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62|回复: 0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复制链接]

0

主题

178

回帖

547

积分

高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547
发表于 2010-12-3 00: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作者:艾美.史密特
译者: 周和君
出版社:台湾橡树林初版

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不凡的人,他们仅仅因為存在於世间,就能转化我们的生活方式。蒂帕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身上流露出一股能感动每个见到她的人的特殊气质,让人们获得最大勇气迈向佛法之路。

蒂帕吗,身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和一位家庭主妇,她的生命故事成為女性佛教徒的典范,鼓舞了许多女性,让她们有信心踏上修行之旅。不仅於此,她的故事让我们(不管男性或女性)相信,佛陀的求道之路及伟大的解脱目标都是在此生可以达到的。

谁是蒂帕吗?她是上座部佛教传统中第一位真正有大成就的女性禪修大师,虽然只到过西方世界两次,但她对美国佛教界所產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当今美国佛教导师,如杰克?康菲尔德,雪伦?萨尔兹堡,和乔瑟夫?葛斯坦等都是他的学生。如作者所说,在她瞥见相片中的蒂帕吗,在镜片后面所散发的是她所见过最寧静、最慈爱的眼神,作者知道自己正注视著一位伟大的老师,而这位女性已经获得了内在的平静与自由。本书就是关於蒂帕吗的传奇故事。

伟大的灵性导师往往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教导世人,其中最强而有力以及最神秘的教导方式来自於纯粹示现(存在)的教导方式。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一个不凡的人,他们仅仅因為存在於世间能够转化我们的生活方式。蒂帕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蒂帕吗,这位在他人眼中不凡的「证悟者」,曾是被迫遵循传统习俗的女性,十二岁远离印度家乡,嫁到陌生国度,面对二十年不孕的羞辱后,又在十年内接连面对丧女、丧子和丧夫等人生种种失落和变故,四十几岁的她已心力交瘁,严重失眠。在内心沮丧且面临生死关头之际,发现自己别无选择:為了不在绝望中死去,她选择了禪修。

本书也是认识蒂帕吗的人眼中不可思议的蒂帕吗显影。这些故事一次又一次展现了种种人性之美善,即使蒂帕吗过世之后,她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觉得蒂帕玛仍然在禪修的道路上指引他们,或曾到梦裡来看他们;有些人说他们听见了蒂帕玛的声音;有些人则感受到她的存在。

无论我们的内心失落有多麼深,对这个世界有多麼绝望,不论我们身在何处,不论我们是否明白,这些神秘事蹟的故事,都能够在你的禪修旅程中引导你,引导你走向解脱证悟。

在本书中你可以亲炙蒂帕吗的说法,教你如何当下修行,即使你自认為一天也抽不出五分鐘禪修,蒂帕吗会告诉你怎样再忙碌中禪修。当你闔上这本书,你的故事也已经开始……


作者介绍

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麻州内观禪修协会的常任老师以及西南僧伽中心「新墨西哥隐修中心」的创会成员。她是医疗社工人员,与人合著有《认识阿兹海默症》,(华盛顿大学出版,1993),她的漫画作品发表於《佛陀笑哈哈》(Bell Tower, 1999)。

序文

打开内心,迎接宇宙的恩典

严格说来,「恩典」这个字意味著我们不费力就白白得到神圣祝福,它本身不是一个佛教的概念。当然,不论我们是否致力於神圣的行為,在精进禪修的人当中,「恩典」的经验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我们清楚的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们能够追求灵修生活的环境,跟灵性极高的老师一起工作的机会,追求内在真正解脱的强烈欲望等等──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早就已经沐浴在恩典中。我们从本书的第一部份有关蒂帕玛生平的故事,再看到第二部分由认识蒂帕玛的人来谈论她的小故事,到第三部份有关於她的教诲,会发现「恩典」这个字经常的出现。这个字象徵著我们与这位宇宙灵性导师相遇的时候,她所散发出的那股不凡的、难以形容的,以及热情开放的特质。

