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上月通胀数据仅为百分之四点九,既出乎市场意料,更与老百姓的感受相差十万八千里。原来,魔鬼在细节中,国家统计局调整了通胀数据的统计方法,降低食品价格所占的权重,而食品则是近期价格上涨最疯狂的商品。
通胀数据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因而成为市场和百姓关注的焦点,但负责公布这项数据的国家统计局却围绕通胀数据的统计方法大做文章,令通胀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有意思的是,去年国内房价大涨,通胀数据中不包括住房价格,今食品价格飞涨,通胀数据又降低食品价格所占的权重。国家统计局如此改革,明显是以技术性的手段,掩盖真实的通胀水平。
中国实际通胀水平有多高,不用看楼价涨得多高,也不用看柴米油盐涨得多快,单看央行印钞票的速度便可见一斑。据报道,人民币的旧编码已全部用完,央行只能另起炉灶,重新设立编码。另外,央行下属的印钞厂二十四小时连续开工,据说也不敷用,央行一位副行长还建议,请日本印钞厂代印人民币。或许过不了多久,五百元、一千元版本的人民币也将横空出世。
其实,国家统计局造假早有前科。曾几何时,该局公布二○○九年全国薪资增长达百分之十二,立即遭到民众炮轰,民众异口同声回击,「没有感觉」!因为照样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求不起学。实际上,国家统计局纳入的数据仅为一些效益好的国企职工收入,并未计入低收入劳动者的数据,也就是说,通过「平均」后拉高了工资水平,使得大多数人的工资「被增长」了。
造假掩饰 愚弄百姓
国家统计局不仅可不费吹灰之力让你「涨」工资,还能把房价涨幅瞬间「降下来」。早前该局发布全国七十个城市房价平均上涨百分之一点五,立刻遭到各方痛批,网民嘲讽「统计局是不是将小数点搞错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能上能下,可高可低,被人称为「全世界最不可靠的统计数字」。
国家统计局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为政府涂脂抹粉、歌功颂德,或者讳疾忌医,掩人耳目。但肆无忌惮地造假和费尽心思地掩饰,怎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呢?国家统计局会有权威性吗?假做真时真亦假,愚民政策走到头,国家统计局今后就算发布真实数据,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相信。
更值得深思的是,每次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投资市场都能提前知晓,还传得满天飞,使股市骤上骤落。那些投资机构为甚么能如此神通广大呢?是不是国家统计局内部有人故意泄密,从中渔利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详细调查并公诸天下,以息民怨。
产评:「数据游戏」幻景 难掩通胀凶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内地一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百分之四点九,这是采用新权重及新基期后,使CPI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权重及基期调整,做法同国际惯例接近,因此官方留有可辩之处,自认权重调整后「人为」压低的影响微不足道,力斥外间拉低CPI升幅○点三个百分点不准确。这似乎有点「较劲」,事实上,官方数据失真,脱离实际感受,内地民众已经习以为常,特别是通胀,更是宁信感觉不信数据。
通胀低于市场预估,并不能改变通胀升温的预期,其效应恐怕是产生政策麻醉的作用,让决策者行动迟缓,或者大条理由迟缓,但当从麻醉状态醒来后,难免忽然意识到问题大了。在民众看来,通胀猛如虎,管牠脸相是凶是笑,都会猛扑过来吃人。「数据游戏」当可使得通胀虎面相温柔些,民众并不会因此认为牠不咬人。民众时时刻刻真金白银喂入虎口,数据幻景又怎么会让他们安乐?
即使CPI不涉造假,统计方法也无偏差,CPI权重一升一降,背后的政策因素也是不可忽略。居住类权重提升了,其当前的背景是面对强力的政策打压,一旦撇除政策打压,居住类权重会飞;食品类权重降低了,但不可忘记一方面存在广泛的行政限价,另一方面对农产品明的补贴(如补贴收购及释出储备)、暗的补贴(如绿色运输通道)兼施,不想让食品价飞。不难想象,没有这两条,价格归于市场化,通胀之虎又是何等模样。
政府能怪民众把数据看成传说,笃信本身的感觉吗?回过头来看CPI,虽然不及市场预计的高,但百分之四点九绝对并不低。重要的是,恶化的势头很强、机会很高。除了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涨百分之六点六,有明显领跑CPI的态势,带出强烈的暗示之外,农产品价格及期油价格两大全球性因素,都令人难以小觑通胀压力。
全球粮食现货、期货通涨,棉花、白糖、小麦均创下历史新高价,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北方又有旱情添乱,由此而来的涨价,将会在日后的通胀数据反映出来。同时,石油在新兴国需求强劲,发达国需求回升推动下,油价势必处于看涨周期。农产品及石油两大基础原料,将使中国工业生产面临「十二五」新的高涨周期,同时将承受涨价的冲击,这些涨价因素,可都是中国无能为力的,当局行政手段再辣,也是鞭长莫及。
此外,美日欧继续其极宽松货币政策,给新兴经济体再添通胀压力,正在迫使各国不断加息对付,从而推升当地投资成本,进一步形成成本与涨价的恶性循环。中国亦不例外,德意志银行预计,今年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将维持于百分之六以上。不同方面汇集的讯息,在在加深对恶性通胀的预期,内地通胀数据「人为」回落,丝毫不能改变通胀恶化的现实,决策者麻醉其中迟缓行动,将如同重症误医,徒生失救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