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63|回复: 0

颜昌海:中国通货膨胀真相还能掩盖多久?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80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08
发表于 2010-2-21 12: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统计局近日陆续发布2010年1月份物价等经济数据,中国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都环比继续上升,由于宽松流动性影响,中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专家指出,环比仍延续上升的势头,从而预计货币政策未来5个月内仍将维持“偏紧”的格局。2009年11月份以来的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包括煤、电、油、运、水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价格都在调整,同时境外的能源价格也处于高位,这导致生产者物价指数的上涨。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由于去年新增信贷大量投放,以及外资流入带来的外汇占款压力,2008年末-2009年货币供应量快速扩张;随着国内经济迅速回升,货币流通速度将逐步回升,那么2008年以来宽松货币对物价的影响将开始显现。

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围绕其成因的讨论也日渐升温。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中、上旬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上涨明显,且涨幅高于去年12月同期水平,主要化工产品亦上涨明显,只是涨幅有所回落,所有产品中,仅水泥、原油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这些初步迹象似乎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开始严重。

据《21世纪经济报导》2010年1月28日报导,食品涨价潮已经在中国大陆显现,食品饮料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入“提价阵营”。而这是,会进一步推高CPI指数。当2009年年底当光明乳业发出提价信号后,不仅是乳业,啤酒、白酒、饮料等多个行业,纷纷祭起涨价大旗。目前,涨价已经在食品饮料行业内成为共识,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提价阵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CPI指数构成中,它们占比近40%。

对于涨价的原因,企业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成本。产品的原料成本,如糖价,从2009年开始便一直在上升,而石油、柴油价格的走高,则带动了PPT(塑料)价格和运费的上涨。“每种原料的涨幅都在20%至30%”。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表示,原奶价格和运费的成本上升,是此前提价的主要原因。“成本压力在半年前已经出现。2009年,公司仅在物流一项的支出,就增加了10%。”不过,在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看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只是一个借口。“现在,成本处于高位的公司很少,涨价,实质是利益驱动。”

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9年11月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7%,这是自2008年2月以来的最快速度。国际大米价格将从目前每吨638美元上涨63%,达到每吨1038美元。在美国,猪肉批发价格今年已上涨了27%。美国政府还预测,2010年牛奶价格将会上涨39%,而摩根大通的报告则预测,2010年食糖价格将上涨25%。包括大米、玉米、小麦等全球粮食价格近期出现快速上涨,引发了全球性通货膨胀正在形成的担忧。分析人士表示,由于需求回升、粮食减产、库存降低和资本炒作等因素,国际粮价2010年还将继续上涨。据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到2050年将从现在的68亿增长到91亿,粮食供应必须增长70%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在中国,则由于食品涨价,中国家庭在采购食物上的开销加大,在其他方面就相应减少,由此导致的消费下降应会给其他商品的价格带来压力。理论上来讲,其他商品的降价趋势应能充分抵消或说补偿食品涨价的影响,如此一来通货膨胀也就会被化为无形。但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理论世界,价格变化未必能自动地“此消彼涨”。不过,价格补偿的确存在,而且有可能计算出剔除食品价格后商品及服务价格应该出现怎样的降幅。由此经济学家就可以衡量出食品价格上涨给消费指数的其他组成部份带来了多大的降价压力。在做这个测算时,人们注意到中国央行把整体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区间设为1%-3%之间。倘若货币政策真的和这一目标水平相适应的话,那么在食品价格上涨21%的情况下,非食品价格必须出现非常显著的下降才能使央行不脱离目标轨道。具体来讲,非食品价格将需下降6%甚至更多,才能实现央行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

但现在的情势是,多数非食品价格却在上涨。

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太过宽松,它是通货膨胀背后的推手。人民币估值偏低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合力推动投资资本及投机热钱加速涌入中国,造成了太多钱追逐太少商品和服务的局面。而中国政府显然也未能通过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严格限制放贷等措施来有效化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形势进一步恶化。

食品供应紧张掩盖了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上行压力,正是货币政策将更多资金引出非食品商品及服务领域,并转向食品。但是,食品供应问题只是掩盖了货币政策对物价的上行压力,它并非造成这种压力的元凶,因为这种压力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正是拜食品价格的反常激增所赐,通胀压力没能在非食品领域找到出口,食品价格的猛涨吸收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度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CPI数据令人感到担心的原因。它表明,食品价格飙升时非食品价格非但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抑制通胀或通缩的现象,反而也在加速上涨。如果中国金融部门再不大力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那么通货膨胀显然还将持续,并将向其他领域蔓延,即使食品价格“退烧”也不能阻止这个势头。

然而,某些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一再强调,现在只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不是全面的“通货膨胀”,或者“尚在可控范围之内”等等。

官方媒体有称:当前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并说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虽大,但有条件做到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中国未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因为我国近年注重培育基础供给能力,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供求总量关系呈基本平衡甚至存在局部产能过剩的状况,如果调控及时、有效,由食品涨价引起全面物价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更有学者帮腔说,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并没有出现过真正值得注意的通货膨胀。

如此的一系列言论,都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随着食品类物价上涨逐渐扩散到社会居住、医疗、交通、服务等其他各个行业通货膨胀已经全面加剧,掩盖通胀真相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烟雾再也无法蒙蔽人们的亲身感受。目前,中国的通胀究竟有多严重?对此,民间普遍不信任官方给出的CPI数据,认为中国实际的CPI数值远比官方公布的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把商品房房价这一项加进去,我国的CPI实际数值可能达到20%以上。对此,中国民众都有自己的亲深感受,即当下的生活费用支出比原来要多至少两位数。政府官员及其所谓专家,之所以不敢面对通货膨胀现实,不仅是基于其代表着的统治集团或组织利益思考,更是担心真相曝光会造成社会动乱。从历史上看,数十来几乎没有从官方嘴里说出过通货膨胀无法控制,经济崩溃在即的时候,因为那样会使民众陷入恐慌。其实,按照国际惯例,CPI指数超过3%,就出现通货膨胀,超过5%,就算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况我国官方公布出的数据就已连续高达6%之上了。这一铁的事实无法掩盖。

其实物价一旦上涨,就很难跌回,不持续增涨就已经不错了。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经有过一轮CPI超过12%的严重通货膨胀,为此国家推出了考虑通货膨胀率的保值储蓄。此据金融资料显示:1989年3月年利率是13.14%,通货膨胀补贴率是13.64%,总名义利率是26.78%。那次通胀过后,物价稳定了几年,但再也没有回归原价位。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的发行增长,超过产品的增长。这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意味着政府正在对老百姓手里的收入注水。今后的中国,随着通货高涨,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因为有钱人和赤贫者的权利、信息都不对称,越是有钱就越容易获取有利的投资优势与信息,进而导致其更容易获取利润回报。

眼下,我们正处在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中:一面是弱势群体深受住房、看病、上学新三座大山压迫,生活窘迫,无能为计;一面是中国高档购物中心过剩,被海外舆论称之为中国奢侈品市场在“爆炸”。据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统计,2004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12%;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国。而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也曾做出类似的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对此,人们不仅要问: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然而,今天官方面对如此通货膨胀,仍然遮遮掩掩。这种掩盖不仅是对政府在控制物价方面失职的回避,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剥夺。其实这种剥夺的最大受害者是弱势群体,而不是高官与富人。因为只有穷人才最经不起物价上涨的打击,而高官、富人们依然在大肆挥霍浸透着劳动者血泪的奢侈品。

面对当权者如此掩盖的通货膨胀现实,工人、农民、普通职工、待岗者、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将何以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12:4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