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18|回复: 0

中共封季羡林为国学大师 因为他“胆小”

[复制链接]

0

主题

1万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44
发表于 2009-7-13 22: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乔海燕

季羡林老先生仙逝,走在"国学"昌盛之时。由此,诸多网站纪念季老先生,以"国学大师"称之。还有"著名国学大师"的。国学大师竟有"著名"和"不著名" 之分,简直匪夷所思。半个世纪前,江青因为女儿要看顿顿的静河,连呼中国的教育误人子弟,未曾料到,此感至今仍慨而系之。


言归正传,我要问的是,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吗?
   
     先看什么是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自汉代以降,中华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
   
     传统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所以,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我们再来看季羡林先生的从学经历、学术成就和著作。
   
     按照北大对季羡林先生的尊称,他是“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这里并无“国学”的意思,倒是一个学界泰斗的形象。
   
     再看季羡林先生的学历。
   
     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1935年9月,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再看季羡林的主要学术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
   
     由此看来,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方向,并非在国学上。称他是“著名学者”、“学界泰斗”,当之无愧。但是,冠以"国学大师",帽子虽然高,戴错了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3: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