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41|回复: 5

谁把鲁迅弄得面目全非 被毛泽东“利用”的鲁迅(图)

[复制链接]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发表于 2010-9-20 01: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人物周刊

>鲁迅文章和思想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谁把鲁迅肢解得面目全非?为什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鲁迅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投枪与匕首?是谁把鲁迅教坏了?



谁把鲁迅弄得面目全非

本刊编辑部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一句略带调侃的顺口溜,道出了中国学生学习鲁迅文章的“血泪史”——他的文章不是用来阅读和审美的,是供分析用的,差不多每句话都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话里有话,无休止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典故出处,话外之音……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怎么猜也猜不透鲁迅的心,这老头写文章就是来为难咱的。
鲁迅文章和思想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谁把鲁迅肢解得面目全非?为什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鲁迅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投枪与匕首?

现在我们知道,鲁迅无论是作品、思想,还是人格、性情,都非常丰富。我们以前只是看到他勇猛、刚毅的一面,作为战士的一面,他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则被人们所忽视。比如鲁迅看重钱,不怕人家说他爱钱,在不菲的薪水之外还到处兼课,最多的时候一个礼拜跑到八所学校兼课;鲁迅自己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生活中的鲁迅,嘴馋;爱看电影,好莱坞大片都不落下,不管什么思想进步不进步,言情侦探恐怖都爱看;爱坐汽车兜风,没事就带着爱人孩子坐车玩一圈去,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可是高消费;还溺爱孩子,这可能是他晚年得子的缘故……

鲁迅文章和思想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获得了民间与庙堂双方的肯定。然而,仔细分析的话,这种表面的一致肯定,其实质却大相径庭:民间独立学者看重其自由主义思想与反专制的一面,而官方看重其“爱国主义”、“革命者”与“斗士”的一面,官方的这种定论(毛泽东特为鲁迅封了“三个家五个最”),成为建国后语文教学中与鲁迅相关的“中心思想”,也成为钦定的研究鲁迅的“中心思想”,于是,鲁迅被定为一尊,比这更可怕、影响更深远的是,有关鲁迅的教学与研究的方式,也从此定为一尊。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包括国民性的落后部分,是鲁迅批判的主要目标,这些都是鲁迅作品中宝贵的东西。目前来说,鲁迅所批判的东西,还顽固地留存下来,它不是历史,而是顽固地活着的现实,这正是鲁迅作品在当今的意义。

鲁迅一生都在批判封建礼教,他说一部二十四史,他只读出“吃人”二字。我们知道,中国漫长的封建史中,大多时候是儒教当家,于是,追根溯源,有人把这笔账算在了儒家头上。其实,把账算在儒家头上,是打错了板子,这笔账该算在那些“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变成儒教而定于一尊的人的头上,这种思想上的独裁破坏了一度灿烂辉煌的诸子竞争百家争鸣、虽不安定不团结却创造力勃发的局面。

是谁把孔子教坏了?是谁把鲁迅教坏了?

鲁迅的文章在教科书中增加几篇还是减少几篇,其实是个技术性的问题,比这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承认鲁迅作品价值的前提下,如何包容更多鲜活的、自由的方式去解说和研究鲁迅,鲁迅作品如果沦为标准化考试中只有惟一答案的阅读材料,是鲁迅最大的悲哀。
从另一方面看,教科书是不是一选到现代作家就只有鲁迅?当然不是,应该充分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比如,鲁迅的兄弟周作人,与鲁迅富于战斗性的、深邃冷酷的文字相比,他的作品更趋于超然、恬淡与静谧,是文学另一指向的代表,早年即大受读者追捧,近年又一版再版,他本人已被公认为成就不逊于鲁迅的大家,他的作品,也是有资格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


922年5月23日,北京,鲁迅(右三)在北京世界语会与爱罗先珂等合影。


1931年4月20日,上海,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合影。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给予鲁迅“三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五最(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最高政治定位。

此后,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中大量增选鲁迅的“战斗杂文”,而国统区则禁止学生阅读鲁迅,禁止发行鲁迅的一切出版物。鲁迅不再是独立于任何党派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而成为共产党高擎的一面意识形态大旗

1996年前后,周令飞客居台湾,父亲周海婴和母亲马新云来他家小住。某天晚上,餐桌上方的灯泡忽然灭了。周令飞站在高凳上换灯泡,“我就跟太太张纯华开玩笑,说‘不好!我要掉下来了!’黑暗中我母亲跟我父亲说,‘你看儿子跟你一样,老是搞恶作剧。’”

“我父亲回了一句,他说,‘我爸爸也是一样的。’意思是他跟我爷爷鲁迅一样,喜欢开玩笑。”

周令飞说自己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虽然他由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但祖母极少同他讲祖父的事情。

“跟大家一样,鲁迅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来自学校、来自课本的。小的时候,我学习到鲁迅那些作品,通过老师的教训,也觉得我的祖父是很凶的,有的时候甚至庆幸祖父不在了,否则回到了家里祖父会骂我、打我的屁股。

“鲁迅太伟大了,我小的时候,在学校里,人家都像看珍稀动物一样到我们班扒着窗子看我。每次学到爷爷的课文,同学就会对我说:‘是你爷爷写的。’口气很羡慕,但听多了,心里就觉得怪怪的,总想逃脱出来。想远离他,站在远处眺望就好了。”

如今,他自称是“一个普及鲁迅、宣传鲁迅的义工”。让他在不惑之年从眺望变为追随的,正是父亲黑暗中的那句无心之言。“过去在我心中的鲁迅形象,在那一瞬间被颠覆了,我的祖父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知道。”

周令飞扭转鲁迅形象转播中的“空洞、扁平和意识形态化”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令飞到学校演讲,这句话一出口,台下马上响起会心大笑。

他所在的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做过一个统计,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总计约20篇,但孩子们谈论鲁迅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说什么,一些老师甚至怕教鲁迅,不知道在当下该如何阐释鲁迅,“上海有家以鲁迅名字命名的民办学校,校长号召孩子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的堡垒’。”

他想改变鲁迅形象传播中的“空洞、扁平,以及意识形态化”,他在自己的演讲和访谈中,常常要将被神化的祖父“矮化”。

我们看到的鲁迅雕塑都很高大,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知道鲁迅有多高,我父亲是1米78,我是1米80,我两个弟弟一个1米83,一个1米85,我妹妹是1米 7,大家想想看,我的祖父是多高的,估计很多人都回答是1米70左右,或者是1米70以上,实际上鲁迅的身高只有161公分。

演讲时他爱给大家看鲁迅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以实例说明,鲁迅先生并非“过去大家经常看到的,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蹙,面庞消瘦,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

我和我父亲共同编辑了一本《鲁迅家庭大相簿》,收集了所有鲁迅的照片,统计之后发现100多张中有20多张的鲁迅是面带笑容的。

萧红笔下,“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我祖母也说过,说我爷爷的笑声,三间屋子外都可以听见。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一位雕塑家雕塑鲁迅的像,请祖母提意见,我的祖母看了以后,沉思了一下跟那位非常有名的雕塑家说,“我很喜欢您的雕塑,不过鲁迅是不是太严肃了一点,太凶了一点?”这个雕塑家不好意思地回答,“许大姐,我也想雕塑一个您心目中的鲁迅,但是群众不答应。”我祖母听了这话就走开了,没再说什么。

他不喜欢那个刻意被塑造为斗士、革命导师的鲁迅,他乐意同大家谈论祖父的浪漫和本真。在北京电视台《悦读会》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委婉闪烁地问及鲁迅先生与萧红的关系,他直言快语地接过话茬,“你直接说,他俩是不是好过?是这意思不?”

他的定义是“知己”,“这很正常吧!优秀的男女之间,彼此心意相通,互相欣赏,很美好啊!”他给大家讲鲁迅跟猪打架的故事,拊掌大笑,笑声传到三间屋子之外。

1926 年鲁迅到厦门教书,思念在广州的祖母,他一个人在相思树下想念爱人,一头猪不识相,跑过来,啃地上的相思树叶,我祖父很恼火,撸起袖子就跟猪搏斗,一个老师跑过来,问他你怎么跟猪打架,他说老兄我不能告诉你……他想念我祖母,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她,多浪漫多可爱的一个人!

许广平在周扬的指导下回忆鲁迅

“关于我祖父的各种回忆录,1949年之前的更为信实。”

今年年初,周海婴和周令飞父子将许广平1959年写成的《鲁迅回忆录》以手稿本形式重出。
周海婴、马新云夫妇在该书序言中写到,“当时已60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来说,(写这本书)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只不过占其全生涯的五分之一强,比较起许多他的老朋友,还是知道得不算多,写起来未必能周到。不过承好些朋友的督促,以为研究这时代的中国思想者,就是一饮一食,也可资参考的。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拿起笔来了。”

这种回忆常使她伤恸,“时常眼睛被水蒸气蒙住了,以致搁起笔来”。

她的文章平实动人,她眼中的鲁迅绝无后来人工演绎的高大全:

衣服他是绝对要穿布制的,破的补一大块也给一样地穿出来。为了衣着的随便,于是乎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他到医院给朋友当翻译,医院里面的人就当他是吃翻译饭的,大敲其病人的竹杠;到印刷所接洽印件,或到制版公司去制锌版,人家当他是商店里的跑街或伙计;到外国人的公寓去拜访,电梯司机人就当他是BOY,不准他乘电梯,要他一步步跑到九层的楼上。(《鲁迅的生活之一》)

她也不掩饰这个大丈夫的小性子:

因为我不加检点地不知什么时候说了话,使他听到不以为然了,或者恰巧他自己有什么不痛快,在白天,人事纷繁,和友朋来往,是毫不觉得,但到夜里,两人相对的时候,他就沉默,沉默到要死。

……
他不高兴时,会半夜里喝许多酒,在我看不到的时候。更会像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莱谟斯一样,跑到空地去躺下。
……

就这样,沉默对沉默,至多不过一天半天,慢慢雨散云消,阳光出来了。他会解释似地说:“我这个人脾气真不好。”“因为你是先生,我多少让你些,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对手,我不会这样的。”这是我的答话。但他马上会说:“这我知道。”(《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起居习惯及饮食嗜好等》)

1940年8 月,她在上海《学习》杂志上发表文章,题为“琐谈”,直言她为程式化的鲁迅回忆文章所苦,“似乎类于八股式的命题了,每有纪念鲁迅特辑的刊物的时候,就很荣幸地直接间接得到通知,许我也参加一分说几句话。其实这是很窘苦的事,我们生活太密切了,遇到的都是很平凡的经过,有什么可记述的呢?”

