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26|回复: 0

古代科举试卷什么样?光绪年间廪贡卷(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9-11-18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卷内页

在清代以前,中举、入仕是每个读书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学生的目标,也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或追求更好生活的最大动力,但是他们所面临的考试和试卷都和现在完全不同。笔者手中所藏一份清代光绪年间的试卷就很清晰地告诉我们,当年的试卷是什么样的:高25.5厘米,宽
15.5厘米,共3页7面,竹纸。封面中间上端一长方框内竖排着"松林书院"四字,下方有一圆圈,再下有毛笔字迹:"益都廪贡邱端玉",右侧竖排"第超等第二十八名",其中"超"、"二十八"为毛笔手写,"二十八"用的是繁体写法。

试卷主人邱端玉字锦方,号星岩,清代益都(现青州)人,光绪八年举人。其擅书法,书名重于清末民初。曾于光绪年间参与编著《益都县图志》。其被《齐鲁书画家汇传》内收录。这份试卷就是邱端玉成为举人前,在青州府学松林书院的考卷。

试卷的内容是一篇八股文章,题目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试卷打有红色暗格,每行25字,每页9行,除去题目一行,共约911字。字迹比较工整,大多数字旁有圈点。

另外,卷子封面背面有一行批语:"有作意而篇幅太长删之恰合诗可",在"可"字下有一红色印章,可见此卷还是得到了当时教学者的认可的。

廪贡

廪贡是什么功名呢?就是指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亦用以称呼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

在明、清时期,举人考试为三年一科,正式的名称叫"乡试",雅称为"乙科",考上的即为举人。乡试都是于每年秋八月在各省省会举行。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出来的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初进学的秀才,称为附生,附生升廪生,廪生升岁贡生
(含恩贡生),都必须经过岁试,依次递补。廪生出贡,有一定年限,依序出贡的贡生,便称为"岁贡"。假如出贡的年份,朝廷恰有重大庆典或喜事,则这年的岁贡,便称"恩贡",恩贡有一项岁贡所无的特权,即非有重罪,学政不能呈请革去科名。正途出身的贡生,另有"拔贡"、"优贡"、"副贡"三种。正途五贡之外,又有"准贡"、"廪贡"、"增贡"、
"附贡"、"例贡"等名目,都由捐纳而来,视其身份,而名目也不相同。

松林书院

再来说说松林书院。此书院建于北宋仁宗年间,最初时因院内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故名"矮松园"。明正德年间,才更名"松林书院",沿用至今。

据《青州史话》记载,宋仁宗曾御赐"矮松园"五经四书一宗,并诏示各州效仿青州,办儒学,以为朝廷造就人才。明宪宗成化五年,青州知府李昂将府治仪门之左的
"名宦祠",移建于矮松园,并改称"名贤祠",以祭祀宋代13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府,其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政要文人。明正德十年,青州知府朱鉴又移"乡贤堂"于此,以祀王曾、石茂华等当地名士56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廷谕令"各省、府、州、县,大小学堂一律改为高等、中等、小学堂......"于是,废科举,兴学堂,厉行新政的变革,在举国上下展开。青州知府曹允源于次年将青州松林书院改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曹允源字根荪,江苏苏州人,是由京官外放山东青州知府的。他写信给他的亲家翁--苏州城内的名宿彭诵田老先生,让他举荐一位年轻练达、能中西融会贯通的乡人,来青州中学堂做监督。彭诵田老先生经多方考察,举荐了苏州名士、后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中国新闻史上的知名报人包天笑先生。

松林书院作为青州治学、教育胜地,历经了千年沧桑。至民国三年又改名山东省第十中学,校园扩建到书院以外地域。教育总长蔡元培曾亲题"勤朴公勇"牌匾作为校训,高悬门上。

新中国成立后,再改名山东省立青州中学。此后数易其名。1986年,正式定名青州市第一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3 21: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