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44|回复: 1

当代世界:西方媒体与政府联手塑造抹黑中国

[复制链接]

0

主题

25

回帖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6
发表于 2012-8-2 09: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日益增多。

  本文就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以加深对国际舆论中中国国家形象形成过程的了解,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外交提供参考。

  西方通讯社前后方互动 “塑造”中国形象

  西方媒体“塑造”中国形象有四个重要环节。

  首先是记者的选派。选派的记者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自由、民主、人权等方面必须与西方主流价值观吻合,不能有“为中国说话”的主观倾向。

  第二个环节是选题的确定。驻华记者根据其媒体受众的兴趣点确定选题。西方媒体注意到了受众喜欢看中国负面新闻的心态,便努力迎合受众,在中国形象问题上与国内那些民众感受形成恶性循环,其描绘的中国形象便离现实越来越远。

  第三个环节是前线记者的工作方式。驻华记者比较注重与中国的研究机构、智库和大学合作。由于在很多问题上不易获得官方表态,记者经常选择与官方关系密切的学者进行交流。

  第四个环节是媒体后方总部的把握。后方责任编辑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掌控涉华宣传效果。一是重点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安排。二是掌握拟定标题的权利。三是通过配发图片、设计版面等方式影响报道效果。

  西方政府软硬 两手巧妙掌控媒体

  在“中国形象”问题上,西方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十分复杂。表面看,西方国家的媒体独立于政府,媒体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实际上,政府通过一系列软硬措施对媒体巧加控制,媒体对政府相当配合。

  政府能够通过司法、行政等硬性措施强化舆论管理。政府可以通过设置舆论宣传机构传达政府政策信息。除硬性手段外,政府能够实施非强制性的软性调控措施来左右舆论。首先,政府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巧妙控制舆论。其次,政府通过大量提供“信息补贴”(information subsidy)来影响舆情。第三,政治人物能够直接设置媒体议题。政府通过重要人物向媒体传递信息,引导公众关注某一话题。第四,通过经济杠杆操纵传媒。第五,在各大机构中安置为政府效力的特别顾问。

  利益集团出于利益驱动抹黑中国

  在“中国形象”问题上,西方主流媒体直接描绘,西方国家政府通过软硬两手间接掌控,而两者背后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

  军工集团热衷于渲染“中国威胁论”。部分商业集团和劳工组织惯于针对中国出口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发难。部分人权、环保、气候利益集团依靠营造中国的负面形象生存。“藏独”、“疆独”、“台独”等敌对势力则利用西方主流媒体及影视、图书等大众传媒来实现其矮化、诋毁中国政府形象的目的。

  公关公司和智库通过专业手段影响媒体涉华报道

  敌对势力会利用公关公司与媒体的紧密关系来抹黑中国形象。

  为了经济利益,某些公关公司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来达到其目的。他们常用以下手段扩大传播效果,一是用“撒网”的方式向数量众多媒体提供大量精心准备的“消息材料”;二是与记者形成利益链条;三是在民意调查中,公关公司可通过刻意选择受调对象而获得其希望的结果,再将结果提供给媒体;四是发挥中介作用,联系“合适”的媒体进行采访。

  一些智库和学者在“中国形象”问题上日益扮演舆论领袖的角色。媒体在向公众进行新闻报道或评论时,需要借助智库和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成果来增强报道的权威性。与此同时,智库也利用媒体平台,将其“研究结果”以舆论形式进行传播。双方是一种双向依赖的互利关系,智库“借船出海”,媒体则“借力而行”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西方媒体涉华舆论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环节是中国难以改变的,如难以消除西方政客的意识形态偏见,也无法改变利益集团的利益驱动,更不可能转变敌对势力的反华立场。但在另一些环节,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工作,如增加与外国驻华记者的接触与互动,强化与国际公关公司的务实合作,加强与智库学者的沟通与交流等,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建立客观友善舆论环境的外部阻力和障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 11: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