第一位遇见蒂帕玛的西方人士是杰克?恩格勒博士〈Jack Engler〉,当时,他已经跟蒂帕玛的老师学习静坐。他对於本书的完成贡献良多:在本书第一部份有关传记部分的资讯,大部份是根据他直接引述蒂帕玛的话语而成,这是他特别為了『沐浴於恩典中』这本书所写的资料。这些讯息的来源,主要是从个人的体验以及蒂帕玛所做的心理考验而来,这些讯息也确认了传统所叙述的开悟方式,那就是灵性上深刻的觉醒能够改变人的心智。由於杰克允许我们使用这些材料,使得本书第一部份有关蒂帕玛生平的故事得以完整呈现。对於他慷慨的贡献我们十分感激。

杰克?恩格勒的研究以科学性的语言,向世人呈现了蒂帕玛不凡的灵性成就。大部分认识蒂帕玛的人,或者被她所教过的学生影响的人,都能够透过不同的角度对她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我自己為例,她个人就是圣母的化身,是在所有文化传统中都具备的一种「原型」。下面这个故事是由苦修会的僧侣,希奥芬尼神父所叙述,这是纪念蒂帕玛的一个故事。希奥芬神父是<神圣寺院的故事>的作者。对我而言,这个故事让世人对於蒂帕玛无限的慈悲的神圣面向有更清楚的认识。

你的心像什麼?这是他们想要知道的事。他们把一个刚去世的人带进来。然后打开他的胸膛。你无法相信在那胸膛裡面到底有什麼。你不会相信眼前所见到的景像──白人,黑人,无神论者,富人,穷人,酒鬼,妓女,教士,政治家,孩子,法官,球员,怪人,以及我自己──甚至是我自己──我是如何沦落到这样的地步的?这就是我死后的光景吗?当他们打开我的胸膛时,到底会发现什麼呢?

但愿我们的心能够向那遍存於宇宙间的恩典敞开。


蒂帕玛不凡的一生与教诲

约瑟夫?葛斯坦

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不凡的人,他们仅仅因為存在於世间就能够转化我们的生活的方式。蒂帕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当我在1967年第一次到印度的菩提迦耶时,从我的老师慕寧卓那听到有关於他的事蹟。他在缅甸训练蒂帕玛,过去九年来他一直在缅甸修行以及教学。他常提到蒂帕玛是一个不凡的瑜珈士(修行者)并且有不凡的成就──其中有许多事蹟你可以在本书中读到。而他没有用语言来描述,但却在我初次遇见蒂帕玛时,在她身上就流露出一股能够感动每一个见到她的人的特殊气质。
那是一种非常寧静而且充满了爱的特质。这股沉稳与爱跟我以前见过的人非常的不同。他们不是某种自我的人格,它们并不希望或需要任何的回报。简单的说,这是因為无我的关系,所以爱与和平就会自然的呈现。

蒂帕玛不是藉由戒律而是经由啟悟让人获得最大的成就以自己存在所呈现的可能性来世人显现什麼是可能的──这样的生命為我们的决心树立了典范。对於我们每个人追求法所具备的能力有毫不动摇的信心。这份信心来自於全然的接受自己的真正面目,再加上不断的鼓舞大家透过不断的修行来加深我们对佛法的了解。

虽然蒂帕玛只到过西方世界两次,但是她在美国对佛教界所產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她是上座部传统中第一位真正有大成就的女性禪修大师,并且还能够在其他的国家弘扬佛法。虽然她对上座部的传统极為忠诚,但她同时也深刻的了解到女性修行者〈包括家庭主妇等等〉的灵修成就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甚至更深刻──比起绝大部分属於男性宗教威权世界的人。蒂帕玛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这裡成為女性以及男性共同的典范。她在共修社团中对许多修行者的影响至今仍如涟漪般扩散。

我很高兴并且感激艾美?史密特能够完成这样的一本了不起的书.

