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最著名的文化与学术中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堪称诸子学说的摇篮、百家争鸣的起源地。但到了战国后期,稷下诸子已不再满足于"不
治而议论",纷纷奔赴各诸侯国,找寻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乐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前往或曾经到过赵国之都邯郸。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和
《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记载:稷下学宫著名学者邹衍离开齐国后,先至魏,后至赵,在赵对公孙龙的学术方法提出批评。稷下学宫中的荀况和稷下先生慎到,
也都一度回到邯郸。除了稷下诸子,其他一些著名学者也曾在战国中后期先后来到邯郸,从事文化活动和学术著述,比如曾与公孙龙展开激烈辩论的儒家学者孔穿、
齐国军事家田单、齐国辩士鲁仲连等。由此,邯郸一度出现了"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战国策•秦策三》)的盛况。
聚集于邯郸的战国诸子分属于不同的学派,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主张,他们在邯郸进行的学术讨论与争鸣,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学术思想和纵横策略等方面。
诸子在军事思想方面的争鸣:赵国为战国时期的四战之地,频繁的战争使赵国产生了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杰出的军事家和荀况等著名思想家。他们和当时其他
军事家一起,进行过军事理论的争鸣。《战国策•赵策三》记载赵奢与田单就军事进攻中的"用众"之法进行讨论。在这次讨论中,赵奢提出古今形势不同,"用
众"作战乃是七国争雄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最终折服了田单。《荀子•议兵》记载有荀况与楚将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要之事,其学术探讨的性质至为明显:临武君提出兵要在于"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况则从政治的高度来审视兵要,提出"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从他们针锋相对的阐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其政治与军事关系的基本观点。
诸子学术思想争鸣:在赵都邯郸,赵国思想家与战国诸子在学术思想方面的争鸣也非常激烈。赵人公孙龙是刑名学派的著名人物,其论题"白马非马"在当时的学
术界有着很大影响,公孙龙曾就这一学说与学者展开讨论。《公孙龙子•迹府》篇载,公孙龙与孔穿讨论"白马非马"论题,使孔穿无言以对。阴阳家著名人物邹衍
到达邯郸后,从公孙龙辩论的技巧方面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使他的刑名学说在学术界受到重创。公孙龙的学说还曾受到庄子、荀况等人的批判。《庄子•天下
篇》评价公孙龙的学说:"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胜人之心";《荀子•修身》云:"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
之也。"荀子在书中批评公孙龙,可能是因为他在邯郸接触过名家学说。(参见《邯郸简史》,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第85页)在儒家学者对法家学说批评方面,荀
况说:"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則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荀子•非十二子》)荀况接触田骈思想,应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而其接触慎到思想,除了在稷下学宫外,也有可能是在游历
邯郸期间。慎到学说的渊源之一,是三晋法家学派,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赵国思想家荀子对慎到的批评,反映了各种学术思想在赵国都城的交流。
纵横家在邯郸的争鸣: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一个集学术、政治与外交于一体的士人集团,三晋由于地处七国中心,于是成了纵横家活动的重要舞台。据《史记•张仪
列传》:"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战国策》也说"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地处四战之地的赵国,在合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鲁仲连等,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曾到赵国进行游说活动。赵国历史上的显赫人物虞卿,也是一位纵横家,他不仅有着丰富的纵横
理论,也有众多的合纵活动。他与楼昌、赵郝等人的争论,根本上说是合纵与连横之争。他们的争论,对赵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邯郸何以在稷下学宫式微后成为诸子学术交流的中心呢?我以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作为三晋之一的赵国有着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孙开泰先生曾指出,
"三晋不仅是法家的摇篮,而且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论三晋文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河北学刊》,2000年第2期)
法家学者慎到、名家学者公孙龙等都为赵国学者,不同的学派产生在赵国,使邯郸具有了学术争鸣的必要条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之时,曾与公子成、赵
文、赵造、赵燕、周袑等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为是否应该改变祖宗成法,进行改革。从学术理论争鸣范畴讲,他们的辩论属于儒家与法家的一场辩
论。这场辩论,可以说是战国时期邯郸诸子争鸣的先声。
第二,平原君特殊的养士风格,为诸子争鸣搭建了平台。在战国四公子所养士人中,魏信陵君所养有鸡鸣狗盗之徒,也有隐于市井如朱亥之类的隐士;齐孟尝君所
养多为豪杰之士,而平原君所养多为有一定学识的学者。除了结交学者外,平原君还主动促成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公孙龙与儒者孔穿的争鸣,地点便是在平
原君家里,平原君还承担了判断二者是非的角色。公孙龙与邹衍的辩论,组织者也是平原君(见《资治通鉴》卷三)。平原君特殊的养士风格和热心组织学术活动,
是邯郸诸子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