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以天与人的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传统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归宿。"天人合一"的内涵博
大精深,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中都是如何记载的:
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精辟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概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这里是说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爱人爱物,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些都是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
这里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在严格遵循"天之道"、"
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谐。
《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宋代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宋代程颢明确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说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而"仁"一以贯之。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的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象形与影、
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象天行动,人君至诚的心能
感动皇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皇天对人君的告诫"。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
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