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各行各业都须“献礼”,许广平受命再忆鲁迅,“鲁迅逝世已经二十三年了,虽则音容宛若,但总觉言行多所忘记了。为着对历史的忠实,为着对读者的负责,都不应孟浪而为,因此颇感苦恼。”

她的真实一如从前,说自己记不得鲁迅大段的谈话,也没有什么“猛料”,因为家庭生活中“不是讲整套话的时候”,“每每朋友一来,我就张罗些家务:或添菜吃饭,或看顾小孩之类,往往听到片言只语,未必能全,时日一长,便多忘记了。”

在周扬和邵荃麟的直接指导之下,许广平“深深学到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的创作方法。我这本小书,首先得到许多同志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他们重视这一项工作,关心指出何者应删,何者应加,使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健康了”。

初版序言中许广平写道,“大跃进的精神感召了我;‘十一’献礼的汹涌热潮又鞭策着我;在总路线多快好省的号召下,鼓舞起我的干劲;工人阶级大无畏的坚决创造意志又不断做我的榜样,于是就下定决心试试写作了。”

这个极具时代话语特色的序言在新版手稿本中一字未动。周海婴在新书发布会上说:“我母亲和父亲生活了十几年,从学生到终生伴侣,她说她死后她的文稿可以一个字不修改发表。当年,中国发表文稿、书籍是有‘纪律’的,能不受约束的只是极少数人,我母亲没有豁免权。很多作家都有被修理过的地方,研究中国近50年历史的学者,可以比对两个文本,看看作者的原意如何受一种规定话语模式的挤压,如何变形的。”

《鲁迅回忆录》第十二章,许广平原题为“在党领导下的活动工作点滴”,后被改为“党的一名小兵”。

毛泽东将鲁迅神圣化

“鲁、郭、茅;巴、老、曹”,将鲁迅推上现代文学头把交椅的不是别人,正是一生从未与鲁迅谋面的毛泽东。

1934 年初,冯雪峰在瑞金见到毛泽东,向毛汇报上海的工作和左翼文艺阵营的活动,毛泽东对鲁迅的事情尤其感兴趣。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一番沉思之后,他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看了毛泽东的几首诗词后,认为有一种“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后,并不生气,反而开怀大笑。

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便养成常读鲁迅的习惯。1938年1月12日,他给当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的艾思奇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

1938年8月,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的20卷本《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内容包括鲁迅的著作、译作和他所整理的部分古籍,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版《鲁迅全集》。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上海辗转送到了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得到了一套。

这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一直伴随着他,从陕北带到了中南海。毛泽东逝世后,报纸上发表过一张他站在书柜前看书的照片,他手里翻看的正是为他及其他视力减弱的中央领导同志特印的大字本《鲁迅全集》。

鲁迅的作用和影响力,毛泽东看得很准。1934年与冯雪峰热议鲁迅时,他正受到王明势力的冷落和打击,被排挤在中央领导层之外,听说中央局有意请鲁迅主持中央苏区教育工作时,他摇头说:“真是一点不了解鲁迅!鲁迅当然是在外面作用大。”

鲁迅的作品1923年便开始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民国时期选入教材的多是小说、散文。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及苏维埃中央政府致电许广平,称鲁迅为“民族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

南京当局虽未采纳为鲁迅“举行国葬并付国史馆立传”的要求,但孔祥熙以个人名义送了挽联——“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

10 个月后,“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紧迫的时局淡化了鲁迅知识分子的独立形象,“战士”、“斗士”的形象被高扬起来。郭沫若以他惯有的充沛激情疾呼,“鲁迅并没有死!目前在前线上作战的武装同志,可以说个个都是鲁迅,目前在后方献身于救亡活动的人,也可以说人人都是鲁迅。鲁迅化为复数了。”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给予鲁迅“三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五最(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最高政治定位。
此后,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中大量增选鲁迅的“战斗杂文”,而国统区则禁止学生阅读鲁迅,禁止发行鲁迅的一切出版物。鲁迅不再是独立于任何党派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而成为共产党高擎的一面意识形态大旗。

愈学习鲁迅,愈没有鲁迅

建国之后,鲁迅作品的解读朝着高度政治化一路狂奔。1956年10月,客居香港的曹聚仁以记者身份回到大陆,这一年恰是鲁迅先生去世20周年,曹看到“鲁迅的神话化和庸俗化的笑话,那是随处可见的”。同年,他的《鲁迅评传》在港出版,影响巨大,但因为这是一本“人化”的鲁迅传记,直至1999年4月,才在大陆出版。

中国社科院鲁迅研究室研究员张梦阳终身致力于鲁迅研究的“科学化”,“1957年,冯雪峰、陈涌、李长之、许杰等研究鲁迅的学者陆续被打成右派,鲁迅研究的学理精神完全被扼杀。背离真实性和鲁迅精神的极左倾向,统治了整个中国的精神文化界,鲁迅研究领域首当其冲,成为了重灾区。”

《鲁迅批判》的作者李长之被批斗,一工宣队队员指着他的鼻子骂,“是你写的《鲁迅批判》么?鲁迅是可以批判的么?就冲着‘批判’,你就罪该万死!”

文革初,鲁迅作品一度被逐出中学语文课本,两年后,形势发生变化,鲁迅杂文被全面收编,进入政治话语体系。

196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上,姚文元做了题为《纪念鲁迅,革命到底》的报告,“发扬鲁迅‘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对人民的敌人决不宽恕”。

许广平题为《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着鲁迅》的发言则令人瞠目,“毛主席称赞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但鲁迅总是以党的一名小兵自命……鲁迅一生所遵奉的命令……是党和毛主席的命令。他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党的方针政策……”,“鲁迅对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是无限地崇敬和无限热爱……鲁迅的心,向往着毛主席,跟随着毛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鲁迅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那是一个可怕的年代,许广平讲那样的话也是迫不得已,人们应该原谅。”张梦阳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赞同。

学者朱健国反思那个时代,“愈号召学习鲁迅,结果愈没有一个鲁迅。鲁迅著作中,好像什么都预料到了,就是没有想到,鲁迅会在伟大者的表彰、宣传之中真正永远消逝。”

文革前夕,毛泽东给江青写信,信中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武汉说:“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此语一出,万人追随。1973年底,鲁迅作品集的单行本全部出版,成为一代人罕有的精神食粮。文革后,《鲁迅语录》大量出现,断章取义、任意曲解鲁迅作品及言论的现象登峰造极。
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给本刊记者展示了一本盖有“鲁博革命纵队”红章的《鲁迅语录》,他曾经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鲁迅语录》做过专题研究。

“编印鲁迅语录的主要目的是用鲁迅的话来注解毛泽东思想。现在见到的较早的版本是首都红代会、新北大井冈山兵团鲁迅纵队编印的《鲁迅语录》,1967年9月出版。此书封面的大小、版式设计和字体都与当时的《毛主席语录》极为相似。扉页上有红色题词:‘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战友鲁迅精神不朽!让我们踏着文化革命先驱者鲁迅的足迹前进!让我们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道路上前进!’这段话出自陈伯达在纪念鲁迅逝世30周年大会上所做的闭幕词。推测起来,这本鲁迅语录有可能是陈伯达指示或主持编写的。”
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很多版本,有的叫《鲁迅语录》,有的叫《鲁迅言论录》,有的是自编,有的是翻印北京的版本。当时出版界已陷入无序状态,一般语录都是非卖品,黄乔生发现惟一一本有定价的语录,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红色出版兵”编辑的,定价4角。
1.jpg
2.jpg
3.jpg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01: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鲁迅先生还活着”

1946 年鲁迅逝世10周年,作家范泉在他主编的《文艺春秋》月刊10月号上推出了一个纪念特辑,以“要是鲁迅先生还活着”为题,邀请15位知识分子笔谈。茅盾、田汉、施蛰存、臧克家、萧乾等人纷纷提笔,所答均紧扣当年6月内战全面引爆之时局,好几位作家谈到李公仆、闻一多的遇刺,郭沫若、马叙伦的挨打,认为鲁迅如果活着,也难逃厄运。

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接见上海科学、教育、艺术和工商界的代表人士。席间罗稷南问了毛泽东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

毛泽东与罗稷南的对话最早由鲁迅与许广平的独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披露,其后,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出版人朱正在《鲁迅的一世纪》一书中分上下两章展现了诸多历史细节。

曹聚仁在《鲁迅评传》“政治观”一章中称鲁迅“带了浓重的虚无色彩,并不相信任何政党会有什么成就”。他始终坚持鲁迅的一生只是一个“革命的同路人”。

胡适眼中的鲁迅,“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揣度鲁迅与共产党之间的关联,“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

