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hi.baidu.com/mingjia2000/ ... 9302f51f17a220.html
许巍:我越来越不苛求自己
来源:风尚周报 2009-08-18 15:27:24 作者:张瑶瑶
34岁以前,许巍的日子被绝望和希望同时占领。跷跷板一样地来回折磨他。更多的时候,绝望占绝对优势。“那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我都是悲观的。”
如今,到了不惑之年,他信仰佛教,学习经书和儒释道文化,给朋友发短信经常只一句“阿弥陀佛”,给所有歌迷的签名也只一句“身心自在”。
“我越来越不苛求自己,随遇而安。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我都是乐观的。”绝望从许巍的生活里退出。他简直不愿再回忆那些跟绝望沾边的日子。
如今,“完全是个乖乖仔”
“已经有好几年了,除了不坐班,不打卡,我过着跟所有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对于不能给记者爆点“料”,许巍略感抱歉。“我的生活真没什么好说的,太简单了。”
晨起、练琴、爬山、追电视剧、大片上映了,就看……他自嘲地笑,“像老人家一样”。
“对了,我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东西,”他用他不多见的兴奋语气说道,“八段锦。我每天早晨起床都练。演唱会前,也练,练完就浑身轻松,上了台也觉得轻松。我跟我每一个朋友都推荐。我推荐你也去试试。网上有很多教程。就是中国式的瑜伽。它比瑜伽简单,每次5、6 分钟就可以;也有点像太极拳,但是它讲究运气、对气息的调节。我经常练完了就想,这东西哪个老祖宗发明的呀,我真得好好感谢他!”
感叹时,他脸上有孩子般单纯的快乐,“对身体脾胃、气息都好。我爸妈也都在练,也是我推荐的。”
2006年,知名文化人孙冕在丽江古城的一家小客栈里第一次碰见同住的许巍一家四口。“早晨,他带着父母去爬山,‘健康’,他说。在父母、曾经的战友、如今的太太面前,他乖得不得了。完全是个乖乖仔。就是那种父母、太太让他做什么,他就去做的那种。”
许巍和太太之间的事,极少见诸报端,只有一次,他曾对孙冕腼腆地说,以前为了追一个女孩,写了好多歌送她。“我猜就是他太太吧,我见他们时,融洽得不得了”,孙冕笑说。
曾经,“太爱跟自己较劲”
如果了解许巍的过去,就会惊讶如今的“简单生活”对于曾经的他来说,多么遥不可及。
“心气太高。所有得抑郁症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现实的期望值太高。达不到,就跟自己较劲,然后就抑郁。我那会就想做摇滚明星,做艺术家。以前,我就是太爱跟自己较劲了。”
1994年,有天许巍来到他在西安组的乐队“飞”的排练场,空无一人。等到晚上,仍是空无一人。
兄弟们后来告诉他,实在受不了“养活自己都费劲”的日子,南下了。
就有了《两天》,和里面写到的真真切切的绝望、迷茫。
带着《两天》和另一首《青鸟》,许巍为了“超越这平凡的生活”,北漂了。没钱,就住在音乐圈的朋友家里。音乐人王晓峰的家,他住了3个多月。
接下来五六年里,唱片出了,销量、排行榜该有的全都有了,可由于版权、宣传等原因,这些并未给许巍的生活带来太大改变,“到2000年的时候我还是身无分文。北京的消费很高,跟人交往也不太可能,很多时候我就是自己练琴。我们国家的版权制度不很健全,盗版又那么多,一个歌手靠版税生活是不可能的,好多时候就开始混饭了。”现实和期望间的差距,让他患上抑郁症。
第二张专辑《那一年》就是在吃百忧解、安眠药和整夜整夜的失眠中录制的。在《那一年》里,他写道“你站在这繁华的街上,找不到你该去的方向,你站在这繁华的街上,感觉到从来没有的慌张”。
生活所迫,他又回到西安,开始自闭蜗居。
“我在那段时间里,不愿意碰琴,不愿意碰音乐,我害怕在北京时的那种感觉,我不愿意过那样的日子,但又不知道能干什么。”
传统文化助他走出抑郁
他从没放弃自己,即使在最低谷,依然像棵使劲朝太阳生长的向日葵。
晨昏颠倒的日子过到了极限,他就知道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决定锻炼身体,先把身体养好,抑郁症治好再说。”
首先改变生活习惯。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
用闹钟强制。刚开始无疑很难,“但是我当过兵啊!
我太知道健康的生活多么舒服美好了。我当兵时每天6点起床。“
起床后就长跑。围着周长有七八百米的公园,开始每天跑不到两圈,后来能跑20来圈。
我问他,支撑他度过抑郁症黑暗时期的力量是什么。
他给我列:受的打击、好的音乐、坚持运动、抗抑郁药和安眠药,还有,中国传统文化。
他再三强调自己太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好,现在太需要补课。
“爸爸一直让我看,我以前都听不进。有次,他说,你成天想你那些艺术,你懂文化不懂?”
