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37|回复: 1

大学只有大官 哪来大师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4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9-9-18 16: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近年来高喊投入加大,不断在加大,事实上,聪明的行业人都知道,中国教育的陷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或许,我们都常常希望每个人一夜之间全部苏醒,都拥有了道德家的血液,但中国的今天还有多少个道德家呢?没有,我想没有多少个,其实我们都是依靠潜规则活着的人,一种苟活,却找不到感觉的内心,有时候让人很彷徨。

教师从被爱到被学生杀,有时候真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悲哀;从送礼到讨论送什么礼,甚至送多少钱礼才能满足教育的欲壑......让你不得不承认一切都在进步,那就是为了进步,我们必须消失某些人性。

但是,这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有个官僚体制形成教育系统,今天的我们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潜规则的年代,我们不适应时代的特征,作为普通弱势的教师,那是很难生存的。

当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百名名师中,经统计发现,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竟占到九成,甚至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而作为行政职务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等的"校座"就多达20位。

可以说大学根本没有所谓的大师,只有所谓的"大官",换句话来说,其实现在的教育不是名师在办教育,而是大官在办学,利用权力在办学。于是网络不断传来类似"河北武安教育局长免职当夜调上百农村教师进城"的荒唐新闻,所以在今天的教育,再荒唐的事情,或许我们都不得不忍受,用心去忍受,甚至选择一起......堕落。

其实大家都在混口饭吃罢了,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不少大学老师为了生"蛋",不断需要四处找关系,不断花钱去在核心周刊发表文章,一切一切,畸形的产业教育,搞得人心惶惶。

说穿了,大学目前的学术教育根源归根结底还是"官本位"思想办学造成的一种结果。换而言之,这是一个想清净,事实上无法清净的教育年代,所以不适应还能怎么呢?

或许武汉理工大学的校长还在乐滋滋的享受着,等待着院士的审批,素不知那些抄袭的论文如何作为学术?但中国的教育就是那样的,强迫鸡一样生蛋,不断的生蛋,好似用力一样去生,难怪今天的大学随着数量的增加逐渐势微了,不再被人所迷信是搞学术的。

有些时候,我们常常希望学术透明化,常常希望工作上某些潜规则减少点,但能吗?事实常常并非大家所愿,正如海南东方市的某个小学教师因为职称评选,本来是最高分的,但因为校长的缘故,却没有评选上,可这并不是第一次,而是第二次,所以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作出了无奈的举动,那就是叫来报纸来曝光整个"潜规则"的过程,但报纸煤体竟然还说"该校长是好校长,有能力的校长......"其实事实上往往因为权力被歪曲,或许也注定了他今后的"忐忑之路",可也许他也为以后的潜规则打破做出了点个人牺牲,那就是以后的评选里,领导再也不会敢随意用手中的权力制造不公平。

"官如名师,名师如官",那是因为现代的教育只有大官,哪来什么大师?说穿了,教育哪来什么圣人一般的楷模呢?在失去契约效力的年代,其实大家都是一些需要吃喝拉撒的俗人罢了,只要良心没有彻底泯灭就算不错了。

0

主题

325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245
发表于 2009-9-29 10: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延军:中国现在不具名师生存的土壤

(据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录音整理)

2009年9月初,中国教育部组织评定的“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出笼后,被曝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者占了九成,甚至有人身兼数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10人左右。其中“20位名师官居‘校座’”。消息传开,网上批评如潮。这些批评意见大都认为,这是学术腐败、权力通吃以及当代大学精神缺失所造成的恶果。

当然也有持相反意见的,认为带官职者并非必须被排除在获奖者之外。特别是其中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大多为教学管理或科研管理职务,担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者,大多为本学科卓有成绩的名家,与一般所谓‘官员’并不相同。”

表面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前一种观点有中国社会集体腐败、制度性腐败的大背景作支持;后一种观点也可以举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令人信服的个案来证明。公道究竟在哪一边?似乎很难断言。

首先,我们先了解媒体公布的统计资料是否属实?这个问题不难澄清,本人对教育部官方网站上的名师名单做了核查。公众所作出的统计资料是客观的,名师九成是官员的事实不能抹杀。按着教育部所设定的游戏规则,不能说这90%都不合格。但教学名师,举国推选、万里挑一,只要有一个人不合格,都是中国教育的丑闻。

公众的质疑,不容否定。评选所关涉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认为以下三个问题必须思考清楚,然后才能对这个奖项作一个公允的评断。第一、这个奖项应该如何评?第二,这个奖项谁来评?第三,这个奖项该不该评?