真正改变鲁迅对革命者认识的人是瞿秋白和冯雪峰。鲁迅将瞿秋白引为“知己”,曾抄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相赠。瞿秋白英年早逝,共产党又把冯雪峰派到了鲁迅身边。

除了以笔为匕首投枪外,他还为共产党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例如帮助成仿吾找到党组织;通过日本友好人士为共产党搜集情报;方志敏入狱后,他成为方和党中央特科的交通桥梁,在他的建议下,方志敏利用敌人软化他的时间,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文章,流传后世。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写到某天同鲁迅去看电影:

鲁迅先生坐在××电影院楼上的第一排,那片名忘记了,新闻片是苏联纪念五一节的红场。
“这个我怕看不到的……你们将来可以看得到。”鲁迅先生向我们周围的人说。

这个美好的愿景并非鲁迅对新中国的惟一假想。左联后期,他同周扬等人分歧日剧,难掩失望。在致王冶秋(左联成员,解放后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信中,他说, “我在这里,有些英雄责我不做事,而我实日日译作不息,几乎无生人之乐,但还要受许多闲气,有时真令人愤怒,想什么也不做……”在给曹靖华(留苏学生,参加过鲁迅主持的未名社,后因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代鲁迅搜集苏联版画和革命书刊,往来密切)的信中,他将周扬等左联领导比作“手执皮鞭,乱打苦工脊背,自以为在革命的大人物”。

他看不得周扬等人唱高调,发号施令,不对敌人认真作战,于是写信给胡风,“我本是常常出门的,不过近来我知道了我们的元帅深居简出,只令别人出外奔跑,所以我也不如在家里了。”

1934年至1935年间,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去找鲁迅,请他签一个文件,他不肯签,很生气地问她,“像(周扬)这样的党员,你们为什么不清出去。”
当冯雪峰长征后,到上海再见鲁迅,鲁迅的第一句话竟是,“这两年我给他们摆布得可以!”
1934年4月30日,他曾致信曹聚仁,“……倘当崩溃之时,竟尚幸存,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

他听冯雪峰介绍革命形势,对冯说,“你们来到时,我要逃亡,因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冯雪峰连忙摇头摆手,“那弗会,那弗会!”

“后期的鲁迅,他如此热烈拥抱社会甚至热烈拥抱政治,是事实。……鲁迅尽管是个天才,但也难以逃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激进大潮流。在精神创造中,也曾悲剧性地用政治话语取代文学话语,消耗太多宝贵的心力。他那么深地介入政治和左翼营垒,是幸还是不幸,尚须时间来判断。”刘再复为朱正《鲁迅传》(港版)作序时如是写道。

胡风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如实呈现了轰隆运转的宣传机器对鲁迅的巨大损耗和吞噬。

“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得陷入内耗的鲁迅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冯雪峰为了执行党交给的任务,仍要打扰鲁迅的内心安宁。鲁迅发表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都是由鲁迅口述、冯雪峰笔录的。

一次冯雪峰代拟了一个稿子,约胡风一起去鲁迅家。鲁迅病体不支,冯雪峰把稿子念给鲁迅听,鲁迅没有力气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脸上略有不快之色。

两人出门后,冯雪峰对胡风说:“鲁迅还是不行,不如高尔基;高尔基那些政论文,都是党派给他的秘书写的,他只签一个名就行了。”

胡风很震惊,“鲁迅病得这样沉重,应该尽一切可能抢救他,应该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刺激他打扰他。……鲁迅在思想上是非常严正的,要他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观点担负责任,那一定要引起他精神上的不安,对病情产生不利的影响。”

周令飞不喜外界把鲁迅的晚年描述得过于孤独和凄苦,“我理解的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弥留之际是不应该有悲哀痛苦的。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尽可能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且做得那么好。”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

《死》是鲁迅最后时期的一篇散文,文中有他对亲属的嘱托,常被视为先生的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他像是预料到自己身后的喧嚣聒噪,特此嘱托。只是一个遗体上空前庄重地复盖了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的人,如何能轻易得到安息?

鲁迅的研究、出版,乃至纪念,一直被纳入官方话语体系。

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的鲁迅博物馆俗称“西鲁”,院内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所。1950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4周年纪念日,故居头一次开放,接待各界群众参观、瞻仰。

1979年5月,周扬牵头成立了社科院鲁迅研究室,因社科院在东长安街,被称为“东鲁”。

“西鲁”、“东鲁”,以及专司鲁迅著作出版发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都在争夺对鲁迅的话语权。1979年5月26日,鲁迅研究会成立,周扬任会长。“西鲁”馆长李何林为人耿介,直言当年处处违逆鲁迅的“四条汉子”之首如何能当此任?

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社科院鲁研室受命为周扬写一篇大会发言稿,由鲁研室的刘再复和哲学所的张琢联手操刀,张梦阳那时30出头,“给他俩打打下手”。

“当时两种思潮的斗争已经开始了,发言稿是刘再复负责执笔的,他的主旨是要坚持鲁迅精神,主张思想解放。写完之后,打印出来,送到周扬那里,当时周扬在北京医院住院,已经73岁了。他看了是满意的,可是林默涵跟王任重坚决否定。”

刘再复后来告诉张梦阳,林默涵和王任重一边一个坐在周扬的病床旁,指责那个讲话稿立场有问题。周扬迫于压力,答应让中宣部重新组织人另起炉灶,“刘再复、张琢就退出了,我这个跑腿儿的反倒继续留在封闭写作的宾馆,等着同新来的人衔接。”

最终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新来的人对鲁迅研究不够,9月25日的人民大会堂上,周扬还是宣读了刘再复他们起草的发言稿。

这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16卷本的《鲁迅全集》,编辑工作由中央直接抓,胡乔木挂帅,后来他忙于其他工作,委托林默涵代为负责。为了排除干扰,鲁迅编辑室设在社外,在宣武区虎坊桥《诗刊》杂志社找了个空房子,时任编辑部成员陈早春每天挤公交车去上班,一个冬天下来,“大衣扣子全都被挤掉了”。他们的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注释中遇到一些较为重要或者复杂的问题,应特别严格掌握分寸,并将注稿送请上级领导审定。”

1986年,黄乔生自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分配到鲁迅博物馆研究室,“直到80年代,鲁迅学都是一门显学。”他的毕业论文是《野草》的文本分析,很多同学羡慕他分到鲁博研究室,极少有人预见到鲁迅的官方研究兴盛期已近尾声。

“我刚来就赶上鲁迅逝世60周年,当时在社科院搞了一个纪念大会,钱钟书致开幕辞,他说鲁迅是个伟人,要从多方面研究……那时刘再复还在国内,是社科院鲁研室主任,那个会他也参加了。”

1989年五四青年节,有关方面组织了一个“鲁迅与五四名人与中国传统”的讨论会,黄乔生记得会上许多人慷慨激昂,将鲁迅视为反传统、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不过很快,那些都不让提了。

一段沉寂之后,商业大潮汹涌来袭,鲁迅研究逐渐退潮,“鲁迅学成为博物馆里的展览品,思想史的一个标本,距离现实越来越远了。”

2006年,周海婴、周令飞父子发表了一篇长文《鲁迅是谁》,这个话题引来学界内外许多争论。

“东鲁”社科院鲁研室自张梦阳退休后就取消了编制,“西鲁”鲁迅博物馆现为司局级公益性事业单位,参观者只要出示有效证件,就可以免费参观陈列馆和鲁迅故居。然而即便是北京游客云集的暑期,馆内游客也很少。

副馆长黄乔生眼下最操心的是如何利用鲁迅在大众心中的“最后一点影响”抓紧宣传鲁迅。“对于下一代来说,鲁迅是非常陌生的,在这个陌生化到来之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现在作为博物馆的运营者,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普及鲁迅。”

鲁博馆长孙郁曾经邀请莫言、陈丹青来办讲座,莫言说,“和鲁迅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

孙郁认为:“鲁迅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鲁迅晚年每年都要翻译两、三本书,把鲁迅和胡适作比较,就可以发现,胡适的思想和智慧在30岁就已经停止前进了,而鲁迅在50岁的时候依然在不断发展。因为鲁迅要翻译、要输血、要新鲜的东西,他警惕自己成为过去思想的奴隶。”

黄乔生感叹,“鲁迅还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很有用的思想资源,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是面临着怎么对待西方,怎么对待传统文化,中国道路选择的问题。这些鲁迅都有思考,但是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人有这个耐心来读他了。”

学者钱理群指出鲁迅研究界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是钱先生鲁迅讲座中经常要讲的内容,“在鲁迅面前,你必须思考,而且是独立地思考。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也从不试图收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鲁迅曾提出一个‘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永远站在底层平民这一边,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是鲁迅的自我命名。这样的‘真的知识阶级’的传统,在当下中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鲁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鲁博安静的展厅里,一帧帧照片、一件件实物凝固了逝者的人生。

展览的最后一个主题是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刻——从鲁迅逝世前13天和青年木刻家的温馨合影;到去世前3天仍在续写的遗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再到辞世前一天,病体难支,写给好友内山完造,拜托他请医生的珍贵遗墨;之后是那张令人不忍正视,取掉了全副假牙,脸颊塌陷的遗容照片;最后,是那面曾经复盖在鲁迅遗体上,绣着沈钧儒手书的“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色大旗。

观众留言簿上,《有声的中国》和《野草题辞》中的两段话常被引用: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参考书目: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鲁迅回忆录》、曹聚仁《鲁迅评传》、刘再复《鲁迅传》、朱正《鲁迅的一世纪》、黄乔生《鲁迅与胡风》、《鲁迅语录阅读小札》、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薄景昕《试论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康凌《学者鲁迅——一个建构史的回顾(1936-1966)》等)

鲁迅之孙周令飞曾为爱情私奔

周海婴先生三代同堂全家福(前排左起:小女周宁、长媳张纯华、周海婴妻子马新云、小孙子周景轩、周海婴先生、二媳吴彬、三媳车晓林;后排左起:女婿田中正道、长子周令飞、双胞胎外孙女田中华莲和田中悠树、长孙女婿施为元、长孙女周景欣、小孙女周景文、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0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的后人们


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

他比祖父高出20公分。有学者论证了,许广平女士身高170公分,因此周海婴以及他的三儿一女,个子都远超鲁迅。

他是由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的,为了他这个宝贝大孙子,许广平戒了烟,日日精心看护。“令飞”的名字也是她取的,这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每逢朋友来访,她就会把孙子抱起来,高高地举到鲁迅的遗像前。周海婴初诞时,老来得子的鲁迅也是如此兴奋,家中来了客人,海婴即便是睡着了,也要抱出来,供朋友们欣赏赞美一番。

周令飞有两个弟弟(周亦斐、周令一)一个妹妹(周宁),大弟弟亦斐还在妈妈马新云肚子里时,周海婴夫妇考虑过暂不要那么多孩子,专心学业。去开人流手术介绍信时,被马新云所在学校的领导制止了。校领导认真商议了一番,认为鲁迅的后代本来就少,怎可轻易打掉?

