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仪封学,这是一门极其浑雄博大精神玄奥的学问体系,也可以简易地称之为“易学”,我曾经想系统地去研究研究它,并狂妄地期望能达至“信手拈卦,推往知来”的境界,但稍稍啃啃后,才发觉这里面远非自己想象地那么简单容易,又由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安排,终于使某幼稚想法搁浅。现在想来,当时行为,是为某初生牛犊不知虎威矣!但稍有心得,并加上日后的历练体会,现聊于斯。
据传八卦首先是由老祖宗伏羲氏所创立,他观星象,察世界,朝思暮想,苦苦体会其中最普遍的真谛,希望能够寻找出一个可以作为部(民)族认知行为的航标。他察遍万物,首先从最直接的作起,有天必有地,有东必有西,有南必有北,有好必有坏,有高必有低,有水,亦有火,有男,亦有女,有雌,亦有雄,所以阴阳相对,自为法则,而成两仪,他在地上思索它们的符号,创造了用阳爻“—”及阴爻“--”来表示它们,这两个符号,既成为中国一门学问的初始,也成为中国象形文字(文字)的开端。
他认为,无论阴阳,亦为有始,它们始于“太极”,“太极”始于“无极”,是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天地宇宙之初,虚渺无物,是为“无极”态,而后“无极”幻化为“太极”,成为实态,唤作“鸿蒙混沌”,此即为“太极”体。按照物体本质“对应统一”的本性,天清地浊,水凉火炎,逐渐分明,生成两仪(这里我自己的认识有另外的偏差了,真的对不住老祖宗老人家,认为当是“无极生多仪,多仪辨两仪,两仪合太极,两仪生四象”,按现在的物理学认识的原则而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后生成的世界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是为“多仪”,在这“多仪”之中,人认识之初按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参照“两仪”,这“两仪”又合成为一个“太极”系统,同时“两仪”又自向前演化,“两仪”应是认识的起点,而非“太极”,“太极”是为“两仪”认识的后一步逻辑体。)在这里,二二相生,也的确含有“二进制”数理生演万物的逻辑。
伏羲画卦,按照“对应统一”(“对应统一”非“对立统一”,世界间万物,无有“对立”,上下相形,左右相倾,而不相立,“对应”之源,还起于“中”,即参考原点。)的原则,设定“两仪”之后,体会那万事万物的逻辑溶于其中,是有“对应、运动与包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始于我,我始于你,万象演变,少阴化老阴,同时,老阳化为少阳,在“老阴、老阳”重障之时,其对应之核又同时在其最中最深处生成,成为对应一方的起源,此即为“两仪生四象”运动变化之征状,譬如世状,如某若有清洁,不是因为由“洁洁察察”而来,而是由“历遍脏污腐贿”而生。譬如昙花之盛时,恰当兆应其之薨然萎地。
两仪运动变化生成四象,可这还只是一个概念物,不能够向民众深入浅出地说明,也缺少实际运用的意义,于是伏羲按类取象,把天地万物囊括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并用乾、坤、坎、离、巽、震、艮、兑的卦象来表示,把阴阳运动变化的真谛溶入爻象之中,并向外推演到其它更多的物象中去。从一阳渐生,到全是阳爻,体现了一个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许多专门的书在论证,已当由“专家、大师、教授”们作为科研攻关项目来研究了,不再属于我这草民百姓所能思量的范围。)就是“四象生八卦”,恰当此时,伏羲氏所考虑的,是万物运动的的逻辑真理,这“八卦”中,仅仅只代表物理运动之“象”,没有掺入人(或个人)的“价值认识标准”在其中,没有好坏之念,尊卑之感,因而具有广泛的真理。
但是人及世界万象终究还有时令、过程、否泰、损益、得失等等诸多对应范畴的物象,仅用八个卦象很难以精致地对照禅释,后来又有了周文王姬昌日夜推演,成为六十四卦,甚至后人演成一百零八卦,卦意也就愈加具体,可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真谛的实现:如果一个逻辑真理愈是精确地实应某物,那么它就愈是确实地不能说明其它更多的物,所以,如斯而为,易学偏理大道可能也就愈远了。
在我们的国度,伏羲氏所建易学诠其大道而佐辅众生的作用没有被如期地发挥出来,而因其按爻相生,体现了运动与变化的真理,或明或暗地悉透天象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天机尽藏。若是都能知道事物一切的原则和规矩,过去、现在、未来,就为成为可以预知的结局,由是,于是易学逐步成为卜占学问的总纲。在最初时,人们研习易学,往往还能按“祸福相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事情,还能体会创立者的一点精神,而现在的学者、术士单纯地把某一卦象即理解成“好”或“不好”,如“坎即险”等,恰仅只为卜算术而做,可能就有点违背创立者之初衷了。而若干脆把它称之为“迷信、伪科学”,这已不只是反映了一些人的“无知”的问题,更是反映了这些人的“无德”嘴脸。
孟之飞成稿于二00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贵州铜仁黑松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