一、教学名师奖该如何评?

我们首先假设,这个奖项是有意义的,应该评。那我们接下来可能要追问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评选的价值倾向是否合理?

教育部官方网站上2009年9月2日,有一篇文章对设立名师奖的目的做了明确解释:设立教学名师奖的目的,是“鼓励教授上讲台,奖励长期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通过发挥名师在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学风典范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优秀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这段话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考虑问题似乎也很全面,评教学名师兼顾了科研和育人,也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但这段话把科研、教学和学风三者单列,认为是三个有联系的方面,并侧重从教学的角度来评奖,有失偏颇。

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恐怕都有这样一个深切的体验。教学效果真正好的人,一定是科研做的好的人,而科研能否搞好和研究者的生活方式、人生境界密切相关。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讲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爱因斯坦的话所揭示的规律,教育部的官员不可能不明白。单纯靠奖励,而不是靠教师本人对事业的钟爱,恐怕并不能改变现状。

如果非得要设这个奖,可以把现在的科研奖、师德奖等单列奖项合并,把教学名师改为大学名师,综合评审其影响和贡献更为合理。但奖项的设定,关系到国家的资源配置。多一个奖项,就多一份权力。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利益。这在当代中国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现实。因而造成了教育界奖项众多、评估云集的局面。致使中国高等教育在追名逐利的浪潮中,离真正的大学之道渐行渐远。

第二、要考虑评选的尺度是否公平的问题。

这涉及到名师奖的评价标准、名额分配方法等两个具体方面。

依据“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本科部分)”。有几个硬指标值得关注:教学经历,须“受聘教授职务”。因此,副教授、讲师等无论多有才华、多有成就,都不能参加竞争。

教学成就评价,须“主持过重大教改项目”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在高校工作的人都会明白,非高校的各级领导者是无资格主持重大科研专案的。因为,那是很大的学术利益,有时可能得动用学校的公共资源才能申请成功。谁能获奖?除非领导主动让出竞争机会,否则只能是领导获奖。

科研能力评价,须“主持或承担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关于科研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对比教学方面的标准有明显的降低。什么是高级项目,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对不担任行政职位的普通教师也不容易。因为,中国学术界人人心知肚明,科研项目的审批就是坐地分赃。同理,科研奖的获得也非常不容易。即便有些教师历尽艰辛,把所有这些条件都凑足了。他们还是无法和领导竞争。因为领导的项目一般会比他的重要,获奖的级别一般会比他的高。同时,由于领导掌控着学校的众多资源配置权。领导有成为名师候选人的愿望时,别人最好明智地放弃竞争。这里必须特别说明,在高校中有些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研究所所长等占有很多学术资源。其权势并不亚于各级行政官僚。因此,权力通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客观事实。

关于候选人名额分配,从“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候选人名额分配方案”看,各个地区都照顾到了。北京市最多,有21名。有些偏远地区如青海、西藏等地也照顾了一名。但这个方案从哪边看都不合理。这不是选人民代表,可以各个地区分配名额。这是比较看谁的水准高。

如果西藏有10位教师能进入实际水准的前一百强,那也只能有一个人入选。同理,北京市如果有30名实际水准够排入前一百强。那也最多也就只能有21名入选。有人把这个分配结果解释成,是从促进各个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角度考虑的。如果这样,北京一个不给。青海、西藏、新疆、云南、内蒙等地应该多给,并降低标准。这种名额分配方法,事实上不过是各个地区竞争并妥协的一种结果。同时,这背后也有教育部的相关管理者,为了尽可能地辐射权力,以便从全国各地的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的如意算盘(要特别注意,侯选人是多于100名的,更激烈的竞争在后面)。

从名师的评选标准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官员获奖是这个游戏规则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名师奖由谁来评?

