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棋书画 意境悠远
萧玉
看似闲情逸致或者消遣方式的“琴、棋、书、画”,其实是古人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智慧、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四种途径,或者说方式。蕴含于其中的文化真谛、精髓,是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绮丽的珍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的历史悠久,它的旋律美妙自然、宁静而深邃。有一首叫《华胥引》的名曲,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夜得佳梦,梦中来到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其地“国无师长”,“民无嗜欲”,其国民“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悠闲自在的生活令黄帝非常羡慕,恰恰表现了他治国的理念为世道安详。
琴文化也融会贯通了修炼的概念,道家喜欢琴,是因为古琴声的宁静与洒脱,从中修心养性;佛家喜欢琴,是因为能从其中能领略到智慧与空灵。古琴的含蓄与内敛流露出的是超然与平和的文化古韵,虚实相生中体会弦外之音,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相比古琴,棋(围棋)则多了些许神秘色彩,体现的中华民族最智慧的领悟,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丹朱由尧处学了围棋,果真有了长进。所以说,棋对纯洁人的性情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玄妙无穷。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最初是以图画记事的形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汉字。书法,重点在于“法”字,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书法的统筹是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苏轼最为出色。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的主要书法代表作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令子帖》、《怀素自序》等。
书与画是浑然天成的一体,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中国画讲究“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诠释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物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表现了自然的灵动,其中的真谛是希望人们领略到这三者体现了宇宙、自然与人之间相得益彰的联系。
“琴棋书画”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点睛之笔,其中的奥秘博大而精深,上至帝王将相,下有市井布衣都曾经陶冶其中,目睹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与历史的兴衰,“勾勒”出的传奇佳话至今不绝于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