个苏过陪伴着父亲,走过了很多艰苦的岁月,自己养成了一种耿介不屈的一种性格,他自己在诗里边说:不涉忧患那长生。一个人要是不经历点苦难,那怎么能够长大呢?苏轼对他非常的赏识,说什么呢,说:某既缘此绝弃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儿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哈哈。)什么意思呢?说我自己历经了生活的磨难之后,已经能够做到身心两安,不为外物所动。没想到我这个儿子,也象我一样,能做到超然物外,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感到非常地欣慰。所以他在苏过这个孩子的身上,总是能够看到什么呢,自己的影子。为什么苏过后来人把他叫做小坡呢,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但是遗憾的是什么呢?他这三个儿子啊,由于苏轼本人一生颠沛流离,特别是到了后来晚期的时候,在政治上总是陷入到一个又一个的波涛当中,所以也影响了他孩子的仕途。他这三个儿子里边,都没有谁做过很大的官,论起诗文创作,只有小儿子苏过,后来很有一些诗文流传了下来,也成为他这三个孩子里边,应该说在文学方面才华最高的。

   所以后人说什么呢?说苏轼是很幸福的。为什么幸福呢?说他在少年的时候,有好父母;到他中年的时候、壮年的时候,有好的伴侣;到他晚年最倒霉的时候呢,有非常孝顺的、而且很有才华的子女陪伴着他。但其实呢苏轼也是很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年轻的时候、(那个)对他非常好的妻子,早早就去世了。到了中年的时候,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朝云还有王闰之也都先后去世了。那么到他晚年的时候,本来他这三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之下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他晚年遭到了政治上的很多的厄运,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所以无论怎样讲,就是在苏轼这个人的身上,我们从他的家庭里边能看出来,这个家庭的发展,这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命运,其实都跟苏轼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同时,虽然由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到了很多的不测的风浪,可是这些孩子、包括他的妻子,也都从苏轼的身上获得了很多精神上的帮助。那么应该说,在苏轼的一生的历程当中,还有一个人也扮演了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这个人呢,就是他的兄弟苏辙。要讲苏辙呢,我们就要等到下一集《手足之情》的时候,再给大家讲。这一集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节目预告画外音:苏轼与苏辙,北宋王朝的双子星,两个人深厚的兄弟之情,为什么终生不变?是什么让苏轼有感而发,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中秋绝唱《水调歌头》?民间盛传,苏轼有个聪明美丽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讲述苏轼的《手足之情》。
2nukj1c.jpg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5: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Sienna"]八 手足情深

画外音: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苏轼的家庭生活,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轼对兄弟姐妹的同胞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不过,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民间盛传,苏轼有个聪明美丽的妹妹,名叫苏小妹,兄妹俩之间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生动而有趣的故事。那么,苏小妹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苏小妹的故事,又究竟从何而来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走近苏轼,精彩讲述苏轼的手足之情,系列节目苏轼第八集《手足之情》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上节课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苏轼的家庭:《天伦之乐》。那么苏轼,我们前面讲过,他的父亲苏洵实际上生过三男三女,苏轼实际上是老五,苏辙是老六。前面他的姐姐和哥哥早年都去世了。讲到这儿可能有的观众会说了,说我们听说,不是三男三女,是三男四女,苏轼还有一个妹妹,叫苏小妹,她的如意郎君就是苏轼的学生秦观。他们俩谈恋爱,结了婚。没错,在民间的传说当中,苏轼是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她跟秦观结婚这档子事儿,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比较早的是在哪儿呢?明代有个小说家,叫冯梦龙。他有一部小说集叫《醒世恒言》,里边就讲了这个苏小妹和秦观结婚的事儿,题目是《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说得跟真事儿似的。说这洞房花烛夜啊,苏小妹抖了个机灵,给秦观出了一个上联。这个上联怎么写的,说――“闭门推出窗前月”。我把门关上,把窗户打开,一轮明月照进室内。对下联,下联对不出来不许进洞房。秦观那也是大才子,在门外头转了几个圈,愣是没对出下联来。苏轼一看妹夫--准妹夫,这么难受,想帮他一把,从旁边偷偷地拣起一块石头,“扑嗵”扔到院里池塘里头,哎,秦观那不是一般人,听见这“扑嗵”一声,灵感就来了,下联出来了,什么呀?――叫“投石冲开水底天。 ” 对得多好啊,这水里边不是有星星、月亮的倒影吗?水里也有另外一个天空啊,那不就是“投石冲开水底天”,简直是绝对。进洞房了。说这个苏轼跟他妹妹呀,也老是斗嘴。苏轼拿他妹妹开心,说呀:“未进门前三五步,额头已到大堂前。”说你长一奔儿头,脑门特大,进门刚走两三步,脑门子先到客厅了。这拿妹妹开涮,不像话。这个苏小妹也不甘示弱啊,说苏轼“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尚未到腮边。”长一马脸,特长。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对子里面都很机智,是文人的一种游戏。这些故事都很真实啊,我一说大家都笑了。可是,我要非常遗憾的告诉大家,真的,苏轼没有这么个妹妹,真没有。说这个话是要有根据的,苏轼跟他的弟弟苏辙,现存互通的书信就有好几百封了。那里边既没有提到他们俩有一个什么妹妹,也没有提到过说秦观和他们苏家有什么亲戚关系。你想秦观第一次见到苏轼是什么时候?他第一次见到苏轼的时候,已经二十九岁了,苏轼当时是四十三岁,那个时候秦观已经结婚了,他的夫人叫徐文美,不叫苏文美,姓徐。而且苏轼的朋友们所写的书信以及他们写的笔记里边,也从未提到过有一个苏小妹。那大家就说,那干嘛人家凭空捏造出来一个苏小妹,逗你玩儿呐?不是。我们留心看这个苏小妹身上的一些特点呀,跟苏轼太像了。她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出一些个文学难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儿,专门给这些风流才子、文学青年出一些个特别好玩、特别机智、但是又特别难对付的文学急转弯儿。这些特点,都是苏轼身上有的,所以在人们看来,像苏轼这么一个非常智慧而风趣的人物,他应该有一个同样美丽、智慧而风趣的小妹妹,苏小妹其实就是智慧风趣的苏轼一个美丽的倒影,这就是苏小妹的意义。  


画外音:看来,苏小妹纯粹是喜爱苏轼的人们专门杜撰出来的一个虚幻的文学形象,而在现实中,苏轼拥有的唯一一个一奶同胞,就是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出生于公元1039年,比苏轼小三岁。说起苏轼苏辙兄弟,那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像他们两个人这样,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相互又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的兄弟,实在是少之又少。那么,苏轼苏辙兄弟俩的这种深厚情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康震:那么我们说,这样的一种现象它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是由于他们两个人啊从小一起接受教育,一起读书,从小长大,所以培养起来特别深厚的兄弟的情谊。这个苏辙啊在祭奠他兄长的祭文里边怎么说呢,他说啊: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什么意思啊,就是我们两个,互相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毕其一生只有一个人,我这一辈子,手足之情最重最重的,就是我的兄长苏轼。而我的兄长苏轼,手足之情最重的,就是我。我们两个从小读书的时候没有老师,父亲就是我们的老师。不管是春天,秋天,夏天,冬天,不管是天气热,还是天气冷,我们两个都老在一起读书,总在一起成长,一直到壮年以后,各自成家,才分开。所以这是一个什么呢,是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才能够产生非常深厚的兄弟的情谊,我觉得这对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的成长啊,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很有启发意义的。(苏轼)他写过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这个诗很有名,有这么四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个诗非常深刻,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写出这样的诗,证明他在思想上已经很成熟了。茫茫的一片雪原之上,突然飞来一只鸟,停在这雪地上,片刻地停留,突然又飞走了,只在雪地上留下它的什么呢?趾爪的痕迹。不一会儿,大雪纷纷飞来呀,把留下的趾爪印就遮住了。所以他感觉--苏轼感觉什么呢?感觉到人生无常,我们在这个世上能够留下来的,就象这个飞鸟在雪地上留下来的指爪的印痕一样,不一会儿,就会被象大雪一样的命运层层地覆盖。那么我和我的弟弟子由那么深厚的感情,从小培育出来的兄弟之情会不会在未来的仕途当中、未来的人生命运当中、也会被命运的大雪所遮蔽呢?所以诗人想到这个地方啊觉得无比地惆怅而又无比地难过,但我们要指出的一点是什么呢?这种深刻的人生的无常感难道不是因为特别深厚的兄弟的情意而引发的吗?如果不是对一个人过分地牵挂,过分地挚爱,过分地留恋,就不会产生这么深远的人生无常。更何况当时他还只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就是子由和子瞻这兄弟两个人,感情是非常地深厚,非比寻常,是由于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的这样一个背景。

