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5|回复: 0

豐富多彩的成語文化

[复制链接]

0

主题

281

回帖

439

积分

中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439
发表于 2010-12-30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豐富多彩的成語文化



文/智真

成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成語是漢語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簡潔精闢,多由四字組成,如「有聲有色」;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如「桃李滿天下」、「有志者事竟成」等,反映、表現出繽紛多彩的人文世界,人們從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藝術、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其中蘊涵著民族文化各類思想和行為的趨向和準則,是漢民族文化心態的生動、可感的寫照。
成語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神話故事,如開天闢地、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八仙過海、天衣無縫、點石成金等。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濫竽充數、亡羊補牢等。三是歷史典故,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融入外來文化而出現的以及來自人民口裏常說的習用語。儒道釋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三教思想在成語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很多成語源於儒道釋文化中的經典和故事。還有一些歷史故事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一鼓作氣、破釜沉舟等。四是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乘風破浪、老驥伏櫪、水落石出等。成語數量龐大,形式完整,內容精練,本文擬從成語與民族文化之間關係的角度,即把語言現象與文化現象結合起來,探討成語的文化內涵。
成語對儒家文化的體現。兩千年來,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主導地位,體現儒家文化中關於人的品德修養和處事原則方面的成語典故比比皆是。如「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子路請教孔子甚麼樣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說:「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慮它是否符合道義,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諾言,這是最起碼的成人標準了」;「見賢思齊」(《論語﹒裏仁》),指遇到比自己賢能的人不應嫉妒,要學習對方的美德,使自己改進向善,成為賢能的人?;「過化存神」(《論語﹒學而》),意為君子所經過的地方,人們都會受到他的感化,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指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浩然正氣」(《孟子﹒公孫醜上》),指正大剛直的精神,孟子說: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此外,還有「見義勇為」、「博施濟眾」、「與人為善」、「擇善而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成語對道家文化的體現。「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等成語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有許多成語出自《老子》: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使其做事有如神助;「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原作「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之網廣大而寬疏,但卻不會放過一個壞人,誰作惡就要受到天理的懲罰;「天長地久」,是指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上善若水」,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指人崇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無所爭;「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比喻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要持之以恆,鍥而不捨,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此外,還有「見素抱樸」、「大音希聲」、「出神入化」、「內聖外王」、「功成不居」等。
成語對佛家文化的體現。儒道是本土文化,釋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佛家文化在中國扎根並發揚光大,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對漢語的語言和語彙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很多成語有著濃厚的佛家文化氣息,並蘊含著深刻的佛家慈悲普度的思想,如「佛法無邊」、「佛光普照」、「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等;「明心見性」、「一塵不染」、「勇猛精進」等成語描述修煉人同化佛法,修心去業,保持心地純淨及不斷向上昇華的狀態;「神通廣大」指神奇的功能、法力廣大無邊,無所不能;「五體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則是「因果報應」的體現,勸人行善向善,給人以警醒和啟迪。
成語對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審美觀念和價值體系的全面展示。成語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對人生看法、社會認識等許多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如做人要「安貧樂道」、「明辨是非」、「正氣凜然」、「滿招損,謙受益」等。人們在生活中的不同形態也得到體現,如「溫良恭儉讓」,就表現出人們在生活中要做到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份,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幾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歷史的積澱,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使人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如俞伯牙、鐘子期的「高山流水」、張良的「運籌帷幄」、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祖逖的「聞雞起舞」、王羲之的「入木三分」、富弼的「德高望重」、岳飛的「精忠報國」。
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教育,「師道尊嚴」、「尊師重道」是人們非常看重的道德觀念和倫理準則。成語「師道尊嚴」出自《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師重道」出自《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古人把尊師的概念和尊道聯繫在一起,古人認為道是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理,實踐道是實現最高的人生價值,指出為師之道尊貴、莊嚴。倡導維護師道尊嚴,老師受到尊敬,學生才能看出道的崇高,老師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如「程門立雪」的故事家喻戶曉,是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它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遊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瞑目而坐,閉目養神,楊時、遊酢二人就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恭敬地站著。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這個成語後來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道。
成語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反映。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必然產生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都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這些藝術內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語當中去,如反映文學的「文以載道」,書法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繪畫的「妙手丹青」、「吳帶當風」。再例如音樂:我國古代的音樂文化相當發達且有特色,將一些反映音樂的成語串聯起來,就會顯現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內容。從「絲竹管弦」、「金石弦絲」、「鐘鼓齊鳴」等成語中,人們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的樂器;「黃鐘大呂」、「五音六律」等成語,記錄了我國古代特有的音樂理論「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宮調理論;「盡善盡美」、「餘音繞樑」反映了古人對音樂境界的追求。其它藝術都可以從成語中比較系統、完整地了解它們的基本面貌和由此生發出來的價值觀。
成語中出現的山水、植物、動物、器物,每一種形像都包含有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成語描繪出「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山明水秀」、「鳥語花香」等自然景觀;描繪出「萬象更新」、「欣欣向榮」等活潑、充滿生機的氣象;松柏、梅、蓮等以其特有的品性還往往被賦予某種象徵意義,如「歲寒知松柏」,梅「傲雪凌霜」,蓮「出淤泥而不染」。山水在成語中不僅是具有普通的地理意義,也被賦予象徵內涵,如泰山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高大、莊重、神聖的象徵,它是五嶽之首,五嶽之尊,成語有「安(穩)如泰山」,比喻像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登泰山而小天下」,比喻登高望遠,眼界開闊;「泰山不讓土壤」,指泰山不拒絕細小的土石,故能成其大,比喻人包容的胸襟;「泰山北鬥」,比喻因德高望重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常用以取材於動物的成語數目也很多。如龍、鳳、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神異的動物形像,它們以高貴、威嚴、祥瑞被作為吉祥的象徵,著名成語有「龍飛鳳舞」,出自宋代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於臨安」,用於形容奔放雄壯的氣勢或生動活潑的姿態;「百鳥朝鳳」出自《唐書》:「海州言鳳見於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蒼梧山」,用於比喻德高望重者乃眾望所歸;「鳳鳴麟出」:指鳳凰鳴唱,麒麟出現,用於比喻賢人出現。
在華夏文明史上,古人通過鑄鼎等這些具有原始象徵意義的金玉器物來敬天敬神,尊崇有德,昭示上天賜福於有德之人,金玉文化無處不見。著名的成語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謂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玉文化則將古人對理想道德崇高境界之追求,比附於玉之堅潔精美,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與玉有關的成語有「如圭如璋」,《詩經》雲:「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璋」,圭、璋是古代非常貴重的玉制禮器,像圭和璋一樣,比喻君子純清美好的本質;「冰清玉潔」,出自司馬遷《與摯伯陵書》:「伏唯伯陵材能絕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形容人品像冰那樣清澈透明,像玉那樣潔白無瑕,操行清白,品格高潔。 中國成語文化內涵博大精深,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徵,它凝聚了幾千年中國人文文化發展的演變歷程,將傳統道德理念根植人心。啟迪和鼓舞人們:敬天知命,追隨大道,有「俯仰無愧」的坦白胸襟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品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5 22: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