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94|回复: 3

中国大学是如何堕落的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9-7-2 11: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位教授辞去系主任的职务,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新闻媒体记者朋友纷纷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就此事件作出评点。我难以推辞,只好略陈固陋。

最庞大最浪费的教育组织


首先,中国大学的组织架构是如何浪费资源的。不了解中国大学的人,很难想像中国的大学是一个机构庞杂的官僚组织。在大学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也有学校的行政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大学校一级的组织──学院一级的组织──系一级的组织──教研室一级的组织。大学日常运作的程序是这样的:学校开会之后,传达到学院;学院的负责人开会后,传达到系负责人,系负责人开会后,传达给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再传达给教师。在现代互联网络条件下,一个小小的通知,往往要经过层层传递,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都可能会导致教师接收不到信息。可以这样说,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下,普通教师是最没有权利,也最没有发言权的职工。学校的绝大多数资源,都耗费在这些组织机构里面。从教研室、系办公室、学院的办公室到学校办公室,都有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不仅耗费教育拨款,而且更主要的是,会层层加重教师的负担。

大学是按照行政级别分配资源的。学校的负责人除了有专车、办公室和服务人员之外,还有特别的出差费用和电话费用;学院的负责人除了不配备专车之外,办公室和服务人员以及出差费用、电话费用样样齐全;在许多大学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都有专门的电话通讯补贴。假如学校有数十个院级单位,上百个教研室,那么,仅仅办公费用和电话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根本谈不上效率,普通教师的辛苦所得,几乎都耗费在这些机构及其负责人的身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浪费的教育组织。

现在许多年轻教师不安心学术研究,一心向上爬。究其原因就在於,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中,只有获取一官半职,才有可能得到资源,包括教学和科研资源。普通教师要想完成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是中国教育界的普遍现象,也是许多青年教师希望在大学担任领导职务的根本原因。

资源分配学校领导说了算

其次,大学的资源掌握在各级官员的手中,级别越高,获取的资源就越多。不同的大学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资源的层层分配体制却大体相同。据笔者了解,大学的经费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费、政府的拨款、学校的经营性收入。这些资源被称作基本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完全由校一级领导说了算。学校领导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向不同学院分配不同的资源,其理由往往冠冕堂皇。譬如,支持学科建设、申报博士点、申报硕士点、资助年轻教师、申报国家重点课题、扶持核心刊物、奖励优秀教师、增加重点专业等等。学校的领导可以颁发各种文件,寻找各种藉口使用资金。不用问,这些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级领导倾斜,普通教师只有在极力迎合领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用这些资源。令人感到好笑的是,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这种寻找理由制定红头文件的做法,过於复杂,於是设置各种校级或者院一级的课题,直接以课题费的方式,将这些款项拨给自己或者自己的学生,然后由自己使用。

可以这样说,在大学资源的配置方面,学校完全可以自定规则、自行操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大学的领导出手阔绰。他们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把学校的经费据为己有。少数学校领导干部,把自己的黑手伸向学校的基本建设,贪污受贿获取钜额资金。这样做十分愚蠢,只要行贿人员告发,那么,学校的领导就会被送进监狱。事实上,近些年来大学负责人锒铛入狱,绝大多数是在学校基础建设方面贪污受贿而被人揭发的。现在许多大学领导早已意识到,制定各种教学科研奖励制度,可以公开获得钜额的资金,根本不值得与建筑承包商同流合污。现在大学领导中绝大多数都是重大课题的负责人,他们拥有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科研资金,这些人整天在国内外飞来飞去,打著学术交流的幌子,游山玩水。

官僚体制层层盘剥

到了学院这一级,很少有经营性收入。但是,学院可以开办培训班,收取合作单位的学费,用於支付自己豪华的旅游费用。现在,大学学院的领导,如果没有公费出国访问,简直就是另类动物,绝大多数学院领导,把出国访问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当然啦,他们出国访问的费用,就是办公费用或者申请的课题费用。

到了系主任这一级,可支配的资源相对较少,但并非没有油水可捞。且不说在申报各种课题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即使在教学安排环节,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把许多费用相对较高的课程,放在自己的名下。根据笔者所知,仅办公费用、学科建设费用、研究生培养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全由系主任决定。系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费用报销处理,只要给出一个理由,这些资金都可以化为己有。

