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有人曾说妙玉:“梅花赋雅,冰雪予洁,红尘槛外自赏。冷寂畸零莫可近,静庵孤灯伴茗香。太高招妒,过清惹嫌,玉陷污泥蒙脏。芳情雅趣难消遣,熟歧知泉终迷茫。”也应了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的人生态度。
佛家珍惜的心灵
妙玉是高洁的,一出场就连王夫人都要下帖子请她。妙玉是怎么一个形象呢?只见妙玉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她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妙玉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宝玉是个多情风流公子,对黛玉可谓一见钟情、爱怜有加,但是他对妙玉却不敢有这种感情,在他的眼中,妙玉是超脱世外的仙子,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独立花下,陪伴她的只有身后长长的影子。团聚、喧闹、繁华、绚丽,一切的浓妆重彩都污染不到她,所保有的,只有一颗孤寂且布满霜华的心。每一个无眠的夜晚,这颗被佛家珍惜的心都会在凄清中感叹。
被黛玉尊称为诗仙
在中秋的晚上,黛玉和史湘云到凹晶馆去联诗,联到了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此时,黛玉对妙玉尊敬的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
“正好今天你难得有这个雅兴出来,你看看,我俩写的诗行不行?不行的地方你给我们改一改,实在不行就不要了,你给续几句”。黛玉、湘云、宝钗都是诗社里的魁首,轮流第一名,但黛玉在妙玉面前就表现的那么谦虚,尊称她为诗仙,那么客气的请她来指教。说“平时不敢唐突”,不敢请教你。
妙玉兴致很高,便续了几句诗。这几句诗对理解妙玉这个人非常重要:“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我对歧路岔道太熟悉了,哪可能忘记人生的大道?“泉知不问源”
是说,我对水泉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流过来的,我非常清楚,所以它的源头在哪,我问都不用问。你说这造诣有多高,绝对不会迷路。她对人生的大道,人生的本源清楚得很,能辨歧途,能识本源,意思是说她绝对不会迷失方向。所以脂评说“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站得很高。接下来她说“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她说,我有很高雅的兴致,悲愁怎么可能乘虚而入呢?我没有任何忧愁,哪里会心烦意乱?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玉对宝玉很特殊,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当然都是高级古董了。但是她给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妙玉这个人是有洁癖的,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她就不要了,可自己的茶杯,让给宝玉用,而刘姥姥喝茶后妙玉不是把茶杯收回来,而是直接扔到后院去了,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妙玉对宝玉的情感是真实存在的。
折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他红梅,按照李纨的意思,大雪天,公子哥取要红梅,得有人撑着伞,得有人扛着红梅回来,这都不是公子哥干的事,所以说,跟一个人去。黛玉就很知心,说不必,你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非得宝玉一个人去,妙玉才给那枝红梅。尤其是宝玉生日的时候,很热闹,“群芳开夜宴”。妙玉就让人悄悄的送一个生日帖子给宝玉,宝玉都感到很意外,不禁感叹到:“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这里的“微有知识”的“知识”两字,并不是现在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这个“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这个词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音。就是说,妙玉之所以送宝玉帖子,就因为宝玉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
因为妙玉对宝玉动了情,纵使她能看淡人世间的名利,可“情”字却是修行之人万万不能碰触的,最终的结局是,她晚上在坐经,一帮贼寇看是一个漂亮的尼姑,用闷香把她吹闷,然后把她抢走并污辱了她。一块美玉,就这样落在了泥垢之中。真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中的女子,都逃不过宿定的悲剧,妙玉亦然。她的人生就如同一首悲情的歌谣,就这么冷僻孤绝的穿过大观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楼玉阁春色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