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05|回复: 2

中国抗美援越出兵32万出钱200亿美元是否得不偿失、

[复制链接]

8586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928
发表于 2011-8-4 20: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抗美援越出兵32万出钱200亿美元是否得不偿失、

凤凰卫视2011年8月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这张照片拍摄于1967年4月18日,中国援越部队的阵地前沿,画面左边的这个年轻军人叫张国珍,拍照时他开玩笑地对身边合影的战友说,如果我俩谁牺牲了,这就作为他的遗像,拍照后五分钟,美军的飞机来袭,张国珍头部中弹,不治身亡,他永远地留在了越南的土地上。

陈晓楠:抗美援越,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好像已经有点遥远,有点陌生了,提起四十年前的越南战争,恐怕现在马上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美国著名的那些越战大片当中的一幕幕情形,热带丛林啊,直升机、燃烧弹、子母弹等等等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这些惨烈的轰炸和鏖战当中,与美国军队进行殊死较量的,除了北越的军队,还有几十万中国军人。

1965年3月,美军3500名海军陆战队的士兵登陆越南岘港,全面介入越南内战,在当时世界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之下,中国政府决定支援北越胡志明的部队,据史料记载,从1965年到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了工程、防空、后勤、筑路等等部队,一共32万大军来到越南,并且呢,当时中国军队的援越战争,无论是对国际还是对国内,都是处于严格保密状态。抗美援越,也就此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颇为神秘的一段历史。

解说:1967年5月16日,几个军区和民政局的干部来到了位于沈阳郊区的张家,他们带来的是一个惊天噩耗。

张桂芬:就上咱家开车给送我哥的遗物,最深印象就是我哥有块手表,是从手上撸下来的,一块上海手表,上海手表,还有我哥的穿的服装和一套行李。

1月30号写的一封遗书:爸爸妈妈,一旦我被敌人的炮弹打中,请爸爸妈妈不要为我伤心,要化悲痛为力量,把弟弟妹妹抚养大,接过我的手中枪,打败美帝国主义,告诉我们家里,不要处处依靠政府,要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把我们家办成一个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儿国珍,于战火纷飞的越南前线。

解说:张国珍是中国援越部队高炮62师2营5连2排排长,1967年4月18日,他所在的阵地遭到美军轰炸机攻击,张国珍在已经负伤的情况下坚守阵地,结果再次被弹片击中,战友陈玉久是他生前最后见到的人。

陈玉久:他那时已经不能说话了,发现他这个地方已经被钢珠弹击穿了,扔的重型炸弹,土块飞下来,把张国珍砸下去了,砸下去以后据说他又起来了,起来以后继续指挥,那阵儿连长命令他下去,他不下去,如果他下来了,他也就生存了,他没有下来,结果就遭到第二次攻击。

解说:牺牲后,张国珍被追认为一等功臣、战斗英雄,他于牺牲当天拍摄的这张手捧毛主席像的照片一语成谶,果真成了他的遗像,直到他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亲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在遥远的南疆,中国的部队正在进行着一场名为抗美援越的战争。

1986年和2002年,母亲和父亲相继辞世,去越南找到烈士的埋骨之地,成为一家人心中最深切的愿望,也是最痛楚的遗憾。

张桂芬:我母亲病危期间拉着我的手说,桂芬啊,在你有生之年,中国和越南友好了,一定去给哥哥扫墓啊,这是我一生的遗愿,一定你得完成。

解说:2007年的一天,家住桂林的蒙毅,忽然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

蒙毅:问我你叫蒙毅吗,我说对,电话里面就嚎啕大哭,蒙毅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解说:电话里的人正是张国珍的妹妹张桂芬,之所以她找到蒙毅如此激动,是因为蒙毅也是一名抗美援越老兵,并且还是提议援越老兵重返越南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蒙毅:临走的时候,在墓地的时候,说我一定要回来看看你,都在对着那个墓碑说,我一定要回来看看你。