画外音:人生在世,聚少离多,苏轼苏辙兄弟走上仕途之后,也是天各一方。公元1074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这次想见面的愿望又落空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那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作《水调歌头》又是苏轼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康震:苏轼到了密州以后做了知州,中秋节到了,他跟苏辙本来是想靠近了能够见面,没想到他刚刚到密州的时候想绕道去济南看他的弟弟,冬天的时候,航道被封了,在后来的岁月里边因为彼此之间公务都很繁忙,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所以当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个中秋节到来的时候,他想起五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心中非常地感慨,这个中秋之夜喝了很多酒,写下了一首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原来说过的,就是苏轼的这一首中秋词一写出来,就是别人的,你就都歇了吧,就不要再写了,全都搁笔。这个话也不是我讲的,是古代的著名的诗评家说的。你看他这个词啊,虽然写的是中秋,想念的是他的弟弟苏辙,但是传达出来的千古的情意,让我们浮想联翩,不能自已。我们说什么叫千古绝唱?千古绝唱就是前面人唱过了之后你就不要再唱了。写出这样的绝唱,可以说把所有人的在中秋之夜所要能够表达的情意,都通通地表达了出来。作者为什么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因为他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得意。我刚才讲过了,跟弟弟五年都没有见面了,本来来这个地方就是要跟弟弟见面的,结果还见不着,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常的政务当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烦,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他感觉到想要逃避现实,离开现实。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李白,所以他说什么呢?“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在他的恍惚之间呢,他又顺着这一缕充满了人情味儿的月光,回到了人间。琼楼玉宇,当然非常潇洒,可是我们知道,只有那一缕清冷的月光,能够传递最为深情的兄弟的情意和人间的情怀。所以我觉得在苏轼的这首词里边,特别充分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他既对现实的生活充满了无比的温情和关爱,同时又极力地想要冲破现实的桎梏,达到一种情感和生活的自由。正是把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这首词赋予了一种更高层面的人生的智慧。所以我前面曾经讲过,说苏轼这个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世故圆滑;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就是他的出发点是在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可是他的终结点却到达了一个一般的人很想到达、却很难到达的圆融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超然达观与关爱人间相结合的。

画外音:据不完全的统计,苏轼苏辙兄弟相互之间往来的诗词多达200多首,《水调歌头》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之作。而在其它的诗文和书信当中,兄弟两个人会如何看待和评价对方呢?在世人公认的文坛领袖苏轼的眼中,弟弟苏辙的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呢?

康震:苏轼和苏辙都很喜欢夸奖对方,这是很自然的也可以理解。苏辙当然不用说了,他特别地敬仰和羡慕自己这位才华横溢但有时候总爱犯各种各样小错误的兄长。他在兄长的墓志铭里边这么说,《东坡先生墓志铭》: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当我的兄长抚摸我的后背的时候,那是我的大哥;但当他教诲我的时候,他就是我的老师。那么苏辙从来都是把他的哥哥看成是一个亦师、亦友、亦兄的人。苏轼他认为他们兄弟两个是各有所长,不能老说我就比你高多少,我就比你优秀多少。他认为,苏辙的优秀和好处,别人之所以体会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呢?他说苏辙这个人跟我不一样,为人特别地沉稳、沉静、低调,所以他的文章就跟他的人一样,也是不事张扬,特别地沉静和低调,这就是世人很不了解我这个弟弟文章好在何处的原因。苏辙说,只有他的哥哥跟他是真正的知己。为什么呢?苏轼写诗文哪,有些诗文愿意给别人看,但有些诗文只愿意给他这弟弟一个人看。他认为这些不愿意公之于众的诗文,只有他的弟弟最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他们兄弟两个人之间,不仅仅是感情上、血肉的亲情上非常地深厚,同时在诗文的交往方面,在知识的交往方面,也是对方的一个知己。他们都很善于通过写诗和写文章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理解,你比如说,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在陈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的淮阳做学官,有点类似于陈州市的教育局局长这样的位置。但那个地方很穷,它不重视学官。苏轼写了一首诗,叫《戏子由》,就是拿子由开玩笑,寄给他的弟弟,实际上是要为他弟弟出一口气。我这么写你,就可见当地政府是怎么对待你这个学官的,对待你这个教育局长的,其中有这么四句:《戏子由》(节选)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这什么意思啊?说我这个弟弟,你们陈州的这个学官哪,身材高大,像一座山丘一样。可是,你们陈州这个地方的学舍、教室、办公室小得就象一叶小舟一样。你们的这个陈州的学官天天都在屋檐底下读经史,一抬头,就被屋檐打到头上了。所以苏轼对他这个弟弟很关心,但是因为他自己鞭长莫及,他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愤懑之气,他替他的弟弟要出这口气,但他没地方出,只好通过诗来表达。

画外音:苏轼苏辙兄弟相互引为知己的一个经典故事,莫过于“乌台诗案”了。公元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指控在诗句里讥讽朝廷,掌握官员生杀大权的御史台派出了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准备缉拿苏轼回京问罪。此时,正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该怎么做呢?是给当时还蒙在鼓里的兄长带个口信,好让他有所准备,还是严守机密,不动声色?在骨肉亲情与严刑峻法之间,苏辙将会做出怎样艰难的选择?而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苏轼想到的第一个人,又会是谁呢?

康震:苏辙马上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他自己都是要吃官司的。第一件事,他马上派了一个人星夜快马,要把这个消息、要告诉谁呢?当时还在湖州蒙在鼓里的苏轼。这是犯法的事情啊,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你这是通风报信嘛,再往前走一步,就成了窝赃了、窝藏了。还好,他这匹马本来是赶不过皇甫遵的那匹马,但是皇甫遵到了扬州以后,他儿子病了,耽误了小半天。所以呢,苏辙派出的信使先到一步,起码让他的兄长能有半天的时间把惊魂先定下来,然后考虑怎么对付的问题。后来事实证明,苏辙因为这桩罪被贬到了筠州。我们知道在古代的封建官场上,不要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投井下石。他做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他第二件事是马上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过。你要知道,苏轼和苏辙早年的时候志向都是很高远的,我们原来说了,他们两个学养丰厚,所以不惧怕考试,一考就考个很高的名次。考那么高的名次干什么,又不是挂在墙上,弄在相框里边做奖状的,是要有为于天下的。那么现在哥哥遭了这么大的难,做弟弟的不但通风报信、以身试法,而且要求削减自己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过,这个在古代的封建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如果不是知己,很难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当苏轼知道,他是误以为自己要被判了死刑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谁呢?是苏辙。给他弟弟写了一首绝命诗,很有名的: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示子由》(节选)