教研室在学校是最基本的官僚单位,教研室主任享受电话津贴,并且可以安排课程。教研室主任不一定是学科带头人,但肯定是惟命是从的人。表面上看教研室主任忙忙碌碌,但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最基层的单位负责人,他们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最大限度地获取好处。

可怜学校的普通教师,成为学校的弱势群体。由於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往往都兼任教师,占有教师的编制,所以,扣除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教师,那些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教师才是学校最辛苦的大多数。过去笔者总以为,系主任承上启下,不可能有更多的权力,但现在看来,在这样一个官僚体制内,层层盘剥,只要担任领导职务,都可以占有一定的资源。

神圣学府沦为商业机构

第三,由於学校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学校早已沦为商业机构。中国的大学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产物──一方面对外反对教育产业化,可是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却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学校的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各种设施都要付费使用。大学的后勤集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它们不仅可以利用国家划拨的土地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包括开办商店、书店、餐馆食堂等,而且可以从日常教学活动中收取费用,可以这样说,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后勤集团获取利润的来源。不仅如此,学校的各个部门也从事经营性活动,譬如,研究生部本来是负责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是,研究生部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收取各种费用。各个学院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或者社会合作办学等形式赚取外快。这些收入既不纳入教育管理预算,也不需要向教师公开,只要各单位的领导作出分配决定,就可以进入个人的腰包之中。

莘莘学子成了赚钱对象

现在很多人抱怨中国大学费用太高,其实他们不知道,看得见的费用是有限的,看不见的费用却是惊人的。大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学校赚钱的对象。大学赚取的这些费用,很少用在普通教师的身上,学校的各级官僚之间相互进行利益输送,相当多学校负责人成为百万富翁。

分析中国大学的种种弊病,让人感到切齿痛恨。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在这样的组织机构逐渐沉沦。中国大学的悲剧就在於,大学的校长和书记由上级任命,他们颐指气使,享受优厚的福利待遇,可是,却把学校当作官僚体制经营。不少学校的负责人拉帮结派,普通教师只能忍气吞声。现在许多学校的领导对外公开反对官僚主义,但是在学校内部,他们比官僚主义更加官僚主义。学校的普通教师要想与校领导联系,必须通过层层关口,学校的领导高高在上,很难顾及教师的实际问题。人们很难理解,在这样一个日渐透明的社会,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封建堡垒?人们也无法想像,在学生分配日益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学校还会叠床架屋,不断地消耗著学生的学费?

大学自治早已是社会共识

大学自治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中国的大学之所以成为官僚组织,就是因为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希望大学成为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他们就可以安插领导干部,作为政治酬佣,也可以通过强化管理,从而压缩学校的自由空气。现在一些大学早已不是学术的殿堂,而是官僚政客相互勾心斗角的试验场。大学教师要想放下自己平静的书桌,必须俯首称臣,否则,大学负责人会寻找各种藉口,将其扫地出门。

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可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差,各种学术泡沫不断泛起,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面对此情此景,教育主管当局难道还不应该深刻反思,尽快改弦更张吗?

(本文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0

主题

33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49
发表于 2009-7-2 16: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树下好乘凉:导师逼死学生及其它(一)

在媒体混了十多年,世态炎凉见了很多。曾经羡慕跑教育口儿的同事,能成天钻到"象牙塔"、与高级知识分子打交道。不过,到后来才知,其实教育界,更是浑黑得不见底。

网上正在热传《北大研究生被导师逼迫跳楼自杀》、《北大新闻学院研究生贾昊跳楼自杀
消息被封锁》,北大失去了一位年轻的生命,这么重大的新闻,任何"主流媒体"、自封为人民喉舌的媒体,包括本人供职的媒体,竟然没有一点声音。

这里先不说我们为何不报导,而是将近几天从同事、熟人、北大的朋友、北大的毕业生那里搜集来的种种零碎信息做些梳理,整出一条线索:北大为何能出这样的教授、这样的事故?(抱歉,内容既不能发表于我供职的媒体,也不能粘贴到我的网络空间,无奈)

在北大,一切事在"人为"

这里就从热贴中的导师谢新*说事。这位仁兄留在熟人心中的形象很复杂,其中有三件坏事、几件得志事。

第一件坏事:谢某人竟然是个贼,犯过"监守自盗"的事儿。这是从北大信管系那里获得的,当年他在该系图书馆专业任教,伙同北大出版社发行处的副主任将新出版的书,以处理废纸的方式盗出,拿到谢某在海淀图书城开的小书店出售。大约1997年东窗事发,给北大出版社造成了严重损失,那位副主任被开除、罚款(北大考虑到影响,未追究其法律责任),当时海报张贴在三角地的橱窗里。