蒂帕吗(Dipa Ma,1911-1989)是当代上座部佛教传统中有大成就的一位女性禅修大师,她对现代印度内观禅修界和西方南传佛教界影响深远。印度现代第一个内观禅修中心的创始人,尊敬的拉斯特帕拉长老(Venerable Rastrapala Mahathera)是她的学生,当今美国佛教禅修导师杰克.康费尔德,莎伦.萨尔斯堡,约瑟夫. 葛斯坦也都是她的弟子。这位女性已亲证每一个禅那境界,获得内在的自由与宁静。

蒂帕吗原名那妮.巴拉.巴如阿(Nani Bala Barua),出生于印度孟加拉邦东部靠近缅甸的村子里。她所在的种姓,世世代代为佛教徒,当地佛教社团可能是现存唯一的毫不间断可上溯到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徒群体。那妮身为长女,下有五个弟妹,从小喜欢去寺院作供养,有旺盛的求知欲,爱好独自思考。在她十二岁,小学五年级那年,根据印度习俗,由父母作主被嫁到邻村做了拉加尼.巴如阿(Rajani Barua)的童养妻, 他二十五岁在缅甸做工程师。那妮与婆婆同住两年后来到仰光与拉加尼团圆,丈夫待她极好,那妮把他视为自己第一位老师。尽管那妮多年不孕,拉加尼并不生气,甚至反对母亲要他别娶的建议。他还安慰拉妮,把天下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尽管那妮多次要求拉加尼允许自己学习禅修,丈夫总说,按照传统等到年老了,完成了在家人职责后再修,当时那妮母亲去世,留下18个月的幼弟被那妮收养。小弟成年后,正值二战结束,三十五岁的那妮却怀孕生女,三个月后不幸夭折。四年后,那妮生了女儿蒂帕,意为“光”,从此人们称她为蒂帕吗,意即“蒂帕之母”。那妮的第三个孩子是男婴,死于生产。那妮因为悲痛,又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卧床不起。1957年那妮四十六岁时,沉重的灾难再次降临,丈夫拉加尼突然心肌梗塞离世。

蒂帕吗说:“我不知道怎么办,往哪里去,怎么活。”她问自己:“我死时能带走什么呢?”自己年轻力壮时想修行,却受到阻挠,如今人到中年带一个幼女,疾病缠身,心力交瘁,已无路可走。这时她梦见佛陀对他诵了一段经文,来自她熟悉的法句经:“执着于爱而生悲,执着于爱而生惧,彻底远离了爱恋,又有何可悲可惧。”蒂帕吗醒来,心里明白,无论如何必须开始禅修直到解脱。她了解佛教仪轨,却不懂得怎样坐禅。她以为自己不久将死,不如死于坐禅,因此便把丈夫留下的一切包括财产、珠宝与其它物事,交给邻居换取他们照料女儿。

她的第一次禅修是在仰光卡码尤禅修中心,处于种种原因事不如愿,几月后,蒂帕吗虚弱疲惫地回家休养。后得知一个家族友人,同时也是佛教导师的出家人慕宁达(Anagarika Munindra)正在附近一个禅修中心。蒂帕吗请他来家里,告以自身困境。后者鼓励蒂帕吗去塔萨那.耶克萨(Thathana Yeiktha)禅修中心,慕宁达本人是在缅甸当时最著名的比丘马哈希尊者的教导下深入禅修。这建议给了蒂帕吗新的机会,得以在一位大师和一位懂得本土语言的家庭朋友帮助下修行。她把女儿交给妹子贺玛照,自己去了塔萨那.耶克萨,这次她不再有前番的紧迫与冲动感,而是深思熟虑,准备充足。

蒂帕吗在禅修中心进步神速,几天内达到了南传佛法的观禅初阶,感受到强光下万物消融的境界。她的身体、地面和周遭一切破碎成空。接下来是剧烈的身心之痛,全身烧灼感和紧窒感好似将要在压力下爆裂般。接下来,非常事件发生了,这闪光的转变过程静悄悄地微妙地进行,当时她坐着与一群人禅修,连自己也不了解这瞬间的奥妙。三十年的希冀求索,六天的修习,五十三岁时,蒂帕吗达到初果,这是上座部佛法所承认的四个圣位阶段之一,每个阶段都具有可识别的变化。