我这一辈子跟你做兄弟我还没做够,我下辈子、下下辈子,我都要跟你永远世世代代,永永远远地结这个兄弟的情意。(这个)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在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第一个人,这个人在他的生命当中占据着最高的位置,最重要的位置,最要害的位置。虽然后来是一场误会,但是却由此检验出了兄弟两个人的感情,兄弟两个人的知己之心。

画外音:北宋朝元佑更化时期的九年时间,苏轼苏辙兄弟共同经历了他们政治生涯的顶点,后来,随着政权更迭,新党重用,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苏辙同时被贬,他们也共同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谷底。其中,最受新党记恨的苏轼当然首当其冲,被贬到了遥远的广东惠州与海南,而苏辙也在后来被贬到了广东雷州。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会受到影响吗?苏轼这一路上,以及落脚之后的巨大开销,会有人来帮忙解决吗?而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人的最后一面,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康震: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因为苏轼这个人虽然官做得很大,但是他平时并无积蓄的习惯。他要从当时他在定州做知州一直要跑到现在的广东的英德,然后再到广东的惠州,那要走很长的路,需要大量的盘缠。怎么办呢?他只好到弟弟家里,请求经济上的援助。苏辙一下子就给了他多少钱呢?七千缗。七千缗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七百万文钱,七百万。就是我因为受了您的连累,我也被贬到汝州了,我这儿也犯愁的时候,我给你七百万。当然有的人说了,哎哟苏辙真有钱哪,是啊有钱是我自己的,我凭什么给你啊?我自己也可以用啊。给了他这七百万钱,这七百万钱可是救命钱,那么这七百万钱应该说对于苏轼后来到了惠州,甚至到了海南,甚至从海南返回来以后安置家业,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你看,两个人不但在政治上互相为对方着想,那么在经济上,苏辙可以说是倾囊相助,这个在世风浇薄的官场里边,更为少见。

宋代有一部很有名的史料笔记叫《老学庵笔记》。那么当时呢,这个《老学庵笔记》里边记载了兄弟两个人见面的一个场景:苏轼将由惠州再次被贬到儋州海南,而苏辙呢也将被贬到雷州。他们两个人在哪儿见了面呢?在藤州这个地方见了面。《老学庵笔记》里面记载:兄弟两个人见了面之后啊,很有感慨,在路边上找了个小吃店,想吃点东西。坐下来以后呢,你想藤州这个地方啊,也是一个蛮荒之地,没有什么好吃的。过了一会儿食物端上来了,就是一些很粗糙的饼子,还有一些味道很奇怪的菜汤。(这个)苏辙呀吃了两口,实在下咽不了,叹了一口气把筷子放下了。苏轼跟他弟弟性格不一样,狼吞虎咽,一会儿就把不知道什么味道的这顿饭就给吃下去了,然后看着他的弟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说难道你还要等着慢慢地咀嚼咽下去吗?说完这句话放声大笑。后来呀,黄庭坚听到这个故事,认为什么呢,认为这是他的老师在践行佛法的一个很重要的举动。就是世间的一切苦,都成为磨砺苏轼心灵世界的很重要的契机。那么再苦的苦,再难吃的饭,再难喝的水,对于苏轼来讲,也是一种磨砺。但是对于苏辙来讲,就未必如此。

兄弟两个在藤州见面了以后,知道苏轼将要渡海而去,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见上面,所以呢,两个人在路上走得很慢。到了雷州以后,当天的晚上,苏轼的痔疮犯了,疼痛难忍,一个晚上都在呻吟。苏辙一晚上也没有睡觉,在枕头边上给他的兄长念陶渊明写的《止酒诗》,劝他的哥哥把酒戒了。到第二天早上,他陪着哥哥过了徐闻,来到海边,这是他们兄弟两个人最后一次的见面。所以兄弟两个人应该说从小在一起长大,走出了眉山,眉州,最后在晚年的时候却没有能够再次地聚首,这对于两个亦师、亦友、亦兄弟、同时也是最为亲密的知己来讲,是一个悲剧。但是我们也要说,正是由于有了苏轼和苏辙兄弟,才使得中国的文学史出现了耀眼和光彩的一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人,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患难知己,什么叫休戚与共,什么叫做最为真实的、真诚的人心,无论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对于未来的生活来讲,我觉得苏轼和苏辙,就像两盏明灯,能够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路途,也能够照亮我们每个人的人心。我想,这就是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画外音:苏轼苏辙分手之后,苏轼在海南生活三年,之后,在北返的过程中,病逝于江苏常州,终年66岁。苏辙为兄长做了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墓志铭,之后隐退在家,74岁时病逝于河南许昌。回望苏轼苏辙兄弟的情深意长,的确令我们感动与扼腕叹息,他们的这段手足之情也成为人们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就让我们重温苏轼的那篇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作为本期节目的结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画外音节目预告:有人说他与革新派、保守派都有矛盾,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可他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他在我们的脑海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走近大文学家苏轼,剖析他的庐山真面目---《东坡印象》。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5: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Green"]九 东坡印象
画外音:
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解读了苏轼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运多有不幸,但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官场印象?民间流传,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取笑兄长的脸型太长“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倒腮边”,那么苏轼的真实容貌究竟如何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走近大文学家苏轼,剖析他的庐山真面目,系列电视节目苏轼第九集《东坡印象》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古人所画的苏轼的画像里边,有一幅画像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这幅画像据说是与苏轼同时代的一位大画家叫李公麟所画。画的名字叫《扶杖醉坐图》,这个画面的形象是苏轼拄着一个手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的样子,带了一顶毡帽。清代的一个著名学者叫翁方纲他考证过,说这个画,距离苏轼本人的形象最为接近。从这幅画像上我们能够看出苏轼相貌的那些特点呢?

    第一,苏轼身材颀长。他是个高个,苏辙曾经说过“颀然仲与叔”,我跟我哥哥都属于高身材。

    第二,眉疏目朗。眉疏什么意思呢,不是浓眉毛,淡淡的眉毛。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说他目光炯炯非常有神,但是他是秀眉,很秀气的眉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目朗,但是不是大眼睛。

   第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这个苏轼自己有交代,他在他的一篇文章叫《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晚上的时候,把灯点亮,自己站在墙跟前,灯一照自己的面颊的影子投在墙上,然后让人就着墙上的影子把自己的轮廓画下来,别人一看,这么高的颧骨,这么瘦的颊面,那就是你。所以这个高颧骨和清瘦的面颊是苏轼面部特征里边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第四,很重要的是,苏轼的胡须并不是那么地茂盛,相反,胡须很少。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这里面记载了苏轼与谁呢,苏轼与他的学生秦观互相开对方的玩笑,拿对方的相貌开玩笑。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这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做君子的胡须是很多的,凡是多胡须的都是有道德的人,君子多乎哉?苏轼那是很机智,很诙谐很幽默的一个人,他当即就回了一句,叫什么呢,“小人樊须也”,这也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樊须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意思是什么呢,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你看,孔子说的,但他取的是谐音。那这说明说明呢,说明秦观是大胡须,苏轼呢,胡须比较稀疏一点,这是个铁证。

画外音:

“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出自于《论语》中孔子的两句话。“君子多乎哉”是说孔子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孔子认为,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答案是不需要的。“小人樊须也 ”是他批评学生樊须的话,樊须要向孔子学习种庄稼,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善于抓大事,不应纠缠于具体事务,因此批评樊须是小人。秦观将“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偷换概念,解释为君子都是多胡须的,想和苏轼开个玩笑,而苏轼也不甘示弱,将小人樊须也这句话也偷换概念,解释为小人都是繁须的。这虽然不过是文字游戏,却可以看出,两位大文学家广博的学识于敏捷的才思,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

康震:

   所以我们从这几点里头都能勾勒出大致上苏轼外贸、体形,高个子,头戴子瞻高帽,面颊比较清瘦,颧骨比较高,眉毛长得很秀气,眼睛虽然不大,但是炯炯有神,而且他的胡子我们应该说,虽然不是那么浓密但是只要足够能衬托出他的神采也就行了,要那么多胡须干什么。我们这儿讲到的是苏轼容貌的印象,这个对于我们了解苏轼当然是很关键的。
通过康老师对苏轼心想的描述,我们了解到苏轼容貌印象。苏轼这一生不但饱偿诗书而且善交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既有手握重全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农夫,当然苏轼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宋代的许多史料笔记中都记录了苏轼与朋友们的逸闻趣事。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一个超级幽默和诙谐的人,他的朋友跟他在一起,他们之间经常会发生很多奇怪的但是又好玩的故事。你注意,这些奇怪而好玩的故事,如果没有相当的学问,你是玩不起来的。

   有一次,苏轼碰到一个对手叫刘贡父,这人专爱开玩笑。苏轼有一天坐一块跟他聊天,苏轼说,哎呀,想当年我跟我弟弟苏辙读书准备考进士的时候,那生活比较艰苦,但是没事儿,我们天天都吃一种三白饭,吃的也挺好。刘贡父说三白饭没听说过,怎么个三百啊。苏轼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三白饭,很好吃啊。刘贡父一听,是吗,嗯,记住了。过了很久以后,有一天,刘贡父说,我请你吃饭,苏轼说,很好,你请我吃饭,吃什么饭。我请你吃皛饭。皛饭?苏轼想,刘贡父读书也不比我少啊,肯定是一种特别的饭,就去了,去了以后呢,刘贡父说,你看,专门给你准备了皛饭,你真得吃。让到餐厅里一看,桌子上摆了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怎么回事儿啊。

    这个皛是三个白品字型叠在一起,皛头本来是一种佐饭的小菜,刘贡父就抓住你不是说吃着还挺好吃吗,行,我让你吃这皛饭。

   苏轼一看,不动声色,风卷残云,把当年吃过的这个三白饭给吃了,走了。第二天,给刘贡父打一个电话,当然不可能是打电话了。他告诉刘贡父说,贡父啊,明天上我们家来,我也请你吃饭。刘贡父说你请我吃什么饭啊?请你吃毳饭,毳饭?没听说过啊,刘贡父心里知道,这个子瞻肯定要拿我开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去看看这个毳饭是个什么饭。去了以后呢俩人先开聊,聊了很长时间,肚子咕咕叫,刘贡父说,您那毳饭呢,苏轼说不急啊不急,我们两个好不容易见面,再好好聊会儿,等着吧,又聊了很久。都过了正午了,刘贡父说,求你了,您那毳饭呢,我想吃了。苏轼说,准备好了,走吧,往餐厅里一看,桌子上什么也没有。苏轼说,你看啊,饭也毛(冇),菜也毛(冇),汤也毛(冇)。我们都知道,在南方的方言里边冇是没有的意思。

   你知道这个毳是怎么写的吗,三个皮毛的毛,品字叠加在一起。本意是什么呢,是鸟兽的那个很微小的小羽毛。这就叫毳饭,谐音吗,三个都毛(冇),那你就什么都甭吃了。刘贡父说,我知道你等着我呢,可我没想到你这个太毒了。两个人哈哈大笑,然后把准备好的饭菜端到桌子上。

    我说的什么意思呢,在当时北宋知识分子之间他们经常利用自己的才学,利用自己这个学问,开一些个比较高雅的玩笑,无伤大雅。

画外音:

通过刚才这个诙谐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皛一个毳,都不是生活中的常用字,但是用在这两个场合却恰如其分,令人会心一笑。这不但是一场文字游戏,也是智慧而快乐的游戏。苏轼在文人与民间之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把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常常化作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其实这种智慧也是苏轼为官之道的魅力所在,那么苏轼是怎样把这种智慧运用于官场之上的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官场印象。
康震:

   我们知道苏轼两度在杭州做官,苏轼办公的地方非常独特,把办公桌直接搬到西湖边上,这个是有记载的:宋人的史料笔记《梁溪漫志》里边曾经说“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纷争辩讼,谈笑而办”。西湖边最好在下点小雨那就更好了,伴着西湖的小雨,看着湖面上浩渺的烟气,手底下不停地判,一会儿就结束了。心情既好,办公效率还很高。在西湖边办公这是他的一个习惯。

   我们前边也曾经说过,苏轼办案子是把法理和人情结合到一起来办,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边记载的,有一次两个人,一个被告一个原告到衙门里头来,被告是一个做扇子的,原告是一个绸缎商,被告曾经向原告借了大概又价值两万钱的绸缎,用来做什么呢,做扇子。时间到了没有还,这个绸缎商不干了,把他告上法庭,那怎么办呢,一问才知道这做扇子的父亲去世了,贴了一大笔钱;赶上夏天到了老下雨,这个扇子人家用不上,做出来的扇子卖不出去,这怎么办呢?苏轼就想啊,你要真是判他必须限期换钱,那就是逼得他家破人亡。可这绸缎商,他也要过生活啊,你不判他个公正,他自己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苏轼就想了一个绝活,他就给这卖扇子的说,去你们家拿上二十把扇子,我来给你卖扇子,把人家钱还了。这个人听了还有点发蒙,但是知州说了吗,就回到家,抱了二十把扇子,一想这二十把扇子一把就是卖一百块钱,也还不了两万钱啊。苏轼二话没说拿起那个判笔开始在这个扇子上画一些石头啊,画一些枯木,画一些竹子,画一些兰花。不一会儿,二十把扇子变成了二十把非常精美的扇面。行了,你拿到外边去,你去卖,一把至少能卖一千钱。果不其然,这位仁兄拿出去一卖,就不是卖,是外头有人在抢,一会儿就把两万钱就抢回来了。这个事儿记载在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边,绝非杜撰。我们前面也讲过类似的例子,也就是说苏轼判案当然首先要依据法律,你欠了人家的钱不还当然不行,但是问题在于你要结合实际,你判案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公正是为了能够使原告和被告都能获得尽可能公正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有益的结果,而不是判了以后两个人都两败俱伤,所以这是他判案子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立足民生。法律是为民众服务的,不是要迫害民众的。这说的是苏轼在地方上做官。

画外音:

通过苏轼判案,我们看到,他这个地方官具有太明显的文学个性和艺术气质,于那些严行律法的酷吏相比,苏轼似乎有点以情代法,其实苏轼的做法恰恰反映出他深切关怀民生疾苦,为百姓根本利益着想的为官之道。苏轼在扇面上小试笔墨帮助商人还清帐款,这固然是为了解决官司的矛盾,但也充分表明苏轼的书画在当时的崇高声誉。那么苏轼的书画在北宋时期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书画印象。

康震:

   苏轼不但是大学问家,而且我们知道他还是大书画家。他最擅长画的就是石头、枯木和竹子。我们知道,他有一个表兄叫文同,特擅长画竹子,苏轼这墨竹就是跟他学的,苏轼认为文同的竹子画的好,主要是成竹在胸。所以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专门就总结了文同画竹子的这个艺术经验,咱们的成语“胸有成竹”其实就是从苏轼的笔下来的。苏轼的字写得好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的四大书法家他居首。很多人都想要他的字,但苏轼也不是一个见了谁就送字的人,可是苏轼有一个弱点,苏轼特别喜欢喝酒,但是没有那个喝酒的本事,每喝必醉,醉了以后呼呼大睡,醒来之后就索要笔墨纸砚,然后就写了一首诗,或者抄一首诗,总而言之,醒来之后必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拿着整个文房四宝在宣纸上一吐为快,所以人家就抓住他这个规律老请他喝酒,而且请他喝酒希望他快点喝,快点醉,快点睡,快点醒,醒来之后把笔墨纸砚放在他跟前,他自己有一种遏制不住的书写的欲望。用这种办法很多人都拿到了字,但这其实都不算是真本事。