关于评审程式问题,教育部相关档说“经过地方推荐(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行专家网上评审、会议评审三个程式。”这个程式表面看很完善,其实它有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

学校推荐的最可能情况就是权力通吃:学校的大小官员,只要自己有机会,他就不可能将这个名额让给普通教师。到当地行政部门推荐这一关,则会上演各个高校为自身利益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轮番公关的一幕。至于同行专家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时,就会演变成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联合,向教育部主管和评审专家团体的联合公关。搞定学校,才能成为校级候选人;搞定当地政府才能成为省级候选人;搞定教育部的管理者,才能知道谁是自己申报材料的网路评审专家和会议评审专家,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公关工作。

教育部在这个评审活动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立项,让国家财政支持评奖活动。教育部组织专家设定评审的游戏规则,教育部指定谁有资格任评审专家。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专家是否正直可靠?教育部的官员是否正直可靠?应该说,在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判定他们不可靠才是绝对可靠的!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专案申报,各类奖评,基地、学科点、实验室建设等等。都要遵从与此大同小异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谁都知道,谁都不说。行政权力主导一切。除了权力集团,谁都不会有机会、有资格来评!

三、教学名师奖该不该评?

中国高校中评比之多、工作之繁复绝对会让外国同行惊得目瞪口呆。从高校校长,到普通教师,甚至研究生、本科生无不绷紧神经,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只要目标出现了,大家就必须争先恐后,趋之若骛。只要比别人落后一步,处境就会不利,前途就会堪忧。

从助教到讲师,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院士。再想法进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从校级专案到国家重大专案,从校级奖项到国家级大奖。从普通教师到成为校长最后成为政府的高级官员。真是生也有涯,而评比无涯。

大学本来应该是学术自由的圣殿。然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对高等教育不仅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且费尽心机,用各种评价体系把知识份子玩弄于掌股之间,使之心无旁鹜,唯官僚集团马首是瞻,变成追名逐利的奴才。同时,既得利益者,也通过巧立名目,设定各种评比,控制游戏规则,上下合谋,瓜分国家的宝贵教育资源。

绝大多数学者奋斗一生,号称著作等身,但仔细推敲,竟毫无可取之处。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一个天才也会变成一个争名夺利的市侩。如此的成就和水准,即便有名师之名,也不可能有名师之能。

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审引发的争议,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恐怕是为什么公众的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为什么这样一个奖项,会引发社会这么大的关注。原因有二:其一,高等教育一直被中国的广大民众寄予厚望,中共在所谓的改革开放之后,也一直强调要“科教兴国”。教育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民众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这个失望,不仅仅是我们这么多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没有出现一个没有争议的一个大师级的学者。甚至我们国家每年评出科技大奖,真正能够达到世界水准的,都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更有甚者,很多获奖专案,最终被证明了是一种虚假的科学研究;甚至是一种科研上的蓄意欺骗。所以,民众的失望是必然的。

其二,全行业的腐败,彻底摧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信用。科研作假,教师在工作上的不敬业,生活作风的不道德,全行业弥漫的各种潜规则,以及整个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管理者的肆意妄为,彻底摧毁了整个高等教育的信用体系。无庸置疑,中国高等教育的各级官僚,是摧毁中国高等教育信用体系的罪魁祸首。

高校教学名师的评选,本身就是心术不正的产物。在一个社会处于道德沦丧、腐败盛行的境况下,当学术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被官僚集团所操控的时候,任何一种评审,都是对现代学术精神的亵渎和对公平公正原则的践踏;它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不是无上的光荣,而是刻骨铭心的耻辱。在这个议题上,不仅既得利益者有罪,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学生的不抵制、不作为也是一种犯罪。中国的高等教育群体既是受害者,又是罪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现在并不具备名师生存的土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4 07:5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