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景气的危机,也往往是致胜契机。全球不少企业趁着这波金融海啸乱局,大行海内外并购,有的藉此扫平同行对手,有的藉此扩大市占率以维持获利率,有的藉此充实企业体质、为日后发展布局。
其中尤以受创相对较轻的新兴市场地区尤为显著。印度从2000年至2008年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超过1,000件,交易总金额超过720亿美元。去年更创下单年277件的新高纪录(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平均不到1天半,就有印度企业买下海外公司。
著名案例如塔塔(Tata)汽车集团以26.5亿美元向福特(Ford)汽车买下捷豹(Jaguar)、Land
Rover两大汽车品牌;印度最大电信服务公司Bharti
Airtel目前也正与南非电信钜子MTN洽谈一项总金额超过120亿美元、牵涉21国、2亿用户的超级并购案,该项交易一旦通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讯事业并购案。
相较于印度企业的挥军顺利,中国企业可就没这么幸运。
近年中共国有企业与民间企业也纷纷试图拓展海外版图,当中虽不乏成功者,但国营企业或与中共官方关系密切的企业却是频频碰钉。广为人知者包括2005年美国国会拒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能源生产商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本年6月初,全球第三大矿业集团、澳洲力拓集团(Rio
Tinto)也宣布取消与中国铝业的入股合作案,并旋即改与全球最大的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合作,藉此避免引发澳洲股东与政治人物反弹。
为何中、印企业两样情?
首先,中共的恶名昭彰让海外企业多所顾忌。民主社会向来反对以“假、恶、斗”手段维持的共产政权,而中共近年来不仅在中国人权问题上毫无改善,甚至对外密援苏丹、北韩、缅甸、伊朗等迫害人权甚钜的政府。如此丑名,也让海外企业不得不慎思并购的后续效应:会不会引发消费者反弹与拒买?会不会造成国内政界与民间抗议?会不会招致国际团体批评或抵制?由于潜在风险过高,不少企业因而在最后一刻打退堂鼓,澳洲力拓即为一例。
其次,担忧中共窃取关键技术。世界银行副总裁林毅夫曾坦言,中国经济成长快速,但最缺技术。技术是企业立足市场、凌驾对手的根本关键,是企业的秘中之秘,企业前往中国投资虽已不少,但也对技术防窃多所顾忌。中共近年来频频透过国有企业的银弹,试图入股海外企业,目标无非锁定技术。《经济学人》(Economist)将之喻为“中国特洛伊木马病毒”(Sino-Trojan
horse)。
再者,中共国营企业的投资标的多为他国能源产业,一来牵涉战略资源的敏感问题,二来中共政府却也频频阻挡海外企业进军中国能源产业,也从而升高海外企业与各国政府反感,拒绝同意并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