   有一个武官叫姚麟,他没有机会跟苏轼结交,因为他是一个武官嘛,但是当时有一个文官叫韩宗儒,这个人因为他的父辈跟苏轼有交往姚麟就找他说,你看,我虽然是个武人,但是喜欢这些名人的字画,苦于无法跟苏学士结交,我给你这个任务,你给我一张苏轼的字,我给你一支羊腿,怎么样?韩宗儒一听挺高兴,一来要显示自己有能耐,我跟当代的大儒,大书法家有交往。第二,这一只羊腿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答应了。老给苏轼写信,苏轼那是每封信都得回,信一回之后他就把这信交给姚麟,靠这种办法得到了不少的羊腿。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苏轼的学生黄庭坚知道了这里边的机关,告诉了苏轼,苏轼听了以后笑了笑也没当回事。后来韩宗儒又给苏轼写信,苏轼因为那几天公务特别繁忙,真的没功夫给他回信,韩宗儒急了,你不给我回信,我没办法得到那个羊腿啊,就派了一个仆人去催。仆人站在前面,苏轼当场要给他回信,苏轼真的很忙啊,摊开正要写信,突然想起来好像黄庭坚说过他拿我这信去换羊腿的事儿,把笔放下来很从容地跟仆人说,告诉你家主人,本官今天不杀羊。所以你看苏轼,我讲的虽然是一个很小很有趣的故事,但是说明苏轼的书法,包括他的画,在当时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苏轼在作画的时候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认为你做的这个画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有一次,李公麟,当代的大画家,画了一幅什么图呢,就是这画面上几个人在围着一个大碗,在掷骰子,当时画面的情景是什么呢,是那五个骰子都露出来了是六个点,剩下一个骰子立起来还在那儿转,周围这几个人都张大嘴在叫。苏轼一看说,你这个画画的不对,据我所知,除了闽南人喊六的时候是张嘴的,其他地方的人说六这个数字的时候都是闭嘴的,其他的五个骰子都是六个点了,最后的这个骰子大家肯定都在喊六六六,所以你这个口形不对。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对生活观察得很细,他作为一个画家来讲,如果你画的画跟生活的真实完全不符合,那你这个画就没什么价值。所以你看,苏轼不但作诗做文章写书法,他是大家,在绘画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理念,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就随便的画几棵竹子,画几块石头,他是观察生活的,他注重绘画方面写生的基本工夫。

画外音: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之神与生活之形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康老师认为这就是苏轼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无论是画竹子还是画人物,苏轼都主张形神兼备意在传神,作为欧阳修之后北宋最具影响力的文坛领袖,苏轼的门下聚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其中包括: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苏门四学士,再加上两位布衣文学家陈师道、李廌一同被成为苏门六君子。那么作为苏门的盟主,苏轼与弟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就来看一看苏轼的师徒印象。

康震: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的盟主,文坛的领袖,所以想秦观、黄庭坚、张耒这些人都纷纷投在他的门下,是他的弟子。苏轼虽然是文坛盟主,自己有独特的文学的风格,但是他从来不强求自己的弟子们一定遵循自己的创作原则,一定得遵循自己的创作风格,相反的,你们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发展去进行发展,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苏门四学士和苏门六君子,正因为他们的创作风格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这样一种局面,才造成了北宋文坛上的繁盛的创作局面。如果大家都遵循一律,写出来的诗,写出来的词,写出来的文章都跟苏轼一模一样,那这个文坛盟主不就失职了吗,所以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要达到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就必须在苏门的内部形成一种畅所欲言,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这样的一种创作氛围,这个非常重要。你是文坛的领袖和盟主,可不是霸主,不是要你来一统江湖的,而是要让这个江湖变成一个什么呢,变成一个百花盛开的江湖。譬如说吧,苏轼和黄庭坚,其实我们知道,黄庭坚的诗到了最后自成一派,号称“苏黄”。而且苏黄米蔡,苏轼的书法排第一,黄庭坚是第二,两个人的书法应该说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对对方的书法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紧,可以大胆的讲出来。宋代的史料笔记记载的,苏轼有一次跟黄庭坚坐在这儿聊天的时候说,你的书法我看了,确实是进步很快,看上去清新挺拔,不过有一个缺点,我看你这书法这个笔画过于瘦弱,像是挂在书上的一根蛇一样,不好看。黄庭坚说,您是我的老师啊,先生的书法我哪敢乱评论呢,可是老师您这书法显得过于扁平和局促,好像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一样。一般的学生哪敢跟老师这么说话,老师说你那个笔画太瘦,像挂树上的一条蛇,引起你的警惕,你要注意,你怎么能说我的书法像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呢,这没有什么,问题是如果我们真的看了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之后我们感觉到他们两个的这种说法是再形象不过了,为什么呢,这是真话。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都肯定有瑕疵,那你畅所欲言,形成这种宽松的创作氛围,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那是作用很大的,所以我们说,苏门的这些弟子们他们的结合无一例外的是以仰慕苏轼的人格、文格、诗格而汇聚到一起的,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功名利禄而走到苏轼的门下。也正因为如此,虽然苏轼后来的人生历经了波折,历经了坎坷,这些弟子没有一个人反叛他,没有一个人背叛他,也没有一个人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这是什么,这是道德的凝聚力而不是功利的凝聚力。

画外音:

以上康震老师为我们回顾了苏轼人生当中的几个经典场景,描绘出了几个典型的印象,为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苏轼。苏轼以六十六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四十余年,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那么,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化史上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苏轼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呢?让我们来看看苏轼的人格印象。
康震: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苏轼在他所涉猎的每一个单项的领域里边都不是最优秀的,譬如说,从哲学来讲,他跟当时的程朱理学相比显然不能相比,从体系的完备性上来讲,苏轼的哲学体系无法与程朱理学相比。从史学来讲他的成就显然不能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就从诗歌创作上来讲,有一代诗圣杜甫做出的重大的贡献,虽然苏轼本人也是一位诗歌的天才,但论起在诗歌史上的贡献来讲,他也很难与杜甫相媲美。那我们说,苏轼究竟在怎样的一个方向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呢,我们说苏轼的优势在于,他一个人占有了所有当时所可能拥有的文史哲包括艺术的门类,很少有一个人能够像苏轼这样在所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的领域内全面地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我刚才所说的,包括杜甫,包括司马光,他们可能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边是第一名,是最优秀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各个领域里边都表现出了特别卓越和杰出的才华,但这还远远不是苏轼的价值,苏轼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哪儿呢?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的遗产和文化遗产,他所创作的大量的诗文作品是滋养我们,是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第一点。

   第二,苏轼以他亲身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标准,我觉得这个人格精神的标准可以用两位圣贤的话来表达,第一是什么呢,“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认真的想一想这里边刚才提到的每一个环节,苏轼都是在努力的要去做到。我们讲到了苏轼的家庭,我们讲到了苏轼对自己的修养,我们讲到了苏轼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我们讲到他怎么为官。还有一句话也特别重要,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大丈夫也”,丈夫之气一何状也,我们想一想看,孟子的这几句话真的好像是在给苏轼的一生做了一个再没有过的经准的评价,他真的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任何的情况下,苏轼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观,坚持着自己对国家和民生无比的关注和关切,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苏轼所提供给我们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感召力一点都不亚于孔子庄子和孟子,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觉得苏轼以他亲身的经历实践以及他的诗文,为我们今后人格的发展树立了一种人格的模式,这是最重要的。在苏轼之前,很多的哲学家,很多的思想家,很多的文学家,都在努力的寻找一条更加适合自己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格的模式的道路,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这样一个模式,这样一个道路未必能够寻找到。到了宋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充分发达的时代,终于使得知识分子有可能在各个方面开始建构自己成熟的人格。而苏轼就是以他自己卓越的天才和学识充当了这个角色。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最为健全、最为圆融,也最为后人仰慕的一种文化人格的模式,所以千百年来我们才如此地喜爱苏轼苏东坡,才如此地敬仰他,同时又觉得他是我们人群当中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把那种超然物外,达观自我,关注民生的精神很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苏轼苏东坡。
25sn3pj.jpg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5: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Olive"]十 苏轼之死
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讲到,苏轼为了避开朝廷里纷繁复杂的洛蜀党争,主动请求到地方去工作。在地方上任职,虽然不如在朝廷那么风光,但却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此时的苏轼心甘情愿,如鱼得水。可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正当苏轼在他的第四个知州——定州知州任上准备要大干一番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突然降临。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它的意外到来会改变苏轼的人生命运吗?