陈惠荣:在厂里面,我站着望很远的山,我们这里很多地方都能看见山,我看见远远的山,我就会想起越南,想起越南我就会想起那些不能回来的战友。

解说:1967年离开越南时,女兵们曾在墓地前许下承诺,她们会再次回来探望这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战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等竟是40年,1966年末,10名桂林女中学生和17名北京红卫兵一起在广西串联,当他们走到中越边境凭祥市时,却意外地遇上了一支神秘的军队。

蒙毅: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地方的部队呢,他那个帽子呢不像我们的那种,红领章、红帽徽的那种感觉,他们的是那大盔帽,那种椭圆形的那种大盔帽,问那些士兵,我说你是中国人还是越南人啊,你穿这个军装,他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啊,我说你是中国人怎么跑到越南部队去,他说这是中国部队啊,我说你是中国部队你去那边干什么呢,他说援越抗美。

解说:这群热血沸腾的红小兵马上决定,要跟随部队步行到河内,支援世界革命,为了争取军方的同意,他们还派代表去邮局,给周总理发电报,表达自己的革命热情,数天后,北京传来了指示,周恩来回电,不建议红卫兵步行到河内,但可以介绍他们到后勤工程部队锻炼三个月。

蒙毅:以前有一首歌说我今年18岁,我参军入伍到部队,穿上新军装,我对着镜子上下照的那种心情,哎呀,那时候真想这么唱,而且那时男兵已经唱起来了。当时呢,部队的张政委就来接我们了,你们是周总理特批的,毛主席点头同意的红卫兵到部队来,我们表示欢迎,而且呢,也希望你们在我们部队经受锻炼,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不给毛主席丢脸,不给周总理丢脸,这番话,那时候我是热血沸腾啊,我终于有机会了,也许我可能就能做英雄了。

解说:1967年1月23日下午5点30分,27个红卫兵秘密出了友谊关,他们也成为特殊年代当中唯一被特批入越的红卫兵队伍,入越后,17名大学生被分配到前线部队,10名女中学生则被分配到医疗队和宣传队。

蒙毅:有一个年轻的战士,我就发现,哎呀,他的腿怎么那么短呢,我当时认为是什么呢,他那个脚受伤了,给床上挖了两个洞,把那个脚啊从床上放到下去了,在医疗还是怎么着,我就围着那个床转了一圈,那个小兵看我从这边走到这边,他就说你不用找了,没了,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我就脱口而出我就问他,我说,你没腿了那以后怎么办啊,你怎么走路啊,他自己就笑了,他说没关系的,我想国家不会忘记我们的,肯定会给我装假肢的。

解说:1965年3月2号,美军针对北约的滚雷轰炸行动开始了,这场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马拉松式的空袭,湮灭了越南的无数村庄、城镇,炸毁了无数公路、铁路、桥梁,在抗美援越的防空作战当中,中国军队击落了美军飞机1707架,击伤1608架,在保卫越南北部领空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陈惠荣:突然间,那里面洗出那些东西,她们会叫起来的,哎呀,我们就看见有一些肠子,断的一些手指啊,都包在那里边,就河里面洗,半条河都红了,害怕,也为那些战友们感到难受,大家都不做声啊,很闷的那样做事情,后来我想起我就唱歌,反正我嗓子也不好,我就使劲地喊,红旗满山哎,鲜花遍地开,人人都说红军好,姐妹们送鞋来,姐妹们送鞋来。

解说:在抢救伤员的同时,在轰炸的间隙,蒙毅等十名女兵还要到前线慰问演出,在一次下部队宣传会演中,她结识了一个年轻的战士。

蒙毅:很开心地聊着说,喜欢吃什么,我说我喜欢吃糖,南方人,他说我19岁,后来他又悄悄告诉我,实际上我不到19岁,我是报大年龄参军的,我就问他,你就一下子到战场上来你不怕吗,他很自豪的那种感觉,说我不怕,当兵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嘛,就是为了世界革命嘛,我说那你牺牲了怎么办,他就说不要紧,我们家还有,我还有哥哥还有弟弟呢。

