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74|回复: 1

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

[复制链接]

8540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424
发表于 2010-10-6 07: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
作者﹕智真

古训云:“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古人深信因果,对于天地神明都是心存敬畏,认为行善去恶是本份内的事。然而有的人不善于观察,却说那个人行善却没见到好的际遇,那个人做恶却也没见其得祸,因此心生疑义,怀疑善恶报应。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报应有早有迟,比喻形与影是说报应是必然的,一般说来,早报较轻,迟报从重,一切都在天理的安排之中。人如果能明了因果事理,把报应二字反覆思考,择善而从,自然就会避免恶报,得到善报。以下为古籍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明代善书《绘图宣讲集要》中《天理良心》中写道:朴儒许克昌无钱过年,将祖上所遗“天理良心” 四字匾额当银四千而归。其妻问钱从何来,许克昌以实相告。其妻日:“何谓天理良心,竟如此值钱,君曷为我言之。”许克昌一一解说,其妻皆言不可当。许克昌便将匾额取回,铺主知其原由后,认为许克昌是忠厚人,遂请其帮助经理。许克昌为人厚道,店铺自此生意兴隆,一日忽做一梦,梦见一张纸上写道:“天理良心,尘世尽忘,许门不失,喜煞上苍,恩赐克敞……”许克昌后来又独自开店经营,遂成巨富。其后二子读书,长子考中状元,次子考中翰林。这个故事说明人们保持 “天理良心”的重要性。

据《太上感应篇例证》记载;明代的李登十八岁时就考中了解元,后来五十岁了还不及第,就拜见叶靖法师询问原因。叶靖法师祈祷专管科举的文昌帝君指示,帝君命令官吏拿籍簿出示说:“李登初生之时,玉帝赐玉印,让他十八岁中解元,十九岁作状元,五十二岁时出任右丞相。而他中解元后,私下调戏邻家女儿,事情虽未得手,他反而将邻女之父告下狱,因为这个原因功名推迟十年,并降二甲。后来又因侵占他哥哥的屋基打官司,因此功名又推迟十年,降三甲。后来又在长安旅店中,奸淫一位良家妇女,又推迟十年。而今又为恶多端,不知改悔,官禄全被削去,死期将至。”叶靖法师将上述情况告诉李登,李登听了,羞愧悔恨至极,不久便死了。李登可谓是个反覆为自己制造枷锁的人,假使他早生悔恨心,后面不再做恶,修德赎罪,那么还可以弥补,福寿也不至于被削尽消光,实在是执迷不悟和深深辜负天地的恩泽啊!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一生好道扬善,立品端方,生平不欺一人,不诳一语,“黎明即起”这篇家训,就是他做的。人们都很钦敬他的人品,神明念他为人正直,有几次被阴司命去审事。

一次,朱柏庐朦胧睡去,见有很多人来迎接他,来到了一个大的衙门,回顾自身,冠履袍服,便即升座。这时看到一个被勾到的人的神识,却是原来认识的一位乡人,知他原来曾敬奉神佛,礼诵过经文,然而后来弃善从恶,造业很多,又无善事可补,按冥律注定转世投入狗胎,变为畜类。朱柏庐见了,心中不忍。便问道:“汝向习经典,还记得么?”要他记得,便是本心不昧,或可挽回。那人答道:“全不记得。”又手写一“佛”字与他看,道:“汝还认得此字么?”答道:“不识得。” 又道:“你持诵的经典,难道也忘记了?”答道:“不知。”只得叫左右把张狗皮披在他身上,只见那人向地一滚,已变了狗形,摇头摆尾而去。醒来心下戚然。一到天明,即叫人到某家去打听,回说:“其人已于半夜急病而死。”为之咨嗟不已。朱柏庐本不欲说这事,所以说者,欲使周围人引以为戒,庶免堕轮回。

