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蹭饭族海囤族 陆民省钱大作战
发表时间: 2010-12-11 中央社
中国大陆进入通膨高物价时代,柴米油盐酱醋茶民生必需品无一不涨。“团购族”、“DIY族”、“海囤族”、“蹭饭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大陆民众全面进入“省钱大作战”。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12月3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决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这项决定反映出中国政府改变了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采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遏制通货膨胀隐忧。
中国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5.1%,创下近28个月来新高。但这一数据仍被大陆舆论认为低于普通民众的实际感受。特别是食品鲜菜涨幅最大,更令大陆民众难以接受。
民生物价样样涨,大陆网民给柴米油盐酱醋茶、五谷杂粮价格飙涨取了一个个特殊名字,大蒜涨价叫“蒜你狠”;绿豆、红豆、黑豆涨价被戏称为“豆你玩”;姜涨价叫“姜你军”。
中国国家统计局与尼尔森公司联合发布2010年第3季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今年第3季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比第2季下降5点。主要源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影响了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许多人不敢消费。
大陆家庭主妇及年轻男女纷纷加入“省钱大军”,有一份“菜奴省钱攻略”最近走红大陆网络,许多网民抱怨,当了房奴、孩奴之后,如今又遭遇蔬菜大涨,被迫成为“菜奴”,展开一场全民“餐桌保卫战”。
早上不要买菜,尽量等菜市场快打烊再去买容易储存的菜、锁定一个固定摊位买菜、找男摊主而非女摊主砍价、多坐半小时公共汽车去批发市场买菜、在阳台花盆种点葱等,一份份“省钱攻略”、“买菜心得”广为流传。
“团购族”在高通膨下也日益壮大,无论装修住宅、购买汽车还是仅仅为了购买纸巾、卫生棉,不少民众都选择组团购买,这样可以省下2成到3成的钱。
“DIY族”则更加返璞归真,随着棉花涨价,围巾、手套及棉袜价格也比去年也大幅提高,于是各大编织论坛又开始火爆,来自不同地域网民相互交流手工缝制心得,有人自我安慰地说,“这才是真正的高级订制”。
在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下,中国抢购民生物资的“海囤族”也大增,多数人也积极理财想多赚外快。民众纷纷上街抢购生活必需品,大陆网友称“海囤族”,他(她)们储存菜、米、面、油、衣服等,只要是便宜又能长时间存放的消费品,都大量购买储存。
在母婴论坛上,家有宝宝的父母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也是奶粉、湿纸巾等日用品涨价。不少家长担心纸尿布也即将跟风上涨,有人决定囤积一年的用量,还有人干脆决定买些纱布自己做,但是又担心“水费又要涨,天天洗尿布恐怕也划不来。”
“物价飞涨啊,不能随便上馆子了”、“物价真是贵,超市兜一圈,400元没啦。”随着物价上涨,这样的声音在大陆网络论坛不绝于耳,不少网民发现自己处于 “贫困水准”,喊穷声一片。
“涨价,受伤的总是老百姓!”物价飞涨省钱高招,就是拼餐轮流煮。原本经常出街吃饭的人开始回归家庭,周末自己动手煮饭,既简单又营养。有人跟朋友住得近,于是3家人一起“拼餐”,每天轮流由1户人家做大厨,负责3家的伙食,这样食材购买量大,优惠多一些,节省不少开支。
受物价上涨及汇率影响,昔日港人北上“扫货”的现象,已渐演变为深圳人南下消费。深圳市兴起“换城消费”,主妇纷纷南下香港,扫货买卫生纸、盐、米、酱油等生活必需品。
香港比大陆便宜的消费品包括奢侈品、电子产品、衣服、鞋子以及部分日用产品等,虽然在住房、交通以及就餐等方面的消费价格仍高于大陆,但人民币升值反而刺激了消费冲动。
上海白领阶层也抢进香港购物,在人民币升值、大陆物价上涨等因素下,上海白领赴香港购物清单上大量出现奶粉、酱油等民生用品。
摊开一张张赴香港血拼的购物单:奶粉、沐浴液、运动鞋……,甚至还有XO酱与蠔油,而看不到过去的化妆品、奢侈品,反映上海人赴香港扫货的新趋势。
中国物价高涨,大专院校获政府补贴,让学校餐厅价格能够压低以照顾学生,但也导致一些白领阶级和市井小民纷纷涌入学校餐厅用餐,被戏称为“蹭饭族”。
大陆的大学餐厅人民币2元的菜占了50%,包心菜、冬瓜之类的素菜价格更在1元以下,远比校外的餐厅便宜得多。大专院校餐厅饭菜价格具竞争力和吸引力,到学校餐厅用餐的人明显暴增,吃饭的尖峰时间更是人山人海,吃饭变成了“抢饭”。
靠父母吃饭的学生对菜饭的飞涨最为敏感,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甚至发生打砸校园食堂事件,上千人参与。事件起因竟然是食堂宣布菜饭涨价,食堂被愤怒的学生砸得面目全非。
面对高通膨时代,现在大陆民众最流行的口头禅已经变为“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是不能跑不赢CPI”。
大陆实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大增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共产党政府有钱了,广大的老百姓却没享受到甜美的果实。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涨,钱包缩水,愈来愈扁。老百姓怨声载道,有些人甚至开始怀念起以前“吃大锅饭”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