解说:出于遵守保密规定,两个人没有谈及自己的姓名,两个月后,蒙毅和小战士再次在前线偶遇。

蒙毅:小战士就跑过来了,你别走别走,等一下,等一下,手上拿了一个铁盒,部队那种午餐肉的那种罐头铁盒,一个铁盒上全是泥,跑过来很兴奋,一下递到我手上,来,给你们吃个糖,一打开那个盒盖一看,那个糖块全是融化的,没有一颗是能够粘在一块的,这个小兵就哭了,哭得很伤心,他就自己自言自语地说,哎呀我藏得那么好,它怎么会变这个样了呢,我们那几个女兵很自觉地上去就拿了糖,不管它是纸是糖,拿了就往嘴里放,就跟他说,很好吃,我们带过去吃,很好很好,就说谢谢你了,他呢又破涕为笑了。

解说:蒙毅不会想到,与小战士的第二次见面竟是永别,一个多月后,她从其他战友那里得知了小战士牺牲的消息。

蒙毅:附近没有人家,就是一个老山沟里面,远远的那个地方,那个墓地里面还飘散着尸体的那种味,因为都是泥埋的,没有棺材,我们几个女兵,一个墓一个墓地去看了一下,尽管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我能体会到他是一个穿着军装,是怎么开朗的那种感觉,躺在那里。

解说:在牺牲战友的墓碑前,女兵们庄严宣誓,有生之年一定要重返越南祭奠战友,1967年8月,十个经受战火洗礼的女中学生,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短短八个月的战场生涯,成为她们漫长一生中最难磨灭的记忆,而曾经许下的诺言,却因为中越两国关系的复杂化,变得遥不可及,但她们并不知道,在全中国竟有成千上万的人怀抱着同样的愿望和遗憾。

2007年3月11日,家住北京的杨淑贞老人,又一次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40年。

杨淑贞:默念几句,完了再走,走一圈。

记者:您默念的时候真觉得,他的上天之灵能听到。您为什么每年要自己坚守这种仪式呢?

杨淑贞:夫妻一场吧算是。

解说:杨淑贞今年75岁,是北京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1967年3月11日,杨淑贞的爱人郑若杜在越南牺牲,因为无从得知烈士墓地的所在,所以每年的这个日子她都要去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祭奠丈夫。

1961年,杨淑贞和军人郑若杜结婚,因为杨淑贞的出身不好,还连累郑若杜从部队机要秘书的职位上调了下来,对此郑若杜丝毫不以为意,但因为身在军旅,夫妻二人结婚六年,在一起团聚的日子却不足半年。

杨淑贞: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就在家里就把那些所谓的“四旧”什么东西都处理了,走的时候是晚车,他就希望我把他送到车上然后我再回来,当时就是还没有意识到他就回不来了,没有这个意识。

解说:1966年末的那个寒夜,二人在北京站像往常一样告别,杨淑贞没有察觉丈夫表现出来的别样留恋,因为她并不知道,郑若杜此去是前往弹火纷飞的越南前线,不久,杨淑贞收到了郑若杜寄来的地址为广西62信箱的信。

杨淑贞:当时那个地方不是很热嘛,给他做了两条那个绸短裤,就是衬裤,还买了那个巧克力糖给他寄去了,他们那些战友就说,那个糖他收到了,本来要打开分给大家吃,后来警报响了,就说等打完仗再回来吃,结果他就回来就没回来。

陈晓楠:40年前,郑若杜是中国援越抗美部队62支队的宣传股长,就在他牺牲的前一刻,他收到了妻子万里辗转寄来的一盒巧克力,但是他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因为尖锐的防空警报就在此时拉响。

