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42|回复: 18

佛七的真實意義

[复制链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发表于 2010-11-16 10: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七的真实意义

(990322早餐)

【佛七目的】

佛七不是法会,若将之看作法会,那就是凑热闹,意义不大。佛七真正的目的是放下万缘,希望在这七日当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之结果。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浅,一心功夫就浅。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事一心,但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功夫成片】

何谓功夫成片?佛号念熟了,真正在二六时中(即二十四小时),妄念不起,只有佛号;念时有佛号,不念时也有佛号。很多同修有这种经验,但是时间短暂,不能保持长久;若能长久保持,即功夫成片,这是好境界。




【如何放下】

必须晓得,妄想、杂念、分别、执著,决定破坏正念。我们应当有高度警觉心,不能舍弃妄想杂念,就不能往生,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如何解决?仍是一句老话,「要放下」。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为众生想,念念为社会想,不要想自己,就容易放下。世间人之所以放不下,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这是大障碍。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在经论当中,为我们提示多次,我们读了、听了,依旧麻木不仁,仍是自私自利、保护自己的念头。

美国人的思想,第一就是如何保护自己,这种思想在美国被认为是正确的。是否真的正确?不尽然。念念保护自己是增长我执,我执是六道轮回之根本。佛告诉我们「无我」,可见保护自己是错误的。无我就无轮回,有我就有轮回;有我,造的业是轮回业;无我,造的业是净业。佛经上说的「常乐我净」的「我」是真我,我们现在执著身是我,这是「假我」。禅宗说得好,「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我。

真我是自性、法性、法身,找到真我就是成佛,就是法身如来。何谓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即是法身。由此可知,我们常念一切众生,常想一切众生,就与法身、真我、佛道相应。念念自私自利,念念保护自身,这是绝大的错误。多少善法、真实功德,都被这种错误观念障碍;不但障碍自己的善法功德,还造作许多罪业。此罪业是障碍一切众生的善法,破坏大众的功德,其根源都是「一念私心」。

尤其在现前时代,灾难频传,这不是好预兆。我们要想救自己,首先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弃。念佛也是为一切众生而念,这不但是自利,也是利他。我很认真努力的念佛,是为消一切众生的灾难,为求世界永久和平,不是为自己而念。众生造业,不知道念佛,我代他们念佛,这是好心。纵然劫难不能消除,但能减弱、延缓、或缩短,此效果是肯定的。

新加坡的念佛堂常年佛七,讲堂一星期讲经十四小时,目的就是为一切众生祈求消灾免难,祈求社会安定和平,不全为自己。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念佛会懈怠懒散,为众生就不敢了。我若不认真念佛,众生就不能得救;我认真念佛,灾难就能化解;换句话说,能否化解劫难,能否减缓劫难,我有责任。我应当以清净心、真诚心、慈悲心勇猛精进,将这句佛号念好,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自然就有感应。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邪师说法(净空老法师法语)

邪师说法(净空老法师法语)
1 现在这个时代,邪知邪见充斥在世间,正是《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2 这些邪师是什么人?魔子、魔孙,专门来破坏正法。人数之多,佛用恒河沙来比喻。

3 什么叫邪师?所说之法违背圣贤,所说之法令一切众生,生起是非人我,生起贪嗔痴慢,这就是邪师说法。

4 今天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人事,无论是物质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这种诱惑,就是佛在经上讲的“邪师说法”。

5 邪师说的佛法似是而非,总是叫你生烦恼,叫你不得清净,他教你自私自利,教你贪嗔痴慢,教你专去干损人利己之事。

6 佛所说的法,决定叫一切众生得清凉自在,去除是非人我,断尽贪嗔痴慢。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佛法。

7 佛菩萨叫你一心不乱,叫你离开一切分别妄想,舍离一切五欲六尘,以大慈悲心服务一切众生。

8 佛菩萨教我们舍己为人,魔专门障碍别人的善法。

9 你有什么样的慧眼能辨别邪正?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邪师太多,到处都是,这是学佛的困难。

10 《楞严经》里面讲,末法时期鬼神附身的现象很多。妖魔鬼怪附在人身上,他有小神通,小事知道一点,大通就没有!

11 世间人好奇骛怪,某人示现一点神通,就认为这个人了不起,而把正法撇在一边,理都不理会,这是要遭劫难的预兆。自己喜欢神通,好奇骛怪,于是妖魔鬼怪就变现种种神通来诱惑你。

12 佛菩萨、阿罗汉都有神通,佛是以正法教化众生,这些决定不提倡。

13 我们学佛的人,不求神通、不求感应,老实念佛,妖魔鬼怪再多,对你没有办法,你没有把柄在他手上。

14 你喜欢神通、喜欢感应,他马上就来了,那个快得很,沾上身了,很不容易摆脱,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明白的。

15 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妖魔鬼怪都出了家,都披上袈裟,都是以大法师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你跟他学,哪有不岔路!

16 邪师讲的是佛经,印行流通的也是佛经,可是讲的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的教诫。

17 今天道场究竟哪个是佛道场?哪个是魔道场?哪个是外道道场?我们都没有能力去辨别。

18 这些邪师,《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都是魔王示现的。魔的神通、道力,我们凡夫没有人能跟他相比,魔附身,他神通广大。

19 佛跟魔不容易辨别,魔有九十九句所讲的跟佛讲的一样,只有一句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够发现?怎么能够观察到?

20 现在邪法的力量强,正法的力量薄弱,邪法多、正法少。把邪法当作正法,把正法当作邪法,这样知见的人太多。你遇到他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跟他辩别,他不觉悟,有理讲不清。

21 被邪师、被魔牵着走,我们能不能救他?不能救,没法子救。你要想去救他,愈救他,他造的罪业愈深!

22 他已经走向邪道,先入为主,他有很深的成见,你要去劝他,他一定是毁谤正法,毁谤正法,岂不又加重他的罪业?

23 我们好心发心学佛,要是遇到一个邪师,不但你佛法不能成就,你还学到魔法,入了魔,这很冤枉!

24 你把魔法当作真的,把不究竟的当作究竟的,你自己修不成,还要把这东西推销给别人,也误了千千万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罪过就大了。

25 我们能在这个社会里头,不受邪知邪见的迷惑,这是要有慧眼,也就是佛法里常说的具足真实的智慧善根福德。

26 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地清净,就有慧眼辨别邪正、是非、真妄。我们有幸能闻正法,应当好好地修行,这比什么都重要!

27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末法时期,佛法在外表上、形式上比不上外道,出家人的福德相好也比不上外道。

28 外道在末法时期这样的壮大,他有势力,他有大福报,相好庄严胜过佛弟子十倍、百倍都不止。大众只看到外表,一窝蜂都去了,这叫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

29 这些邪师不见得是指佛教的,也包括其他宗教,乃至于社会上的知识分子。

30 我们今天去找某一个人去学,他名气再大,德望再高,未必可靠,我们肉眼凡夫无法辨别,万一搞错了,那可不得了!

31 他们的见解,乍听好像都很有道理,如果很冷静地分析,就能够发现他的错误,这一种错误的影响非常深远:近,影响这一个时代动乱不安;远,遗祸后世。

32 我们自己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善护自己。会善护自己的,必定是每天读诵经典,思惟经义,依教奉行,我们身、口、意三业,才不会犯过失。自己有定、有慧,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

33 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凡是能够诱惑我们的、迷惑我们的,使我们离开正法的,都是邪师。

34 你到市场里面去走一圈,看看那些新的产品,一看就动心,贪心就起来,这个得失的心就起来,那都是邪师。

35 电影、电视、电脑、一些广告,甚至年轻人身上穿的T恤,那个图案都是妖魔鬼怪,都是邪师。

36 你要晓得最大的邪师,最大的魔王,是什么东西?电视。

37 电视里面所演的那些节目,暴力、色情、妖魔鬼怪,让这些年轻的小孩,天天去看它,统统被魔王一网打尽,那就是邪师说法。有没有方法防止?没有法子防止。

38 现前这个时代一般众生,他是信邪不信正,这就是愚痴、迷惑颠倒。一般众生不认识正法,排斥正法、毁谤正法,他怎么不遭难?

39 现在这个世间,“魔强法弱”,魔多佛少,我们必须要记住佛的四依法。能守住这四个原则,就不会被这些邪师说法所迷惑。

40 第一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经典,经典要以《大藏经》为标准。不管什么人讲的,他对也好、不对也好,我们不理会,对自己就没有损害。

41 第二是“依义不依语”。不要死在文字里头,语言文字有一点出入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意思。我们引经看注解,或者听讲,最重要是要懂得里头的意思。

42 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这个经典没有办法帮助你这一生超越六道轮回,这个经典就叫不了义;有办法帮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典就叫了义。

43 不能超越三界的法门,这叫不了义的法门;能够叫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了义的法门。
 
44 第四是“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理智,识是感情,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感情,生死一边的事,是轮回!依理智,才能超越轮回。

45 现代这个时代,真的叫天下大乱。在这个世纪新兴的宗教,全世界大概有多少?超过两千多。两千多,我都吓一跳!这就是佛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

46 这一些邪师,他也很有势力,他也很有福报,福报比我们大多了,我们比不上他,他也有很多徒众,正是所谓“法弱魔强”。

47 我们在任何一方面都比不上人家,可是我们这个道,决定能生净土,决定能见弥陀,他们那个道就不能了。

48 今天我们有幸闻到正法,闻到以后怎么样?自己度自己,这个最重要了。我们自己找到一条生路了,我们晓得老实念佛决定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

(990424早餐)

對於中年人,特別是老年人,在飲食方面若稍加注意,身體就不會有問題。但是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無論用什麼藥物、補品、飲食,都無濟於事。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懂得,深信不疑。

將自己的欲望捨棄,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心就會清淨自在。心地清淨自在,身體就不會有毛病。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是正報,身是依報。算命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相就是身體、身相,身相好看與否、身體健康與否,都是隨心轉,所以心理健康,身體一定就健康。迷惑、妄想、煩惱是心理的毛病,能將這些毛病統統放下、捨棄,身體無需任何刻意的保養,自然健康。順乎自然,身體就健康;刻意營求,刻意保養,這是違背自然。歷史上,許多帝王將相、大富長者,用盡心思,保養色身,但依舊是一身毛病,壽命長的很少。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種種保養都無濟於事。