几乎在同时,她血压回归正常,心悸消失。过去爬不动禅修中心的楼梯,如今轻松自如。日日夜夜的惧怕悲哀,也随之消失,代之以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自信。她又修习了两个月之后回到家里。蒂帕吗从此开始了一次次禅修之旅。接下来的一次闭关中,她再次突破,转变的经历相似,然而痛苦更为剧烈。达到第二阶之后,她的身体与思维状况再次发生变化;不安感从此消失,体力有所增长。

那些了解蒂帕吗的人,对她的改变大为惊奇。一夜间她从病病怏怏、悲痛欲绝的中年妇女,变成健康独立、容光焕发的新人。家族和朋友受其影响,特别是她的妹子贺玛和孩子,还有女儿蒂帕也开始禅修。两位中年妇女带着子女,在一群身着土黄色僧袍的比丘中坐禅的景象,蔚为可观。即使在家里,修行气氛也极严肃,吃饭时保持静默,不得相互张望。过了一年的修习,贺玛达到与蒂帕吗一般的境界,而巴如阿宗族里的四个女孩两个男孩达到至少是初阶境界。蒂帕吗一次又一次告诉女儿,只有禅修才能达到真正的宁静。

1965年,蒂帕吗的修习达到了另一个灵性维度。慕宁达准备回印度,尊敬的马哈希长老告诉他,既然他要回到“异人的国度”(the land of siddhis),他应当对神通有所了解。马哈希长老想把慕宁达训练成异能者,然而慕宁达忙于教学,无暇自己修练,于是决定训练他的学生,一部分原因是为证明异能者的真实性。蒂帕吗、荷玛与她的三个孩子被选中,因为慕宁达了解误用神通的危险,选择了品行绝对可靠的弟子,从《清静道论》出发按部就班地训练。结果蒂帕吗为技能最纯熟的一个,她掌握了书中提到的五类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这些能力曾由慕宁达延请马加德大学的学者验证不虚,她的学生中也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故事。慕宁达离开后,人们开始要求蒂帕吗在中心教授禅修。

1967年缅甸政局变动,蒂帕吗也为了女儿教育考虑,全家回到故土在加尔各答近郊简陋的住宅区落户,蒂帕在政府补助下上了大学。孟加拉邦的佛教家庭虽熟悉礼佛议式,却很少人了解禅修。本地来了位富有成就的修行老师,这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一个接一个来到她门前,蒂帕吗为他们开启了新的宗教视野。她的课程对生活繁忙的在家人来说艰苦而有效,她认为,念住可应用于任何活动中:说话,熨衣,煮饭,购买,照顾孩子。她要求弟子所做的,自己做得更多:守五戒,每晚只睡四小时,每天禅修数小时。学生们必须每周两次向她报告进展,并每年进行自我引导的闭关训练。尽管多数加尔各答人喜欢高谈阔论,蒂帕吗却沉默寡言,学生们得益于她的静默。她所住的公寓楼厕所厨房由几家共用,过去是争吵不休的场所,在蒂帕吗搬入六个月后,那里安静下来,人们开始第一次和平相处。蒂帕吗的待人方式——安宁,平静,柔和,带着敬意与仁爱,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在她的周围人们做不到与过去那样易怒好斗。

蒂帕吗家只有一个房间,是自己,女儿和外孙的卧室兼起居室,也是她传授禅修的场地,不仅印度人,西方人也开始出现在门下。从早到晚川流不息,家里有时拥挤不堪,人们站到走廊和阳台上,她从不拒绝任何人。即使是受戒比丘也来向她请教。尊敬的拉斯特帕拉长老已剃度十八年,回忆起当时人们对他求师的非议,责问他既然获得博士学位,为什么还要跟一位女众学习禅修,他解释说:“我不知怎样做,但她知道,因此我向她求助。我并不把她看成是女众,我把她当成自己的老师。”他跟随蒂帕吗作了一次闭关,六个月后亲自体会到过去十八年里只在书中读到的经验。蒂帕吗给了他传授禅修的许可,1970年,拉斯特帕拉长老建立了印度第一所内观禅修中心,也就是现在著名的菩提伽耶国际禅修中心。