  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高太后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她慧眼识才,把苏轼兄弟推上了他们政治生命的最高峰。可是,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宋哲宗的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于是,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全面启动和升级。而作为旧党人物精神领袖的苏轼会逃过这一劫吗?他会面临怎样不可预知的人生命运呢?

  如果说当年被贬黄州之时,苏轼还有一种东山再起的斗志和希望,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轼,在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他早已经置身度外,安贫乐道了。同时,寻求在精神上的解脱和释放,也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苏轼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思索?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会向何方延伸呢?

  此时的苏轼,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在海南终了一生,他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宋皇宫里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变故,朝野震惊,政局突变。那么,这又会是一场什么变故?远在天涯海角的苏轼与这场变故会有关系吗?他一贬再贬的厄运还会继续吗?

命运真的是同苏轼开了一个大玩笑,让他在大起大落中体味世事沧桑,在悲欢离合中体味人情冷暖。接下来,已经六十五岁的苏轼还会做些什么?他会写出怎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又是谁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林语堂对苏轼的研究:

  海南岛那时是在宋朝统治之下,但是居民则大多是黎人,在北部沿岸有少数汉人。苏东坡就被贬谪到北部沿岸一带去,这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元佑大臣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只有他一个人贬谪到此处。朝廷当政派为防止元佑诸臣再卷土重来,在那一年及以后数年,决定惩处或贬谪所有与前朝有关联的臣子。苏东坡贬谪到海南岛不久,司马光后代子孙的官爵一律被削除,好多大官都予调职,其中包括苏子由和范纯仁,调往的地方不是南方就是西南。甚至老臣文彦博,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也没饶过,不过只是削除了几个爵位。打击苏东坡最甚的就是凡受贬谪的臣子,其亲戚家族不得在其附近县境任官职。因为苏迈原在南雄附近为官,现在也丢了官职。

  现在苏东坡所有的,几乎只有那一栋房子了。按照他名义上的官阶计算,朝廷三年来欠他两百贯当地的钱币,按京都币值计算,是一百五十贯。所欠的官俸既未发下,苏东坡写信给好友广州太守,求他帮忙请税吏付给他。这个朋友王吉曾经听苏东坡的话兴建过医院,周济过贫民,可是不久即以“妄赈饥民”的罪名遭上方罢斥了,前面已然提过。苏东坡的欠薪发下与否,已不能稽考。

  他现年六十岁,这是按西方计算。到底以后他还流放在外多久,颇难预卜,生还内地之望,甚为渺茫。两个儿子一直陪伴到广州。苏造在河边向他告别,苏过则将家室留在惠州,陪伴他同到海南。为了到达任所,苏东坡必须湖西江而上,船行数百里到梧州(在现代的广西),然后南转,从雷州半岛渡海。他一到雷州,听说他弟弟子由在往雷州半岛贬谪之处,刚刚经过此地。据揣测说,苏氏兄弟被贬谪到这个地方,是因为他俩的名字与地名相似(子瞻到增州,子由到雷州),章停觉得颇有趣味。子由也带了妻子、第三个儿子,和三儿媳妇,他们几年前一直和他在高安住过的。

  苏东坡到了梧州附近的藤州,与弟弟子由相遇,而今境况凄凉。当地是个穷县分,兄弟二人到一个小馆子去吃午饭。子由吃惯了讲究的饭食,对那粗糙麦面饼实在难以入口。苏东坡把自己的饼几口吃光,笑着向弟弟说:“这种美味,你还要细嚼慢咽吗?”他们站起身来走出小铺子去,带着家人慢慢向前走,尽可能慢走,因为他知道一到雷州,就要立刻渡海了。

  雷州太守一向仰慕苏氏兄弟。他予二人盛大欢迎接待,送酒食,结果第二年因此遭受弹劾,调离任所。子由在雷州的住处,后来改为一座庙,是他兄弟二人死后,用以纪念他们的。

  苏东坡必须出发了,子由送他到海边。离别的前夕,兄弟二人及家人在船上过了一夜。苏东坡的痔疮又发,甚为痛苦,于由劝他戒酒。二人用一部分时间一同作诗,苏东坡试探出子由最小的儿子的诗才。这次离别是生离死别,真是令人黯然销魂,一直愁坐整夜。离别之前,苏东坡给王古写了下面的文句:“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那天,他向先贤调祈祷。有一个庙,供奉征南二将军的神像。凡是在此风涛险恶之处,过海的旅客,都求神谕,决定吉日良辰开船。过去发现神谕无不应验。苏东坡也遵照习俗行事。

  在绍圣四年(一0九七)六月十一日,苏氏兄弟分手,苏东坡和幼子和雷州太守派的沿途侍奉他的几个兵上了船。航程很短,在此晴朗的天气,苏东坡可以看见岛上山峦的轮廓矗立于天际。他心中思潮起伏。大海对他不像对西方诗人那么富有魔力。实际上,他已经是“眩怀丧魄”了。但是一路平安无事。登岸之后,苏东坡父子向西北岸的檐州目的地前进,七月二日到达。

  他到达不久,一位很好的县官张中就到了。张中不但对苏东坡这位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他本人又是个围棋高手。他和苏过后来成了莫逆之交。二人常常终日下棋,苏东坡在旁观战。由于张中的热诚招待,苏东坡就住在张中公馆旁边的一所官舍里。不过也是一所小旧房子,秋雨一来,房顶就漏,所以夜里苏东坡得把床东移西移。因为是官家的房子,张中用公款修缮一番,后来因此为他招了麻烦。

  由中国人看来,海南岛根本不适于人居住。在夏天极其潮湿,气闷,冬天雾气很重。秋雨连绵,一切东西无不发霉。一次苏东坡看见好多白蚁死在他的床柱上。这种有害于人的气候,颇使人想到长生之道。苏东坡写过下面一段文字: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褥,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信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吾甚湛然无思,寓此觉于物表。使折胶之寒无所施其冽,流金之暑无所措其毒。百余岁岂足道哉!被愚老人者初不知此,如蚕鼠生于其中,兀然受之而已。一呼之温,一吸之凉,相续无有间断,虽长生可也。九月二十七日。

  在海岸上的市镇之后,岛内居住的黎族,与内地的移民相处并不融洽。他们住在热带的山上,后来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他们为日本效力,训练丛林战术。本地人不能读书写字,但规矩老实,常受狡诈的汉人欺骗。他们懒于耕种,以打猎为生。像在四川或福建的一部分地方一样、他们也是妇女操作,男人在家照顾孩子。黎民的妇人在丛林中砍柴,背到市镇去卖。所有的金属用具如斧子、刀、五谷、布、盐、咸菜,都自内地输入。他们用乌龟壳和沉水香来交换,沉水香是中国应用甚广的有名熏香。甚至米也自内地输入,因为当地人只吃芋头喝白水当做饭食。在冬天自大陆运米船不到时,苏东坡也得以此维持生活。

