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6 09: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唐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薨。謚號文德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
長孫皇后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時,一位卜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
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登基,長孫王妃成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應驗了「坤載萬物」的預言。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閒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國家大事。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對她十分器重,常與她談起一些國家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很有見地,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大臣魏徵以敢於進諫聞名,常對太宗的不當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指出,並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一次,唐太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到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堅持出遊,魏徵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
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氣憤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洩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問明了原由,也不說甚麼,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消。
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掌管宮中財物的人員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功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像,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之鑑。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長公主加倍。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長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回宮後隨口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此後,長孫皇后還派中使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徵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為國。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彌留之際長孫皇后仍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悲痛不已的太宗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雖然在魏徵的規諫下毀棄了,但其之後對長孫皇后的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令人唏噓。 本文所述這三位皇后都能夠嚴謹的遵循並實踐天地神明傳承於世人的道德規範,溫柔敦厚,善良賢淑,通情達理,相夫教子,不僅贏得了丈夫的尊重,更贏得了後世敬仰,她們因此被尊為千古賢后,更是傳統女性的典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