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3/25
■目前,珠江流域优质鱼类逐渐衰竭,“四大家鱼”难觅其踪。珠江水域渔业资源严重萎缩已是不争事实。
■大规模无序的水电建设对珠江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不可逆转,直接危及珠江380多种鱼类,导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专家呼吁,在未能找到解决方案之前,珠江黔江以下至珠江口的江段上,不应再建水坝。
几千年来,曾经水草丰美、鱼虾丰富、养育着华南儿女的母亲河珠江,在近几十年的流域大开发中,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的无情破坏。渔业专家告诉记者:珠江水域渔业资源严重萎缩已是不争事实。导致这一恶果的除了水质污染外,还有大规模无序地修筑水坝。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主任李新辉对此痛心疾首:如果继续在珠江中下游修建水坝,珠江渔业有遭毁灭性破坏之虞。
本月中旬,南海区渔政局组织船队,从珠江口溯西江而上,过肇庆、梧州,抵桂平,进行珠江禁渔期巡航宣传,南方日报记者有幸随船深入西江调查珠江渔业资源状况。
现象最差时渔获只有一斤半斤
现在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了。运气好时,也只有十斤八斤的收获,运气不好时,一天只能捞上一斤半斤
在珠江和海边长大的人们生活习惯中,食无鱼不香。可是,多年来,人们早已没有口福品尝到像中华鲟这样产自珠江的野生名贵河鲜,连过去经常吃的 “四大家鱼”也渐失芳踪。
本月中旬的一个傍晚,珠江支流西江肇庆段,祖祖辈辈以珠江为家的渔民何有根(化名)独自坐在自家船头。由3条渔政船组成的珠江禁渔期巡航宣传船队从这里经过时,他似乎无动于衷。直到渔政队员朝他挥手致意,他才有所反应。
“下月起珠江全部禁渔了,知道这回事吗?”
“知道了。”何有根勉强挤出点笑容“到处都贴满了公告。”
何有根没再说什么。这天他在江里忙活了一天,只收获一条鱼。虽然已习惯了如今大多数时候只有十斤八斤渔获的日子,但一条鱼也实在令人失落。
整个珠江流域养育着十五六万名像何有根这样以船为家的渔民。对他们来说,对于日夜相伴的珠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了。二三十年前,每天在江里能捕到五六十斤鱼,10年前,也有二三十斤,但现在就算运气好,多数时候也只有十斤八斤的收获,运气不好时,一天只能捞上一斤半斤,连柴油费都不够。
农业部一纸禁渔公告令他们更为担心,一旦禁渔了,接下来两个月的生活费如何解决?
根据农业部的规定,珠江流域的母亲河将在今年4月1日至6月1日实行禁渔期制度,期间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区),流域面积 44万平方公里内,禁止一切捕捞行为。这是我国继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春禁后首次在珠江流域实施的重大资源养护措施。
危机濒危鱼类占珠江总鱼类的1/3
近几十年来,珠江流域水产品资源持续衰退。如果不及时保护,鱼类从珠江消失并非不可能
农业部下决心在珠江实行禁渔,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近几十年来,珠江流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已成一个无情的现实。如果不及时保护,鱼类从珠江消失并非不可能。
“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珠江水系共有鱼类385种,几乎占了我国淡水鱼类种数的一半。而目前,以珠江中下游为例,少见或不见的鱼类达到 131种,约占总数的1/3。中华鲟、鲥鱼、舌鳎等鱼类更成了珠江多年未见的鱼类。”李新辉说。