  当地居民非常迷信,患病时由术士看病,没有医生。土人治病的唯一办法是在庙中祷告,杀牛以祭神。结果,每年由大陆运进不少的牛专为祭神之用。苏东坡是佛教徒,设法改变此一风俗,但风俗改变,谈何容易,他曾写过下列文字:
  岭外俗皆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地产沉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中国人以沉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

  内地人始终不能征服那些丛林中的居民。官兵一到,他们只要退入丛林中,官兵根本不想到山中居住,自然不肯深入。黎民有时因与汉人有争吵纠纷,也偶会进袭市镇。有时被商人所欺,在衙门得不到公道审判,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此人捉住不放,然后将金钱索回。苏过后来写了两千字一篇长文,论此种情形,并表示对此丛林蛮族无法征服,只有公平相待,公正管理。他认为此等土著是老实规矩的百姓,因为官府不替他们主持公道,他们才被迫而自行执法。

  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这才是流放。据苏东坡说,在岛上可以说要什么没有什么。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他写信给朋友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优煎。”

  使章停和苏东坡的其他敌人烦恼的,是他们竟无奈苏东坡何。在哲宗元符元年(一O 九八)十二月十二日,他在日记中写自己的坎坷说: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日:“何时得出此岛也了”己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赢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日:“不意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苏东坡也许是固执,也许真是克己自制,至少也从未失去那份诙谐轻松。僧人参寥派一个小沙弥到海南岛去看他,带有一封信和礼品,并说要亲身去探望。苏东坡回信说:“某到贬所半年,几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在一个小村院子折足裆中泰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疾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相知者即以此语之。”

  他在此岛上的人生态度,也许在他贬居此地最后一年后,在杂记中所写的那段话表现得最清楚:
  己卯上元,余在信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子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酞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便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现在他就和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和这些老实人在一起,他无须乎言语谨慎,他可以完全自由,可以名士本色示人。他从没有一天没有客人,若是没人去看他,他会出去看邻居。像以前在黄州一样,他与身份高身份低的各色人,读书人、农夫等相交往。闲谈时,他常是席地而坐。他只是以闲谈为乐。但是他也愿听别人说话。他带着一条海南种的大狗“乌嘴”,随意到处游逛。和村民在槟榔树下一坐,就畅谈起来。那些无知的穷庄稼汉,能对他说什么呢?庄稼汉震于他的学识渊博,只能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苏东坡说:“那就谈鬼。好,告诉我几个鬼故事。”那些人说并不知道什么有趣的鬼故事。苏东坡说:“没关系,随便说你听到的就行。”后来苏过告诉他的朋友说,他父亲若一天没有客人来,他就觉得父亲好像不舒服。

  甚至于在如此地远天偏的地方,那群政敌小人也不让他安静消停。绍圣三年(一0九六)是迫害老臣雷厉风行的一年。在绍圣四年(一0九七),快到旧年除夕了,两个元佑大官在十天之内先后死亡,情况可疑。在春天,那两个官员的子女也遭监禁,老太后的秘书也处了死刑。所有遭贬谪的官员,都又调迁地方。那年夏天遭到调迁的官员之中,有苏子由、秦观、郑侠,我们还记得郑侠就是献图推翻王安石的宫门小吏。

  三月,神奇道士吴复古,又在海南岛出现,和苏东坡住了几个月。他带来的消息是,朝廷派董必来视察并报告受贬谪的大臣的情形,如有必要,再弹劾起诉。那时檐州隶属广西省。最初朝廷打算派吕升卿到广西(吕升卿是恶迹昭彰的元佑大臣的死敌吕惠卿的弟弟)。对苏氏兄弟说,吕升卿一来,他俩不死也要脱层皮。但是曾布和另一个官员劝阻皇帝,说吕升卿必不能从公禀报,必致激起私仇大恨。那样,朝廷就是超乎极端了。因此一劝,吕升卿改派到广东,董必派到广西。果不出所料,董必找出了纸漏,他说苏子由强占民房,雷州太守厚待罪臣并善予照顾。太守乃遭撤职,苏子由改调到惠州以东地区,当年苏东坡曾谪居在那里。

  董必要自雷州半岛到海南,就如瘟神下降,但是他的副手彭子明对他说:“别忘记你也有子孙。”董必听了遂停止不去,只派下属过海,察看苏东坡的情形。那个官员发现苏东坡住在官舍里,颇受太守张中优待,张中后来遂遭革职。
  苏东坡被从官舍逐出,必须用仅有的一点钱搭个陋室居住。他住的地方是城南一个椰子林。当地的居民,尤其是那些穷读书人的子弟,来亲自动手帮助他盖房子。那是一栋简陋的房子,面积是五间大,但大概只盖了三间。他名此新居“槟榔庵”。房后就是槟榔林。夜里躺在床上,能听见黎民猎鹿的声音,鹿在那个地区为数甚多。有时早晨有猎人叩门。以鹿肉相赠。在五月他给朋友写信说:“初至做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

  苏东坡很少恨别人,但他至少不喜爱董必。他必须向把自己赶出屋去的这个朝廷官员开个玩笑。“必”字在中文其音同鳖。他写了一篇寓言,最后提到鳖相公。有一次,东坡喝醉,这篇故事就这样开始。有鱼头水怪奉龙王之命,前来把东坡拉往海中。他去时身穿道袍,头戴黄帽,足登道履,不久便觉行于水下。忽然雷声隆隆,海水沸腾。突然强光一闪,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水晶宫中。像普通所说的龙宫一样,龙宫中有好多珠宝、珊瑚、玛消,其它宝石等物,真是精工点缀,琳琅满目。不久,龙王盛装而出,二宫女随侍。苏东坡问有何吩咐。不久,龙后自屏风后出来,递给他一块绢,有十尺长,求他在上面写诗一首。对苏东坡而言,再没有比作诗容易的事。他在绢上画了水国风光和水晶宫的霞光瑞气。他写完诗,各水中精灵都围着看。虾兵蟹将莫不赞美连声。鳖相公当时也在。他迈步走出,向龙王指出东坡诗内有一个字,是龙王的名字,应当避圣讳。龙王一听,对苏东坡大怒。苏东坡退而叹曰:“到处被鳖相公厮坏!”

  苏东坡写了三四个寓言故事,但是中国文人写的想象故事,直到宋时代才真有发展,苏东坡写的也和唐宋寓言作家一样,都是明显的道德教条加上微薄的一点想象而已。

  在他自己盖了几间陋室之后的两年半期间,他过的倒是轻松自在的日子,只是一贫如洗而已。他有两个颇不俗气的朋友,一个是为他转信的广州道士何德顺,另一个是供给他食物、药物、米、咸菜的谦逊读书人。夏天的热带海岛上,因为潮湿的缘故,人是很受煎熬。苏东坡只有静坐在椰子林中,一天一天的数,直到秋季来临为止。秋季多雨,因为风雨大多,自广州福建来的船只都已停航。食粮不继,连稻米都不可得。苏东坡真个一筹莫展。在哲宗元符元年(一0九八)冬天,他给朋友写信说他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那年冬天,一点食物接济也没有,父子二人直有饥饿之虞。他又采用煮青菜的老办法,开始煮苍耳为食。

  他曾在杂记中写食阳光止饿办法,不知是否认真还是俚戏。人人知道,道家要决心脱离此一世界时,往往忍饥不食而自行饿死。苏东坡在杂记《辟谷之法》中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洛阳有一人,一次坠入深坑。其中有蛇有青蛙。那个人注意到,在黎明之时,这等动物都将头转向从缝隙中射的太阳光,而且好像将阳光吞食下去。此人既饥饿又好奇,也试着模仿动物吞食阳光的动作,饥饿之感竟尔消失。后来此人遇救,竟不再知饥饿为何事。苏东坡说:“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者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元符二年,倪耳米贵,吾方有绝食之忧,欲与过行此法,故书以授。四月十九日记。”