这件坏事对谢某的影响:仅限于免去其系团委副书记的职位。而且之后在2001年新闻学院成立时,谢某又谋行政职位,他当时表现得"极勤恳"、常汇报(每天给领导们一天十多个电话)、肯吃苦(最形象的表述是太阳底下扛桌椅)等,获得副院长候选人资格,并用在新闻学院未成立时"透支"了第一个教授指标,升为教授。此时,信管系的领导向组织部门重提监守自盗的事,组织部门要求新闻学院严格要求他的同时,同意他担任新闻学院副院长。

第二件坏事:谢某人的博士论文竟然由3位硕士生代笔。谢某是在升教授后回信管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其时已在新闻学院任教,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内容,9章,由3位他的硕士生各写3章,当时的学生都知道。事发于2004年二学位一毕业生的揭发,这位学生因为毕业论文有抄袭行为而被处分、未获得学位证书,他愤愤不平,因此投书北大的各部门举报了谢某。

这件坏事对谢某的影响:博士论文获得2004年北大优秀毕业论文。那篇关于网络传播的论文,是在信管系答辩的、答辩老师都是由谢某自己邀请的,其中没有任何一位新闻或传播的专业教师,也未公开答辩的信息。他向包括关系密切的新闻学院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保密了他的答辩一事,而在信管系顺利过关,并通过公关由系里推荐为北大优秀毕业论文。那时学生的投诉信已经投到纪检等部门,但研究生院通过了其"优秀论文"。如果各位能够到国图、北大图书馆去查询一下这位仁兄的论文,就知道什么是北大"优秀论文"了!我转折看到,也立即赞同内行专家的意见:一篇并不流畅的拼凑文章,通俗文章都算不上。那3位代笔的硕士生据说确实很牛、比谢某强多了,其中两位是被外派到美国交流期间代写论文的。谢某胆子大到敢宣称自己是所有最热门专业(最可获利的)专家--在还未学会打字、不会上网的情况下,2001年领导说要重点发展网络传播时,就立即向领导说明是搞"网络传播"的、要求上"网络传播"的课,结果把学生都上跑了!据所有采访到的学生言,谢某的课是新闻学院"最最烂的"-因为还有"最烂的",学生评分总是最低的,而且极不负责,经常找个学生或外行来代课,曾经把数十学生上跑、只剩下5人!但由3位硕士生匆忙攒出来的论文,你想想会优秀到什么程度吧!

第三件坏事:谢某竟然将学生交给他的课程作业偷偷发表,遂成"剽窃门"。此事发生在2005年末。对这件事的了解,更费周折些,我采访了许多人(抱歉有时是通过聊天的方式获得)。2005年春季学期某硕士研究生交给谢某一篇期末论文,在年末时偶然在网上发现竟然被发表了数月了,分别是复旦大学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新华网上发表、列为谢某学院简历中一篇"研究成果"。该学生已经将此作业翻译成英文提交给美国的大学、正在申请美国的学校,她很害怕美国学校把自己当作剽窃者,于是心惊胆颤地检举了谢某。

此坏事对谢某的影响:北大学术道德委员会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开了数轮会议,后来此事与新闻学院的换届等事交织在一起,北大又担心出丑闻,便动用种种力量,通过中宣部封锁了所有媒体,不允许报导。2006年北大以"分阶段处理"的方式,暂缓作结论,至今未结。此时谢某利用种种公关手段化解,并散布谣言将这件确凿的剽窃事件当成"内部权利斗争"。在此事未作结论的情况下,2006年夏谢某竟然升为博导!
学校要求新闻学院对此坏事有所体现,于是学院在未有任何通告、会议的情况下,仅限于悄悄抹去谢某的学院学术委员委员。这件坏事新闻学院的师生都知道,但都是从非正常管道获悉,学校、学院未有任何公开的会议宣布过、提起过。据一位跑教育口儿的同行说,新闻学院某领导一直努力要恢复谢某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一职-这是剽窃事件惟一的后果,如果恢复,就没有任何后果了!

最令人恐怖的是,谢某的得志事之中的几件,如升教授、升博导、升副院长、获优秀论文奖,都是伴随着坏事而成的!

