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税让多数的外企措手不及 崩溃前最后一根稻草?
时间2010年12月07日
12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也需缴纳“城市建设增容税”及“教育附加费”等两项税费。此规定一出,报纸、网上都是一片叫好之声,皆认为这是平衡国内、外企业税负,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举措。
我认为,此规定的仓促出台极其不妥,而且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企业整体税负已经上升到极其沉重的地步,实体经济愈发面临极大困难。
其一,该规定仓促出台,让绝大多数的外企措手不及。
据了解,该规定于12月1日生效,但涉及外企仅在11月初被通知到,根本没有应对的时间。总所周知,规范的外企对全年的营业收入、税后利润都有详细计划。在中国运营的分公司,每年向对国外母公司承诺达到相应指标。
财务年度是1月至12月的外企还相对好些,本年度内仅一个月税后利润受到影响。对财年是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外企来说,等于全年共有7个月的税后利润会受到。为了完成全年指标,在下半年里他们只好大幅削减开支,如减少营销费用、冻结加薪计划,甚至减员增效。
更恶劣的是,这体现了中国的税收制度的随意性。众所周知,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税收由议会决定(所谓“无投票权不纳税”),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讨论并平衡各方利益方能出台。一旦制定,不得轻易变更。税收制度有严肃性和持续性,才能方便企业制定长期计划、合理预期。
比如说,小布什在任期间,提交国会通过了一个有史以来幅度最大的减税计划。奥巴马2008年上台后,再不爽也只能等该政策在2010年12月31日到期后自动失效。
这次突然加税,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好比租房子,房租原定是1000元每月。住了半年后,房东突然说下月起加租到1200元每月。你说搬家吧,好不容易安定下来,锅碗瓢盆什么的都买了,孩子也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仓促之间也只能接受。但租客心里肯定会有想法,开始打算物色别处的房子。
其二,这次外企加税,名义上是平衡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间的税负,实质上代表着在中国国内运营的企业的整体税负的增加。
如果仅仅为了平衡中外企业税收,政府可以把国内企业的税收降下来到跟外企一样就可以了呢。或者退一步说,国内企业税收下调10个点,外企税收上调10个点,整体企业税收水平保持一致也行。难道要税负一致,就只有加税一种方式吗?
现在国税总局的同志们还在说中国总体税负水平偏低。那么下一步很可能是国内企业再加个神马税/费,然后第二步就是外企接着跟国内企业接轨。一来二去,税收就会接着上台阶。
没有人是一座孤独的岛屿。落在他人头上的痛苦与不幸,最终会由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共同承担。
其三,持续加税有可能成为压死中国经济这只不健康的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的财政收入保持长期快速增长(每年30%以上增长,而GDP增长速度为9%左右),早以为人诟病。税收的超高速增长,其实是对普通企业收入和民众财富的挤压。
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是按章纳税的良好企业公民。一方面是他们的运作大都比较规范,另一方面,作为“外来者”,他们承担着更大的道义风险。进一步提高税负,变成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偷税漏税的企业还有那么一丁点利润,不这么做就根本没有利润了。
表面上法律严明,按章执行则社会井井有条人人安居乐业。严格意义上,这些苛刻的条款,除了机器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一条也不犯。一有小错,轻着流放,重则去首。
如果中国的税负也到了只有偷税漏税的企业才能生存的境地,也许出走的“股沟”会越来越多。此外,除了表面上的税收,支付给垄断型国企的“价高质劣”的服务的费用,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税收。
比如说,在国内运营的所有企业要承受远比国外贵的油价,这其实就是集体对中石油、中石化们进行补贴。最近的柴油荒(油老大们说,不让我提价我就不卖),更是对企业运营造成了很大困扰 ——有钱都买不到油——物流行业几乎全面歇菜。
明税暗费加在一起,中国已经是一个税负极其重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原本是做实体的企业纷纷跑去搞房地产。无他,如果不是房地产的高额利润,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运营成本。所以,做空调的格力、做电器的海尔纷纷下海开发房地产;江浙一带的老板们卖掉厂子去炒房。
如果宏观环境进一步恶化,沉重到不能承担的税负有可能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现在需要的是进一步减免税负,培养税基,而不是相反。
为了对抗通胀,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但政府缺钱,所以只能加税;企业税负已经很沉重,再加税,很有可能一大批企业会倒闭,税基减少,总税额下降。所以政府只能选择继续印钞票来弥补赤字。终点终于又回到起点,通胀会继续螺旋式上升。
之前我在经坛发了另外一篇帖子,预测2011-2012年间,也许会再来一经济危机,说的就是这么一档子事。最后说一句:别问税负为谁加,它加在你我每一个百姓的头上。
控制通胀是目前政府的第一要务,因为通胀以及带来的民怨会影响统治。所以,相关的几点推测:
1、楼市调控的调门会下调。
毕竟,买不起房,影响的是中产,通常他们有抱怨,但多少有些瓶瓶罐罐,本质上求稳定。通胀,更多地影响到的是中下阶层,本来没有什么害怕失去的。房事是周行长口中的池子之一,本来已经快满了,一调控,热钱流出来炒日用品了。两相权衡,政府一定会把控通胀放在首位。同样,股市也是池子(怪不得人民日报最近突然发飙挺股市了,风向呀,风向)。
2、公务员、教师、POLICE们要加工资了。
工资倍增计划,政府能够影响和控制到的只有以上几类。教师是沾公务员的光,据说明年1月工资会普调一次。
私营企业,外企的工资是市场机制决定的。成本上涨的压力很大,老板们很大可能不会给员工加工资,或者加很少。我的一个亲戚是厂里的,他说老板利润很薄,出口价格根本涨不少去,现在厂房租约到期,续租的话,价格上升很厉害。老板干几年实业,不如买两套房子赚得多。
3、政府要加大税收的力度了。
IPAD收税是一个迹象。下一步,就是各地税务人员开始严格征收各种税项。中国特色的税收制度是,只要按照要求严格收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能撑过去的。以前的做法是,上面压力不大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做生意的朋友,现在明显加大了力度。最近还看到一个消息,外企今年开始要交教育附加费等税费。
4、钞票还是会继续印的,否则如何供养这么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们。
5、同理,通胀还是会继续涨。
名义上是热钱涌入,人行为了保持汇率,发行相应RMB。实际上,政府赤字逐年增长,连30%的年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顶不住,缺口只能靠开动印钞机。有人说联储也在印美元,为何人行不能印RMB。要知道,联储M2的年增长率是受国会监管的,一般不超过5%。而且,政府的支出是刚性的,让他自己砍?很难。让他有所收敛,也很难。
同理,物业税也是要迟早要收的,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控制楼价继续上涨”的措施,政治上十分正确。届时,必定有很多人为此叫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