這些道理與事實,都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聽從佛的教誨,斷煩惱、轉換念頭,也就是轉換觀念。佛家講的修觀,就是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這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觀,參禪還是修觀,念佛亦不例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正錯誤思想觀念的方法門徑而已。我們選擇的是淨宗法門,此法門包含念佛與研教,研教是解門,念佛是行門,解行相應。對於知識分子,此方法非常有效。知識分子修學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不能成就;偏在教理,廢棄修行,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學教理,也會遇到許多障礙。

但有些人有行無解,也能成就,那是老實人。真正老實人,只有兩種: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愚不可及。下愚之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都不想,能成功。我們念一句佛號,胡思亂想,如何能相比!所以下愚之人,古聖先賢無不讚歎。他遇到好因緣,有善知識教導念佛,他就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我們學不來。李炳南老居士曾經說過,他很想學愚,學了一輩子都學不像。難怪古人講:「愚不可及」,這是真話。

學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後了解事實真相,懂得如何調心、調身,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世出世間一切法,展現在面前,真的能完全放下。一天三餐能吃得飽,衣服穿得暖,還有一間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多餘的都是累贅。

飲食方面,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飽,晚上要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時,所有器官的運動都緩慢下來,消化系統緩慢了,吸收能力也緩慢,所以晚上少吃,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所以佛家「日中一食」,很有道理。

現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體並不好,其原因何在?妄想沒斷。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每個人能量消耗的狀況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沒有欲求,心地清淨,所以每天一點飲食,足夠補充能源,體力的需要足夠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若是補充的不夠,體力支持不了,就會生病。所以這還是心理上的問題,心雜心亂,身體就需要大能量的補充;心清淨,妄念少,補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一餐足夠。若將三餐的分量變成一餐吃完,必定得腸胃病。表面上做得很如法,日中一食,卻是一身的毛病。所以這是不能勉強的。

在中國,禪堂裡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運動,但以坐為主。因此,禪堂的飲食就比較特殊,點心很多,保持「不飢不飽」,便於用功。「不飢不飽」非常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的身體決定健康。人在飢餓時發慌,太飽時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會得力。所以在禪堂裡飲食,不能超過五分飽,當飢餓時,再吃一些點心。所以,禪堂每天是吃八、九頓,多半是小饅頭、小點心,讓你始終保持不飢不飽,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愈少愈好。

養生是大學問,講得最圓滿的是佛法。歸根結柢還是一個清淨心,消除一切欲念。不但對世法的欲望要放棄,對佛法的希求也要放棄,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時時刻刻提起來,在順境就不會起貪愛之心,逆境也不會生煩惱。一切境緣之中,能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要深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會放下,就敢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害怕所有的都捨棄了,明天怎麼辦?總是想前想後,不能徹底放下。這是因為事理不明,沒有生起信心。而事實是放下愈多,獲得的愈多。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布施得來的,這是果報。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愈施愈多。

要把心調好,身調好,這是招牌,使人看到能生起信心。飲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強,最重要的還是修清淨心,心安住在彌陀聖號之中,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把無上的法門推薦、介紹給大眾。特別是對於外來參訪的這些善知識、善友們,要熱忱、慈悲接待,廣結善緣。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上人法语(二)

净空上人法语(二)

(二)谈烦恼习气问题



    1、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事与物太多了,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即否定其存在。佛菩萨训诫我们不妄语,不妄语为学佛起码的五戒之一,佛菩萨还能打妄语吗?所以我们要依圣言量相信佛所说的经典。我们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与畜牲道,其余天、修罗、地狱、鬼道均看不见,看不到不能说没有,依圣言量,我们知道尚有四道。

    2、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代,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才能分别邪正。

    3、学佛人若贪欲必然妨碍道心钱多会使道心不坚,因有牵挂必发生障碍。

    4、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5、魔有内魔外魔,内魔最害人,自己的烦恼就是内魔,就怕内魔与外魔勾结,名闻利养都是魔。

    6、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它,一恐怕累着它,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决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为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7、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萨,还能有服复吗?

    8、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为佛菩萨不灵,乃灰心放弃学佛之愿。此实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9、住的地方认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应当作旅馆,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为那个庙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个住处就不能遍法界现身,现在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处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权,有主权就受主权的约束。买一辆小包车要有存车的地方,保养管理,还要洗车、擦车、上油、缴各种税捐,办理保险,种种手续麻烦极了;若要雇司机开车,还要替他安排宿舍,问题更多,等于替车服务,被它拖累。不如坐计程车,招手即来,付钱即去……。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即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费,也不要纳房捐,我活着的时候用它,死后谁住都行,岂不自在,何必买房子为儿女置产业?需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果有福报,他还能看得上这公寓吗?

    10、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迂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11、现在学佛的人,多数不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总是想先买一所公寓,有个安定的处住,生活求其舒适,饮食要求营养,收入总嫌不够;生活过得富裕快乐,有空闲的时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经,拜佛,听听经,跑跑道场,吃吃素斋。此不过表面上冒充佛子,论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西方极乐世界。一有此种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轮回。要知学佛要下决心,一心求往生,不必顾虑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护法龙天护持,不虑生活无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为自己生活打算,则护法神也乐得的休息一番便了。还有同修,总想找一个清净地方修行;须知掩关潜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险著。古人说:“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若是修行程度不够,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还会招魔,出大毛病。

    12、何为自利?盖大庙,香火盛,四事供养无缺,此是自害自利。断烦恼证菩提,不求名闻利养是自利,古来出家人自称为贫僧,现在有大福报的出家人已经离开了正道。利他亦如是,应在道业上利他,帮助他成无上道。修行人幸勿错会自利利他的真实义。

    13、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已混进佛门。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五欲六尘是魔,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是魔,修有漏果报的是魔,修四禅八定的也是魔,人人都爱魔,电影院排长龙,场场客满,一家人围拢来看电视,耽误正业。而参加法会听华严经的人,以台北市每十万人中最多只有三、四人。现在学佛的人,变成魔眷属或变为处道甚多,自己不觉得而已。

    14、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何意义?如仅为了衣食利禄,则人生毫无价值可言。争名夺利必须心毒手辣,造诸众罪,来生更受苦报,人无智慧必走此路。贪心断了即了生死,依金刚经说身命尚可布施,还贪心什么?自杀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何不牺牲一切,为众生做一点事,把这一生的精神体力贡献给社会国家、服务人群。先从身见上转,转为妙观察智。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得无欢喜心,失无惋惜心,无得失之心即了生死,无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现在就干,即与佛菩萨一样。

    15、我们为什么要生到这个世界来?佛说我们来受果报的,因为多年来所造的业必须要受果报,因业而来,不得不来。还有一种人到这个世界,为了教化众生而来。所以这个世界如同一个大监狱,里面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犯人。一种是管监狱的教导师。

    16、凡夫的五阴是业报,人身就是为酬业而来,前生造的业,这一生要受果报。即知是受报,对现前环境应泰然处之,逆来顺受,要心甘情愿的承受,且不能再造新业。所以,佛给我们开示念佛法门,念佛与六道均不相应,仅与极乐世界相应。

    17、学佛不能自暴自弃。我们发菩提心,时时刻刻存心度化众生,那么当下就是菩萨,护法龙天都会在四周保护。菩提心增长了,烦恼自然就会减少;烦恼减少,自然得到了清凉自在。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只要有七天的功夫,心会得一清凉自在,时间再长当然更好。

    18、家是贪爱束缚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无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来说,出家在家没有区别。菩萨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缘的凑合,故不会受家庭的束缚。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爱与烦恼;明此理,要教导一家人深信佛法,净化家庭。

    19、如环境许可,公私事务一概不作,放下万缘专门修行,这是一种福报。而为了家庭生活必须工作,亦未尝不可修行。做事与修行并无妨碍,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做完就了。照金刚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属梦幻泡影,二十四小时都作如是观,就容易成就。

    20、劝人学佛则可,劝人受戒则不可,要由其自己发心受戒才有效,否则碍于情面,勉强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劝其吃素,否则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学了;可先劝其不杀生而吃三净肉。对于已经受戒之人,可以劝其戒持清净。

    21、我们供养父母,甘脂无缺是事相上的供养,如能成圣成贤,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养。供养佛,香花,灯烛是事相上供养,依教奉行乃是真供养。

    22、佛光有三种人见不到:①凡夫见不到。清凉大师特别加以注释,谓此指愚痴之凡夫见不到。②知见不正的人,即相信邪魔外道的人,与佛无缘故见不到。③佛门内,学佛而无深解者见不到。

    23、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

                    其人戒定虽赢弱,

                    善能说法度众生;

                    若能供养此人者,

                    胜于供养十方佛。

    24、凡夫终日忙禄,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摄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诵,妄念依然压倒正念;亦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修一善等道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随境而转,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处。此皆由於从来未曾摄念观心,从未於不著相及二边不著的道理体会了解,以致如此,实为可怜!至于现在工业社会,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顾如何赚钱,在功名事业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欲人羡其能干,称誉倍至,其实此种人最可怜悯。因其一心向外驰求,实与佛法根本教义背道而驰,虽能在今世富贵双全,岂能保持永久?辗转下劣乃必然之结果,可悲也矣!

    25、凡夫自无始以来,在三界六道熏习的都是感情,立时断掉,谈何容易?必须听经研教,慢慢熏习。感情是假的,不通教理的人临命终时,对亲眷恩情不断,无法放下,难望超生善处。学道要少攀缘,断情不断慈悲心,增长菩提心,将世界意识断除,没有人情的牵累,没有物质的挂念,才有成就。

    26、果报有苦有乐,苦乐二字是相对的。讲到真正的离苦得乐,见思烦恼断才行,如果只是生天,天福享尽还是要受苦报。断见思惑不简单,要以圣教熏习。幸亏佛还告诉我们一个净土法门;只要有决心一定可以离开这个苦恼世界往生净土,其他种种法门,都要断除见思惑才能修成,眼前世间上种种享受均不是真正的福报,大福报是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聪明人现在的财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临命终时不害病,预知时至,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这样才不白活。

    27、瞋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瞋,忍辱极易生瞋,瞋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生瞋恨。”瞋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瞋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28、修道之人目的在续佛慧命,自己专心苦修,不拉拢信徒、沾染世法,不必怕没道粮,果真心在道上却没饭吃,韦陀菩萨要负责任。要相信佛语,最可靠的是佛而不是人。

    29、今人耐性不及古人,凡事都想在最短期间内完成,因为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从前人跟老师学道,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佛知众生无耐性,所以对小乘人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说多了恐怕学人退了道心;其实大乘经典说成佛要修无量劫。