上述三件坏事、风暴,未对谢某产生什么后果,都是因为北大这棵大树把他给掩盖了、遮蔽了,而北大无论领导是谁,有一点是不变的:掩盖所有的丑闻。谢某已经深谙其道,因此越发嚣张跋扈,简直无所顾忌-试想,那么大的事,搁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半死,但他却风生水起!

网上说谢某支使跳楼而亡的学生贾昊免费为其儿子做家教,许诺他继续攻读博士却出尔反尔(没有考试的情况下就许诺硕、博,据说谢向来如此,并真的成功,考试只是走走过场,不知情的其它考生就是这么落选的),一贯如此使用自己的研究生,让学生给他干各种各样的杂活、视学生为奴役......这些信息,我向学生们和老师们求证,他们甚至笑着说"地球人都知道"!

是谁保护了谢某的嚣张跋扈、为所欲为,并由此引发终于逼死学生的悲剧?是北大这棵大树。这棵大树,其实就是中国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52
发表于 2009-7-3 14: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树下好作恶:导师逼死学生及其它(二)

第一,在北大,人品学品为其次

在采访中,许多人除了说起谢某那些"大坏事"外,都说起许多道德品德上的"小坏事"。

首先,说说他的教学品德。

大学教师,无疑教书育人、做好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一项职责。谢某被学生说成上课是"最最烂的",评分一向是学院最低的。最近5年教过的学生,都申诉他的上课问题:

谢某上课常常是到课堂宣布"现在上课",然后让学生自己做报告,他到教室外打手机,一打可能就是半小时,甚至有一次两节课后都没有回来,不见了,人跑了!

谢某上课常常是找学生代课、找外面的什么非专业人士讲座(顺便封给人家一个"北大客座教授"的头衔,让那些人再去招摇撞骗),有时一门课16周有12周的时间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代讲的!

谢某上课学生是不能有意见的,否则会摆架子大骂学生一顿,如果学生不是"找死"、不怕受到成绩等的报复,就继续提意见吧。北大设有深圳研究生院,那里

有传播专业的研究生,谢某去上课,5周的课必须压缩为3周��"因为我很忙,我有许多课题要做......"上课时不停接电话,学生的不满通过研院回馈给谢某以后,他下午去课堂上对学生破口大骂,并且扬言"啊---这个破课我还不想上呢,你们以为我想来上啊!!"然后他说他要去香港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一溜烟不见了!他还在深圳上课期间,到附近许多地方"讲学",而把讲课放在一边。

学生当然也有因为谢某而高兴的时候,比如:谢某半途走了,还有两周的课没上,学院的主要领导们竟然突然降临深圳了、"紧急补场",代他上完两周的课。学生们兴高采烈,说终于见到领导了,有了归属感。

谢某出教学事故、学生不满等等状况,都无损于他曾当副院长、当"学科带头人"、申报各种课题(通过攻关,屡屡得胜)、担任各种委员、评委......关键时候,还有人"紧急补场"。

第二,说说他的个人品德。可能涉及到私生活(抱歉啦)。

被访问者们都说,谢某非常热衷于散布、揣测、传播小道消息、绯闻,而且是在学生面前。他在学生中散布过北京大学几乎所有校级领导的"绯闻":某书记与某机关的谁谁是情人关系,某校长与某院花出身的谁谁形影不离,某部门的部长与女下属发生过调戏事件......

反正这些事也无从查证,大家对那些人物也都不了解,所以很惊叹于他如此信息灵通,什么事都知道。直到他开始编排到学院的同事与学生身上,因大家了解得较多,才开始怀疑他是不是真的"信息灵通",而且明显有谣言在其中。

最让学生们咋舌的是,谢某还把绯闻编排到了他的老师身上,说得有声有色,直称自己的老师是"流氓教授"!

他可能没想过学生如何去"编排"他,而且有身受其害的学生的现身说法,已经不是编排、而是事实了。我第一次听说他的这些信息,吃惊得不知说什么好,然后第二、第三个去一个个地证明。

有学生曾经不巧遇见他与某女(生)留宿于办公室......

