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名将陶侃的美德与做人(图)
作者: 琴心
2009-10-17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身居高位、重权在握,但他始终勤于职守、廉洁自律,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变。
【新三才综合】陶侃,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他本出身寒门,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在母亲的教导帮助下,自强不息,终于在动荡的时局中脱颖而出,屡见功业,竟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藩篱,步步高升,后来担任炙手可热的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虽身居高位、重权在握,但他始终勤于职守、廉洁自律,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变,故极为后人所推崇。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下面撷取几则。
勤于吏治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爱惜物力
陶侃戎马生涯四十馀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他治荆州,还很重视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十遗。”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以示惩戒。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他曾主持造船,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众人不知为什么。后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厅堂前馀雪泥泞,木屑正好用来布地。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桓温伐蜀大造船,没有钉子,又以陶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至此,人们才叹服陶侃的用心。
纤察细密
陶侃行事,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驻兵,考虑颇为缜密细致。陶侃驻武昌时,不少人主张在江北的邾城驻兵镇守。陶侃每此次都不理睬,他们就不停地说,陶侃于是领大家渡水察看形势。陶侃分析说,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敌寇。即便派兵驻守,也无益江南。长江才是御寇的天险。众将才恍然大悟。后来到荆州刺史庾亮却对此不察,他派精兵万人驻守邾城。339年,后赵派兵来攻。邾城孤立无援,终于兵败城陷,损失惨重。
陶侃战功卓著,曾任荆州刺史。有人因妒忌而说坏话陷害他,陶侃被降职调往偏僻的广州地区。当时叛军杜弘与温劭等正占据广州。听说陶侃将至,杜弘企图利用诈降偷袭。陶侃识破其诈,布兵设阵,一举将杜弘击溃。诸陶侃手下诸将皆请乘胜追击温劭,陶侃笑说:我威名赫赫,哪用派兵,写封信就够了。果然,一封信竟将温劭吓跑了。陶侃于是进据了广州。
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件件都是这样。
搬砖除安逸
陶侃在广州无事可做,非常清闲,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放纵自己贪图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甓”)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砖搬回屋内。人们很奇怪,便问他原因。陶侃回答说:“我致力于收复中原,如果过于安逸闲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将来不能成就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后来回到荆州,荆州百姓高兴地互相庆贺。在荆州他尽管公务繁忙,可仍然坚持搬砖,以此磨练自己意志,后人称其为“运甓翁”
病中辞职公示财产
《晋书·陶侃传》称侃曾“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 陶侃夺得江州后,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统辖八州军事,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也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经常想到梦中折翼的预兆,安身立命,不违天道,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明智守德。
咸和九年(334)六月,陶侃感觉病体难愈,不能再为国尽职,于是上表请求退官,遣人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他在离开荆州任所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亲交专人保管,然后才两袖清风登船赴长沙。不料,第二天,竟死在途中的樊溪。时年七十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