    30、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3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吾人现正在梦中,醒觉过来,方知世事如幻。空华佛事,水月道场,连佛法都是假的,何况世间一切有为法。经论中说的清清楚楚,我们天天研究,但还是造罪业、起烦恼,其原因是没有进入佛菩萨的境界,所以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断烦恼的,如学佛而仍有烦恼,是与佛法背道而驰。

    32、世间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实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恶业因所结的果,现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列为八苦之一了。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财富是由前生财布施得来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来的。有许多人发了意外之财,不但病魔缠绵,损失殆尽,且把老本花掉,此种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贪生,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守住了,心地才清净,决定往生。“看破”是学问,“放下”真功夫。

    33、四念处之观身不净,是令对于身体不要过分爱惜。打破身见即能破我执,才能离开世间,往生极乐世界。

    34、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从此处来。佛法就是一“舍”字,能舍得一分,道业即增进一分,舍得多道业高;若贪求无有厌足,必定入三恶道,一入恶道再想出头就难了。

    35、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36、爱是大烦恼,从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之苦,均是受了爱的害,现在还不肯舍弃真是遇痴!布施以修舍,佛经中有所谓“一切施”,施舍到了极处,爱根自然能断。

    37、学佛者心中有名闻利养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远离五欲六尘,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识、只要自己心中清净,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若老实念佛绝不会招魔。

    38、勇猛精进,冲破魔众。魔众不是外面来的,真正的魔是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学佛如不能断除烦恼即是冒充佛子。学佛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迷而不觉,佛想加被也加被不上,故知障碍仍然在我们自己这边。

    39、佛看众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现,以凡夫的知见测佛的知见,都是错误的。我们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萨,大善知识,则我们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当程度。

    40、过年时到寺院大雄宝殿中烧香拜佛,希望一年之内人财两旺,事事顺遂;然而一年下来,不如意事仍十有八九,盖世人仅知供奉在大雄宝殿中的金佛,而不知供奉活佛,果然能时时刻刻把一切众生当作佛供养,必有好的境界,所求如意。

    41、慈悲不是对於好坏人一律不分的,对于好人要慈悲摄受,对于坏人也要用严厉的手段以对治,皂白不分酿成“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堕落,即非真慈悲。但经中又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全要恭敬;此话岂非矛盾?应知对待好人坏人是心中一律平等,不起分别;而相上要有分别,相上不分别就没有是非。对待恶人呵斥或用凶恶面孔责备,也是教化的一种方法。使他改过迁善,还是为他好,心中还是慈悲。

    42、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43、“护持一切佛种”。先要护持自己的佛种,即在这一生当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没有不成就的。要彻底的放下,顺逆境都好,无不自在。放下与智慧有密切之关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护持他人的佛种,未悟者作其增上缘,已悟者助其成熟。

    44、“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本来修得很好,很有进步,忽然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一烧就完了,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欲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一现前即是来考试的,不管外面境界成什么样子,心中要如如不动,因为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心理变现出来的。在世间作任何事情、作任何职业都可以修道,必须认定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识,善人固然是恩师、良友,恶人也是佛菩萨化身替我们消灾的,对他们都要表示感恩之心,绝不可起一点是非人我的念头。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他不高兴我,我就躲开,免得使他心中生烦恼,随时随地都在修菩萨行,这样做还会有瞋恚吗?

    45、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它忘记了,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积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瞋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瞋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一生就不能成就,因为瞋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等、慈悲义。瞋恨之生,由于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瞋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瞋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岂不可怕!

    46、魔在人间的时候都是学佛的,未学得好,就变成魔。学佛的人若是带有一分贡高我慢嫉妒的心,虽然也修布施、也修禅定,有相当功夫,命终多趋向于魔道。

    47、有人说弘法不容易,愈热心烦恼愈多。其实不必顾虑,自行化他都要随缘,若有他人破坏,于自己的清净心毫不相干,是障碍了众生的法缘,如我自己发生烦恼说他把我的法缘破坏了,岂不又著了“我的法缘”之相吗?自行化他应当什么条件都没有,他人能从何处破坏?

    48、佛陀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容易辩别,佛面的外道就很难认识。说到究竟处,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念佛如不晓得清净自性就是外道。外魔没有多大的力量,只怕自己本身的魔。四魔就是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一为五阴魔,五阴非外来,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为众恶之渊薮,所以才发生七苦;二为烦恼魔,根本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亦属于自己的;三为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妨碍修道,但并非外来,只有第四种魔,天魔是外边的,他是欲界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我们的修行程度不够,他还没有时间来打扰呢?佛法中无论修那一门均离不开明心见性,如目标不订在明心见性上,向外驰示,仍然是外道。楞严经说舍识用根就是指的此事,在日用平常之中,若依旧用第六意识即属外魔。

    49、得人身难,狐狸看人不修道,觉得可惜,因为狐狸要修百年才能得到人身,人就不知道爱惜人身,尽造失人身的业因。我们既遇正法,非一门深入不可,要在一部经中深入,方得实益。

    50、学佛之后看到其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造口业,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51、凡是增加烦恼的是恶法。环境是无记性的,迷悟在自己。学生在学校读书,有周考、月考、大考;修行亦如是,六根接触六尘,天天在考试。世间事可以投机取巧,学佛无法取巧,境界有顺逆之不同而均是考试,考我们是否能够心中如如不动。如遇逆境,要恭恭敬敬接受外面的考验,只要肯接受即是善法,不是得到什么利益的善法,而是心中清净的善法;不经外面境界的考验,如何能有进步?如能把握到此项修学的纲领,则不会走冤枉路。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981121早餐)

我和李會長去看洪恭蘭老居士,送了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說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這串念珠後,妄念就少了。他晚上做了個夢,有一男一女來看他,說是玉皇大帝派來保護他的,勸他要忍耐,並告訴他:「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洪老居士一生沒有耐心,性情很急;他聽了能明白,也很歡喜。醒過來之後,這兩個人就不見了。他說他已經八十歲了,決定不會欺騙人,這是真實的境界。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將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了。不但我們沒來之前空空,走後空空,現前何嘗不是空空?佛說事實真相是:「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都不是實在的,都是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很短,經上形容「如露如電」。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剎那際,說明諸法實相確實如此。明白、覺悟之人就稱為佛、菩薩;迷惑、不覺悟之人,以為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念覺迷。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裡得自在,迷惑的人就過得很辛苦。

由此可知,這就是「緣生」,緣起性空。業緣很複雜,有善、惡、無記三類,唯有真正覺悟之人,能運用得非常恰當,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開悟,這就是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明瞭諸法是無所有,空空也是無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頭與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我們的心才真正回歸到平靜,回歸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因此,我們就能體會到,為何世尊一生講經說法,《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一切眾生不知道諸法皆空的事實真相,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現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現象;稍微輕一點的是六道;再輕一點的是四聖法界。無論三途、六道、四聖法界都是迷,都沒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證得一真法界。

「一真」也是勉強說的名相,若我們執著有個「一」,執著有個「真」,又錯了。一的對面是多,真的對面是假,惠能大師說,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沒有「一」的念頭,也沒有「真」的念頭,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動念就錯了。

學佛要怎麼學?宗門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淨沒有一切念頭。若有個「我現在一念不生」,就已經生了一個「一念不生」的念頭,這就錯了。初學時,宗門用盤腿面壁的方法,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學成之後,要在生活當中去歷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成功了,此時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稱作一真。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稱作一真?故轉變在心,轉變在認知,認識境界的實相,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認識清楚,就會很歡喜掌握緣,成就無量的功德,所謂是積功累德。凡夫錯認了境界,造作罪業,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講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是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做錯事情,用錯緣。覺悟之人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是世人的概念,覺悟的人沒有這個念頭。十法界的眾生有這個念頭,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自然感應道交,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眾生的感,磬發出的音聲比喻佛菩薩的應。實際上,佛菩薩的應是自性的感應。而我們將佛菩薩看作人,一切諸法看作實體,大乘精義我們無法體會,所以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門覺悟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說盡了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自性是能變,感應是所變,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感應的理事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明瞭之後,就曉得怎樣學佛、怎樣做人、怎樣過日子,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世法講「真善美慧」,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有;也就是說起心動念的人沒有,不起心動念的人有。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靜不起波浪時,像一面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可是水一起波浪,雖然還能照境界相,但是支離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就失去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心即使應化在六道,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還是平靜的。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時,「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永遠處在一真的境界,心永遠保持像水一樣的平靜。自性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見一切萬法。在十法界裡,愈往下,心的波動幅度愈大,愈往上波動就小。幾時心在境界裡不動了,以《華嚴經》來說,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自性的般若、解脫、法身就現前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消災免難

981223早餐)

天主教會有一份預言,說一九九九年世界會有大災難,勸導教友們要讀經,要認真懺悔,希望能躲避這個劫難。並說災難會不會實現,「端在人心」,若人心能向善,災難可以化解,可以延後。這個說法非常合乎道理。

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跟同學們說:「世界亂了,諸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災難一天天迫近,我們已沒有多餘的時間,應當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天主教勸人求升天堂,他們說沒有極樂世界,只有天堂和地獄。大宇宙複雜的情況,天人也無法看到全貌。而我們明瞭,確有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和諸佛國土。如何知道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相信。

其實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佛法講「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講有,是幻有、假有,經上講「妙有」。所以,天堂、地獄都是妙有,此界、他方也是妙有,極樂世界也不例外。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講,這只是不同的時空維次而已,所謂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但從理論上講是無限度空間。

稍稍涉獵佛法的人,就能肯定有無限度空間的存在。你不能突破這些時空,就不能了解真實的狀況。無限度不同時空維次,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佛說是「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是從心想生。無量無邊的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將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不同的空間,變成無量無邊不同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

佛說空間是可以突破的,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突破了。六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若將執著捨棄,只有妄想、分別,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就是四聖法界。假如連分別也捨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沒有了,就是沒有十法界。沒有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從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這跟作夢一樣,夢醒了,夢中境界就沒有了。所謂修行證果,證果就是證得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屬於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們還有分別、執著,決定見不到一真法界。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等級,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菩薩,都是法身大士。有這些等級,是因為妄想沒有清除。妄想是微細的無明,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一品無明就是四十一品妄想。這四十一品無明都斷盡了,妄想都沒有了,就證得大圓滿,這是圓教佛果,這才到究竟位。

這些道理,天主教的人沒聽過,非常可惜。佛法在世出世間無比的殊勝,可惜宣揚的人太少。佛法的弘揚不容易,因為自己一定要先契入,自己不契入,如何能說得出來?如何能理解?要想理解,必須要修學,通過修學才能契入;然後才能說得出來,才能幫助別人。