又一天早晨,朱柏庐连呼某人可怜,也是原来认识的人。他的学生问道:“某人现在某处做官,闻他地方上遭遇荒年,赈饥安边,赚了若干大元宝,正是得意时候,您为何说他可怜?”朱柏庐道:“正为这节事上,不久就有灭门之祸了。”学生问道:“何至于此?”朱柏庐道:“你想百姓遭了凶荒,流离困苦。朝廷令发米赈济,那地方官实心奉行,一家数口,多领一斗二斗的米,就多延了三日五日的命,便可不至饿死了。今乃瞒心昧己,只顾一身,该给两口米的,克落了一口;该给一石粟的,克落他五斗;设厂施粥,逼迫大户捐米捐银,开消公用;粥中和入冷水石灰,又限定一人一碗;还有到迟了吃不着的,白白的赶来忍饿,倒弄得死者无数。官府漠不关心,只愿死者多,食者少,便可多落几担米,多赚几万银子。这罪孽哪得不重?昨梦呈到一宗案卷,冥官叫我判定画押,上奏天曹。予细阅卷宗,乃是侵盗赈米的官吏罪案。罪之轻重,照他侵盗多寡为定。轻者暴死,重者灭门,贬入地狱中,转世为牛马,为犬豕。今某之罪,正犯极重一条。亲友帮办分着的,罪亦不免。不久就要勾到,故我深为叹息。地府有副对联上联云‘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下联云‘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横批是‘你可来了’。冥报全视人为,命好者必循天理而行,命歉者尤不可再伤天理也。你们日后倘得出仕,总要爱民之心,切勿假公济私。我恐某人的一家,就有凶信到了。”果然隔了月余,传得信来,说某人合家染了时疫,父子四五口,不上数日,相继而亡。学生始叹朱柏庐的话果然一毫不差。

善恶有报是真理。而当今中共却逆天叛道,破坏传统信仰、道德和人们的正信,更不尊重生命,鼓吹无神,无佛,无道,无前生,无后世,无因果报应,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以“假恶斗”的党文化强制给民众洗脑,这其实是在把人们拖向一条不归路,为天理所不容。回归天理、道德、良知,个人和社会才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才是明智者的选择。

8540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4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9: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故事:拒色守正重德善报

民间故事:拒色守正重德善报
作者﹕智真

人之命运如影随形,心里生起一个善念,就已经注定会有一个相应的好境界生起了;心里生起一个恶念,就已经注定会有一个不好的境界在等着了。古代许多劝善书中强调“德”在科举中的重要性,认为那些举人进士,不是因为他本人就是其祖先的善行的回报,与才学关系不大。神明具有监督士人道德行为和根据士子的德行而决定其是否录取的功能,他既能在科举考试中帮助士人,又能暗中监察士人及官吏的行为。许多贪好色欲、德行有亏之人被神明剥夺了中举仕进的机会。善恶昭彰,德行才是一个人幸福的最终来源。

如《文昌帝君阴骘文》中帝君说:“贪好色欲、行为不正之人,污损了自己善良本性和名节,违逆了天理,是要受到惩罚的。苍天的降福恩泽,只有洁身好德、守身如玉的人,才可能得到此福报。我在春秋两季的考场上,每多临时削去或赐予某人的功名。凡是原本有功名禄位命运,却被我临时削去而无法考取的,多是该生贪欲败德、逾矩败节而造成的结果,以致终生潦倒,一世浑沌。而有人只因一念之善,就得到了福报。”以下举两个因果报应的例子。

南宋时江州有一秀才叫潘遇,其父潘朗曾做过长沙太守,辞官退隐在家。潘遇已中过省元,欲辞别父亲,雇舟往临安会试。那一夜,其父梦见鼓乐旗彩,送一状元匾额进门,匾上正是潘遇姓名,早起告诉他,潘遇非常高兴,以为必高中无疑。一路高歌畅饮,心情愉快。