82岁的周海婴先生如今儿孙满堂,周家第4代有两个孙子两个孙女,还有一对双胞胎外孙女,好不热闹。

十多年来专职从事鲁迅普及、宣传的周令飞是这个特殊家庭的新闻发言人,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兄弟姊妹中最曲折的。

“公派自费”留学日本

周令飞生于1953年,父亲周海婴对他的评价是,“性格极强,自己认准的事情,非要达到目的不可。”

上小学他未经父母同意,自己跑去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16岁那年,部队招兵,他还不到参军年龄,却硬是向军代表软缠硬磨,穿上军装到东北高炮某部当了几年兵,后到解放军画报社当摄影记者,转业分到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前后,国家放宽出国留学政策,周令飞加入了首批自费留学的大军。他早早联系好了东京一所语言学校,打算先过语言关,再进修别的专业。

然而学校都开课了,他还没拿到批文,急得他三天两头跑教育部。批文迟迟不下的原因是他是鲁迅的孙子,有关方面斟酌再三,觉得“像我们这种人家的孩子以自费名义出去留学,要靠外国人来关照,未免有失国家体面。但是,按规定像令飞这样的情况,似乎又不合‘公派’的资格……最后,上面总算想出了变通措施,叫做‘公派自费’,即是说,出去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掏腰包,而对外的名义却是国家所派遣”(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做鲁迅的后代不容易,周海婴在自己的青年时期已深有体会。1948年,他同母亲许广平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取道香港,与郭沫若等人一同乘船奔赴东北“光明区域”(郭沫若语),一路上坐言立行处处小心,仍然发生了许多令他终身难忘的尴尬苦恼事。

先是添置冬衣时买错了行头,组织上发了一笔钱用于购置冬装,海婴给自己买了一身形似美军战俘的旧军衣,给母亲买了件狼皮大衣,穿上去颇似国民党官太太,到了“光明区域”别扭无比,许先生只得另做大衣,将这件皮衣捐出去做电影道具。

到沈阳后,母亲一再叮嘱时年19的海婴“夹紧尾巴做人”,甚至明令他走路紧跟茅盾夫人孔德沚,亦步亦趋,惟恐行差踏错。

东北书店补上一笔鲁迅著作版税,母子俩坚辞难拒,海婴将这笔款子兑换成50两黄金,打算捐献给沈阳“鲁迅文艺学院”,不料从银行取款回来第二天,母子俩一进餐厅,便遭冷落白眼,“可怜我们母子俩竟被彻底误解了,人家北上是赤胆忠心投身革命,而我们却是来向党伸手讨账要钱的……”

经过许广平多次请求,又经过上头多次研究,离开沈阳前夕,他们终于得到回复:鲁艺可以接受捐款。1997年,周海婴应邀参加该学院的鲁迅塑像揭幕式,院领导送给他一张当年捐赠合影的大照片,周海婴捧着那张照片,回想往事,“仍禁不住身上一阵阵的寒栗”。

上大学后,一天同学在宿舍打桥牌,他在一旁围观,插了几句嘴,传出去成了鲁迅的儿子不好好学习,沉溺于玩桥牌。为此,校团委书记还专门找他谈话,嘱咐他作为鲁迅的后代要注意影响。

周令飞为爱私奔台湾

一生谨小慎微的周海婴没料到儿子周令飞放了一颗“原子弹”。

1982年的一个周末,他和老伴接到闺女周宁从东京打来的国际长途,女儿声音急促,说出的消息犹如惊雷:

她刚刚从东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看到,大哥哥与姓张的台湾女同学决定去香港结婚,并且中途在台北下飞机后,向媒体发表了三点声明,内容的大意是:一、此举纯粹为了爱情,而没有任何别的企图;二、这事与我父母无涉;三、因为与台湾的女孩结婚,两岸的状况又如此,我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

夫妻俩愁苦无奈,相对无语,一下子苍老许多。

台北,这是什么地方啊,岂是你可以去得的吗?你为了去那个地方竟然连光荣的共产党员称号也不要了,你何以对得起党,何以对得起国家,何以对得起爱你抚育你的奶奶和父母,你还是伟大鲁迅的孙子啊!(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周海婴的主管领导——广电部部长吴冷西把他叫去,说周令飞的行为,政治影响极坏,并以党和组织的名义命令周海婴写一个声明,宣布与周令飞脱离父子关系。周海婴违心地把领导准备好的“脱离父子关系”的草稿重抄了一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所幸这份声明并未公布。

他在单位阅读文件的资格被取消,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资格也被取消,周令飞母亲马新云被剥夺教学资格,直到1986年才恢复。

那段时间,他时常收到从香港寄来的信件,里面装着各种宣传纸片,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甚至还有黄色图片。

“鲁迅的孙子到了台湾!”受到这一重大新闻刺激的台湾媒体一片哗然,他们对周令飞这一行为给出了“叛逃者”、“投奔自由”的政治阐释,周海婴时刻担心儿子在那边的言行,生怕他“做出什么对不起党和国家的事来”。

幸而周令飞没再爆出什么让父母惊骇的猛料,他拒绝了国民党的各种安排和当地媒体的邀请,放弃了自己的电视制作专业,在岳父开办的百货公司工作,警醒地生活。

张纯华父亲的生意大受影响,最后公司破产倒闭。出外谋职的周令飞因为是大陆人,又是鲁迅的孙子,没人敢用,夫妻俩生活一度甚为窘困。后来他俩买了一台爆米花机,将爆好的米花批发给摊贩。鲁迅的孙子竟落到在台北卖爆米花过日子的地步,媒体记者又是一通热炒。

1999年,周令飞因工作从台北来到上海,并没有打算长期留在这里,“我留在上海是一个偶然,当时我被聘请在上海做一台舞台观光秀的节目,因为我在台湾一直是做这方面的工作的。公司一直欠我薪水,最后公司倒闭,欠了我很多钱,我为了讨债就留在了上海。”

滞留上海,给了周令飞一个了解父辈、祖辈的机会,“我父亲当时在维护鲁迅的私权方面是走快半步的,也因此举步维艰,很多人对他表示不理解,当时人们的私权意识还不是很强,说‘鲁迅的家属怎么会这么爱钱啊’,我觉得挺不公平的,这是我自己的东西我凭什么不能要啊?为什么鲁迅家属就没有这样的权利?”

因为不忍心“看着父亲孤军奋战”,就开始帮他,在帮的过程中渐渐进入了鲁迅的世界,也渐渐发现了问题,“‘鲁迅是谁’这个问号在我心中和脑海中越来越大,到底是不是我年轻时知道的那样一个鲁迅?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太爷爷的文章,我们读起来没有那么强的共鸣”

周令飞的大女儿周景欣高挑秀美,大学二年级时曾在台湾热门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出镜,一句“我的曾祖父是鲁迅”甫一脱口,节目片段、截屏相片便在网上热传。

当时打算进入娱乐圈发展的她征求父亲的意见,周令飞的回答是,“你能做到前三名吗?如果能,你就去做!”景欣想了想,说算了。

这个家族的家教从来如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甚少干涉。周海婴小的时候曾同鲁迅讨论过如何做一个好爸爸:

“我做爸爸的时候不要打儿子的。”
“如果坏得很,你怎么办呢?”鲁迅问。
“好好地教伊,买点东西给他吃。”(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
如何做好鲁迅的后代?周令飞对子侄们的建议是,“做你自己!”

记者从周令飞那里得到周景欣的手机,电话接通,一个甜美清脆的声音跨海而来。

“哎呀,上《我猜》那个节目都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只是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一下。我现在已经成家,快要生小孩了。”

她供职于一家不动产顾问公司,先生是学生时代就认识的。“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明白,其实自己想要过的,就是跟一般人一样的,稳定平凡的生活。”

“太爷爷在大陆非常受尊重,但在台湾,他的文化思想并不像在大陆那样影响深刻。” 从1949年两岸对峙,到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40年间鲁迅及30年代作家(甚至包括沈从文)的作品在台湾一律成了禁书,偷看鲁迅作品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

她很坦率,说自己读太爷爷的作品“有压力”,“他的文学作品对于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很沉重,他笔下描述的是一个压抑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高中时,周景欣曾经从台湾转学到北京,“在鲁迅中学念了一年。”她笑起来,说自己特别喜欢北京。
《药》就是在那年学到的一课,“人血馒头”给了她极大的刺激,“是他笔下那个时代氛围传递出来的压力,不是很愉快的东西。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跟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有距离的。”

“太爷爷的文章比较艰深,加上时代的隔膜,我们读起来并没有那么强的共鸣。现在生活步调很快,压力很大,如果看书,自然想读一些比较轻松的、能够舒缓压力的东西。”

景欣直言,她跟妹妹只有在回大陆探亲,参加一些纪念活动时,那个“鲁迅后人”的身份才会被强化,一回到台湾,就回复到她想要的“稳定平凡”中去了。

这样的生活,鲁迅若是泉下有知,应当会含笑嘉许的吧,他对后代的希望正是“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记者提到有传闻说她曾打算跟父亲一起从事鲁迅文化传播,她在电话里沉吟了片刻,说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够靠自己,争取一片天地,那个成就感可能会更大一些!”