基督耶穌說,今日世人忘恩負義,不知恩德;基督耶穌、聖母瑪莉亞是真正熱愛世人,而世人不僅背叛他們,還要侮辱、毀謗他們,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些事情,在今天社會上太普遍了。兒女受父母養育之恩,不知道報恩,還遺棄父母。我們訪問伊斯蘭教的安老院,院裡的這些老人都是被兒女遺棄,無家可歸。所以,現今兒女背叛父母,學生背叛老師,不知恩義,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才感受世界毀滅的果報。

所以預言裡說,這個災難是我們自己招來的,不是上帝發怒來懲罰我們,上帝很不願意見到這種事發生,但是不能避免,這是造作罪業必須要接受懲罰。這個話說得合情合理。

這些年來,我苦口婆心勸導大家,若三天不勸,大家就忘得乾乾淨淨。這正是《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可是諸佛菩薩為我們做榜樣、做模範,眾生再剛強難化,也不能捨棄,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華嚴經》告訴我們,自己真修就能影響別人,讓別人看到我們修行的樣子受感動,生起慚愧心,自然會向你學習,這樣就能帶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佛說自行化他是要靠自己真正修行,自己不真修沒有用處。縱然會說,說得再好,災難降臨還是逃不過,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依舊出不了輪迴,也不能往生。

我們一定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慈悲心,老實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一定要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不相應,這個佛號就沒有功德。如何才相應?在生活上一定要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看破是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知道修自己,自己努力斷惡修善。《無量壽經》講修善三個綱領:「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要做到才行。佛家一大藏教經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就是這三句話。我們必須確實做到,才能救自己,救眾生。

我們真修,心就平了。現在科學家講思想波,世間人的思想很複雜,尤其邪惡的思想是大波大浪,起伏很大;我們念佛人是「清淨平等覺」,這種思想波是平穩的。新加坡居士林的念佛堂,得諸佛如來加持,有佛菩薩跟我們一起念佛,所以這個念佛堂無比殊勝。念佛堂磁場非常好,磁場是安定的、平靜的,從這裡發射出去的思想波,可以平衡世間人邪惡的思想。以我們平靜的思想波,去衝擊世間大波大浪的邪思,這個波浪就會減弱,這就是化解邪惡、化解災難的原理。

我們自己在家裡念佛,對社會、對世間也有貢獻。因為我們念佛發出去的是清淨平等覺的思想波,可以緩和世間人邪惡的思想波。果真懂得這個道理,就會相信我們心平氣和念佛,對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真有幫助。

真正發心念佛就是自度度他,真正發心念佛就是救世間的劫難,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諸位同修能真正覺悟,真正放下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奉行世尊教導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就有能力安定社會,維護世界和平。

只要我們真心誠意,佛菩薩處處應現,感應道交。特別是在世間有大災難時,我們要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念佛不僅是為自己,更要為一切苦難眾生。我們一定要做,不做就沒有慈悲心。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自度度他。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教奉行才能證果

依教奉行才能證果

(990222早餐)

世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說我們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機會聽到佛的正法,應當要珍惜此殊勝之因緣。這些年,我們認真學習佛的教誨,在現實生活上得到了證明。最淺的常識,佛講的「因緣果報」,我們很冷靜、細心去觀察,確實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能明白此理,了解事實真相,生活在世間,心情自然就穩定,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瞭之後,心就安了。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與雲谷禪師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念紛飛,分別執著太多,這就是經上講的「凡夫」、「可憐憫者」。禪師說:「你的功夫不錯!」他說:「我沒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凶、禍福,都是命裡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沒用處,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雖然明白事實真相,但沒有透徹明瞭,也就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禪師為他開示,將所以然之理告訴他。他依照禪師的教導,認真努力去做,真的改變了命運。所以,明瞭道理與事實真相,才能改變命運,創造命運。

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所了解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都不同。最低的是圓教初信位菩薩,所明瞭的比了凡先生高出太多了,但在佛法裡是屬於階層最低的菩薩,到如來果地才是究竟圓滿透徹的明瞭。所以,佛家的教學,無非是教導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瞭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初住以下,雖明瞭而沒有透徹,只是解悟,沒有達到證悟。譬如,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們深信不疑,這是解悟,但沒有證實,還不能將一切眾生真的看作自己,眾生與自己之間仍有差別。若是對待一切眾生,真的與對待自己一樣,就是證悟,這是法身大士。

我們現在雖然懂得這些道理,但還做不到,這就是解悟,不是證悟。李老師常說,解悟不管用,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無法脫離輪迴,證悟才能脫離輪迴;不但脫離輪迴,而且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滿。十法界裡的美滿、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一真法界才是真實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實。佛陀對我們的期望及勉勵,是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證得。佛所說的是我們一定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們將心量拓開,愛一切眾生像愛自己一樣,這就是行,解行要相應才能證得。

世間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否做到?能。佛在經上講,此世間最大的國王是金輪王,統治一四天下,就是統治太陽系。為何稱為輪王?他以輪寶作為交通工具及武器。這使我們聯想到,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傳聞的飛碟,大概就是輪王的輪寶。可能是輪王派遣部屬,到此地來巡視。他們乘著輪寶,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個太陽系,這是一般的講法。

若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換句話說,金輪王統治的範圍是一個銀河系。他的輪寶在二十四小時內,能周遍遊歷整個銀河系。輪王何以能統治如此大的國家?經上說,他以「十善業道」和「四無量心」,得此大福報。摩醯首羅天王是天王福報最大的,金輪聖王是人間福報最大的,都是修積功德而成就的,決不是以武力、霸道成就的。

在中國,秦始皇用霸道,三十幾年就亡國;在近代,希特勒用霸道,亦復如是;日本人用霸道對中國發動戰爭,八年就幾乎滅亡,最後無條件投降;這是在史實上證實霸道不能成就。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王朝時間最久的是周朝,享國八百年,就是實行仁政,以「五倫」、「八德」來治理天下。而周朝末代的子孫,不遵守祖宗的教誨,不仁不義,最後招致亡國。倘若他們仍遵循祖宗的成規,周朝就不會亡國。



所以,仁慈、真誠、愛人,無條件的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世出世間真實的福報。真正的福報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眾生享受,因為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愛護子孫的老人,自己辛勤的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兒孫過得幸福、美滿。他將兒孫看作自己,兒孫享受就是自己享受,這是世間人。諸佛菩薩是將一切眾生看作自己,實際上一切眾生真正是自己。這是說明生命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的共同體,亦即是一體。

若將虛空法界比作是一個人身,一切眾生就是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是自己,每個細胞都是平等的。雖然各個功能不相等,眼能見,耳能聽,但無論是眼、耳、鼻,或是內臟、四肢、皮膚、指甲,分析後皆變成分子、原子、電子,所有的組織完全是相等的,這是平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佛知佛見。

華嚴宗常講「作法界觀」。過去有些老法師,如隆泉法師、智光法師和南亭法師都是學《華嚴》的,他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祖師大德講的「作華嚴觀」。何謂「華嚴觀」?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去做,認真去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就是華嚴觀。所有一切眾生,就像身體每個部位的細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個族群,人就會生病。所以才曉得,各種不同的族群,組織起來是一個圓滿、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體,這樣你就會愛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所以,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誠心去愛護,全心全力去幫助,這就是《華嚴經》的落實。所謂落實,就是《華嚴經》的證果。「信、解、行、證」,證就是落實,完全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現實的生活就是「佛華嚴」,我們才得真正的受用。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榜樣,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在一生中,就能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樣,你就成佛、成菩薩,前途無限光明。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在這一生中決定可以證得,只要真正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認真去做;佛教我們不許做的,決定不做,就能證實經上所講的事實真相,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緣與懺悔

緣與懺悔

(990327早餐)

【示現往生】

此次達拉斯佛七當中,馬老居士往生,我們聽了非常歡喜。「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馬老居士在佛七當中示現往生,為我們做了證明。這是念佛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應當要效法學習。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只有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此機緣我們必須要把握住。

大慈菩薩說,能在這一生當中,勸兩個人往生,就比自己精進;能夠勸一、二十人往生,就功德無量。勸的人愈多就愈殊勝,自己念佛功夫雖差一點也能往生。所以幫助人往生,是世出世法最大的功德。

【緣】

念佛而不能往生,第一是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第二是聽經太少,對於佛所說的道理、事實真相,沒有契入,不能理解,依舊生活在煩惱妄想雜念之中,故功夫打了很大的折扣。功夫不得力,念佛很難有成就,總不外乎這兩種因素。善根福德能否成熟,「緣」太重要了。這正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所說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換句話說,若遇緣殊勝,縱然善根福德差一點,可以補足,這一生也決定成就。可見,緣對我們太重要了。

道場是緣,善友是緣,聞法是緣,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不中斷,這就是為我們做增上緣,使善根福德差一點之人,用聽經的方法來補足,這一生也能成就。

【正法道場】

佛家的道場,自古以來,都是以講經說法教學為主。佛法的衰落,也不過兩百年的歷史。衰落的原因,就是寺院裡不講經。不講經,不懂得修行的理論、方法,縱然修行,也是盲修瞎練,得不到諸佛菩薩加持,反而招致妖魔鬼怪的擾亂,這是道場衰敗的原因。我們明白、了解,所以希望建立一個正法道場,報佛恩,報眾生恩。

正法道場要天天講經,但是現在講經的法師少,我們利用科技的便利,保留講經的錄影帶、錄音帶,做成CD、VCD,無條件提供給大眾。這樣,你就可以天天聽經。若你沒有這麼多錄像帶,就重複聽,聽十遍、二十遍,鍥而不捨,道理就漸漸明白,心也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定,這樣魔事就少了,魔不得其便,魔想擾亂也找不到機會。只要你真幹,魔也會受感動,魔不但不擾亂你,也來護法,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聽經比什麼都重要。

道場要有學、有道。「學」是天天講經、聽經;此地的「道」,是採取持名念佛,佛堂裡佛號不中斷,念佛人不中斷。有道、有學才能「上報四恩,下濟三苦」。

【放下】

世出世間這些拉雜事情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在心裡放下,心裡面毫不沾染。出家人住持道場,要維護道場,所以要策畫種種活動,幫助大家修學,這是事。放下是心裡不落痕跡,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持自行化他,化他是接觸一切大眾,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再加上「念佛」,我們就住在正法中。提出這十句目標,希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相應。如何能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學問、功夫,要多學,多體會。佛家修行原則很多,總持(即一般講的綱領)不是一個;掌握住每個綱領,都能貫穿一切諸法。