1967年3月10号、11号两天,美军出动了数百架次的飞机,对中国援越部队驻守的越南太原市进行了狂轰烂炸,而驻守在此的中国高炮62支队奋起反击,当时毛泽东对高炮部队制定了这样一个方针叫做“集火近战”,也就是集中数十门的高炮,把火力网捏成一个头,逐一攻打进入射程之内的战机,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击落了美军战机18架,当时的越共主席胡志明还特地发来了贺电,他说太原高炮师打得太好了,这场战役史称太原防空保卫战,而郑若杜正是在这场战役当中壮烈牺牲的。

他牺牲前的那一刻正要分给战友们吃的妻子寄来的巧克力,也成为了战友们缅怀他的最后纪念。

解说:这张四十年前的照片,左边的战士叫杨宽让,右边的叫刘建烈,作为陕南同乡的他们,同一年应征入伍,同一天入越参战,机灵的杨宽让是侦察兵,高达的刘建烈是二炮手,作为高炮62师的战士,他们共同见证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太原防空战。

杨宽让:美国已知道我们是高炮62支队到太原来了,它要给我们点颜色看看,狂轰烂炸,满天就像老鸹子一样,交叉那么飞呀。

刘建烈:打第一发炮弹的时候看得很清楚,炮口的火,啪,轰出去以后。

杨宽让:一般四个黑乎乎的好大个家伙,掉下来以后,火光、烟、响声。

刘建烈:这个没听过炮弹的,一个炮弹就把你震聋了,你就根本就听不见了。

杨宽让:我用望远镜看到这个飞机在天上解体了,开花了,再一个就是往下落的时候拉着烟,那看到了以后很高兴,越南老百姓那都欢呼,打下那么多飞机,还打伤那么多,还有活捉驾驶员,跳伞的,干啥的,非常热闹。

解说:在这张反映活捉美军飞行员的照片上,杨宽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在惨烈的战斗之余,中国援越部队还参与越南的工程建设,在热带四五十度的酷热和潮闷天气中,这些中国战士整日挥汗如雨,他们也和当地的越南人民建设起深厚的情感。

杨宽让:那个修路的时候,那女同志过来要看表,要看表就抓住我们这些老兵的胳膊半天不放开,越南这些女同志、姑娘们,男同志小伙儿都到越南南方去打仗去了,也很少见到我们这些,尤其中国这些小伙子,军人也很精神,她们和我们一起干活她也很开心,她干一会儿来看看表,看表她就把你胳膊拉着这么瞅半天,劳动一会儿她又跑过来看表。

解说:作为二炮手的刘建烈,吃饭时都不能离开山顶上的炮台阵地一步,夜里也不能脱衣睡觉,因为警报一响,几分钟之内就要赶到炮台。

1967年6月7日,美军轰炸机大举轰炸太原市钢铁厂和发电厂等战略要地,刘建烈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冲上炮台。

刘建烈:据他们讲是这个情况,就是说这个人受伤了以后,把这发炮弹一装,装出去也打了,打完了以后这个随着炮声响动以后,就震得倒下去了,据我们战友讲,当时这个地方血喷得很远。

解说:在头部被子母弹击中失去知觉的情况下,刘建烈依然凭着本能搬起了最后一发炮弹,然后在高炮击发的巨响中轰然倒地,他这个如英雄雕塑般的壮举,震撼了战友们,他马上被送回国内急救。

从6月7号到七月末,刘建烈经历了五十天的生命垂危和记忆空白。

刘建烈:广州总医院正好在白云机场那个跟前,我听见飞机响,听见飞机起飞飞机响,我在喊,敌机,敌机来了,敌机来了。

解说:经过五十天的抢救,刘建烈奇迹般的苏醒过来,但此时身高一米八五的他,体重只剩下90斤,并且一个子母弹的钢珠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大脑里,使他的一生都被严重的后遗症所折磨,回国后,刘建烈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他被授予一等功,并破格获得了领袖们的接见。

