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82|回复: 0

蒋介石三次「下野」的启示(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00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16
发表于 2009-12-24 23: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词典对「下野」的解释是「旧指掌握军政重权的人卸去职权。」

下野这个词的确很「旧」,因为它所指的现象仅仅存在于1949年之前的「旧社会」。下野者,是被卸去职位,但不意味会被定罪,更不意味着不能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北宋大搞变法的宰相王安石曾被免去相职,但不久就官复原职。后来,他二度被罢,闲居南京,也没有受到什么政治迫害,赵官家还时不常地派人问寒问暖,曾经的政敌苏东坡还巴巴地来看望他,相谈甚欢。最终,王荆公卖了半山园,在南京里赁屋而居,念佛吃斋,得以善终。

晚清,袁世凯曾经被逼下野,结果在河南老家活得好好的,又是钓鱼,又是遥控局势,结果东山再起,还做了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孙中山为了早日达成共和,也曾主动下野,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拱手相让;辛亥革命元勋胡汉民、汪精卫也曾激流勇退,几次下野;1927年以后的各路军阀战败后下野出洋,更是家常便饭,但在「七七事变」后又各领一个战区,与曾经的死对头蒋介石并肩协力共抗倭寇。

在民国时代,如果说到下野次数最多、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那么就非蒋介石莫属了。

从1927到1949年二十多年间,作为国民政府第一人,蒋介石曾经三次下野,三次复职。

第一次是在1927年8月,转年1月复职。这时北伐取得初步胜利,「清党」也结束了四个月。但由于津浦战事失利,武汉的汪精卫、唐生智,桂系李宗仁以及打到河南的冯玉祥同时发难,蒋介石审时度势,通电辞职「以谢天下」,但仅仅4个月后即东山再起。

第二次下野是在1931年12月,转年1月复职。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引起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胡汉民派、林森和孙科派以及粤系、桂系的联合反对,5月各反对派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下野」的汪精卫出任领袖,9月初粤方进犯宁方。但此后即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国民党各派迅速达成谅解。12月蒋介石通电辞职下野,国民党各派又得以坐到一起说话了。一个月后,蒋介石即通电复职。

蒋介石前两次复职在元月,而在1949年的元月,蒋介石却遭遇了第三次下野,转年3月他在台湾宣告「复职」。由于在戡乱战场上连连失利,蒋介石丢掉了半壁江山,中央军丧失殆尽,美国杜鲁门总统想到换马,以李宗仁取代蒋介石。桂系白崇禧领40万大军背靠两广屯于武汉,威震中南,河南张珍、湖南程潜也附和逼宫。1949年元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由桂系李宗仁代理总统。这次下野,蒋介石丢掉了大陆,复职时只好在台湾了。

国民时代,政府大员既可以下野,也可以复职,这不是说国民政府不稳定,而是体现了国民政府还存在着民主因素,体现了国民政府治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没有社会多元化基础,一头独大的蒋介石不可能下野,他完全可以利用手中黄埔系军事实力以及江浙财阀的经济实力与各个政敌死战到底。但我们看到的是蒋介石高风亮节,以国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最终历史也给予他以公正的位置。第三次下野,虽然丢失了大陆,但退踞台湾的国民政府还是信任并支持蒋介石。

有人说蒋介石下野是耍权术,是以退为进。但此后的执政者有谁能够甘愿下野的?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

1949年以后的「新社会」,下野这种情况却见不到了。1949年以后,中央大员假如半截下去,那肯定已是身败名裂,此后更不会得以善终,如高岗、饶漱石、刘少奇、林彪之类。早期的陈独秀不想回延安,张国焘则愤而逃走,除了是因为理想幻灭,更主要的也是惧怕党内那种一山不纳二虎的氛围。

对于蒋介石的下野,我看到的是:社会多元化,政治受到舆论以及其它因素的有力制约,以及政治家之间的宽容与温情,--人家不赶尽杀绝呀!鲁迅对这种现象也敏锐地看在眼里,甚至还愤愤不平地进行批评。但他短视了,他不知道在一个失去宽容的社会,他鲁迅第一个就活不下去。

当「下野」这个词在字典里成为过去,中国的历史为什么变得如此无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5 02: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