鲁迅小说《药》插图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变迁


30%的同学认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有过度阐释之嫌,学生们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须学会“一字一句读书”,“读出作者的潜台词”,“读出每一个副词的意味”,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揭示了:

A、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
B、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
C、孔乙己是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
D、孔乙己没钱,所以只能站着喝酒,当时读书人都穿长衫,所以孔乙己也穿长衫
如果你还记得这道中学语文试题的答案,恭喜你,你真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优良产物;如果你完全不解此为何意,抱歉,恐怕你不是在伟大祖国接受的语文教育。

鲁迅作品在中国语文教育中的烙印之深,实在无人能敌。

2009 年春,北京大学温儒敏老师曾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次小论文作业,题目是《我观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要求大家回顾中学语文课中鲁迅教学的具体情况,联系各自的阅读体验,从教材、老师、教学方式和考试等方面,谈谈中学时学鲁迅学到了什么,如何学的,是否存在问题,在各自的设想中应该怎样学鲁迅。

30%的同学认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有过度阐释之嫌,学生们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须学会“一字一句读书”,“读出作者的潜台词”,“读出每一个副词的意味”,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

比如《祝福》这篇,有这样一个形容词后置的句子,“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要能体会出这个形容词后置是要起强调作用”。

更令人崩溃的是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之后陆续说了三个“可恶,然而……”,各自都有着确定的深刻含义。

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也让人抓狂:“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中起的作用是解释原因;“后来?——起来了”中的作用是说明结果;“——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这句中的作用则是总结性话语!
难怪有同学慨叹:“我们不是不喜欢鲁迅,我们是被逼着不喜欢鲁迅。”

日前一则关于各地教材换血,“鲁迅大撤退”的微博引发震荡,经过媒体的几轮热炒及辨析后,事实渐渐浮出水面: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近20年来确实在逐步“撤退”,但至少最近一次课改,鲁迅没“撤”。
教育专家认为相较于“撤还是没撤”、“撤了多少”这些争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本里的鲁迅


鲁迅作品已经在中学课本中躺了将近一个世纪,数量最多时达到31篇。

实际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刚刚蜚声文坛时,国内各个书局、各省教育厅和一些著名学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课本中选用鲁迅的作品。

“最开始选用鲁迅,不是官方的,而是民间自发的。”北大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说。

在目前能看到的语文课本中,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初中国文选读》,入选的6篇是《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和《论雷峰塔的倒掉》。

1924年叶绍钧主编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1930年代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八百课》,1940年代叶绍钧、朱自清合编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等,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对此,鲁迅曾明确表态他不愿意。1924年1月12日《晨报副刊》上曾刊载曾秋士(孙伏园)的文章《关于鲁迅先生》:“他说他一听见《呐喊》在那里给中小学生读以后,见了《呐喊》便讨厌,非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有让他绝版的必要,也有不再做这一类小说的必要。”

无论鲁迅是否愿意,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地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已是不争的事实。

解放后的头17年,语文课堂成了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阵地。由于毛泽东对于鲁迅的极高评价,鲁迅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与过去相比,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共31篇被选入,数量比解放前的24篇有大幅增加,其中包括《“友邦惊诧”论》、《〈呐喊〉自序》等11篇杂文,战斗性极强。

也正是这一时期新选入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灯下漫笔》等篇目,奠定了解放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即便是今天这个思想不断解放、文化渐趋多元的时代,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大多数仍然不出这个范畴。

“文革”中语文课成了政治课。“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中学语文课本。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但也仅限于政治性极强的杂文;1970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

“文革”结束后,中学语文教学缓慢恢复,一些更温和的作品被选入中学课本。如今广为人知的《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等篇目就是在那之后第一次出现在中学生面前。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杂文则逐步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风筝》一文,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有趣的是,这篇描写兄弟之情的文章,也是台湾新版国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惟一入选者。

有关鲁迅作品的教学圣经

新中国第一部中学文学教材《文学》,教参中言辞铿锵:

《一件小事》,“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知识分子的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积极向劳动人民学习,时时认识并纠正自己的缺点”。

《孔乙己》,“作品揭露封建文化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迂腐无能和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封建文化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加深学生对封建制度的憎恨”。

1961年12月16日《文汇报》发表了题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社论,文中指出:“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生产斗争的工具。”

“十七年”间各个版本的教参加剧了对鲁迅作品的政治图解。

在《祥林嫂》的“教学建议”中建议略过《祝福》开头和结尾——即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追问”和“全鲁镇祝福的热闹气氛”,“使学生认识清楚祥林嫂是怎样的人。要着重引导学生从同情祥林嫂到仇恨旧社会,启发他们的革命斗志”。

《我们不再受骗了》,“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欺骗人民和污蔑社会主义国家的罪恶阴谋和反动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红白的花,被解读为“革命者永远杀不尽,也表示后死者会接受先烈的教训,为革命另辟一条光明、胜利的路”。

跌入政治语境的鲁迅作品令老师们战战兢兢,死死抱着教参授课,惟恐说多错多。“文革”期间,针对一线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时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兼鲁研室主任李何林写了一本《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尽管个别地方仍然存在泛政治的阐释,但多数解答实事求是,有一说一:

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有什么寓意?
答:我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这就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

问:《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主要写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是赞扬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答:主要是后者,前者是次要的。

问:《一件小事》的主要人物是“我”还是“车夫”?
答:是车夫。

这些现在读来引人发笑的无厘头对答,当年却是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圣经。

荒谬的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虽然很多教参已经开始逐渐提供关于鲁迅更多的、更客观的解读,仍然有部分中学教参延续上世纪的“鲁迅观”,“如果按照这些早就被学术界清理过的观点向学生教授,必然会造成学生对鲁迅的普遍的隔膜和误解。”钱理群说。

(本文参考了薄景昕《“十七年”时期鲁迅作品的教参解读》、《圣化的背后》、袁夏平《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和现状反思》、孙芳《北大学生看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等论文)

中学课本里鲁迅作品多了还是少了?

著名学者钱理群
鲁迅作品必须进入中学课本

我认为鲁迅的作品不仅必须进入中学课本,还应该有一定的分量,成为重点或者基本教材。
鲁迅之于中学生的意义有两点:

第一,鲁迅不是一般的伟大的作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原创性的作家,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托尔斯泰之于俄国一样。他们的意义在于,当这个民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永远可以回过头去重新读他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中学教育是一个人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对一个民族的未来很重要的阶段,所以鲁迅在这个阶段不可缺席,应该让他作为源泉性的基础教育读本。

第二,鲁迅的作品文字非常优美,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典范,所以也应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我曾经在北京、南京和台湾讲过鲁迅作品,发现鲁迅作品最能打动学生的,至少在最初的时候,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的语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台湾教书的时候,专门从鲁迅作品中挑出一些写天、地、人的句子组成一篇文章《天&#·地&#·人》,并不给学生讲授,只是带着他们高声诵读。学生们都被鲁迅语言中强烈的音韵感打动,读得非常开心,也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应该找到一个浅显与深刻以及文章数量的平衡点。这也是因学生的年龄而异的。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的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

现在的新课改将语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们了解鲁迅。一些关于情感与美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连接点的文章可以放在必修课本中。高中生与父母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所以我讲《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时,就让他们从自身出发,从“父子”的角度去学习鲁迅,从而找到共鸣。选修课则可以吸纳一些更深刻的文章。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以前提倡的“讲深讲透”这种说法我是不赞成的。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没办法把鲁迅的文章真正讲透;另一方面,就算老师真能够讲透,学生也未必理解。所以,对于鲁迅的作品可以要求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对于那些非常难理解的部分,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不讲。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讲鲁迅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带学生认门牌号,让他们对鲁迅感兴趣。读鲁迅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应该是常读常新的。他们对鲁迅有大致的了解,以后还可以找来读,那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思想更深刻一点的文章,实在不利于中学生理解的,可以直接剔除出去。比如《〈呐喊〉自序》这篇文章就不应该放进教材,因为它表达的思想太深刻了,就连我们现在在大学里讲,也很难讲清楚。但对于现在人教版中《药》这篇文章被删除,我还是有不同的意见。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最基本的思想,而且它的文字有很强的画面感,如果教师真的能够讲好,学生并不难理解。况且,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那时候成熟多了,我相信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去接受这些思想。

总之,在思想上,鲁迅是异端。他的意义就在于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体现出一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逼你去思考,而这也应该是教育终极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在语言上,学术界的共识是,他的文字非常细腻非常美。至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鲁迅把每个孩子内心最美好的东西都激发出来了——对汉语的感知也好,对内在想象力的拓展和激发也好,都能够通过阅读鲁迅完成。

特级教师王栋生
鲁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鲁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如果自己能读懂《阿Q 正传》,又能带学生读懂《阿Q 正传》,并让学生喜欢《阿Q 正传》,他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禀赋。