李新辉长期跟踪珠江渔业资源的生存状况。据他观测,近20年来,珠江水域渔业资源不仅严重萎缩,而且整体种群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珠江渔业资源逐年递减趋势明显,原来近50种可捕捞到的经济鱼类,到现在只剩下10多种,鱼类结构也实现大“洗牌”。据近5年该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在西江河段对鱼类的跟踪观测结果,名贵或优质鱼类逐渐衰竭,珠江原本的主人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难觅其踪,而一些对生态环境要求不高的杂鱼和外来鱼种则成了水域的“主角”,如罗非鱼、雀鳝、巴西龟、清道夫、罗氏沼虾等。它们已完全改变了珠江水域原本的生态。
原因水质污染兼水电大规模无序开发
珠江部分河段水质劣V类,鱼类难以生存,而水电大规模无序开发更危及到鱼类的繁衍
2008年,据水利环保部门对珠江流域长达13886公里的河段进行的全年评价,其中劣于III类水质占评价河长32.4%,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南北盘江。被评价46座水库中,劣于III类水质占评价河长39.1%。其中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为V类或劣V类。江河水质污染程度到了鱼类难以生存的地步。
此外,在渔业专家眼里,大规模无序的水电开发,其后果不比污染轻。
李新辉表示,由于我国江河流域大修大建水电站,目前大部分大江、大河已经失去了河流的本性,成为梯级湖泊,鱼类的活动空间极度窄缩,自然水域中大型和洄游性野生鱼类已到了濒危状态,江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已严重下降。位于珠江中游的梧州长洲水电枢纽的建设便是一个典型。
在长洲水利枢纽的上游约100多公里靠近广西大藤峡处,有个全国第二大的桂平东塔鱼类天然产卵场,下游70%的溯河、洄游性鱼类都喜欢在此产卵。然而2007年长洲水利枢纽修建后,上使产卵场功能下降,下使鱼类上溯困难,失去产卵场所。令人担忧的是,长洲水利枢纽下游至珠江口300多公里的江段根本不具备形成替代性产卵场的条件。
虽然长洲水利枢纽留有“过鱼通道”,但在偌大的几百米江面中,亲鱼要找到仅6米宽的“过鱼通道”,并且跃上100多级的“龙门”才能到达产卵场是何其困难。
有人描述了发生在长洲水利枢纽闸门鱼道前的惊人一幕:每到5月份,四大家鱼要到上游产卵,这时在大坝下游挤满了大腹便便的亲鱼,这些亲鱼产子心切,拼命往大坝上撞,血把江面都染红了。
“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其直接结果将危及珠江380多种鱼类,导致珠江水生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下降。”李新辉说。目前,珠江水系已经或正在开发的水电站共7827座,还有大量的水电站在筹建中。据了解,有关部门还计划在肇庆到梧州江段建设新的水电站,“一旦如此,珠江中下游渔业将遭到毁灭性破坏,因为该江段往珠江口只有200多公里,鱼类根本无法繁衍。”李新辉忧心忡忡。
建议治本要靠水生生物修复江河生态
珠三角为治理珠江污染安排了400亿元的治污计划,但那仅仅是治标的物理和化学治污
水生生物在污染移除和维系水生生态中起到重要作用。环境污染、水利滥开发建设加速了鱼类的衰减,而鱼类作为水体自净系统的一部分,其衰减又进一步加剧了江河水质的恶化。“鱼离不开水,水更离不开鱼。”李新辉说,这是一个双向相关的命题。
李新辉指出,珠三角此前为治理珠江污染需要安排了400亿元的治污计划,但那仅仅是治标的物理和化学治污。要真正实施治本的水生生物修复江河生态计划,建立水体自净体系,需要的资金投入不是水电站经济收益所能支付的。靠人工增殖放流补偿受影响的仔稚鱼资源,按10元/万仔鱼标准计算,人工增殖费用需要3亿—9亿元/年。而珠江385种鱼类中可行人工繁殖的品种仅近30种,显然用人工增殖来维系珠江鱼类的品种多样性在技术上还不可行。
“珠江水资源可以利用,但要合理利用,要考虑生态影响。”李新辉呼吁,从物种保护、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角度着想,在未能找到解决方案之前,珠江黔江段以下至珠江口600—700公里的江段上,不应再建水坝。
□南方日报记者 苏稻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