有女生在修读他的课时,被叫去他的办公室,他的手不安分地上下其手......学生羞于说出具体情况,但她的同学还清晰地记得该女生因不知如何拒绝去其办公室、又担心其成绩上被报复,差点患上抑郁症。

深圳研院的女生据说最担心的是半夜被谢老师叫到教工招待所(据说与学生在同一栋楼里)。第一次不能抗拒去了以后,第二次再叫,这位女生恳求室友陪她一起去,结果女室友也被摸这摸那。

至于他与外面东北某女的关系��那些与学生无关的,都不说了。私生活嘛。

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表现出对"绯闻"、对编排别人的无上兴趣。可是,他擅长两面三刀,见到某书记、某校长、某部长,都表现得异常听话、乖顺,据说通过种种公关打通了学校若干的部门(其中有很大的公关力量是源于他曾经掌管学院的财务,拿学院的资财送礼),而某部一有课题、获奖之类的好事,都首先照顾他。

第三,说说他的工作品德。

谢某很活跃、很勤快,大家都有共识。但没人看到过他在办公室里是写论文、做研究的,总是在打电话、打电话,有时一天打上数小时。信管系的一些人说,曾经有多次年终统计成果显示,他尽管从不坐下写东西,但平均每天的成果超过一万字。

在采访中,有些人不断提醒我说,谢某�下了学院的一笔钱,是研究生课程班(成人教育)创收获得的,学生交的费用(现在好像每人2万元)中有几千元是不上帐、不提交研究生院的,以他的名义开了账号,之后不了了之。具体是多少,有的说是50万,有的说是70万。但这件事确实无从查证,连当年的帐也是他自己管着的,哪能查出数目?

据言,谢某视学院送出的公关礼品、分发的奖金,视为他个人对别人的好处,甚至对老师报销差旅费,也要私下里示好:"这就是给你报飞机票的啊,别人的都只能报火车票",然后跟别人也是这一套。

他有强烈的从政愿望,曾四处打探学校有何空缺,前述几件坏事都发了之后,他去年还竭力谋求新闻学院的常委书记一职。真的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上述是方方面面采来的信息。但是这样一个人,为何学校就要竭力保他呢?北大怕丢丑,也不会保所有的教师吧?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曾致电给两位校领导,但未有人接听电话。我听听其它人的分析,感觉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即谢某的使用价值。

谢某已经熟悉学界的各种路径,包括如何送礼打通种种关节得到课题、如何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攒出"专著"(这样的专著,有一年他连出了4本),基于目前学术界重视数量统计的现状,从成果数量来说,他是给北大"争光"、给弱势的新闻学院"添力"了。

关于谢某的介绍:现任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主任(目前该系专任老师只有他一人,别的是行政人员挂在网上为好看),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其实是学院下设的),博士生导师,截止2006年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十多部,几次获教育部奖励。

从谢某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北大,是一个重视成果数量、不重学术质量,重视外面的荣誉、不重内在的品德的北大。(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4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319
发表于 2009-7-5 21: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接到第二例重庆民族造假考生举报

4日,北京大学接到第二例民族造假重庆考生举报。经查证,这位名叫田中的考生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且正是重庆31名民族造假考生之一。北大随后紧急磋商,可能再次宣布弃录该考生。

昨日清晨,有网友报料称"有一名重庆民族成分造假考生已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由于该网友没有透露该考生的姓名等具体信息,重庆市招办截至昨日也没有公布31名违规考生名单可供核对,记者随后将此信息转告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刘明利,请其核查是否属实。

按照北大招办最终弃录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时的说法,若再发现民族成分弄虚作假的考生,北大一律放弃录取。

刘明利称,北大医学部属单独招生。他随后将此信息转给医学部,由其进行查证。

昨日下午,由北大医学部反馈的信息说,由于录取工作还没有开始,医学部尚没有录取任何考生。在报考了北大医学部的重庆考生中,有一名考生可能符合网友报料的条件,该考生名叫田中,是重庆市巫山县人。

北大随后联系考生田中本人,进行查证。而记者也联系重庆有关方面,得到确证:田中确系重庆31名被查出的修改民族成分违规考生之一。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田中出生在乡镇,父亲系巫山县双庙乡的一位乡村教师。

截至记者发稿,北大仍在研究这一事件的应对方案。

7月4日:重庆招办网站删除高考加分名单遭质疑

日前,重庆招办将"2009年普招加分信息"名单从网站上删除引发公众质疑。有网友怀疑官方此举是为了避免加分考生及家长被人肉搜索。有自称是知情者的人称造假考生涉及不少政府官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4 08: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