刘建烈:主席呀,总理呀,当时林彪呀,江青呀,那出来以后那确实,你看那个招手那姿势,那看了确实,看了让人非常敬仰他,从我们来讲,这是人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解说:1967年8月23日,杨宽让也结束了作战任务,随部回国,从1966年到1973年,32万中国的年轻人从友谊关踏入异国的土地浴血奋战,最终1400人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生命,而他们的亲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们死后也无法得知去何处祭扫,由于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从越南返回的中国老兵都不能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参战经历,于是杨宽让和他的战友们把这生生死死的回忆深深埋葬在了心底,他们化作再普通不过的人群,融入到了茫茫人海之中。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杨淑贞将她和郑若杜的女儿艰辛地抚养长大,张桂芬姐妹也一直艰难地寻找着张国珍的生前部队和战友,打探哥哥的埋骨之地。

杨宽让和刘建烈都在八十年代复员,都在西安工作,直到退休,刘建烈因为身体伤残,退休后全家生活陷入窘境。

2005年的一天,杨宽让忽然收到62支队战友蒙毅从广西发来的一封信,信中说牺牲战友的陵园已在越南找到,邀他共同前往扫墓,没有任何犹豫,他再次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杨宽让:梦想要去的地方,又去了,一看陵园里头,还有墓碑都好着呢,每个人的名字写得一清二楚,陵园里头,场地很光洁,很肃穆,烈士们在这地方躺这么长时间了,他们的年龄最小的才十八九岁,最大的也就三十一二岁,当天,今天下午还在一起,在阵地上说话呢,第二天就没有了,这是个生命啊,他们在这个地方躺着,默默无闻。世界不断在变化着,我们也在变化着,到那去一看,我们是最幸福的人,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们还有啥想不开的。

解说:21世纪,随着中越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居民去越南旅游已经成为可能,身在广西的蒙毅等女兵最早奔赴越南,并辗转找到了抗美援越中国军人的陵园,多年以来,越南各地政府部门都指定专人管理烈士陵园并定期祭扫,即便是在中越关系恶化的那些年,这些陵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005年的越南之行,让援越老兵们深受震撼,回国后,他们马上发动全国的战友以民间的方式寻访烈属,终于,越来越多的烈士亲人被找到。

2007年9月9日,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平均年龄在六十开外的数十名老兵和烈属跋涉万里,来到了越南的灵山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62支队的全部83名烈士,这也是这些异国埋忠骨的烈士们第一次与他们的亲人重逢。

张桂芬:四十年啦,我们终于能来看你来啦,哥哥呀,我的二哥哥呀。

陈晓楠:历史恐怕往往是个悖论,对于这场援越抗美战争,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在中国1960年代经济并不发达,国力困乏,中国付出了200亿美元的援越的代价,还付出了几千人的生命,换来的却是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而在这之后,世界上也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越战结束,中美建交,中越之间关系恶化,而中越之间关系后来又恢复友好,世界的风云变幻就这么真的是一刻不停。

但是对于那些参与了这场特殊战争的人来讲,或许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因为那是他们留下了激情,留下了青春岁月的片刻,是他们有关生命,有关友谊,有关战争的深刻回忆。

宣誓:我们肩负着祖国的重托,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领袖,参加援越抗美的伟大斗争。

0

主题

9180

回帖

49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962
发表于 2011-8-5 09: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糊里糊涂子弟兵,流血牺牲被利用,被利用;军民本是同根生,枪口岂能对百姓,复原回家才清醒,共同敌人是中共”。。。。。。!!!!!!!!!《英雄颂歌》新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180

回帖

49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962
发表于 2011-8-6 00: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蟊贼集团当时是借越南土地为”蟊暗阴“报仇。。。。。。!——只是可怜了热血青年的稚嫩生命和大量的民脂民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3 1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