约瑟夫.葛斯坦于1967年遇见慕宁达,后者向他介绍了这位“特别的人”,葛斯坦回忆对蒂帕吗的拜访是“神奇而神圣的经历”。七十年代早期他向自己的朋友莎伦.萨尔兹堡介绍蒂帕吗,两人都称这位印度女士是遇见过的“最有爱心的人”。杰克康菲尔德在七十年代后期,拜见了蒂帕吗,至今记得她给自己的一个大大拥抱。在西方人看来,蒂帕吗极为古怪,外观上一个虚弱的小老太太,身穿白色纱丽,就象“棉花里包着的小虫”,然而灵性上,她却是巨人,进入她的存在空间,就象走进了神奇力场。人们注意到感官的变更,心神交流和自发的深度定力。

1980年和1984年,在上述三位美国禅修者邀请下,蒂帕吗来到美国巴瑞内观禅修协会每年一度为期三个月的闭关修习班教授禅修,获益者至今怀念她。回国后,蒂帕吗继续在自己小屋传授,直到1989年9月的一个夜晚,她感觉不适,邻居念起佛经,蒂帕吗面对佛像合掌下拜,之后不再起身。几天后,有四百多人参加她的葬礼,蒂帕吗终年78岁。

教导

作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和一位在家居士,蒂帕吗使得觉悟之路在当今这时代显得可以接近,使得宏大的解脱目标显得可以实现。以下是《蒂帕吗:一位佛教大师的一生和馈赠》中所提供的教导要点。愿它对行走在解脱之道上的你有所饶益。

不断地去禅修

“现在就去修行。不要以为你将来有的是时间”

蒂帕吗坚决地说,如果你想平静你就得经常地修习。她坚持认为学生应该每天找时间去进行正式的禅修,哪怕五分钟也好。如果连这都不可能做到,她建议道:“至少,你可以在晚上入睡之躺在床上去注意一呼一吸”。

除了坐垫上的正式打坐,更重要的是,蒂帕吗劝诫学生要将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要成为禅修的时间。我们当中的一些大忙人觉得为禅修留出一点儿的时间都很困难。“如果你忙,那么工作就是禅修”。她告诉我们,“禅修是了知你所正在做的事情。当你在计算,了知你正在计算。当你匆匆忙忙赶去上班,你应该对匆忙的行为保持正念。你在吃东西的时候,穿鞋子、袜子、衣服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正念。这些都是禅修!”

保持正念不是蒂帕吗“要去做的事情”,正念一直与她溶为一体。蒂帕吗很清楚,心念散乱、正念流失并非过错。“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但)这问题不是恒常的”。

“最终而言,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执著的”,蒂帕吗如此教导,“但我们可以善用一切东西。我们不应该拒绝生活。生活就在我们眼前,只要它在我们眼前,我们就要善用它”。


选好一个法门然后坚定不移地修习

“如果你想在禅修上取得进步,就要坚守一个法门”

对于那些心灵旅程的启步者,蒂帕吗坚决认为要坚守一种禅修法门。不要放弃,也不要在这个和那个法门之间跳来跳去。去找一个适合你的法门,然后坚持修习,一直到发现你的“边缘”——也就是困难开始出现的地方。

西方求道者普遍所犯的一个错误是把特定的一个修行法门的困难当作问题。那个一个法门的“边缘”令人感到不舒服,所以另外一些法门看起来总是更好。“也许我应该去试试藏传佛教的唱颂……或者苏非舞”。事实上,困难通常是修习起作用的可靠迹象。

将蒂帕吗的忠告铭记于心吧。坚守你所选择的法门,穿越困难和怀疑,穿越激越和停滞,穿越那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吧。如果你能坚持修行,能度过最黑暗的时光,智慧的黎明就会来临。