  实际上,苏东坡不必挨饿,他的好朋友好邻居也不会让他挨饿,他似乎是过得满轻松。有一天,他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向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此后苏东坡就称她“春梦婆 ”。他有时在朋友家遇到下雨,就借那家庄稼汉的斗笠蓑衣木屐,在泥水路上溅泥淌水而归。狗见而吠,邻人大笑吼叫。他一遇有机会,还继续用下漫步的老习惯。有时他和儿子到六里以外西北海边,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像一个和尚面海而望。好多船在那里失事,本地人就说那块岩石有什么灵异。那块岩石下面,长了许多荔枝橘子树。在那里正好摘水果吃。但是倘若有人打算摘得吃不了,要带着走,立刻就风涛大作。

  苏东坡一向对僧人很厚道,但是他不喜欢信州一带的和尚,因为他们有妻子,并且和别的女人有暧昧情事。住在增州时,他曾写文章讽刺此事。那篇文章的题目是《记处于再生事》。据说是真有其人。那篇文章如下:

  予在增耳,闻城西民处于病死两日复生。予与进士何畏往见其父问死生状。云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帘下有言:“此误追。”庭下一吏云:“此无罪,当放还 ”。见狱在地窟,现隧而出,入系者皆僧人,僧居十之六七。有一担身皆黄毛如驴马,械而坐。处子识之,盖增僧之室也。日:“吾坐用檀越钱物,已三易毛矣。” 又一僧亦处于邻里,死二年矣。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盘飨及数千钱付某僧。僧得钱分数百遣门者,乃持饭入门,系者皆争取其饭,僧所食无几。又一僧至,见者皆擎膝作礼。僧日:“此女可差人送还。”送者以手掌墙壁便过,复见一河,有舟便登之,进者以手推之,舟跃,处子惊而寐。是僧岂所谓地藏菩萨者也?书之以为世戒。

  这几年,过是父亲时刻不离的伴侣。据苏东坡说,像过那样好儿子实在是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他不但做一切家中琐事,也是父亲的好秘书。在如此高明的父亲指导之下,过很快便成了诗人画家。在苏东坡的三个儿子之中,过成了一个有相当地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已然流传到今日。他遵守父命,受了父亲当年在祖父教导下的教育。他有一次将唐书抄写一遍,藉资记忆。此后,又抄写汉书。苏东坡博闻强记,他把读过的这些古史每一行都记得。有时他倚在躺椅上听儿子诵读这些书,偶尔会指出某些古代文人生平的相似细节,而评论之。

  他们颇以无好笔好纸为苦,但仅以手中所有的纸笔,过也学着画些竹石冬景。大概二十年后,过到京都游历,在一座寺院里小停,几个宫廷中的兵卒忽然到来,抬着一顶小轿,要他进宫陛见徽宗皇帝。苏过完全不知是何缘故,只得遵命。一进轿,轿帘子即刻放下,所以他看不见是往何处去。轿上无顶,有人持一大阳伞遮盖。他觉得走得很快,大概过了四五里,到了一个地方。他走出轿来,见自己立在走廊之下,有人过来引他到一座极美的大殿。他一进去,看见皇帝坐在里面,身穿黄袍,头戴镶有绿玉的帽子。皇帝周围有一群宫女环绕,穿得极为艳丽。他觉得那样美的宫女为数不少,但是不敢抬头看。当时虽然是六月,殿中极为清凉。屋里有巨大冰块堆积,点燃的妙香气味弥漫在空气之中。他想自己必是在一座宫殿里。施礼问安毕,皇帝对他说:“我听说你是苏轼之子,善绘岩石。这是一座新殿,我希望你在墙壁上绘画,因此请你前来。”苏过倒吸了一口气。徽宗自己就是一位大画家,他的作品至今仍在。苏过再拜之后,开始在墙壁上作画,这时皇帝离座下来,站着看他动手。画完之后,皇帝再三赞美。告诉宫女送苏过美酒一杯,还有好多珍贵礼品。苏过自御前退出之后,又在走廊之下乘轿出宫,在路上仍然轿帘低垂。到家之后,刚才的经历,恍愧如梦。

  岛上难得好墨,苏东坡自己试制。苏过后来说他父亲险些把房子烧掉。这个故事与杭州一名制墨专家有关系。这家制墨人所卖的墨价高出别家两三倍,他说他是在海南岛跟苏东坡学的制墨秘法。有些文人向苏过打听他父亲制墨的方法。苏过笑道:“家父并无何制墨秘诀。在海南岛无事时,以此为消遣而已。一天,名制墨家潘衡来访,家父即开始和他在一间小屋里制墨。烧松脂制黑烟灰。到半夜,那间屋子起了火,差点儿把房子烧掉。第二天,我们从焦黑的残物中弄到几两黑烟灰。但是我们没有胶,父亲就用牛皮胶和黑烟灰混合起来。但是凝固不好,我们只得到几十条像手指头大的墨。父亲大笑一阵。不久潘先生走了。”不过,在苏过叙述这件往事时,潘衡这家商店的墨已经很好了。显然是他从别人学得的制墨秘诀,而不是跟苏东坡学的,而只是藉苏东坡的名气卖墨而已。

  现在苏东坡空闲无事,却养成到乡野采药的习惯,并考订药的种类。他考订出来一种药草,在古医书上是用别的名字提到过,别人从未找到,而他发现了,自然十分得意。在他写的各医学笔记中,有一种药可以一提,那就是用等麻治风湿的办法,尊麻含有尊麻素和黄体素,像毒藤一样,皮肤碰到就肿疼。他说把尊麻敷在风湿初起的关节上,浑身其他关节的疼痛都可以停止。他还深信苍耳的功用。苍耳极为普通,各处都长,毫无害处,吃多久都可以,怎么吃法亦无不可。(此种植物含有脂肪,少量树脂,维他命C和苍耳酷。)他告诉人把此植物制成白粉末的办法。方法是,在文火上,把此种植物的叶子灰,加热约二十四小时,即可。此白色粉末,若内服,能使皮肤软滑如玉。他还有些笔记提到蔓菩、芦能和苦劳。他称这些东西是“葛天氏之民”的美食,营养高,味道好。

  除去忙这些事之外,他还在儿子帮助下,整理条记文稿,成了《东坡志林》。过去他和弟弟子由分别为五经作注。他担任两部。在黄州滴居时,他已经注完《易经》和《论语》。现在在海南,他注完了《尚书》。最为了不起的是他的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他在颖州时就开始此项工作,因为当时在被迫之下,度田园生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与陶潜当年的生活,可谓无独有偶,完全相似,他又极其仰慕陶潜。离开惠州之时,他已经写了一百零九首,还只剩下最后十五首没有和,这十五首是在海南岛完成的。他要子由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在信里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纠他觉得他与陶潜的为人也颇相似,许多仰慕苏东坡的人,当必有同感。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5: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DarkOrchid"]十大经典苏词欣赏
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四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五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七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八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九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十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回帖

41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41
发表于 2009-5-29 07: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內容,好文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发表于 2009-5-29 08: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414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坐看雲起

积分
11709
发表于 2009-5-29 13: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3

回帖

904

积分

高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904
QQ
发表于 2009-5-29 19: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多不适合当官,他们骨子里的东西决定的
如果我因为文章被抓被关,我的文章可以象我的孩子和后人证明,我是一个追求民主正义和良知的人,至少我的灵魂和心灵都是干净的........... 心如白云常自在,身如流水任西东.............平淡是真言。 寻找懂此物的人:http://zx-as-qw-9.blog.163.com/album/edit/#p1 博客连接http://zxasqw9.world.edoors.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9-5-29 23: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7 23: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