这样的诘问让他有惊醒的感觉。
从爸爸推荐的《了凡四训》开始。“有次我去图书馆,刚好看到这书,古文和白话文对照的,我就借了看了。这是我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切点。“
跟许巍合作了半年的造型师告诉记者,许巍话很少,偶尔聊起生活,他就推荐书。《了凡四训》就是一本。
深受抑郁症之苦的许巍把这些书,连同佛教书籍当成内心探向外界的出口。“儒释道什么都看,庄子、老子、论语、经书……还有《国家地理》、笛卡尔、中国书法、花鸟鱼虫、八段锦……我都喜欢,都尝试。”
2002年,他现在的唱片公司找到他,签了约,出了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这张明显更温暖、明亮的唱片,是如今许巍的开始。
对话 《风尚周报》:最近在看什么书?
许巍:《印光大师文抄》,我很喜欢的弘一法师对印光大师很推崇。书里说的做人的方式,原来以为简单,真的自己去做了,才发现太难了。然后就跟自己较劲。
《风尚周报》:你的夜生活是怎样的?
许巍:电视里放什么看什么。《我的团长我的团》就追着看,我当过兵,对里面说到的事情还是有体会的。比如里面有些台词,我就很认同。
像“真正干事情的人,是在战场上拿着刺刀拼的人。”,是啊,骂街的人能干什么呢?没出息。
《风尚周报》:爱看电影吗?
许巍:大片上映了,就看。看的当时一乐,看完就忘。以前总喜欢看深刻的,现在几乎都不看了。就这样简单、轻松,最好。以前喜欢看那些深刻的,现在几乎都不看了。生活就怎么简单,怎么好。
《风尚周报》:如此规律简单的生活,会跟摇滚音乐的创作灵感有冲突吗?我们看过太多摇滚歌手悲剧性的颠倒迷乱的故事。
许巍:刚好相反。它帮助我的创作持续下去。
我那时候跟中医聊,人与大自然要天人合一,以前晨昏颠倒,那是跟大自然拔河,时间长了身体也不好,你就完蛋了,创作灵感会越来越枯竭。
你跟大自然步调一致,创作才能继续。我的生活健康了,音乐也轻松了。这也是我的音乐现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喜欢的原因。
《风尚周报》:听说你在最低谷的时候养活自己都有问题,想过其他谋生手段吗?
许巍:对,回到西安后,我找了一帮发小,想商量着开个小店。但他们都纷纷拒绝了。倒不是因为大家不愿帮忙,只是大家都觉得我不做音乐太可惜了。
那时候我就想,至少我要有尊严地活着,我要能每个月给父母钱养活他们。
《风尚周报》:你把曾经的消沉和抑郁主要归结于“跟自己较劲”,儿时、少年时代的你就这样吗?
许巍:我小时候特别叛逆,动不动就跟人打架,进派出所。《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就跟我们那时候一模一样。我爸把我从派出所领回家就狠揍。后来,我做音乐,他觉得不务正业,不让做。我那会特别烦他,也不理解他。就不跟他说话。很长一段时间都这样。
《风尚周报》:从媒体的报道里能看出,你现在跟爸妈的关系好很多了。
许巍:我现在跟我爸通电话,经常一说就是一两个小时。什么都聊,创作上的,文化上的,生活上的。我是到30多岁以后,才开始能静下来跟父亲聊天的。我印象中,第一次被父亲认同是今年,我41岁的时候。
今年过完年回北京,有天我们在电话里,他劝我多跟儒家知识分子学做人。我特没自信地说,我离那个太远了。我爸说,“你还挺好,不远”。
这是爸爸第一次认可我。当时感动极了。以前,他总是骂我这个不是,那个不是。
《风尚周报》:如今你整个人都从“两天”的状态中走出来了,这个过程里,你主动做了哪些改变?
许巍:最消沉的那段时间,我心里清楚不能这样下去,就决定锻炼身体,先把身体养好,抑郁症治好再说。
先要改变做音乐时晨昏颠倒的日子。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用闹钟强制。刚开始很难,但是我当过兵啊!我太知道健康的生活多么舒服美好了。我当兵时每天6点起床。
那段时间,我每天起床后就长跑。围着周长有七八百米的公园,开始每天跑不到两圈,后来能跑20来圈。
《风尚周报》:有人批判你现在的音乐太商业化,你怎么想?
许巍:出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时,我已经不愿意再过《两天》那样的日子,也不再写那样的歌。听音乐的人,生活都是健康正常的,为什么做音乐的,一定要把自己搞成那样呢?我不想一做音乐就抑郁,不想再做个愤怒的人,我就想过健康的生活。我想让别人听到我的歌后,至少能健康。
《风尚周报》:前一阵子华语传媒音乐大奖上,你唱了一首《故事》。台下,一位跟你同龄、喜欢了你7年、曾为你的歌泪流满面的歌迷,看着台上的你,感叹:“觉得台上的他,其实很孤独,这些年,他和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变老。更有相互懂得的感觉。”
许巍:我的歌迷都跟别的许多歌迷不一样,他们即使见你,也就是看你一眼。淡定得很。我前天去买东西,商店里头,有人忽然问:“你是许巍吗?”我说我是。他说,很喜欢你的歌。特别好。没有人在路上向我扑上来。我现在很感恩,过着喜欢的生活,做着喜欢的事情。自主度很大。
许巍唱过一首《南无观世音菩萨》,有好几种不同风格乐器的伴奏音乐版本,歌词就是观世音菩萨偈: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观世音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