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24|回复: 0

1958年钱学森:“亩产四万斤”是我计算错误

[复制链接]

0

主题

1万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44
发表于 2010-6-28 2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汇读书周报


  钱学森与毛泽东 来源:资料图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它同“反冒进”针锋相对,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从此揭开了瞎指挥、浮夸风、弄虚作假的序幕。
  1958年夏季,全国各地农村的小麦、早稻、花生等作物的高产“卫星”竞相“上天”,令人眼花缭乱。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的影响和支配下,放高产“卫星”运动席卷全国,有些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也被迫卷入这一场神话般的竞赛中。

  毛泽东确信亩产万斤、几万斤

  “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头脑很热,在成都会议和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大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问题,还做了“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断语。他鼓励工人、农民、老干部、小知识分子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去剥夺“翘尾巴”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资本。他提出,要在15年赶超英国的基础上,10年赶上美国。他还提出,要有正确的“个人崇拜”的观点。在急于求成思想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破除迷信”,实际上是破除了科学;“解放思想”,实际上是鼓励了浮夸。于是,一些离谱的“创造”诞生了。

  1958年1月,广东汕头报告了晚稻亩产3000斤。一个月后,这个记录就被贵州金沙县一季稻亩产3025斤打破了。入夏后,全国小麦“卫星”目不暇接,争相耀眼。6月1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称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继放出小麦亩产2105斤的“卫星”之后,又放出亩产3530斤的“卫星”。对此,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了一篇短文《粮食亩产会有多少?》6月16日刊于该报。他提出:

  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今后,通过农民的创造和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将会大大突破今天的丰产成绩。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丰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20多倍!

  钱学森的短文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注意。1958年8月4日、6日、9日,毛泽东先后到河北徐水、河南新乡、山东历城视察。他对群众干劲冲天放粮食亩产万斤、几万斤的“卫星”确信无疑。在徐水时,他还提出了粮食生产多了怎么办的问题。8月初,他在接待来华访问的赫鲁晓夫时,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说,自 1949年解放以来,“只有这次大跃进,我才完全愉快了,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完全有指望了!”他甚至问赫鲁晓夫,苏联有没有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经验。

  1958年10月27日,在参观“中国科学院跃进成就展览会”时,毛泽东和钱学森有如下对话:
  你在青年报上写的那篇文章我看了,陆定一同志很热心,到处帮你介绍。你在那个时候敢于说四万斤的数字,不错啊。你是学力学的,学力学而谈农业,你又是个农学家。钱学森同志回答说:我不懂农业,“只是按照太阳能把它折中地计算了一下,至于如何达到这个数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现在发现那个计算方法也有错误。”主席笑着说:“原来你也是冒叫一声!”这句话把大家引得哈哈大笑。可是主席接着说:“你的看法在主要方面是对的,现在的灌溉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丰产的主要经验,就是深耕、施肥和密植。深耕可以更多地吸收一些有机物,才能长得多、长得壮。过去是浅耕粗收,广种薄收,现在要求深耕细作,少种多收。这样可以省人工、省肥料、省水利。多下来的土地可以绿化,可以休闲,可以搞工厂。”

  得到最高领袖毛泽东的认可和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大力推介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这篇短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58年11月21-27日召开武昌会议时,“大跃进”初期的狂热已过,乱象和问题出现不少,中央开始降温。在会议初始的一天晚上,毛泽东找秘书李锐谈话。在谈到粮食“放卫星”问题时,李锐特地问毛泽东:你是农村长大的,长期在农村生活过,怎么能相信一亩地能打上万斤、几万斤粮?毛泽东说看了钱学森写的文章,相信科学家的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6 09: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