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83|回复: 1

美国人如何花我们的钱?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583
发表于 2011-8-14 17: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人如何花我们的钱?

天宇博客


最近有两条热闻,一条是美国债务危机,以及后续的标普调低美债评级导致全球股市震荡;另一条是中国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以及后续的有人算出10万块钱存银行一年亏5900元。

这两条热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深刻的联系。看不到这个联系,对这些热闻的理解就未免肤浅。

中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财富转移,这里只是简单阐述一下:

中国央行有两个池子,一个装人民币,一个装美元。装人民币的池子是空的,因为流进去的人民币基本都用来买美元了,买来的美元放到美元池子,形成外汇储备(截止今年6月外汇折合22.6万亿人民币)。人民币池子里流进去的钱,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主要通过提取存款准备金的手段,把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划到这个池子里,这是明借钱,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止今年6月提取的存款准备金就有20.3万亿之巨;其二是人民币发行----也就是印钞,因为印钞会使货币贬值----也就是通胀,所以相当于向所有人民币持有者(当然主要就是中国人)暗借钱,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止今年6月暗借的这笔钱有4.9万亿。

到这里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图中明借的那条线是虚线呢?这要从央行某副行长的话说起。他说:外汇储备不是通胀的原因,因为买外汇的钱主要不是印钞印出来的,而是用了存款准备金,所以我们没有因为购汇多印票子。这段话本身就自相矛盾,既然是“准备金”,怎么能花出去呢;花出去的,还能叫“准备金”吗?央行之所以敢把准备金花出去,还不是因为它有印钞机?所以把准备金花出去,必然相当于用印钞机造了一个等额的准备金库,归根结底,那流进人民币池子的钱,还是从货币发行那里来的。也就是说货币发行的实际数字是4.9+20.3=25.2万亿。这么巨额的货币推向市场,就是近年来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源(这里的物价指的是物价总水平而不是CPI,导语中根据CPI算出来的5900元不准确)。

这笔巨款,主要是通过购买美元的形式推向市场的。由于央行以6个多人民币的高价收购1个美元,所以美元从中国出口商和在华外商那里一股脑儿流向央行,形成外储。外储要购买美国国债,也就是借给美国政府,才能保值(美国肯定不赖帐,标普调低美债评级没道理)和增值(吃利息)。美国政府同时也和美联储借钱,美联储就发行美元借给它,发行美元相当于和所有美元持有者暗借钱,其原理和中国央行通过人民币发行向人民币持有者暗借钱完全一样。就这样,中国的大部分外储就被明着暗着借走了。

美国政府借到这些钱之后,就以福利的形式输送给美国人了。美国人拿其中的一些从中国出口商那里买了“中国制造”,或者拿到中国投资。

整个流程的实质就是赵本山春晚小品那就话“美国人向咱借钱”,只不过赵本山把这当作骄傲实在是愚蠢至极。

由于美国人可以和中国人借钱花,所以美国人就始终振作不起来,好吃懒做。这种好吃懒做把借来的钱耗费的差不多时,就爆发了什么次贷危机、三大汽车厂危机、债务危机之类的,然后美国就展开新一轮借钱来平息这些危机。所以美债虽然没问题,但美国人确实有问题,标普调低美债评级,是错把后者的问题反映到前者身上,而股市震荡,其实就是对美国人(其实欧洲人也有同样的问题)的担忧。

美国人拿着中国人的钱花天酒地,中国人却在高涨的物价面前怨声载道,看起来美国人真是无耻。但是美国人要是知耻了,还有大把的中国人和人家急。君不见:1、当美国人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就是要求中国央行不要再高价收美元)时,大多数中国人骂美国佬狼子野心;2、2008年金融危机,当美国人有所收敛降低消费“中国制造”时,中国朝野急得上窜下跳。

当然美国人也有真无耻的地方,就是通过美联储发行货币来暗算其它国家的美元持有者,但是对此进行道德谴责有什么用,美国人不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不往他怀里钻才是出路。

只有中国央行停止高价收购美元,让美元留在市场里,才能停止这种穷帮富的游戏,那时候,或许一个美元只能卖3个人民币的价格。如此一来,中国央行的外汇就算全部卖出,换回来的人民币也远远还不上暗借的那些钱,可见暗借其实就是“拿”,赵本山的话该改成“美国人向咱拿钱”,或者“美国人花咱的钱”。

要之,想知道为什么10万块钱在银行存一年反而亏了不少吗?因为被美国人花了。这才是真正的危机,跟着那个有名无实的债务危机瞎起哄什么。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15 08: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20: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