实践耐性

“耐性是培养正念和专注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耐性是通过不断地与“边缘”相遇而铸成的。在最富挑战性的情景中,仅仅去面对而不退却,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全部了——而这就已经足够了。

一位学生详细地叙述过在蒂帕吗一生中,这种耐性的效果:“她已经了知其内心经受每种磨难并且能够坚持到底。后来,当她从那团火走出来的时候,因为她已经了知自我,所以她能够用一种怎样的目光看着你啊!——那是如此的坚定,而又几乎令人震惊。任何东西都不能将其隐藏。她以此说明,你不能坐等开悟——你一定要在内心最深处经受这些事实。”

耐性需要终生去实践,需要不断地去开发,不断地去改善。培养耐性是心智成熟的最重要的内容——如蒂帕吗所说,是最高的“使命”。


放开你的心

“你的头脑是你所有的故事”

蒂帕吗不是说头脑是你的大部分故事,她说的是头脑中除了故事,别无它物。这些故事都是个人所上演的戏,它创造出和维持着个体认同感——我们是谁,我们所做的是什么,我们更够或不能够做什么。如果我们对这些故事没有觉知,无尽的思想之流就会驱使并限制着我们的生活,而且那些故事将变得不具实质。

蒂帕吗挑战那些信任并且执著他们的故事的学生。当有人说:“我办不到”,她会问:“你肯定吗?”或“谁说的?”或“为什么不能呢?”她鼓励学生去观察他们的故事,去了知其空性,以及去超越他们施诸其上的限制。“离开思想”她如此劝诫,“禅修与思想无关”。

同时,蒂帕吗教导我们:心不是要去除掉的敌人;在将心当作朋友的过程中,在了解、接受它的过程中,它不再是问题。


冷却情绪之火

“恼怒是火”

不论来访者是谁,不论他们处在何种情绪状态、何种境况,蒂帕吗总是充满慈爱地接见他们中的每一位。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同样发出接纳之心吗?我们能够像对待访客那样慈爱地对待它吗?我们是否能够允许他们来来去去而不以可能有害的方式去反应吗?

“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都不如人意”,蒂帕吗说道,“有时候,我经历着一些恼怒,但我的心仍然着保持冷静。恼怒来了又走。我的心并不受它的干扰。恼怒是火,但我没有感到热。它是如此清楚地生起和灭去”。

Sylvia Boorstein是位禅修教师,1980年她在家中接待了蒂帕吗。她说有一次他的丈夫向蒂帕吗质疑这一点。“蒂帕吗在谈论保持平静、平等心、不发怒的重要性,我的丈夫问她,如果有人伤害、威胁Rishi(蒂帕吗的孙子),你会这样吗?”

“‘当然,我会阻止他’,蒂帕吗说道,‘但不会发怒’”。


简单生活

“过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生活对什么东西来说都是有益的。过于闲适的生活对于修行是个障碍”。

蒂帕吗在各个方面都过着简单的生活。她对社交保持节制。她不会去谈论不必要的东西。她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更不会引起别人的抱怨。她要求自己以及学生的守则是,做人诚实,永不责人。

蒂帕吗经常在静默中简单地休息。“独自一人的时候,我总是返观内心”,她如此说道。她不会把时间花费在对生活没有必要的事情上。

蒂帕吗做每一件事都不会为下一件事忧心,正如禅修中我们练习在某个时段中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一个事物上一样。“去想过去和将来的事情”,她说道,“会毁掉属于你的时间”。无论什么事情,她总是全神贯注,从容,平静,简单地去做。


培养慈爱心

“祝福你身边的人,会让你在每时每刻保持全神贯注”

蒂帕吗不断地发出慈爱。她细致入微地祝福别人——夸奖别人,赞叹别人,抚摸别人的头发……她对别人的祝福毫不偏袒。在登上飞机前,她会为它祝福。坐进一辆汽车,对她而言也是一个发出祝福的机会,她祝福那辆车,也祝福司机和加油的人。

随时实践这种祝福精神,一个平凡的人也会变得有些特别。这是一种时时与优雅相遇的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6 07:4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