不久到了临安,找到一个小旅店投宿。店主人相迎,问道:“相公可姓潘么?”潘遇道:“正是。您如何知道?”店主人道:“夜来梦见土地公说道:‘今科状元姓潘,明日午时到此,你可小心迎接!’相公正应其兆。若不嫌寒舍简慢,就在此下榻何如?”潘遇道:“若果有此事,房价自当倍奉。”即令家人搬运行李到其家停宿。店主人有个女儿,听得父亲说其梦兆,知潘遇有状元之分,对其颇有好感。潘遇见其年轻貌美,遂将金戒指二枚、玉簪一只,让童子送给此女,恳求幽会。此女欣然领受,解腰间绣囊相答。约以父亲出外,亲赴书斋。一连数日,没有机会。直至考完,店主人治杯节劳。饮至更深,店主人大醉。潘遇方欲就寝,忽闻轻轻叩门之声,启而视之,乃此女也,二人遂为非礼之事。潘遇约以成名之后,当娶为侧室。

那一夜,潘朗在家,再次梦见像原来一样的鼓乐旗彩,迎状元匾额过其门而去。潘朗梦中喊道:“此乃我家旗匾。”送匾者答道:“非是!”潘朗追而看之,果然是又一姓名了。送匾者道:“今科状元原是汝子潘遇,因做了欺心之事,天帝命削去前程,另换一人也!”潘朗惊醒,将信将疑。不久揭晓,潘朗阅登科记,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其子落第。待其归而问之道:“你做下什么亏心事?”潘遇抵赖不过,只得实说。父子叹嗟不已。潘遇过了一段时间,心念那位旅店主人之女,遣人持金帛往聘之,则此女已适他人矣!心中甚是懊悔。后来连走数科不第,郁郁而终。

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一生致力于办学扬善,讲学都是关于“遵循天理”、“道德”与“致良知”的,其功名学问,古今推崇。他的父亲叫王华,事母至孝,一身正气,下面是一则关于王华的因果故事。

王华年轻时,曾经在一富家教书。由于他的人品佳、学问又好,那位富翁非常欣赏他的才学。富翁有许多婢女和妻妾,但却没有子女。

有一天夜里,富翁的一位年轻的妾来到王华的寝室,王华拒绝她,那位女子拿出一张纸,说:“这是主人的意思!”王华看见纸上写着“欲求人间子”,立即提起笔,在旁边写上“恐惊天上神”,拒不接纳那位女子。第二天就辞职离开了富翁家。

后来,那位富翁请道士修醮祈福。道士跪拜呈奏章时,伏在地面上很久没有起来。富翁感到奇怪,询问原因,道士回答:“刚才我送奏章至南天门,正遇到天上众神在迎接状元榜,所以过了很久才能通过啊!”富翁问:“状元是谁呢?”道士答道:“不知姓名。但是状元郎的马前有旗二面。旗上书一联云,‘欲求人间子,恐惊天上神’。”

不久,王华果然状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书,娶妻郑氏,夫唱妇随。王阳明出生时,他的祖母曾梦见屋上仙乐齐鸣,旗幡招展,一群仙人驾着祥云送一小孩儿来家,并听到一天神高叫:“贵人来也”,随后仙人们驾起彩云而去。他的祖母忽然惊醒并听到了啼哭声,这时侍女报郑夫人已产儿,即王阳明。王阳明后来留下了许多格言,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父子二人行事,皆从“良知”而来。被后人传为佳话。

可见,只因王华做了这桩阴骘,后来功名显达;潘遇本应中状元,但因与旅店主人之女私通,遂至终身淹蹇,得失奚啻天渊?观此者可不急自猛省哉?夫妇缘乃天定之人伦,古人重伦理和名节,对非夫妻关系的性看的非常之重,对色和欲望看的非常之重,伤天理、损良心、败德丧行、祸乱常道之事,足以伤阴德、削损犯者的前程。其实这是神给人制定的规范。人都希望有好的未来,没有人愿意凶危多难,但是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却与其希望的相反,结果是不想得到的厄运频频降临,而想得到的幸福吉祥却远离而去。古人云“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若问天神得知人们心念之后,又将怎样?答曰:“善者必获福,恶者定遭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20 14: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