鲁迅对世事的洞察力,对问题的深刻分析,鲁迅的想象力,鲁迅的幽默感,鲁迅的语言艺术,对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资源。对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在兼顾多样化的前提下,适当多收几篇也属正常。至少在现阶段,鲁迅作品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或许有人认为,鲁迅作品的人文性太强。可是如果没有人文,语文又是什么呢?语文教学在人的一生中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语文教育没有正确的人文导向,没有自由、平等、博爱的基本理念,没有爱国情感的教育,没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人道的精神教化,到21 世纪下半叶,中国即使物质上变得富裕,精神上仍然站不起来,中国语文仍然只能是与集权文化相适应的“学科”教育。

无论是人文精神的培育,还是语文能力的培养,鲁迅作品仍然是我们目前能接触到的最好的学习材料。他的作品中体现的鲜明的立场和是非标准:文明、进步、人权、人道主义、悲悯情怀、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所体现的想象力、创造力,他对语言精益求精的追求,等等,对一个渴望成长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范本。

中国的落后,可能并不仅仅是科技的落后,更是人文教育的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作品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阅读鲁迅与不读鲁迅,真正的差异将出现在将来。

鲁迅专家朱正

减少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是正常的

在 20世纪的中国作家当中,就声望和影响来说,鲁迅当推为第一人。首先提出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口号的,是胡适和陈独秀,而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的,却是鲁迅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开风气之先,更重要的是,不论就艺术还是思想来说,都达到了当时无人企及的高度。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有一部分时过境迁,将不再使人感到兴趣。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不正确,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现在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减少我觉得是正常的,过去太多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鲁迅之后,中国还有许多优秀作家。减少鲁迅作品的篇幅,百花齐放,也是纠正过往偏差的一个必要措施。
初中、高中时期是通才教育,不是培养专家,精选五六篇收进教材里,我看也够了。如果将来他(她)要成为鲁迅专家,那他们长大后会去读《鲁迅全集》。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


大规模关注鲁迅,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问题

我并不认为鲁迅的作品撤出语文教材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在我看来,鲁迅的作品有多少篇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并无所谓。与其争论这个话题,还不如好好思考,如何真正教好一篇鲁迅的文章,讲好鲁迅这个人。

关于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我们现在流行的讲解方法反倒是鲁迅当年坚定地要颠复的。最明显的例子,我们教育中学生的方法是让他们“信”,包括讲解鲁迅的时候;而鲁迅所提倡的,是“疑”。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强调人的局限性。他是在悖论里发现问题。

关于鲁迅这个人,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把鲁迅讲歪了。学生们眼中的印象常常是“鲁迅就是一个斗士”。但实际上,鲁迅是一个很爱美、爱干净的人。你去看他用的那些宣纸、笔,都是很精致很美丽的。还有他写过的与浮世绘、比亚兹莱、版画、明清瓷器等艺术有关的文章也很值得读。我们应该从鲁迅的美讲起,才能够让学生了解一个更真实全面的鲁迅,从而产生兴趣,而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个头衔。

并不是人人都应该读鲁迅。有兴趣的人可以读他,如果没有兴趣,也可以去读别人。这个道理对中学生一样适用。而将鲁迅放在中学教科书中,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国文学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段发展历程,以及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鲁迅的这种“疑”的思维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讲,鲁迅的作品常常像尼采那样直面问题,所以人们总是在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去读鲁迅。也正因为这样,鲁迅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速朽的。从这个角度讲,人们到现在为止这样大规模地关注鲁迅,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是有很多问题的,苦难仍然没有撤离。当初鲁迅得知自己的《狂人日记》被选入中学课本,他是极度痛苦的,因为他并不觉得青少年应该接受这种黑暗的、绝望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中学课本中减少了关于鲁迅的篇幅,反倒是好事。
(感谢周令飞先生、北京鲁迅博物馆、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提供图片)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