【懺悔】

對於業障深重之人,懺悔很重要。台北三重妙音淨宗學苑,三個月舉行一次發露懺悔,所有同修在一起,檢討自己在這三個月當中,做錯了哪些事情,毫無隱瞞的說出來,改過自新。這就是佛門講的「自恣法會」,從前是一年一次,現在我們業障重,一年一次不行了。三重妙音淨宗學苑三個月舉行一次,此作法值得推廣。

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他不是一年一次發露懺悔,也不是三個月,他是天天懺悔,天天發現自己的毛病,天天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這兩年來,這個道場如此興旺、殊勝。任何人對我們的批評,我們都樂意接受,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多數批評人與我們接觸得很少,對我們並不了解,有許多誤會。但是他說出來也好,我們沒有這個毛病,則勉勵不要犯過失;若有,他為我們指出來,我們很感激,立刻改過自新,這都是善知識。這樣學佛,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這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有良好的修學態度,這一生道業才能成就,生活才會美滿。人家說我們的過失,聽到就不高興,這是絕大的錯誤,這是迷惑顛倒,毛病、過失永遠改不過來,這是道業上的大障礙,如何能成就!世出世法成就之人,勇於改過,歡喜接受別人的批評。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卷) ---大珠慧海禅师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卷) ---大珠慧海禅师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什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睹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答:布施知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著净否?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著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著无所处否?答: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言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答: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又云如来五眼者何?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著,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说。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著,无著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故?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答:是。

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灭,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与无尽,为一为别?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一置种种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减,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何者不善?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时有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真佛子。

问:只如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问:云何是说通宗不通?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宗通说亦通?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何者是不住无为?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有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意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问此四智为别为同?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人,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著,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

问:云何是十恶十善?答: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嗔、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尚未尽决。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大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师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师子。又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亦不舍,永断于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 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
识达自家本宗 犹来无有青草 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宽 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 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 弊衣粗食充饥 道逢世人懒语 世人咸说我疾
外道瞪瞪暗钝 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侯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答:以毕竟净为净。

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

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

问:云何得道?答:以毕竟得为得。

问:云何是毕竟得?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

问:云何是毕竟空?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

问:云何是真如定?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云何名彼心此心?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问:若有修一切诸行俱足成就,得受记否?答:不得。

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得受记否?答:不得。

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吾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为师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感應

轉貼.求感應.淨空法師
(981208早餐)

【學佛就是學覺悟】

佛法貴在覺悟,古聖先賢也說「克念作聖」,故聖凡只在覺迷一念間耳。一念覺,當下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又何止十法界?覺悟之人真正能放下,只有迷人才有爭執。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好榜樣,所以學佛菩薩,就是學覺悟,學看破、放下,真正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自然身心自在,智慧增長。

學佛之人不能契入境界,是一念情執沒消融。而要想成就,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不能不認真去學習無爭無求,學習慈悲,熱誠助人。在助人的過程中,決定不能執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永遠保持清淨平等心,這是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覺悟之行。

我們要細細去觀察體會,世尊一生的行誼。世尊一生弘法利生,講經說法,沒有名分,也沒有職位,與我們只是師生關係。這個關係還是凡夫見解,世尊絕無此概念;若他有此概念,就不能成聖、成佛。因為師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說的。

【二諦】

世尊一生講經說法,依據的原理原則是二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也是依二諦而說法。二諦就是真諦與俗諦。「真諦」,完全是說明諸法實相,沒有絲毫分別與執著,對此世間人難懂。「俗諦」,就是世間法,是依眾生的知見、常識,這大家好懂。但佛的智慧高,善巧方便達到極處,說俗諦即包含真諦,說真諦仍不離俗諦,真俗圓融,得大自在。世間人不但迷於真諦,也迷於俗諦。而佛能真俗圓融,就是真諦看破了,俗諦也放下了。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實智慧。《無量壽經》上的「住真實慧」,就是這個境界。佛菩薩在世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弘法利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即使是惠以真實之利,他也一無所求,亦無分別執著。這些地方我們要清楚、要透徹,要認真學習。

【求感應】

弘法利生的事業,不能不求感應。對於求,若能體會到真俗圓融,就有正知正見正解,就不會偏向一邊。而世間人執著在俗諦上,真的是念念希求,念念希求就落在意識裡。諸佛菩薩的求,是如理如法去做,有求之願,沒有求之心,這才圓融,這才有感應。

儒家講「立志」,佛家講「發願」,這兩者有何不同?「志」裡有希求,有求就落在情識裡;「願」裡沒有希求。換句話說,「立志」帶有感情,「發願」純粹是智慧,沒有情識。其實我們只要如理如法去做,諸佛如來自然護念,這就是求,這種求有感應。我們無求之求,諸佛菩薩無應之應,就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不但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也擁護。若是有求之心,決定沒有感應,因為這種心是情識,使我們與佛菩薩的感應受到阻礙。所以有願,而沒有希求之心,只是如理如法、認真努力去做,自然有感應。

自己修學要斷煩惱習氣,要開智慧,幫助別人也是這個目的,可是手段方法要隨機應變,因為機緣不同,方式就不同,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而自己誠心誠意去做,自己障礙沒有了,但眾生有障礙,就是緣不成熟。緣不成熟,自己就要養道,也就是進修,將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等待眾生機緣成熟,這絲毫不能勉強。

若想把度眾生的緣提前,就要自己認真努力修懺悔法,改過自新,一切向自性裡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跟世間法完全不同。世間人向心外求,而佛法是向自性裡求,不向外求。求諸佛菩薩加持,也是從自性中求。我們果然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就是求,這個求沒有向外,一切如來怎麼會不加持?這好比接通電路,毫無障礙,決定感應道交。若有一念私心,電路就斷了,就沒有感應。

若是有私心、有情欲的去求,也有感應,這是魔來感應。在現前社會,這種事情很多。妖魔鬼怪也能使你有神通,使你發狂,給你一些特殊的能力,你也能迷惑眾生,但這是造業。《楞嚴經》中的「五十種陰魔」,就講得很清楚。這種神通、道力是魔附身,魔加持的;魔離開之後,就全部喪失了,最後自己也會遭難。所以佛家講「求」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世出世間法都向心性中求,這就對了。

【弘法與護法】

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顯示在哪裡?我們周邊會有許多善友幫助、護持,這是護法。護法有內護與外護,內護就是出家人來護持,外護是在家二眾來護持,這樣正法才能建立,常住世間。雖然得內外護持,我們的心地還是要清淨,依舊一塵不染。

像新加坡居士林與淨宗學會,確實有大力護持的善友,但我們對他們並沒有特別接待。在居士林吃飯時,他們自己拿盤子夾菜,自己找坐位,沒有受到絲毫特別的禮遇,這才是真正的善友。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些人都是佛菩薩,所以這個道場能建立,是大家有福。我們很幸運遇到這個因緣,也很歡喜的全心全力協助、擁護,貢獻一點綿薄之力。因為助他就是助一切眾生,助他就是助諸佛如來。

所以,出家人最好不管事務,這是世尊示現給我們看的。出家人管事務是不得已,這是變相的。若出家人管事務,就是護法,不是弘法,就要全心全力培養後學,照顧弘法的法師。管事務就好比在學校裡作校長,要管理教務、總務,這是執事,屬於服務的性質。弘法是教員,不擔任執事。裡面的執事是內護,外面的執事是外護。

若我們能將這個觀念搞清楚,人人盡自己本分的職責,佛法一定興旺,眾生才真正有福。決不是去爭取執事的地位,然後作威作福來享受,障礙弘法的法師,不培養、提攜初學,這是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罪業是在阿鼻地獄。我們要清楚明白,要在佛門中修福,不要造業。

我們將內護、外護做好,自然有佛菩薩來弘法利生;內護、外護做得不如法,決定沒有佛菩薩來講經說法,因為緣不成熟。護法工作做得圓滿,就是緣成熟了,自然感得諸佛菩薩示現來教化眾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實華嚴境界

落實華嚴境界

(990412早餐)

新加坡居士林從上到下,一團和氣,諺語講「家和萬事興」,這是此地最大的特色。人與人相處的時間很短暫,緣分很深。上個月,我到香港講經,回程時在機場餐廳吃午飯,告訴大家,餐廳裡有很多人,這些人跟我們只有一面之緣,一生就見一次面。這一面之緣是多生多世結的緣分,否則一生都遇不到。一生只見一次面,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為何不珍惜?為何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高興,還要結這些怨仇?沒有必要。我們與任何人相處,都要和睦、真誠、有愛心,這是佛菩薩。如何培養這種心態?必須對事實真相多加理解。我們的家親眷屬、朋友,聚會、見面的時間比較多;佛講這是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若沒有這四種關係,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四種緣都是情執,情執就帶來煩惱,就搞六道生死輪迴。

《華嚴經》上說,宇宙虛空一切眾生與我們是一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教誨,就是將這些事實講清楚、講明白,讓我們恍然大悟,真正徹底覺悟。現在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佛經上有很好的答案,即「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千變萬化,變現出十法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變成一法界,稱作一真法界。

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就是佛法講的法身。你何時肯定、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千經萬論,就說明這樁事實真相。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愛心自然就生出來,你會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跟愛自己一樣,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

現在災難頻繁,而且愈來愈嚴重,這對於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之人,是很大的啟示,他能從這些地方認真反省,就會覺悟。要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第一個條件就是社會要安定,世界要和平。若有這種理念的人愈來愈多,災難就可以消除;縱然不能消除,也可以減輕,災難的時間也能縮短。許多宗教領袖都有此覺悟,這是好事情。我在澳洲參加過「多元文化論壇」,他們有一個「世界宗教和平組織」,共有三十多個宗教參加。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提出來,他希望每個宗教在傳教、講道時,不要攻擊別的宗教。這個理念很好,這是真正有自覺。我聽了之後說,我們不但不能攻擊別人、批評別人,還要禮敬、讚歎別人。希望全世界所有宗教領導人都能覺悟,把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落實到信徒上,這個世間才有真正的和平安定。他們討論了好多年,都沒能落實,所以我將我們在新加坡的作法,提供給他們做參考,並邀請他們來參觀。

我們最近訪問了伊斯蘭教、回教、印度教(即婆羅門教)和天主教。新加坡有九大宗教,我們往來很親切。他們有需要幫忙的,我們全心全力主動的幫助,這是前所未有之事。我們也希望能落實到群眾生活上,所以想要辦一個「新加坡宗教和平嘉年華會」,預訂舉辦十天,這十天是所有宗教徒在一起聚會。這是不同族群的團結,不同宗教的團結。希望這個嘉年華會能辦得很成功,有助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會邀請其他國家的宗教領袖來參觀指導,希望這個活動能推廣到世界各地。我們籌備將培訓班擴充到佛學院,佛學院將來的課程,是每個宗教的課程都有。我們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來為我們介紹他們的宗教教義,他們的生活習慣、禮儀。我們先學習他們,讀他們的經典,以後,他就會讀我們的佛經。彼此互相了解,誤會、摩擦、隔閡就消除了,這才能做到大同,才能真正落實到共存共榮,互助合作。

