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
1967年,文革开始后的第一个春节,国务院宣布全国不放假,"革命化春节"一直持续到1979年。取消过年,消减了合家欢的气氛,也消减了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及人伦秩序的敬重之心。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正在进入高潮。"一月夺权风暴"席卷而来,从上海蔓延至全国。
闹心的是,连春节也过不成了。1月29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全面夺权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决定1967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18岁的上海玻璃机器厂青年工人章仁兴是发出"广大革命群众要求"的第一人。他投书《解放日报》,在全国最先发出倡议:"在两条路线和夺权斗争进行得这样尖锐激烈的时刻,我们怎能丢下革命和生产,回乡去过春节呢?不能!不能!坚决不能!"
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掌握生杀大权的"革命组织"在春节到来之前,常常搞一些"革命化"的活动,如:吃麸馍野菜,进行忆苦思甜;或提出种种革命化的口号,以表现"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各种革命口号横空出世。诸如:"不许放鞭炮,放鞭炮是浪费行为!","全体革命群众团结起来,为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而奋斗!"......
记得那年春节父母都在厂里"抓革命,促生产",整个春节就没有什么感觉了,那时的孩子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父母上班时就自己做饭,蒸馒头、包饺子操持家务。
过春节是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家人要计划团聚,同事间要约定年饭,放假发红包,商家要推出"跳楼价",这样才有大节来临的气氛。其实现在中国城里人过春节很平淡,平时与春节并无差别有什么激动的?
现在春节确实没有我小时候隆重和新奇。在1966年到1976年间,中国忙着闹文化革命和支援世界革命,主副食供应都定量。天津的城市居民春节时,每人供应一轮鱼也就是每人半斤,花生半斤、二两瓜子,每户供应一瓶白酒、五分钱一包的小干虾皮、八分钱五斤土豆、每人供肉1斤,菜油或花生油5两,如果想买花生油还得多次到副食店"侦察敌情"如果见到卖花生油就得赶快跑回家拿瓶子、油票和钱然后排队才能买到,烟2-3包,糖果,白糖,凭票,蜂窝煤每家定量供应。那时的当家菜是大白菜,每家在白菜下来时都要存几百斤大白菜,以供冬季全家食用。所以,过春节就特别隆重,准备吃的忙得人很激动,12个月也就是在春节期间时能咧开腮帮子大吃几日。
特权城市没这么难过,北京的供应好得多,听说猪肉不定量,文革后期有定量,但供应量要高些,那时不但革命人民,连全国的生猪都心向伟大的北京,这是应该的,首都人民替伟大祖国站第一岗,隔三岔五就来个亚非拉国家元首兄弟或阿尔巴尼亚霍查同志、西哈努克亲王,几十万人上街夹道欢呼跳来跳去,载歌载舞地"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这是需要用食品补充热量的。如果都那样满脸菜色多影响国际形象呀!
那时过年,吃是重头戏。其次还有穿,借着过年,大人为孩子置件新衣,也不是年年添制衣服,平时穿补丁衣服,一套"新衣服"每逢过年才舍得穿一次。过年腊月三十,人们把放在箱子里的好衣服拿出来,穿上崭新衣服,一般是过了十五就换下来留着明年春节再穿,明年的春节就不用换下来了。当时穿上新衣服心里特别高兴一种年味儿就产生了。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每到春节,就会想起那"激情燃烧"的文化大革命荒唐岁月。那个时代,人与人为什么那么残酷?喊着"誓死保卫党中央,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口号,非要弄个你死我活。现在社会国泰民安,提倡的是和谐发展,要的是文明与民主进步。那时候的人是穷斗,现在的人是富干。这大概是人类文明与野蛮的一个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