回帖

-30

积分

乞丐

入门会员

积分
-30
发表于 2010-9-20 07: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农村民主的虚伪、人权的缺失、经济的腐败
当前,在新形势下,中国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腐败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村干部腐败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很多,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但是中共各级党委纪委 ,一直没有有效措施,也一直未能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前“村官”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
(一)在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北仑区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增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特别是在通村道路机耕路建设、农村饮用水改造建设、农村水利建设、村级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迅猛,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工程建设主体多为村一级,或是由街道(乡镇)委托村级实施,对工程建设监管十分松散,工程造价没有科学的预算,承建工程虽有招投标程序,但是串标现象普遍,工程验收不落实,后续质量保证不到位。一般都是该村村民挂靠公司投标中标;即便村外业主中标,施工时经常受村民非法阻扰,被迫让股份共同承包施工;更多的是村干部、街道(乡镇)干部、游手好闲村民三方共同参股施工;5万元以下的小型建设工程完全由村书记一人说了算,要么把工程承包给自己亲戚朋友承建;要么是谁给好处多,就承包给谁,个人再从中捞取好处。
例如:春晓镇海陆村的村支书丁宏彪,自己购买50万挖掘机,参与爬山岗采石挖掘;同时,参股承包了垛子岭隧道工程,还股了村里两条村道改造工程。建设村级大会堂工程造价150多万,由于违规占地10亩建设停工,成了半垃圾工程,造成村级经济80万巨大损失,村民年底股份的分红成了泡影。为了继续中饱私囊,他又动用村级经济数十万,建设村后山的山间小路,欺骗村民建设资金来源于区人大拨款。每次建设村级工程时,他总是编说资金来源上级拨款或区领导资助,或是向镇政府争取的资金,而事实上都是动用村级积累资金建设,他将村里的集体积累和土地征用补偿资金化整为零,通过村级改造工程,借助资金运作和各项建设,逐步流入到自己的腰包。短短4年时间,从一名家里没有20万积蓄的农民,一跃成为资产300万的富人,不但给儿子在新矸购买100万商品房,也购买35万皇冠小车,自己也购买20万大众帕萨特小车。他哪里来这么多钱?
(二)在集体资产处置中的腐败现象。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村级集体资产很多没通过严格的资产评估,无规范的帐务管理,特别是几经合村并组、村级小学撤并等农村改革,原始资料先后遗失,群众对集体资产关注兴趣淡化,对有些闲置集体房产、集体山林、村办企业等的处置,完全掌握在村干部手中,根本不通过村民代表大全讨论,甚至不通过村支两协商,也不报请镇党委、政府批准就擅自处置,有些资产潜移默化地转为村干部个人所有,有些以很低的价格买给他人或直接用来抵债,经手干部则从中获取不法利益。
例如:海陆村的上任村书记丁春怡(也是春晓镇政府事业干部),曾经兼职海陆村书记,他在任职期间,将海陆村小学学校用房,以低价出售给自己。海陆村的上任书记丁荣华将海陆村里的6000余亩海涂(村里海滩涂是解放前村里固有的,当作口粮田分配的,按照政策规定属于村级集体所有),未经村民签字,私自代表村集体签字给国家征用,原来每户村民有20—35亩的海涂,搞些海产养殖每户每年有1.5万至5万元不等的经济收入,后来北仑区围垦海涂时,无偿给政府征用,村民只是获得平均每户500元的养殖海产品的赔偿资金,而失去海涂长期使用权的赔偿资金没获得一分补偿。政府为了感谢村书记丁荣华签订补偿协议,让他60岁退休后,继续聘用为春晓镇临时工,年薪2.5万/年使用至今,现已经70周岁了。同时,丁荣华又拉上其亲戚丁宏彪接任海陆村村支书,继续为其家族敛财腐败。这就是当今农村腐败的一例典型,也反映了中国基层民主的虚假。
(三)在对上争取资金中的腐败现象。
积极争取外援本来是促进村级发展的有力举措,但有些村干部凭借社会关系,把对上争取资金作为自己谋利的手段,常借“打通关节”向区领导、街道(乡镇)干部送“红包”、送物品的名义,将集体财务揽入个人腰包;有的表面上看是为营造发展环境,实则是花集体钱,谋取个人的利;有的村还自定“激励政策”,干部在外争取资金的40%甚至60%奖励给个人,虽在外争取了部分资金,却大部分落实入了个人腰包。这些目的不纯的“争取外援”成了很多干部“洗钱”的途径,有的甚至使村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例如:1999年海陆村上上任村书记丁如林,任职期间,接受上级政府10万支助资金,不将资金纳入村帐户管理,直接归为自己所有,并到北仑大矸街道购买商品房。2004年上任书记丁荣华任职期间,有150万村级资金不知去向。现任村书记丁宏彪明知,村级每年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可从爬山岗采石场收取每立方1元的村级经济补偿费共计1200万,丁宏彪为了自己能够在爬山岗采石场做点挖掘工程,就将每立方0.5元资金,600万送给镇政府,用作镇政府领导小金库使用。另外600万资金仍旧没有进入海陆村账户。
(四)在土地管理中的腐败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交通便利村,土地是炙手可热的紧俏资源。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积极鼓励土地综合开发,但当前农村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农村土地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村干部便趁势钻政策空子,凭借自己是村干部的优势,充当了土地经营的“二道贩子”,低价买、高价卖,或者默许他人违法建设建筑,从中谋取暴利。为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在农村是严格控制农民在耕地上建房。有些干部却绕开土地主管部门,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擅自批地给群众建房,个人从中捞取好处。
例如:春晓镇宣化峙旁边的(凤三村)集体土地厂房旁,个别厂长为了扩大再生产,私自违法搭建简易建筑,引发前后厂房户主的纠纷,被村民举报后,违章建筑户直接向村干部送2万好处费,就此了事。现任海陆村村书记丁宏彪,将建设垛子岭隧道工程时,挖掘出来的海陆村山林地泥土,私自装运,卖给了海口村海边的砖瓦厂用作制造砖瓦的原料,这个收入要么归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要么补偿给村集体所有。10万元泥土费,却装入村书记丁宏彪的个人腰包。
(五)在计划生育中的腐败现象。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级干部都应该带头执行。但我们有些村干部不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为一些违法生育对象充当“保护伞”,对违法生育问题隐瞒真情,甚至帮助对象户出点子,回避检查,一旦既成违法生育事实,以自己之前不知情为托辞完全推拖掉自己的责任。更有甚者,有些村干部本人我行我素,想超生就超,抱着大不了不干了的思想,严重扰乱了计划生育秩序,助长了违法生育的嚣张气焰。
例如:个别村干部,将自己空置的农村住房,出租给外地民工,收些房租,发现民工违法超生,为了防止断租金,一般不予上报。这些情况在四川、河内等内地的贫困县市区尤为突出。
(六)在财务管理中的腐败现象。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虽不再直接向农民收钱,但村级仍有不同于一般单位的正常资金收入,资金来源五花八门,有对外争取的捐助款、有村级房地产出租等经营收入等;还有上级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许多落实到村(社区),又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下拨各种名目的资金,造成资金管理混乱。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多,村级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截留资金比较容易,相对隐蔽,方式多样。有些村经济往来除正常帐之外,还设立帐外帐。有的村干部将一些生活用品、手机等个人费用向“小金库”报销,侵占村级资金;有的借“开展工作需要”向有关人员送“红包”、送物品,送之有余自己落腰包等。有的通过加大费用和虚列、虚增开支等手法,冒领公款占为己有。有的虚列一些村基建、小工等费用,套取村级集体资金等。
例如:这些年搞文明村、科级村、新农村等五花八门,非常之多,每项评比都有资金下拨。梅山乡梅港村的书记以村集体投资名义,开办梅港渔村酒店,将集体资金套为己有,导致酒店连年亏损,现在被政府征用获得1200万赔偿,村干部又想动用该笔赔偿资金,建设1500万工程的村级大会堂,由此引发村民强烈不满,村民于2009年9月集体静坐梅山大桥建筑工地,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和开发建设,最后,不得不动用200名警察、武警镇压,暂时平息事态。近10年来,春晓镇海陆村的村务公开成了虚设,不但是村民小组会议,还是村党支部会议上,还是村级公示窗上,都是没有具体公开每年、每笔村级集体资金的收入和来源,没有科学规划论证村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没有节约使用资金情况的监督,也没有村级建设工程的质保期间,常常造成豆腐渣工程,建成完工不到1年,就仍旧由村级资金出资补修,而不向建设工程承包人追偿索赔。
三、导致“村官”腐败的原因探析
导致村干部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素质低、思想意识差。
一是村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办事不公,许多村民把当村书记当作谋财之门、谋私之路,而且为了当上村书记,都是向镇长、镇书记行贿获得职位。二是对权力认识错误。村长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自治”权,无人可以制约,法律管不到,不捞白不捞。因此,村长选举中普遍存在行贿拉票现象;三是心理不平衡,一些干部认为自己有本事,付出多,回报少,不捞点油水不合算。尤其是拿自己的待遇与乡镇干部比较。
例如:海陆村的现任村支书丁宏彪是个村里小混混的人,就是因为上任村书记丁荣华是他亲戚,故而极力帮助其当上村书记的职位。全区各村干部来源村流氓的很多,素质非常低下。乡镇领导也是选择能够摆平村里日常小事的村民,任命为村书记,其目的在于征地拆迁时,村干部能够维护乡镇政府利益,欺诈压迫村民,损害村集体利益。
(二)村级管理缺乏民主,村务公开不够明确透明。
一是暗箱操作。有的村干部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财务;有的村干部害怕群众知道得多,不利于“工作”。二是村级财务管理失范。由于村级组织没有配备正规学习培训的财务专业人员,因此在财务管理上普遍较乱,监管不力,不该支付的钱支付了,不该截留的钱截留了。现在,虽然已推行了村级财务“双代管”,但由于村会计服务中心人手不足,审核把关不严、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缺乏监督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原因,使村级财务整体监督乏力,村民知情权落不到实处。最关键是村民不能事前知道村级经济的收入情况,也不知道建设村级工程的必要性和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因此,就谈不上如何监督。
例如:现在的海陆村虽然按照上级规定公开财务,但是只公开支出的部分,不公开收入的帐户,村民根本不知道村级经济状况,自己每年按照村级经济合作社股份能够分到多少红利;有些虽然公开了进出帐目,但是,没有明显公开具体的收支明细帐目;有些账目虽然公布,但是村民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看不懂,更谈不上监督;缺乏审计部门的定期审计和公布。
(三)村干部廉洁教育无效。
近年来,廉政教育在村干部层面几乎是个空白,很多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党风廉政是领导干部的事,村干部官小、权小,与腐败不沾边。因而多数干部没有自我约束意识,放松了对世界观、生活观的改造,就容易导致违法乱纪问题。
例如:当前,村干部都出身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公德意识淡薄,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只是学会享乐主义和腐败腐化,根本谈不上自律和廉洁。当务之急,是出台法律和措施,不让村干部有腐败的机会,而不是靠他自律。北仑区约260村(社区)干部都是私家小车,请问,仅靠2-3万的正常工资收入,他们能够养活村干部的家庭吗?他不利用职权腐败,能够生存吗?
(四)村干部用人机制缺陷。
目前,多数农村优秀农村青年纷纷外出打工,愿意立志当村干部的人不多,现任村干部也不太注重对接班人的培养,村干部缺乏竞争力。所以现任村支两委虽然也是实行三年一换届,但换来换去还是一班老人手,特别是村支部班子基本上属于“终身制”,任职时间长了,常以“老干部自居”,养尊处优,容易产生一种“土皇帝”的优越感,我行我素,极易导致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二是,村民委员会是农村的自治组织,目前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实行了村级直选,然而,由农民自己选出的村委会主任却不能兼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也就是村级经济的决策和执行权掌握在村书记手里,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权掌握在乡镇政府任命的村支部书记手里,村民选举村长毫无实权,不能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和掌权者,这就是中国村级基层民主的虚假表现。三是村支部书记是由街道(乡镇)党委任命,可以由街道(乡镇)可以派人兼任村书记直接代管村经济,也可从村党员中挑选并任命。因此,村书记不能代表村民的民意和利益,他是街道(乡镇)领导利益的代言人,是拿着村级经济的薪水,干着损害村级利益的坏人。四是村级没有一个相应的权力制衡机构,对于村书记和村长没有权力制衡机构和人员。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村干部都会逐渐将自己掌握的公共资源占为己有,村干部做违法乱纪事情也毫无顾忌。
例如:白峰镇政府结对联系某村干部普遍反映,村干部到白峰镇政府办事,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一般不愿镇政府食堂吃饭,非得联村镇干部或镇领导,请他到外面饭店吃饭,否则,联村干部或镇领导,到村里办事或联系工作,就会受到很多阻拦的事情。春晓镇海陆村村书记丁宏彪曾公开场合向村民宣布,自己当了村书记,就给自己亲戚和朋友发财。得知有村民说他经济问题,就公开打人,欺压村民。这样的村书记还谈什么素质和自律,更谈不上为村民利益牟利。海陆村村书记丁宏彪与前任春晓镇书记梁国林共同承包工程,私下共同分赃,形成了私人利益关系网,梁国林将丁宏彪的儿子安排到北仑浦发银行工作。
(五)权力法制监督缺失。
对尚未构成犯罪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侵占集体财产行为,因《行政监察法》监督主体方面原因,不能实施监察,法律监督处于半真空状态。村级行政管理,还存在法律上的缺漏。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阮方民认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既不是国家一级行政机构,也套不上"公司、企业等其他单位",所以刑法中规定的惩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条款,涉及对象都不包括村干部。对于村干部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法律目前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他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作出司法解释,对村干部的职务犯罪行为明确定性。当前,中国应当制定一部针对农村特点的法律,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法律,正确处理好村长、村书记、村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权利。
