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61|回复: 1

终于有红卫兵道歉了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回帖

5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5
发表于 2013-10-12 15: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坚硬的历史正在反思之盐的催动下溶解。44年后,终于有红卫兵向多年前被自己或“战友们”扇过耳光吐过唾沫的老师们道歉。  和解与道歉发生在这样一群老人之间:程璧,北京外国语学校退休教师,86岁;关秋兰,北大附中退休教师,81岁;李煌果,北京矿业附中退休教师,79岁。在他们的对面是当年的学生,申小珂,胡滨和郭灿辉(化名),他们都已超过了60岁。  这份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在1966年,文革初肇,以中学生为主力的红卫兵暴力迅速席卷整个中国。在程璧们所在的北京,据官方数据统计,仅被红卫兵打死的人数即达1772人……现在,曾经的红卫兵们要向多年前被自己或“战友们”扇过耳光吐过唾沫的老师们道歉。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尽管在历史的真相全部抵达之前,致歉的发生在当下仍异常罕见;尽管道歉与和解迟到了44年,但所幸一切都还不太晚——再不道歉,当年的被迫害者与作恶者就都太老了……
殴打过老师的学生,能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返校的校友人数超出预料,9月18日,原北京外国语学校的50周年的校庆选在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在最初的构想中,庆典中将会加入一段默哀,以献给那些在文革中死去的校长和老师们。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祭奠体现在主持人的对白中:很遗憾老校长莫平等人未能到会——莫平已经死了。他在1966年遭到毒打,在1968年文革高峰中,“自杀”身亡。  这已经不是当年的红卫兵们第一次向他们迫害过的老师表达情感。庆典前,一批昔日学生开始给程璧写道歉信。甚至庆典当天,还有学生在幽暗中走到第一排,亲口对程璧说对不起……   申小珂的道歉信是为了消解内心的一些东西。今年初夏,63岁的申小珂终于将那封道歉信发出。夏初拜会老书记程璧时,由同学代转的打印出来的道歉信一出现,不仅程璧本人,连在场同学们都惊呆了,“怎么会有这样一出?”   此前没人向程璧道过歉。一片惊诧中有人拍照,有人把信一字一字念给老人听。程璧一时反应不过来:“我不记得申小珂打过我啊。他是好孩子啊。”   或许因为记忆广阔,老人们的视线不仅仅停留在忏悔的个人层面上。关秋兰老人说,账不能算在孩子们头上,道歉固然好,不道歉也应有所反思,“我相信孩子们的良知,这也符合儒家伦常”。  关秋兰已经81岁了,耳背,说话声音很大。跟所有的老人一样,这位昔日北大附中的老师不愿意提及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批斗,只是淡淡地说:“十年啊,根本没有安稳过。”   文革中留下的“怕”,几乎不再是一种内心感受,而是作为一种生理症候在幸存者的后来的日子里潜伏了下来。同为文革中被批斗女老师的李煌果表现不同。恐怖记忆并没有从她的记忆中抹去,反而令它们愈加清晰。几年之前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言语和意识正逐渐远离她的身体。病中也或在梦中,她会被带到过去,紧跟着在一阵“不要打我”的尖叫声猛醒。  尽管学生郭灿辉的忏悔无法改变李煌果老人的痴呆,但对李的爱人单忠健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让他非常欣慰。“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李在文革中受到了很深的伤害”。单忠健把这次道歉看成是一个班级的反思和社会的进步。
“孩子们写得多好啊”   10月31日晚,程璧拿着放大镜在沙发上一遍遍地看着申小珂他们的来信:“孩子们写得多好啊。”   道歉信被发到校友网上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回帖。学生们也会把它们打印出来,送到不会上网的程璧老师手上。秋冬之际的晚上,程璧一边手拿放大镜反复朗诵它们,她会放下放大镜舒缓情绪,像在批改初中生的作文:   小学三年五班,男:小珂和胡滨大哥的信代表了我们的心声。希望程书记能看到我们愧疚,也幻想莫校长的在天之灵能理解我们的忏悔。我们不想把责任推给别人,只想在自己的心灵净化过程中找到一点民族的良知。  初一一班的一个女生这样写:你们信中的话语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反思。这一页历史不可能就这样不清不楚地翻过去了。  接到自己学生的道歉信后,程璧非常感动,“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是怎么想的”。不到一周之后。她写了回信。在信中,她写道:“我认为,你们也是受害者。那时不懂事的孩子跟着起哄;懂事的孩子也有压力,怕跟不上形势,怕犯错误。”   现在回头看看,当初被红色洪流裹挟了整个理性和情感的,“想跟上形势”的,又何止是申小珂他们这些“红小兵”……但人性和良知仍然在那个喧嚣的年代,保存于民间。收到道歉信后,程璧跟申小珂一起吃过两次饭。申小珂告诉程璧老师,当年他之所以不打老师的原因在于,他家就住在北京服装厂旁边,夜半的哭喊声经常惊醒他的母亲田绿萍。因为他母亲告诉他,绝对不能打人……   郭灿辉的一位女同学总结说:“都是不明真相的历史参与者,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历史责任呢?”她把道歉归结为个人的道德而非其他层面:“心里有罪,不会安宁。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也是为了后代负责。60岁左右的人都活着呢。”   她援引那句“哀而动人”的口号来评价身边的致歉: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  研究文革史的学者王友琴在《南方周末》撰文披露此次前红卫兵道歉时,将之称为一个“良好的开始”。是的,如果相对于红卫兵的庞大规模以及对历史和现实造成的深远伤害,这些基于个人良心自觉而产生的零散忏悔,从质以及量上点数,都过于单薄。

0

主题

32

回帖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8
发表于 2013-10-13 21: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追究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5 03: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