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追思介子推(图)
04/05/10 作者:琴心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山西绵山石窟介神庙
【新三才首发】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八节”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什么在清明节要祭祖扫墓呢?原来这一习俗源于对一位品性高洁的历史人物的纪念,他叫介子推。2600多年过去了,至今回想起那一段渐被人遗忘的悲壮历史,不禁感慨万端。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父王宠妃骊姬的迫害而背井离乡,踏上流亡之路,历十九年,备受艰苦。在卫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重耳绝粮,命若悬丝。随臣们找不到一星半点的食物,这时候,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给公子喝下,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后,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救了自己。重耳很感动,说日后定要报答,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公子复国为君,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臣愿足矣。”公元前636年,重耳入主晋国,即为晋文公。论功行赏之时,诸臣邀功争禄,重耳连背弃他的人也赏赐了,竞将介子推忘掉。介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而二三子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与窃贼没什么不同。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自己难以和他们相处。他不会去做他认为错误的事情,于是背上老母到山西的绵山隐居。
晋文公得知后便来绵山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见。晋文公听信狐偃、赵衰等人之言,让三面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出来。火熄后,才发现母子相倚死在一侏大柳树下,树洞里留下血书言明心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追悔莫及然而无力回天,将其安葬在介公岭上,并择其庐旁立庙奉祀,供人瞻仰,将绵山封给他作为祭田,所以绵山也称介山,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其身亡之日定为寒食节,下诏民间寒食一月,不得举火。每逢寒食节,天下禁火,吃寒食以寄哀思。至三国时,曹操改为三日。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使得晋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晋国也成为当时的强国。每逢其祭日,百姓都登上绵山进行祭拜,并成为风俗。后来该节日慢慢演变成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动。
传说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后,命随从将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对朋友尊称“足下”由此而来,那里就成了现在绵山的哀号坡,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两节合过,遂称作寒食清明节,到后来简称清明节。介子推忠孝清烈的人格,以及功不言禄的淡泊精神,为万世敬仰,是中华之魂。他被后人尊之为神,立庙奉祀。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朝廷都很重视。内容丰富,不但上坟祭祖,而且增加了饮宴、秋千、踏青、植树、拔河,放风筝等多种活动,朝野共度,隆重非常。在唐代朝廷将“寒食展墓”定入《开元五礼》之中,放假七日,足见其重视程度。
介子推割肉喂君、宁死绵山不愿做谏臣,品格的清奇高洁非一般人能理解。出仕奉君则顺天意竭诚尽忠,归隐修心则节不移虽死无恨。忠君只为君清明,君主清明百姓才能享太平。死而何惧,惧的是活着不能保住美德。千古谁人能与之媲美?唯屈原一人相似,不过屈原是做了谏臣之后悲愤而死。北有介子推,南有屈原。绵山因介子推而万世清秀,汨罗江因屈原而蜚声至今。中华人物的伟大情操,中国历代王朝对美德的推崇备至,共同缔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和文明。
清明节追思介子推,遗憾的是寒食与介子推的不复存在。而今多少人为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有多少人还知道介子推?有谁还能感知介子推为清明政治而化身“清明”的肝胆和忠魂?国人只知道清明节政府常提植树造林。
再次拜读介子推的遗言,悲其仁心“勤政清明复清明”,敢问:清明何时再清明?
附录:《左传》介子推不言禄(部分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①禄:俸禄
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缉私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
③诬:荒谬,荒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