(六)权力党内监督缺失。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主任都让村书记兼职了,因此,在村级经济的管理权上,基本都是村书记说了算,村民直接选举村主任没有经济管理权,成了村民选出的傀儡,不能够代表村民说话和谋取利益。而村书记按照党章规定,既可上级党委任命,也可以是村党支部选举产生,一般都是乡镇(街道)党委决定,直接任命,因此,被任命的村书记经常只对上级负责,不对村民利益负责,其行使职权腐败,只要行贿乡镇领导,就可不顾村民利益。街道(乡镇)党委对农村党支部监督,只是形式主义,每年考评街道(乡镇)干部时,请村干部给乡镇干部打分,乡镇干部为了获取考核高分,还如何得罪村干部、监督村干部。至于农村党支部的村党员监督,更是空谈,中国党内执行民主集中制议事规则,先是党员发表意见,最后还是村书记集中意见决定,许多村书记不管党支部会议是否同意,不管村民小组会议是否通过,开会议通报走过场,然后个人决定实施。农村党员也没有按党章规定向上级党组织(乡镇党委)揭发、检举党支部成员和其他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乡镇书记收了村书记好处费,本来就是利益一体者,不会处理村书记,只会打击报复举报者。
(七)权力群众监督缺失。
主观上,中国长期愚民政策教育和宣传,导致群众监督弱化,村民因权力监督意识淡薄而不愿行使监督权;许多村民因人熟、关系好等亲缘、地缘关系而不忍心行使监督权;有些村民害怕打击报复或日后办事不便等原因不愿出面检举监督;客观上,因村务未有实际性公开,村民不知具体腐败情况,也没有确凿证据而无法行使监督等情况。当前,有些地方政府组织村民成立监督理事会监督村干部,但是这样的组织还是不能有效监督村支书,只是形式上监督村主任,没有实际监督效果。有关专家认为,村级管理的关键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开民主的管理制度。首先,要认真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做到既依法选举,又严格监督,把那些真正能代表百姓利益的优秀人才选上来。其次,村民民主选举的干部具有村务决策的实权,掌握村级经济的决策和签字权,因为,村级经济本来如同企业一样的社团组织,并非政府组织机构,村集体经济也应掌握在村长手里,当村长懈怠职责或失职或腐败或损害村集体利益时,村民通过罢免村长,重新选举村长,实现维护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其三,要重点抓好村务公开、财务管理、重大事项集体现场投票唱票表决、群众评议及党内监督五方面内容,让村干部的行为处于"阳光"之下。其四,企业虽然设立党支部,但是经济经营决策大权依然掌握再公司经理和厂长手里,村党支部也是如此,村支部书记只管党务和宣传教育事宜,监督村长履行职责,维护村民利益,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行使村务和村经济具体事务。
(八)乡镇纪委履职不到位。
当前,各乡镇街道配备的党政班子达15至20人,科室只有10个左右,干部配置成倒挂金字塔,捞钱指挥的人多,实际干事人少。每个街道乡镇的正式干部和临时聘用工合计平均达200人,每年财政开支达1元以上,行政成本之大、效率效益之低。各乡镇(街道)纪委虽然配备了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或纪委委员,享受副处级、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待遇。事实上乡镇(街道)纪委都是形式机构。首先,乡镇机构改革后,纪委书记和纪委副书记都分管一项甚至几项重要工作,纪委业务则成了附带工作,没有精力、挖掘村级干部腐败的案源;其次,也不懂不熟悉村工作和其中腐败环节,又无比较专业的人员来办理,没有能力监督;再次,当前农村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村(社区)书记都是乡镇书记任命,乡镇(街道)党委主要精力在抓经济建设,即使发现了轻微违纪现象,为了征地拆迁等基层工作方便,往往只是作组织处理,而不用纪委来“大动干戈”;其三,乡镇(街道)作为基层政府,没有太多的法定的审批和处罚权,基层领导常常与村干部串通一气,在村级工程建设和乡镇(街道)工程建设中,合伙谋取不正当的不合法利益,监督不能(甚至参与腐败)因此,作为乡镇(街道)党委领导下的纪委,很难依法依照党纪,深入查处村级干部的违法案件,否则,拔出萝卜,带出泥土。
例如:1、梅山乡在处理梅港村梅港渔村饭店的问题上引人深思,梅港村书记承包梅港渔村经营亏损就转给梅山乡镇政府,当获知即将被征用时,梅山乡政府又将梅港渔村承包给村书记,期待征用时高估价格赔偿,村书记和乡镇领导共同分得脏款,损害公共财政,获取非法暴利。2、白峰镇财政所长挪用公款800万,抄房产一案,作案时间长,金额巨大,白峰镇两任纪委领导干部都没有发现情况,也没有及时查处,充分反映了乡镇纪委干部得失职,但是失职得干部还能升迁和重用,白峰镇纪委副书记林高明被调任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纪检干部失职无人监督和处理。3、当前,区纪委成了第二组织部,干部提拔都向乡镇纪检干部下放,许多机关纪委干部不懂农村工作,何谈监督农村干部腐败问题,只是多了一个吃财政的看客。
四、“村官”腐败现象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自治机制,强化源头治腐。
应当参照公司制度,设定村长、村民、村书记的三者职权。一是村长负责制(相当于总经理厂长),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村主任应当兼职村经济合作社的主任,否则,村主任无法行使职权,也不可能代表村民利益,也不能为村民谋利。村级经济按照《宪法》规定,是村民集体所有,理应由村民集体选举的代理人行使职权;按照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村集体经济或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组织,应当由股东(村民)选举不能让上级党委下派的党支部书记兼职,因为村书记代表的是上级党委的意志和利益;二是村民大会是村级最高权力机构(相当于股东大会),可以选任和罢免村长,同时以立法形式,对村长的任期作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科学定位村书记和村党支部的职权(相当监事或监事会),村级自治和经济独立,村书记可以上级委派,也可以选举产生,但只能从村民党员中产生,村书记是监督村长行使职权,监督村长的职权行为符合村民利益。四是要规范“村官”的报酬。村长和村书记的报酬经常由乡镇(街道)党委决定,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村民自治的原则,应当由乡镇(街道)参照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和村级事务的情况,出台村干部工资指导意见,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干部报酬,具体而言,村长和村书记每年宣读年履职情况,由村民集体现场集体投票,以得票率高低,决定村干部是否称职,分别分档次决定报酬。
(二)加强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
一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上级党委政府要有计划、定期下基层,通过举办各类村民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村民宣传教育村民权利义务教育,使村民懂得如何行驶权力和如何监督村干部履行职责;二是要针对一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培训,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其在思想上打牢防范根基。可以通过举办法律培训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三是通过举办业务技能培训班,帮助农村财会人员掌握会计知识和财务制度的专项技能,提高工作水平。
(三)规范村务管理,加强民主管理。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级财务要进入“审计流程”,每年实行定期审计;建立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制度,保持财会人员相对稳定,并加强考核;加强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公开内容,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尤其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项目、重要收支等,要强化公开的程序和内容,让村民心明眼亮;严格收支两条线,须规范票据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可以由乡镇(街道)会计服务中心结算,由乡镇纪委和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每笔资金都要入账和票据结算,杜绝账外账和现金结算。二是改革村干部的职务消费,实行村级招待费、通讯费、差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限额制,改革村干部工资制,实行村干部工资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增值挂钩的绩效考核制。三是加强对村级重点领域、热点问题的监管。当前,要加强对村级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根据建设工程资金大小,由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全体会议集体现场投票、现场唱票决定,是否决定建设,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以及工程验收、质量保证,都应应当公开张贴。工程建设按规定实行招投标,张贴公开规范合同文书,并采取村民监督、纪委监督的方式进行。发现村干部违法违纪损害村民集体利益,参与工程建设的,一律予以免职,并取消工程承包合同,工程质量不合格或者质保期间出现问题,必须由承包单位出资修复,村长免职。
(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民主监督。
一是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在执法执纪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要按管辖的权限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执纪,坚决查处村级案件。也就要在村级公共场所公开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受理电话、人员等等;二是要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内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乡镇(街道)纪委要定期到村里召开村支部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选择题)方式,摸底村干部的腐败苗头和履职情况,要公开乡镇纪委的联系电话和举报方式;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引导村民学法、用法,敢于检举揭发村官的种种非法行为,每年投票考核中有10%以上村民投诉举报不合格或30%村民小组代表认为腐败的,要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依法随时罢免腐败村长和村书记。
(五)推进机构改革,落实权力制衡。
改良共产党一党专政下的政治体制。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症结还是村民不能监督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上级党委纪委又不愿损害本身既得利益,有力监督村干部得腐败行为,其根本原因是监督体制的问题。一方面,要改革党中央纪委的设置,应当将纪委(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直接负责于当中央,由上级直接监督、罢免,直接监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纪委行政体制顺畅,才能有效行使监督职能;其次,要改革村级机构的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可以改革村级行政管理模式,参照公司管理模式。即:村民大会就是股东大会,行使最高权力,村民小组代表就是懂事会议,村长就是总经理,村党员干部就是监事会,村支书是监事,监督村长依法、依照村约规章行使职权。
共产党应当还权于民,使村级管理真正做到自治,尤其是经济管理权,必须还权于民。村级自治必须要有规范和制度,国家应当及时调研情况,并且以法律形式予以发布。目前,上级党委政府任命村支书,并且兼任村经济合作社主任,掌握村级经济决策和执行权,让村民选举的村主任没有实权,村民不能通过自己选举的代理人行使职权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同时,乡镇干部伙同村支书贪赃枉法,坑害村民利益的行为,引起村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当前,村民无权监督村支书,上级党委纪委有懈怠监督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所谓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仅靠个人自律的村书记腐败,是必然腐败,也必然不会为村民负责。现在,地方政府廉价暴力剥夺农民房屋和土地,在高价卖出的政府经营行为,进一步盘剥着中国农民的利益,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医疗、养老、失业保障,还要被剥夺维持基本生计的土地和房屋,地方政府的黑暗统治可见一斑,中央政府却无能、无力、无为。长久以往,必将失去民心,失去执政地位。
例如:白峰镇书记钟世详见到百姓上访,就从后门溜走,不敢面对百姓和群众,称职吗?人民公仆见到人民还要逃跑,还能称为公仆吗?当前,乡镇街道的多数干部都是以征地拆迁为最重要工作,其他工作应付就行;乡镇干部多数以下乡联系工作为名,到处办私事和游走。软弱无能的乡镇干部只能充当村干部的配角,让村支书记使唤。
就全国而言,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就是靠低价掠夺和剥削农民的土地,再伙同房产资本家,高价房子卖给百姓,并获得高额GDP政绩,巨额财政供官僚挥霍无度,百姓生活毫无保障,中央却容忍这样畸形的经济发展。
从上述中国最基层的街道(乡镇)与最基层最大众自治组织——农村的关系,以及反映的腐败问题和根源,可以看出政党执政能力的缺乏,对百姓的剥削,政治民主的虚伪,人权毫无保障。所谓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成坏人。中国的政治体制就是让好人没法生存,让坏人春风得意。朱镕基总理说过政治民主从村开始,但是尚未开始,又被扼杀了,中国继续走向专职独裁的黑暗社会。温家宝总理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但是迟迟未见改革和动作。中国的明天将何去何从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一位基层老党员的心得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21 11: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21 21: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30 19: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