新加坡政府對我們的這些活動很重視,他認為這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所以非常歡迎。有人問我:「為何要這樣作法?」我說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華嚴經》一展開,列出兩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族群都在華嚴海會。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許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我們要向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學習,我們這個世界才會美滿,大家才能幸福。讀經非常重要,世尊不但教我們要讀經,還教我們要「深解義趣」。對於經典講的道理,要深深去理解,解得愈深、愈廣,運用就愈自在。一定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佛法學了才有真正好處。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1: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降魔

(981130早餐)

諺語常說:「好事多磨」,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我們生活與修行的障礙,要解決此問題,唯有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世尊在八相成道裡示現「降伏魔外」,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世尊降魔的方法不是對外,而是對內。魔軍來擾亂威脅,世尊沒有抵抗,魔女來誘惑,世尊也沒有逃避,而是用「戒定慧」三學來解決。

從此地我們得到啟示,遇到任何威脅利誘,再大的障難,只要將內心的魔怨消除,外面境界就是「無佛亦無魔」;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外面的魔境其實就是心魔變現出來的,能變魔境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見、貪瞋煩惱,而外面境界是所變。世尊教我們的方法是要降伏自己能變的心,外面所變的魔境就不礙事了。

《八大人覺經》中,將魔分為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都是屬於自己的心魔;唯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的心魔變現出來的。而世人不明此理,遇到妖魔鬼怪,就想盡方法去抗拒、克服,這永遠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將之化解。自己本身有煩惱、邪知邪見,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見正、除煩惱」,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魔也是眾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眾生。

而正知正見是從三昧中得來的。一個修行有相當定功之人,也不曉得自己是正定、還是邪定,所以九法界眾生修學不能離開經典。修學用功依據的理論、方法,及功夫裡所現的境界,若與經典相應,就是正知正見,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三昧。三昧的範圍很廣泛,只要是「正」就是三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屬於三昧。

我們在經中看到,佛為眾生說法,先要示現入定,《華嚴經》也不例外。《楞伽經》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法身大士已常在定中,佛還需要入定嗎?佛是示現入定,就是要說明:說法度生以三昧為根本,一切法都從三昧中流露出來;三昧無限的深廣,就是性德的流露。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先後、大小,所有相對的概念與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來所證的事實真相,如來所證就是三昧中所現的境界相。此境界對凡夫來講不可思議。譬如,經上講「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如何能將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為沒有大小,所以能相即相容。我們會分別大小、執著大小,小不能容大,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大小、內外,芥子就能納須彌。

凡夫生活在相對的時空裡,即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相對就是分別執著,不是真的。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相對,連理事都沒有,所以他沒有障礙。在佛菩薩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也以孝順心、恭敬心待之,絲毫不減。

這是世尊示現降魔的本領,用意是要我們學習。只要有邪見、煩惱,決定有魔障,妖魔鬼怪會常常圍繞身邊。若能除去邪見、煩惱,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佛就變成魔;一念覺,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癥結不在外,而在自己內心。世間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請道士畫符、念咒驅魔,這是用武力對抗。即使你能贏他,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他的怨恨心、報復心仍在,他還會來報復,而且會更凶猛,這就沒完沒了,問題只會愈來愈糟。所以世尊不對抗,而是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兩利。魔成佛後,會永遠感激你,當你示現成佛度生,魔就示現種種身分來護法,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凡是把問題搞糟了,都是愚痴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貴。

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圓滿解決一切問題。世出世間所有問題,都能做到圓滿的解決,因為理上是同一法性,法性是究竟圓滿。一切事物都是依法性為自體,自體圓滿,自體所現的相也一定圓滿。凡是解決不了,都是智慧不夠、方法不善,要回過頭來修智慧。方法就是權智,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權智依實智,實智就是三昧。所以說,自己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由此可知,解決世出世間任何疑難雜症都在內心。佛法稱為內學,而非向外,向外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內學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在初學階段一定要熟讀大乘,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讀誦,還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隨文入觀」。展開經卷,隨著經文的教誨轉變我們的觀念,稱作「隨文入觀」。「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證」全包括了。入是證,有行才有證,行是改變觀念;觀念的改變是因為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誨。佛所說的「教理行果」,我們能做到「信解行證」,境界就轉了,這就是隨文入觀,這是真修行,能得真實受用。

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隨文入觀」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開經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時時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轉。有這個本事,對於妖魔鬼怪,我們就不會恐懼,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同成佛道,這是大圓滿的解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這才是真實、究竟、美滿。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2: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彌陀弟子

(981209早餐)

【遇緣重要】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此構想很好。現代我們提倡做「彌陀弟子」,彌陀弟子當然也是菩薩。要如何才能做到?這是教育問題。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人皆可以作聖賢,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就在教學。以佛法來講,教學是助緣、增上緣,若遇到好的增上緣,中人之才也可作聖作賢,這個例子佛門有,中國歷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作阿羅漢、作菩薩,這是佛家教學高明之處。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個很好的例子。連下下根人都能證阿羅漢果,能成為大菩薩,何況是中上根性之人?

一般人一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事無成,或者小有成就而終歸失敗,都是遇緣不善。佛法說:「一切法因緣所生」,很有道理。而一個好的緣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我們這一生中能否遇到好緣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問題在發心。若我們發心純正,諸佛菩薩一定會來為我們做增上緣,會來幫助我們。

【發心】

佛家講「說法」,機緣成熟,你不為他說法,這是失時,就是時節因緣錯過了;機緣不成熟而來為他說法,也是失時。佛明瞭時節因緣,所以佛說法比喻作「海潮音」。海潮是指漲潮、落潮有一定的時間,決定不會錯過。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

這是說明一個事實,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由此可知,成就與否操縱在自己手中。若自己希望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這個心就是感,佛菩薩一定有應。若這一念生不起來,就沒有感;沒有感,佛菩薩當然沒有應,所以你就遇不到機緣。倘若你的願望是真實的,感應就快速;願望很薄弱,若有若無,感應也就薄弱。所以,自己一生有無成就,端在「發心」。

太虛法師的「菩薩學處」,未能辦成功,原因是真正發心作佛、作菩薩的人太少。真正發心作菩薩,就決定不受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若還受誘惑,菩薩就做不成了。這要靠自己,去克服煩惱習氣,才能獲得感應,得到助緣。

現在新加坡的外緣很成熟,這是佛菩薩的感應。我們從佛菩薩之應,就能體會到同修當中有感;若沒有感,怎麼可能有應?所以,同修當中,必定有真正發心要作菩薩,要做彌陀弟子之人,這個緣才會成熟,而沒有絲毫勉強,這是真實不虛。我們遇到如此殊勝的時節因緣,這更增強了我們的信願,於是我們就跟著成就。這真的像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若在如此殊勝的因緣之下,還是敵不過煩惱習氣,敵不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將大好機緣當面錯過,真的非常可惜!

李木源居士發心真實,沒有一點私心,所以弘法事情能做成功,為大家做了增上緣。若他有一點私心,事情決定失敗,因為有私心就得不到三寶感應。倘若仍有感應,必定是魔來應,不是佛來應。佛、魔的辨別,不在外境,在內心。一念真誠,佛來感應;一念自私,魔來感應。所以,內心沒有一點私欲的念頭,才能感得諸佛來應。


【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

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不可以有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若還有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念頭,就是煩惱習氣,心就不清淨、不平等,這就是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好事最後變成魔境,就在這一念之差。佛菩薩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才能獲得感應,獲得助緣。有了助緣,自行化他就方便了。

常常看別人的不是,自以為是,這是最大的過失。別人縱然造作五逆十惡的罪業,我們也要學佛菩薩,用慈眼觀之,他是一時迷惑鑄成大錯,他不是真心,真心裡沒有過失,他用的是妄心,所以被煩惱習氣所支配。諸佛菩薩看到這些人,是以憐憫心、清淨心、平等心待之,因為他的真心佛性絲毫無損,佛菩薩對他還是圓滿的恭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所以對於作惡多端之人,「禮敬」並沒有減少一分。

這件事,我們能做到嗎?有分別、執著,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眾生,就不是菩薩。要學菩薩,就要從此地學起,要真正做到對極惡之人,也歡喜讚歎他善的一面,絕口不提他惡的一面。不但不提,心裡痕跡都不落,心才真清淨,清淨心得大自在。我們看他也是一尊佛,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是這樣看待人的,我們學佛也要這樣看待人。他現在造惡只不過是一時糊塗,糊塗也有明白的一天;我們有義務幫助他,使他早點明白;他明白了,也會普度一切眾生,眾生就有福了。

心裡不要常想是非人我、恩恩怨怨,要常想佛的教誨,常思經義。以《無量壽經》為主,就要常想《無量壽經》的義理,將之變成自己的正思惟,應用在生活中,以佛眼觀世間,我們才真正成為彌陀弟子,真正是作菩薩,轉凡成聖。從心理轉,從行為轉,這是真實功德,希望大家共同勉勵。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2: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對念佛堂同修講話

對念佛堂同修講話

請點下面的選項觀看影片

(981206早餐)

念佛堂開辦至今,已漸漸上軌道,大家都深深感覺到念佛功德的殊勝,生起歡喜心。可是也有一些同修告訴我,大眾當中還有一些意見。這個問題,我們不能疏忽。古德常說,共修時若有疑惑、夾雜,就會破壞念佛的功夫。念佛是以得「一心不亂」為目的,「一心」誠然不容易得到,但對一般人來說,淺近的一心,也就是功夫成片,應該是可以得到的。只要到達這個境界,就決定有把握往生不退成佛。

「功夫成片」,就是沒有疑惑、夾雜,無論在何時何處,即使夜晚作夢,也沒有忘記「阿彌陀佛」,這就是成片的樣子。除「阿彌陀佛」之外,與一切人事物接觸,要時時保持高度的警覺,決不為外境所誘惑、所動搖,這就是功夫。要達到這個功夫,何以在念佛堂念佛仍做不到?有兩個原因:一是無量劫煩惱習氣太重;習氣是知見,一般人講成見,成見很深,意見很多,這是一個麻煩。二是不老實;老實也不容易,人能做到老實,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能成就。

