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莫斯科到哈瓦那的俄航航班12小时的航程中,17A这个靠窗座位引人注目地始终空着,一直等不到那位没有来的乘客,这本是准备前往南美避难的斯诺登预定的座位。犹如好莱坞谍战大片的跌宕起伏,主角从未现身,而配角,包括法新社记者在内的几十名记者塞满飞机,飞到了世界的另一端。”法新社25日这样描述斯诺登“神秘行程欺骗了世界”。“俄罗斯之声”记者杰尼索娃说:“我感觉我们都卷入了一场宏大的间谍阴谋,我们两天都未见到斯诺登意味着他得到良好的支持。”
“斯诺登究竟身在何处?他最终将走向哪里?”《印度时报》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也是全世界媒体急于破解的疑问。俄罗斯《生意人报》25日题为“跑得比飞机快”的文章称,斯诺登24日没有出现在原计划的航班上,有消息人士称,他已提前离开莫斯科。俄新网25日称,斯诺登逃亡事件就像一部情节复杂的惊悚片,第一部主要是有关他飞往莫斯科的情节,第二部则是他从莫斯科飞往哈瓦那。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斯诺登早在几天前就到达莫斯科,如今早已身在古巴。斯诺登现在以2:0战胜喜欢猎奇的记者们。美国《纽约客》说,斯诺登或许仍在莫斯科机场贵宾室,或者坐另一架飞机跑了,甚至还有人说他躲进厄瓜多尔驻莫斯科大使馆。
25日,针对斯诺登可能前往白俄罗斯寻求政治庇护的传言,白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萨维内赫表示,斯诺登未曾与白俄罗斯外交部取得联系和提交避难申请。此前俄新社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情报人员”的话称,俄罗斯或其他独联体国家可能向斯诺登提供庇护。该消息人士说,在俄罗斯或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内避难比在邻近美国的厄瓜多尔安全得多。他还表示:“谁都不会放走”这一级别的电子间谍专家,“据我所知,俄罗斯非常希望了解中情局的机密电脑技术和电子情报收集方法。”
“在高危险的猫鼠游戏中,斯诺登让世界猜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5日以此为题称,斯诺登现在似乎占据上风,这名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项目的曝光者目前下落不明。记者、政府官员和全世界社交媒体用户都在忙于确定他的方位,白宫要求他进入的任何国家将其交出,让他在美国面对间谍指控。但到目前为止,他在雷达之外。报道称,有一个人称他知道斯诺登的下落,但不肯对外讲,那就是只说斯诺登“在安全的地点”的“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一名从香港到莫斯科的女乘客表示她看到斯诺登在飞机上,但俄罗斯外交部称他未进入俄罗斯,也没有任何记者在俄罗斯看到斯诺登消瘦、戴着眼镜的面庞。在超过24小时的混乱并经历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的虚假线索后,首先披露斯诺登爆料的英国《卫报》发问:“他真的来到这里(莫斯科)吗?”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一篇评论文章则提出一个更大胆的问题:真有斯诺登这个人吗?文章称,斯诺登不在飞机上,对于他的缺席,只有一个解释,他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文章说,唯一的问题是动机,答案正如有的分析人士所暗示的那样,有必要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局项目的安全。我们可以推测情报正在泄露,政府需要转移视线。有些事情与国家安全局有关,因此报道它就感觉好像在报道国家安全局的消息,这将转移许多媒体对报道实际项目的关注。
外界猜测纷纷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25日晚些时候证实,斯诺登仍然在莫斯科机场转机区域。法新社报道称,普京说:“斯诺登来到莫斯科是真的,对我们来说,这完全出乎意料。”路透社称,普京表示,斯诺登随时可以离开,越快越好。他同时强调,希望不要因此影响俄美关系,但俄罗斯也不会按照美国期望,把斯诺登交给美国。普京还驳斥美国对俄罗斯之前的指控,将此称之为“垃圾。”美联社25日援引一名厄瓜多尔高官的话称,俄罗斯和厄瓜多尔正商讨斯诺登能去哪里,这一过程可能花上几天时间。【环球时报驻俄、美、德特派特约记者 林雪丹 李勇 青木 】
环球社评: 美国政府已经输了,它的政治名誉损失无法挽回,它休想今后继续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各国的互联网道德指手画脚。美国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盗”和“匪”已被世界看清。 美国要抓回斯诺登治重罪,唯一能做的是出口气,“杀鸡儆猴”,吓唬潜在的背叛者。但美国如果真的抓住斯诺登,必将引发新的舆论风暴,世界舆论毫无疑问将站到那位绝对弱势的青年一边,他将被看成互联网自由的殉难者。因此对美国来说更理智的选择是抑制斯诺登今后的影响力,同时也不招惹他,将事情“低调处理”。美国已经证明自己的霸权还存在,但它千万别试图证明自己的霸权依然完好无损。因为后一点不是事实。美国如果逼中国,逼俄罗斯,逼全世界的互联网使用者,它就是在逼它自己。它最好连斯诺登也别再逼了,这样它能多保全一些自己的颜面。
环球社评: 围绕斯诺登的事情始终罩着一层迷雾,普通人很难完全看懂。这么轰动的事件,任何选择对中美都很敏感,如果说中美外交当局私下没就斯诺登的命运做过磋商,让人难以思议。从道理上说,斯诺登如何离开香港,去哪里,他受到什么样的对待,应是中美双方都能接受的。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不能是一方弹冠相庆,另一方输个精光。因此有一种分析至少在逻辑上是通顺的,即美国的“抗议”是给中美双方都铺一个台阶:它让中国公众确认香港当局没有向美国的压力屈服,也让美国舆论相信,华盛顿仍然保持着强势,不会因为事情涉及到中国,奥巴马政府就会妥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