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近日成为多地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曝光的热点。车轮腐败,被阳光“晒”脱了皮。中央纪委近期也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加大惩治力度。(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公车腐败”现象沉疴已久,价格超标、公车私用、违章驾驶、违规停放……公车乱象已成一大顽疾。近些年来,公车数量愈趋庞大,公车档次愈趋豪华。由于改革缺乏彻底性,监督缺乏透明性,惩戒缺乏严肃性,公车乱象屡禁不绝。所以,遏制“公车腐败”还需“对症下药”。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在,扫“四风”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对于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坐的公车早就制定了严格标准。要切实遏制公车乱象,就要敢于动真格。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下,高科技治理“公车腐败”手段有的是,更重要的是敢于硬碰硬,治腐要坚定决心意志。同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如果没有公众监督,社会不能监督公车使用的具体情况,向公车腐败开刀也只能是流于形式。
为了治理“公车腐败”,中纪委开出的“挂公牌+GPS”的药方,这无疑给党员干部戴上了“紧箍咒”,但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加快完成公车改革、大幅减少公车保有量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些监督措施。而且治住“公车私用”这股歪风,一定要“对症下药”从根子上彻底治理,这不仅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惩罚机制,加强对公车使用的规范和约束,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制度约束,实现“硬监督”。
如何做到“对症下药”呢?笔者认为,公车歪风治理难,根源在于坐公车的人都是拥有权力者,让他们自己革自己的命自然难上加难,所以从制度上着手,再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是根本。因此,解决“公车腐败”的问题,必须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在法律、制度的框架里运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实现“标本兼治”,才能消除“公车私用”滋生的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