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绝大多数的师长都不赞成国中生谈男女感情,课堂上屡次谆谆告诫应该把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尺度,仍旧有同学形成“班对”或陷入难解的三角习题中,为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与父母师长反目成仇。
有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同学振振有词的问我:“老师,为什么国中生不能谈恋爱?你不是说国中生彼此欣赏是很正常的吗?”我回答:“对,彼此欣赏很正常。但是如 果有了肌肤之亲,就不应该了。”同学继续追问:“为什么有肌肤之亲不可以?这是很自然的啊。”我反问:“那你认为什么是‘爱’呢?肌肤之亲就是爱吗?”同 学哑口无言,陷入沉思中。
如果把“肌肤之亲”当作爱的话,就未免太贬低、鄙视爱的真谛了。圣经上记载的一段话,如今仍旧是许多人公认“真爱”的最好注解:“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我才念几句,台下的同学就唉声叹气:“不嫉妒太难了。”“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爱?”“恩慈和爱有什么关 系?”我看着他们,心里百味杂陈。如此不堪一击的感情观,怎能“修成正果”呢?恐怕只能落得伤痕累累的下场吧。
爱一个人是快乐的。然而这快 乐背后还必须有坚定的承诺、成熟的处世观、负责的态度,以及愿意牺牲奉献的情怀,两人的爱情才能长长久久,落地生根,开出美丽的花朵。否则只流于“纵欲” 的爱,肤浅低下,何异于禽兽?难怪有一位诗人感叹:“正因人们抛弃了‘真爱’,这个世界才充斥着虚伪矫情的‘性欲’。”然而把“纵欲”当成“爱”的人何其 多,又何其不幸?
探讨这个问题最深刻的,莫过于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写的钜着《安娜‧卡列尼娜》。他真实描画一位原本拥有平淡婚姻,不知爱 欲险恶的少妇,在被一名军官挑起所谓的“爱情”之后,奋不顾身的抛家弃子,却在热情消退后尝到被情夫冷落、无法与孩子相聚的痛苦,最后只好选择卧轨自杀。
中国的徐志摩、张幼仪与陆小曼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徐志摩虽然如愿以偿的与张幼仪离婚,和陆小曼常相厮守,却在数年后因受不了陆小曼抽鸦片的陋习、交际花 的行径,于离世前数年都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像这样的例子,都说明了偏执的爱欲易逝。而理性等待、仰望神的信仰且不断宽恕的安娜的先生;以及始终逆来顺 受,无怨无悔,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的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毋宁承担了伴侣肆意任性的后果,默默扮演着弥补伤痛的角色。从某方面而言,他们更能展现爱的智慧,也 才是珍惜与知晓爱之真谛的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