而補救的方法,就是讀經、聽教。讀經、聽教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明白自己這一生到世間來的真相。若能徹底明白我們這一生的生活,以及所遭遇的周邊環境,自然就會放下。世尊苦口婆心的講了四十九年,時時在提醒,而我們實在是迷得太深了。不斷的提醒,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恍然大覺,知道自己來到世間是受果報。

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這一生中來受報,這是因果循環。造善業多,這一生享一點福;造惡業多,這一生要受很多苦。可是沒有人在受報時,會老實受報,依舊在造業。受報造業,造業受報,永遠在循環。這個循環的現象,沒有往上提升,而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一代不如一代,這有多苦!為何會有這種現象?我們造的業不善。世尊為我們說明,造善業去善道超生,造惡業往惡道墮落,這是人生在世的事實真相。仔細想想,確實如此。佛慈悲憐憫這些受苦受難的眾生,因愚昧無知而迷失自性,所以才將事實真相說清楚,希望我們能跳出三界六道輪迴,跟他一樣作佛、作菩薩。

經上將宇宙人生的狀況,分為十大類,稱作「十法界」。換句話說,擺在我們面前有十條大道,我們如何選擇?我們想到哪裡去?這十條大道,最殊勝圓滿的是佛道,其次是菩薩道。真正覺悟有智慧之人,決定選佛菩薩之道。新加坡居士林每天講經,每天念佛,解行相應,這就是佛道,就是菩薩道。

進念佛堂要想功夫得力,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不下是教理不明,就要用講經的方法來彌補。過去念佛堂沒有講經,但是每一枝香在止靜時都會講開示,其用意是相同的,就是要幫助大家斷疑生信、功夫得力。尤其在現代,我們聞經時間少,根基不夠,縱然有緣住在如此殊勝的念佛堂,還是生煩惱,還是有意見,還是障礙自己修學的功夫。由此可知,經不可不讀,法不可不聽,大家要真正用功努力。

彌陀村建成之後,念佛堂能容納一、兩千人。住在彌陀村的同修們都是佛菩薩,因為到此地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作佛,「念佛是因,作佛是果」。念佛堂一定是二十四小時念佛不間斷,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但我們是業習深重的凡夫,要日夜念佛不間斷,體力上有困難,但是有困難也要克服。過去諦閑老和尚教他的徒弟-鍋漏匠,念佛的方法,就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決定不可以偷懶、懈怠,這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你成佛了,就能普度眾生,這是自利利他。希望大家自動自發,不要人督促。到念佛堂念佛穿海青,念累了休息也不脫海青;海青脫下來,怕會睡著,耽誤了念佛的功夫;和衣而睡能提高警覺,盡量防止自己懈怠懶散。在這種道場修學,豈有不成佛之理!

住在彌陀村是一分錢不收,因為你是諸佛菩薩,我們理當供養。佛的十種德號裡有「應供」,你住在這裡,就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你要去作佛了,所以我們是以供養諸佛的心來供養你,幫助你在這一生圓成佛道,這個緣多殊勝!在此祝福諸位,在這一生短暫時間中決定成就。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修行

如何修行

(990421早餐)

常言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處逆境的時間多,稱心如意、順境的時間少。要如何處逆境,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導我們,遇到逆境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逆境當中應如何修學,這是很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要多讀幾遍,要認真努力修學,遇到別人有困難,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

佛經具足「教、理、行、果」四法,當中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的「落實」。教、理若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等於白學,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佛教導我們做個轉變,要從念頭轉起。從哪個念頭轉起?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起,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證果,都是從此地著手。古往今來,世間哪個人不是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是自私自利,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為一切眾生。此念頭一轉,就是轉凡成聖,就徹底轉過來了。

念念之中決定沒有自己,只有一切眾生,我到此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若還常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斷惡修善,造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若還是為自己,仍是凡夫。轉迷為悟,真正覺悟必定是捨己為人。此念頭沒生起,願心沒發,縱然覺悟,還是有限;這種悟不能斷煩惱,不能出三界、了生死,這個悟得淺。何謂上根利智?就是從根本上轉變,為一切眾生不辭一切辛勞。讀書是為眾生讀的,因為發心要為眾生服務,一定要有豐富的常識,真實的學問。修養品德也是為服務一切眾生而修的,乃至於穿衣、吃飯,養活色身,也是為了能多服務眾生。

世間人體力衰老之後有退休,佛法沒有。《釋迦譜》、《釋迦方誌》,都是世尊的傳記。釋迦牟尼佛沒有退休,佛的眾弟子們也沒有退休。在中國佛門裡,有退居和尚,這是年歲老了,將工作傳給底下一代年輕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國,出家人退居這種作法,在佛陀經典裡沒看到過。所謂退居是將一些執事交出來,不是養老。中國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純粹是教學。世尊在後期,也接受國王大臣、長者的供養,譬如接受林園精舍的供養,是為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換句話說,暫住而已,決不是據為己有,所以心沒有罣礙。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由帝王供養當時從印度來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權。一直到唐代中葉,佛教在中國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叢林制度。這是馬祖道一和尚(禪宗第八代祖師),與百丈禪師發起的。這個制度好,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在這以前,佛教教學是屬於私人教學,叢林的方法是將教育正規化、制度化,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叢林的組織和設施,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只是名稱不相同。叢林的主席、方丈,後人稱為住持,這是校長,負教化的總責任。下面有綱領執事,分成三個機構:首座和尚,如同現在學校的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阿闍梨是現在稱的法師,就是教授。有組織、有計畫,制定一些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將佛經做一個整理,依照經典內容的性質,程度的淺深,編排教學的順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養,這是儒佛都不例外。

近一兩百年來,佛教衰了,至今衰微到了極處,原因就是沒有依照成規去學習。儒家的規矩在小學,跟現在的小學不一樣,儒家的小學是德行的培養,德行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小孩聽話,教他守規矩,養成他的習慣。《禮記》裡所記載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灑掃應對,孝親尊師。在學術上面,只是教導背誦經文,沒有講解。利用少年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將所有古聖先賢的教誨統統記住,一生都不會忘記。無論在何時,在什麼環境,起心動念就會想到古聖先賢的標準,不會違越。讀書的用意在此地,不敢犯規,不敢做錯事。是非、邪正、善惡的標準,古聖先賢的經驗提供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經驗也提供給我們,我們要想超凡入聖,還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自己另立一套標準,沒有不失敗的,一定要循規蹈矩。所以經典的教訓要記住,理論要明白透徹,然後將這些道理教誨落實在生活上,這稱作「修行」。

古代出家人五年學戒,那是基礎教育,現代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律藏,而是五年當中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的教誡就是沙彌律儀,男眾是比丘戒,女眾是比丘尼戒,三聚淨戒。要認真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這是儒佛相同之處。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最後是文學。政事,即現今講的一般辦事常識;也就是說,將來為社會、國家、人民服務的本事,這是屬於政事。行有餘力才能學文學,文學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擺在最後。佛家教學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養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視行經,也就是將經典的理論、教誨,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順境、逆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佛祖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2: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淨空法師
今天達拉斯佛七開始,鎧師傳真給我,希望我在佛七期間,每天在網路上跟大家講幾句話。

這幾年我們無論居住在何處,都感觸到世界愈來愈不安全,災難頻繁,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人情冷漠,不知道恩義,不但在不知不覺中毀滅自己,也造作毀滅佛法、毀滅世間的罪業。其他人我們不論,單講學佛的四眾弟子,誰不造這個業?過去人造業輕,現在人造業重,造極重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這就是愚痴。愚痴之人,天天聽經,天天讀經,依舊不覺悟,這就是「障深業重」。如此深重的業障若不消除,三途惡道是決定不能避免。

我們要想得到生活的改善,修學功夫得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帶領大眾念一次佛,或參一次禪。要曉得,佛不領導我們修行,是因為修行容易,覺悟難。正因為覺悟太難,所以世尊苦口婆心天天說法,天天勸導。可是眾生愚痴,天天聽佛說法,依舊麻木不仁。

雖然如此,佛大慈大悲,還是天天講經;眾生墮落在六道,佛就示現在六道,依舊追隨不捨,所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眾生造罪業,毀謗佛菩薩,侮辱佛菩薩,甚至於陷害佛菩薩,佛菩薩不在意,依舊愛護眾生,為眾生講經說法。這就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不捨眾生,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從此地我們理解到佛的恩德。

韓館長護持我們三十年,將正法的基礎奠定下來。有人說她有功也有過失,但在我心目當中,她只有功沒有過失。若你們冷靜微細的觀察,就曉得她的功德無量無邊。這是菩薩再來,做種種示現,世間人哪裡會懂得?

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六根的能力幾乎與阿彌陀佛差不多。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希求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往生的理論、方法相應,這一點非常重要。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念佛還要修上善。心不善、語不善、言不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如寒山、拾得兩位尊者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兩位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化身。

我們既然發心要救自己,要救周邊的人,生活、修學一定要如理如法,這就必須要曉得佛經的內容。其內容有四點│「教、理、行、果」。佛所說的話,後人記錄下來成為經典,言語文字是「教」。教裡所蘊含的是「理」,理是理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事實真相,唯有佛能說得出來,因為這是佛親證的境界,現量的境界,不是推測、妄想。佛除了將道理與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又教我們方法,使我們也能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這就是「行」。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就是「果」。我們了解佛經的性質,對佛法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

佛教導我們修學,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信、解、行、證」。「信」是對於佛的教訓深信不疑;「解」是對於經典的理論透徹了解;「行」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證」是親自證得如同諸佛如來的境界。我們今天會造業、會打妄想、會信口妄言,都是對理論不夠透徹,不知道利害,才造作極重的罪業,甚至毀滅佛法,障礙佛法,令人退心。

要曉得,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遭遇逆境都還會退心;不退心的,只有法身大士。我們的障難很多,是內、外兩面的。韓館長與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他們所作所為,都是大菩薩、法身大士之流。韓館長護持正法三十年如一日,種種毀謗、謠言、事端,都能如如不動,若無其事,談何容易!李居士遇到任何障難、毀謗,從不退心,將此地的道場,建立為一個典型的模範道場。這若不是諸佛如來化身、法身大士應現,是做不到的。我們能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就是遇到真正護法。所以,毀謗的人儘管毀謗,陷害的人儘管陷害,我們有諸佛菩薩保佑。

今日淨宗能夠弘遍全世界,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依照這個經典理論修學的人,最保守的估計,已超過兩億人。淨宗能有如此成就,這個功德是韓館長的,我們要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果真看透了,才曉得這是菩薩示現,順逆都是增上緣,都是成就佛法,成就眾生。

往年,李老師告訴我,真正成就,一定要長住在一個地方,弘法利生。我們現在安心在新加坡,人力、財力、物力全部集中在此地,才能成就一個模範的道場,精神力量決定不能分散。所以我們遇到許多菩薩在此地,真正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為了佛陀教育的拓展,我們是以打雜、做小工的身分,替阿彌陀佛、諸佛如來辦事。我們絕不以為自己做了些什麼事情,這一切都是佛菩薩安排的、佛菩薩做的,我們不過是執行而已。所以,李老師教我要「信佛」,信佛太難了。要真信!

