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都有諾貝爾情結,在苦苦等待了一個世紀之後,諾貝爾的光芒終於照到了中國人的臉上。2010年,劉曉波獲諾貝爾獎和平獎,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劉曉波獲獎時,我們的感覺是諾貝爾獎遠了,它顯得飄渺而神秘,莫言獲獎時,我們卻感覺是諾貝爾近了,它如此地具體而實在。同樣是獲獎,為何帶給我們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呢。在讀完《劉曉波評傳》一書時,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據許多熟悉劉曉波的人說,在劉曉波身上,能感受到了巨大的分裂性,在某些時刻,他是溫文爾雅的君子,而在另一些時刻,他又是油嘴滑舌的小人,在某些時刻,覺得他無比真誠,而在另一些時刻,又是謊言連篇。在《劉曉波評傳》中,我們終於看到了現實版的劉曉波,作者給我們還原了一個世俗化的劉曉波,他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他是一個厚黑學的高手,他是一個打壓異己的黑老大,他還是一個風流的情種……而這些並非作者的猜測,而是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讓人信服。那麼,這樣一個欺世盜名的人物怎麼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其實,只要對中國的民主運動稍微有一些瞭解的人,就不難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把劉曉波的獲獎,看作一個轉捩點,它其實是西方對中國民主運動整合的一個開始。二十多年,中國民主運動的陣營一直在分裂,在內耗,無法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西方試圖尋找一個精神領袖,劉曉波就是這個被製造出來的精神領袖。
與劉曉波危言聳聽的叫囂不同,莫言一直是一個沉默的觀察者,他靜心體驗著中國的深切的變化,一直致力於表現中國的現實,向世界展示著中國人的形象。比如《生死疲勞》對中國社會的批判,比如《豐乳肥臀》對饑荒的描述,都體現了一個作家的獨立精神。劉曉波很介意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為這讓他感到恥辱,而莫言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他的作品充滿了漢語的敬畏與熱愛。
莫言是真實的,而劉曉波則是虛無的,我們一直以來看到的劉曉波,其實是虛構的劉曉波,他把自己虛構成了中國未來的大救星,其實,他只是西方的一個小丑,一個木偶。一個小丑,即使獲得再多的光環,仍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一個木偶,即使有再多的光環,也改變不了被人擺佈的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