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励之: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
根据中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的数据,到2010年,中国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相当于加拿大日本20多年前的水平。就此,本台记者高山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方励之教授和中国杭州师范大学的岳刚德教授进行讨论
记者:“岳刚德教授中国科协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比例要比欧美及日本发达国家相差30 年左右。它主要是从公民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崇尚科学的精神这三方面进行调查的,您是怎么看这样一个结果的?”
岳刚德教授:“这个应该从很多方面来审视。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在哪里?教育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怎么样去实施来提高它的有效性的话,我们都知道它必须在一定的脉络下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其实真正来说科学元素这样的一种科学文化它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原因下,我们要进行科学教育的话,应该说它付出更大的努力。尽管近代以来我们多次提到一个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在今天我们可以一直还在提真正的尊重我们的文化普及当中来还有相当的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要走。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全民的共同努力来追求。而仅靠哪一个单方面的变革要实现,我想难度是很大的。”
记者:“方励之教授刚才岳刚德教授提到从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来看,中国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有一种缺乏,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方励之教授:“中国因为一直是在威权或者是专制统治下,所以造成学科学也有点扭曲。因为学科学它基本的方法是时政,有问题研究然后各种模型,要否正、否义一些东西,然后慢慢这样发展。而这种方法基本上在中学和小学教育中非常缺乏。基本上就是教这些知识让大家相信。然后再有会做习题,会应付考试。所以我在美国看得很清楚,在物理系里,这几年我差不多每年都主持考试。就是进研究生到中间的阶段。这个中国学生都考得很好。但是做起研究来并不一定好。主要是不会提出问题,想新的问题或者用科学的方法实验、理论、模型这种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他这套方法没有学会。所以,如果在学科学的时候,如果你没有问题,或者就只是相信,比如说谁是内克羌维,哪怕是爱因斯坦、尼尔斯.波尔,那你就学不到东西。尼尔斯.波尔曾经说过:‘谁要学量子力学的时候,不觉得糊涂,那他就根本没学会’所以这就是说你必须对这些科学知识建立的过程实际就是方法要懂。否则你只是相信的话,我相信这个就这样做,那个东西以后你自己学不会的,到底怎样创造性地工作。”
记者:“岳刚德教授你对中小学教育比较熟悉,你是怎么看中国中小学教育如何来加强对科学素质的培养?”
岳刚德教授:“我想主要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从教课书的编写方面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对这类学科承担这样一个课本工作的教师需要一个培训,其实我们这方面重视得还不够。你想作为一个科学老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该说教师他首先要有科学精神。所以教师的自身科学修养对学生的科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一个影响或者说制约了一个学生科学知识的发展观;第二个就是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各个方面的评价也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小学第一段,我们现在仍然是通过一个考试就是笔试来评价。换句话说,是把它作为一个知识,其实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体会或者领悟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我想这些方面只是简单通过考试来进行的话,它究竟是有它的局限性。”
记者:“方励之教授从五四以来,中国一直强调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你觉得民主与科学之间是不是有相通的地方?”
方励之教授:“是有一定的联系。当然民主是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但是它包括很多精神。比如说民主是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大家需要相互尊重。科学里头实际是这样,有的时候,一个事情一个学派有一种看法,另外一个学派有那样一种看法。在历史上确实两个可能都是差不多的。你很难用什么专制的方法一定要那个对,这个不对,或者那个对。所以这种自由讨论的精神我觉得跟民主的这点是相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