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9|回复: 0

里娜:华人摄影赛 看一方社会一方人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257
发表于 2009-11-20 09: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在新唐人电视台主办的“全球华人摄影大赛”稿件中,渐可看到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摄影作品表现思维上之不同处,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也见一方社会影响一方人的思维和艺术审美价值观。

华人摄影赛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华人,作品内容内涵上是有血缘痕迹的,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受东西方文化的薰陶之分是很明显的。这一两年来,中国大陆来稿和大陆以外来稿的艺术表现却很容易区分出来,分成了两个大的区别,一眼能看出哪些作品是中国来的,哪些不是(不从内容上看)。

大陆的摄影作品里有重彩浓墨的特色,特别是近年来色彩越来越来厚重,色块越来越粗矿,细部层次越来越少,是一个很普遍的流行现象。

前几年在摄影和绘画中,有一阵子很流行在整个画面中运用超出自然饱和的大色块堆砌成像,这种泼墨重彩画之印象手法对中国的摄影影响很大,以至今天众多人追求用夸张的色彩,来加强画面的冲击力度,以此刺激人的感官、吸引人的注意。使摄影光的明暗关系渐阶过渡的细腻,质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今年更特别喜欢用浓而鲜的大红色以及浓重的黑色大面积置于画面表象,遮掩了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内涵。

如果在高原地带和空气干净的区域,由于光透过大气层的穿透性好,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的原因,使得光在物体上反射回来的色彩比较多一些,也比较浓重一些,所表现出明暗反差很大,色彩还原很饱和,照片表现出了地域的特点,比如西藏、澳洲等地区拍的照片都会呈现浓烈色彩特点,暖色饱和度很高。形成了很特别的地域性的艺术风格。

从中国境内来的稿件,一些是色彩反差很大很浓烈的夸张饱和照片,不自然的用三原色各显其能的夸张,河北、山东的乡下农舍、江南水乡的景物也用photoshop
处理得像青藏高原的色彩那样浓厚,在不自然的电子技术处理上将画面暗部层次处理得黑黑的一团,给人感觉沉闷。虽然主题立意好,有着很深刻的内涵,构图用光很讲究,由于暗部层次没有了,经不起耐久的品味,这是很遗憾的事。
色彩还原得好只有很干净的地区,像南北极附近等地区,人烟稀少地区,物体反射光的色彩不受空气中杂质的影响,所以色彩还原分明。如果不是这样特定地区拍摄的画面,生硬的把色彩作成夸张的浓厚度,会感到很生硬、不自然,里面的深层丰富的关系就错位了。

这种不自然的像色从大陆来的作品中很突出,不仅是从发稿过来的作品看到这现象,笔者从一些中国摄影网站上也会看到这种近年来的中国摄影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画面暗部没层次一团黑的表现手法在摄影作品中广泛应用。

相比之下,海外来稿在这方面就少有这种现象,色彩自然柔和,层次丰富。

摄影作品在西方学院传统派讲究画面层次复杂细腻,以此来表现物体的质感档次和物体间的关系所在,表现自然界的物质之间有连接有区分的复杂的关系,是欣赏摄影作品的重要部份。

人的大脑思维也是大自然界中的物质表现形式,思想和意识与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很普遍流行的表现形式在一个地区出现,说明人的思维受着这个地区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清晰明亮,人们的思维意识和作品也会跟着清晰明亮,艺术作品也会受着环境的色彩影响而控制着人的创作。

比如,每个国家人所喜欢的颜色同那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就有着很大的联系,澳洲喜欢用蓝色和砖红色,是受着本地蓝天深海和红土地的环境影响,他的建筑颜色也如是;新西兰人喜欢蓝绿白,因为蓝海绿草白云就是他们生活的大部份;加拿大人喜欢土黄和绿色,是和这个国家大面积土地种植分不开的,春绿秋黄来源于春耕秋收自然景观。欧洲人喜欢淡兰和淡黄的柔和色彩,这和他们的大气中的水分对阳光的折射有关。美国纽约人喜欢黑色白色,看来和人种以及每天在百多年的城市地铁里或街道跑来跑去有关吧?

那现代中国人喜欢大红色,是否是共产红色渲染的?古老中国皇家是讲究黄金色,百姓随自然物体本色而用,红色只是画龙点睛用的,受红色苏维埃影响后才强化出的红色中国。大家注意一下,特别是近两年在中国鲜红色越用越夸张,中国人受这种色彩的影响在意识形态上全面反映出来,也反应到艺术作品中,没有国际间的对比还意识不到他的变化。

华人是优秀的民族,大陆华人是世界华人的主流,大陆摄影人要冲破社会对意识的控制,和国际多做交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溶于自然中。这是我们海外华人衷心的希望。我本人希望我的祖国还是金碧辉煌好,血红色不好。在照片上大面积黑团团的不好,还是各个色彩都有层次透亮好。

一幅作品能看到一个作者的心理状态,一个地区的作品形成的风格可以看出那个地区的实质状态。遮掩是遮掩不住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3 13: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