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安族因原居住在青海同仁隆務河邊的保安城、下莊、朵沙日,即"保安三莊"而得名。
最早,保安族同蒙古族相鄰居住,其服飾基本上同蒙古族相似。
大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前後,保安城內的清朝地方官員,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撥民族關係,因而,保安族被迫離開了祖輩建立起來的家園,最後定居於甘肅積石山下的大河家地區,這樣其服飾又有了明顯變化。
歷史與現代結合
顯然,保安族現代的服飾有兩個特點:一是同回、東鄉等民族服飾相似;二是仍保留了原居住地後期服飾的某些習俗。這樣,就形成了保安族服飾歷史與現代結合的鮮明特徵。
伊斯蘭文化為主導
需要指出的是,保安族先民的主體是元代從中亞來的回回人,據文獻記載,明初保安族中已有伊斯蘭教信徒。在十八世紀前期即清康熙年間,伊斯蘭教成為保安族人民的普遍宗教信仰。因此,儘管受各民族文化影響較深,但伊斯蘭文化仍居其主導地位,在其服飾文化上也不例外。
以腰刀為珮飾
保安族的珮飾,最具特色的要數其腰刀。保安腰刀以製作精巧、樣式美觀、刀刃鋒利等馳名中外。它不僅是珮飾,而且已成為日常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藝品;不僅是本民族人人喜愛之物,也是表達男女愛情的信物,而且還是餽贈親友的禮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