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2年時間,代表西方價值的諾獎先後2次授予中國籍人士,先是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再是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這2次頒獎都引起了不少的爭論。其實,這些都改變不了諾貝爾獎象徵西方價值觀主導全球的事實。而這2次頒獎前後都伴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行,絕對不是巧合,而是體現了美國傳統的“大棒加胡蘿蔔”策略的再次發威。
眾所周知,二戰時美國是歐洲亞洲並重,二戰後因為美國與蘇聯兩大集團對立對峙,美國戰略重心放在了歐洲。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實力大不如前,中國實力有了很大提升。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將其戰略重心東移加強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部署,以遏制中國的崛起。進入新世紀以來,亞太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衝擊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力量架構,加之美國近年國內危機嚴峻,美國逐漸把強化亞太戰略作為其國內經濟復活的關鍵和外交事務的重心。
“大棒加胡蘿蔔”策略一向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金科玉律,在重返亞太戰略中必然選擇以此策略為先導,特別是在針對中國時。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就是對中國掄起“大棒”敲打。最近出版的王其鋼《劉曉波評傳》就披露了劉曉波獲獎的幕後運作,均是來自美國的力量,該書指出,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是有史以來最競爭激烈的一屆,被提名的候選人及組織多達237個。劉曉波之所以能勝出,除了自身因素之外,還在於他幕後有一個強大的後臺,這個後臺包括美國國務院和國會、美國民主基金會、美國人權組織、歐洲議會和國際人權組織,其最大力量來自美國,美國現政府的高官及國會議員親自出面為劉曉波打招呼,美國民主基金會等出面,全力撮合哈威爾、達賴等獲獎者公開發表提名信,為劉曉波一輪一輪地造勢,將劉曉波吹捧上了天。但是,諾貝爾和平獎的評獎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論,《劉曉波評傳》一書也對此披露,有反對者認為,在個人道德品格層面,劉曉波缺乏操守,使他不能成為中國異議份子的榜樣,推崇這樣的人物,有損諾獎的榮譽。
而兩年之後再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有人指是西方為了安撫中國人的 “胡蘿蔔”,雖然同樣引起了不少爭論。有媒體指,關鍵在於,無論爭議的性質為何,程度有多激烈,真正的主導權還是掌握在代表西方利益與價值的諾貝爾委員會手中。諾貝爾獎的政治性與作用,在冷戰時期尤為顯著。諾貝爾和平獎及文學獎,在當時的蘇聯及共產世界政權眼中,是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殺傷力極大的軟武器。冷戰雖然結束了,諾獎的本質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