在這災難頻繁的時代,我們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佛七也是以此為目標。祝福你們這一次佛七圓滿成就。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2: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疾病的根源

疾病的根源.淨空法師
(981219早餐)

【養生之道】

黃大夫為大家做了一次保健診斷,發現你們年輕人的身體,不如我這個老人,我聽了很難過。我的身體能維持健康,這是三寶加持的,我完全沒有使用現代保健方法。我相信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地清淨、慈悲、善良,身體縱然不保養,也沒有運動,還是很正常。

自古以來,佛門多數的修行人,每天不是坐禪,就是經行、念佛,身心都保持在靜態中;少林寺的打拳武術則另當別論。世間人是講求動態的運動,而靜態的養生之道,明瞭之人不多。我們明白此理,知道心清淨、真誠、慈悲,才是真正養生之道。

【我執】

若將境界向上提升一層,如《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誰生病?有我,我才會生病。由此可知,無我不但將病苦連根拔除,連生死的根也拔除。

破我執相當困難,但非常必要。有我,就有生死、病苦、輪迴這些現象;無我,這些現象完全消除了。大乘法裡,佛教導我們破我執的方法,巧妙絕佳。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說:「大而化之」,此話講得好,這是從發菩提心來的,所以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每個眾生原本的心量,與諸佛如來果地上毫無差別。而我們現在落到這種地步,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這是真正的病根。我們流落在六道,無量劫無法出離,就是沒找到病根,不知從根本上去治療。

世法中所有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無不是「夢幻泡影」,所以富貴不值得羨慕,貧賤也無需哀傷。明白這些現象的因素是業因果報變現的,自己掌握著業因、業緣,果報的變化就能隨意,這是得大自在。得大自在的人懂得掌握「緣」,知道千變萬化的樞紐在「緣」。善的果報是善因、善緣,惡的果報是惡因、惡緣,「因」已造成,不能改變,「緣」可以控制。

這還是世間法,並不是第一義,第一義一定要「觀空」。換句話說,要跳出輪迴,超越十法界,這才是英雄好漢。我們供佛的處所,稱為「大雄寶殿」,「大雄」就是大英雄。世間人辦不到的事,他能辦到,就稱為英雄。世間人無法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佛能做到;不但做到,還教導我們如何做到。

【自私自利】

我們修學的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易行道而不能成就,原因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念念還是落在自私自利。用這種心態修學,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念佛一定得力,身心輕安。縱然有一點病,那是飲食起居不小心,所引起的風寒感冒,不會有大病。

果真看破,放下自私自利,念佛求生淨土,《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至若七日」,就能成功。古今依教修行之人,念佛往生的例子很多,最普遍的是二、三年往生的。為何有人不超過七天,有人卻要二、三年?深信切願之人,真正念到無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然感應現前,功夫成就。

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宋朝的瑩珂法師深信切願,三天就成功。若信心、願力沒有達到懇切的水平,就要念二、三年。所以這些人「生死自在」,並不是壽命終了,而是還有壽命,但提前走了,道理在此地。

我們看到有些人走得那麼瀟灑自在,沒有病苦,非常羨慕。我常提醒大家,我們一定要做到。若做不到,在病重時,身體受人擺布,自己做不了主,往生就沒把握,所以現在必須防患於未然。最佳的方法,就是不需要人照顧,能預知時至,想何時走,就何時走。一定要下決心將這樁事辦好,這一生就沒有白來。其餘的事全是假的,只有這一樣是真事。我們講自利,這才是自利。

但自利決定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為眾生想,不為自己想。為自己想就錯了,要為眾生想,把我忘掉。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定要為眾生想,才能斷除;只要斷除,修學功夫就有把握。

我們念念為一切眾生想,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譬如桌子不乾淨,把它擦乾淨;椅子沒擺好,把它擺正,這都是為它想。這種作法,就是普賢十願的「禮敬諸佛」,敬人、敬事、敬物。

沒有私心、欲望,沒有佔有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是造作一切罪業的淵源,我們要將罪根拔除。為何不能佔有?佛說:「一切法空」,諺語也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何能佔有?這是從粗淺現象上來觀察。更入微的講法,佛說:「一切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連身體也了不可得。對身外之物沒有佔有心,對身體也沒有據為己有的念頭,問題就解決了。此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從六道輪迴解脫,從十法界解脫,這多幸運!

無始劫來,我們沒有遇到殊勝的緣,這一生遇到了。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講,「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換句話說,遇緣殊勝,凡夫也能上上品往生;菩薩若遇緣不殊勝,反而得中下品往生。「緣」難遭遇,所謂「可遇不可求」。經上講,善知識是緣。若有善知識的引導,善友的扶持,好的同參道友,好的修行道場,修學上就沒有障礙。現在這個緣我們都得到了,得到而不能成就,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別人。一定要曉得,如此殊勝的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中,希有難逢」,能否成就,關鍵就是突破「自私自利」。

突破的方法,就是念念為眾生,決不為自己;為自己,應當早一天往生淨土。身體還留在世間,天天都要為眾生服務,這與諸佛如來的願行完全相應,你就得大自在。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應當明瞭,如教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回帖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2: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開悟的方法

開悟的方法

(981124早餐)

古代教學,世法、佛法大致相同,都採取啟發式的理念,著重學生的悟性。佛家教學是幫助學生開悟,儒、道的教學亦是如此,不提倡記問之學,跟現代教學理念確實不同。現代教學著重背誦,及廣泛的涉獵,以期具有豐富的常識,這是屬於記問之學。古人著重背誦,目的是在修定,不是以記憶為主,而是藉由背誦打斷妄想、分別,恢復清淨心,這是開啟悟門的最佳方法。眾生因悟門堵塞,而不能開悟,若將分別、執著去除,智慧就能現前,所謂是「茅塞頓開」。

由此可知,分別執著愈嚴重,愈不能開悟;分別執著淡薄,比較容易開悟,這是世法與佛法教學,都崇尚「一門深入」的道理。在某一個階段,不論學程長短,只許學一門課程,任何一門課程都要講求悟處,在這一門裡悟入,就是成功的教學。反之,沒有領悟,沒有開悟,教學就算失敗。因此,教學確實著重在智慧與德行,初學人德行第一,智慧其次。一個有智慧而沒有德行之人,容易造大惡,貽害社會,所以德行第一。有德行也有智慧,所造作的是大福,能利益社會、利益眾生。

儒家教學以孔老夫子為標準,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技術能力),第四是文學。當德行、技能已經養成,還有餘力才能學文學藝術,提高精神生活。這個順序非常合理,佛家教學亦不例外,也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斷煩惱就是德行,學法門就是政事。雖在運用方式上可以變化,但原理原則永遠不變,在現代稱之為教育哲學。

現代社會與過去可說是完全不同。古代教學理念與生活原則,若能適應現今時代,並與之融合,眾生就能真正得到福祉。這也是有心人士,在佛法講是具有大慈悲心的菩薩,要設法指導一切眾生的。所以,菩薩必須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才能作為天人師,才有能力指導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能力就是真實智慧與善巧方便。真實智慧是體,善巧方便是運用,若沒有真實智慧,就無法運用得善巧方便。

舉例來說,古代社會講求平和,現代社會鼓勵競爭,這兩者表面上是完全衝突,應如何融合?在理上講,融合是決定可能的,因兩者是同一法性。大乘經上講,盡虛空遍法界是同一個理體,連地獄法界與佛法界都能融合,何況其餘?因此,理上如是,事上當然可行。我們在事相上遭遇到困難,原因在分別、執著。尤其是嚴重的我執,念念為「我的利益」,人人都執著「我的利益」,這是病根之所在,造成彼此不能相容,也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倘若「我」是事實,還情有可原;殊不知「我」只是一個虛假、抽象的概念而已。

法相宗的基本課程是《百法明門論》,這部論典的水平很高,是大乘法的入門,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部論典屬於宗經論,即解釋世尊所說的宗旨,實際上就是解釋佛講的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無我」,《百法明門論》依此句話為宗旨,將一切法歸納成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無我」,說出「人無我」、「法無我」,能在這當中開悟,我執、法執就放下了,就能超凡入聖。凡夫執著「有我」、「有法」,佛菩薩覺悟「無我」、「無法」,所以佛菩薩於十法界依正莊嚴,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融自在。

而眾生執著有我、有法,就永遠不能解脫,永遠生死輪迴,苦不堪言。此事實真相,迷惑之人不曉得,唯有覺悟之人明瞭。即使學習佛法、研究佛法,還執著我、法,還自讚毀他。這都是因為有我執,不知諸法平等,諸法空寂,諸法緣生,才有這種行為。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相是幻相,事如夢幻泡影,這些都是事實真相。

真相明白之後,心就定了,心就清淨了;此時的感受、享受,佛法稱為「正受」,正就是正常。世人的享受不正常,有「苦樂憂喜捨」;佛法的正受,沒有「苦樂憂喜捨」。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雖有「苦樂憂喜捨」,那是示現、表演,是遊戲神通,不是真的。凡夫是真有苦樂憂喜捨,不是演戲,所以造業。真正覺悟之人,就與諸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自在無礙。

學佛要肩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要想擔負起這個使命,一定要悟入。悟入方法無他,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放下我執。《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能放下一條,就全放下了。這四相有連帶關係,一個有,四個都有;一個放下,就全放下了。然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是真實功德,這是諸佛菩薩所讚揚的。我們必須要知道,四相具足,是修學佛法嚴重的障礙。

你發慈悲心要救度一切眾生,要救眾生先要度自己,自己不能得度,就沒有能力度眾生。所以,自己修學以及將來幫助眾生要靠自己,諸佛菩薩雖然慈悲,也幫不上忙。諸佛菩薩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教導,將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提供方法給我們做參考,但是契入境界一定是自己的事。希望大家要認真努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8

回帖

547

积分

高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547
发表于 2010-11-16 22: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20 16: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