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61|回复: 5

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0

主题

5608

回帖

96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62
发表于 2011-12-3 23: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中国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希望,有人说中国经济即将崩溃,那中国经济的真相是什么呢?
之所以有这样对比悬殊的认识,主要是对中国看法不同所导致的,其实,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独立的,经济状况和政治体制、社会状态、法制状况及文化思想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眼里,全球经济不外两种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于是他们都从其中一个模式来观察中国经济。然而现实是,中国经济既不是计划也不是市场经济,任何模式都不能套用。
由于中共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政治服务”,中国的经济信息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而且被不恰当地归为国家机密,人们无法得到真实的中国经济数据,于是加大了认识中国经济真相的难度。 中国的税负政策、不公的分配方式、中小企业的生存、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的走势、经济政策的调整等问题,北京当局会如何打算呢?我们不妨来听听专家的对话,从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来观察其未来变化。
:big_smile: :bad_smile: :cry: :)

0

主题

5608

回帖

96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3: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
文 ◎ 臧山

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是持续发展或濒临崩溃,各界看法分歧巨大。(AFP)


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过去的世界经济区域都在各自的危机当中,而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中国经济走向如何,学者们则充满了相互矛盾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希望所在,但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即将崩溃。
《新纪元》周刊主编臧山,邀请财经专栏作家廖仕明,和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经济学者(本文中称他为沈先生)进行视频对话,讨论和分享各自对中国经济的意见和看法。

全球一体化相互影响大
臧山:最近中国经济的表现,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相应扩大,所以必然引起更大关注。但有关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各界看法似乎非常分歧,这是为什么?
廖仕明:外界对中国经济越来越重视,经济规模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好像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九十年代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开始,十多年之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全球经济体内,牵一发动全身。像希腊并非重要的经济体,但希腊出问题,欧洲和全球都受到巨大冲击,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的看法的分歧,十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中国即将崩溃》作者章家敦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并带动中国政治结构出现大变化。但大部分人认为中国将会继续发展,十年二十年后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种看法分歧,应该是基于对中国现实不同的认识造成的。
其实经济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经济状况和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法制状况甚至文化都有很大关系。对于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只有两个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其实中国现在既不是计划也不是市场,所以两个模式都不能套用,这是很多专家们的误区。
沈先生:廖先生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不知道各位注意到郎咸平最近的一个讲话没有,这个讲话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臧山:注意到了,说中国经济快完了,制造业被消灭,国内资金大部分转入投机性运作,也说中国上了西方的大当。
沈先生:郎咸平有他的观察点。比如制造业,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实际上只是低级加工组装,利润被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部分拿走了,中国只获得了很小的一部分。但中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八十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这个策略,当时还是赵紫阳当政,所谓“大走进大出,参加国际大循环”。后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和那时的设计差不多。走的是所谓“日本模式”,即出口导向。
其实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可选择的道路并不多。以当时我们的状况,吸引资金进来,加工产品外销,可能是唯一的一条路。只不过,发展到今天,中国确实遇到了瓶颈,国际市场上廉价的中国制造到处都是,如何增加再增加出口确实成了一大难题。
中国政府不会减税
臧山: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看变量而不是存量,没有办法以过去的速度增长,当然会成一大问题。
沈先生:上个月我们去了珠三角,问题确实不小。2008年很多企业倒闭,光外资大概就有三万多家,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再加上那个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发生不少问题。
中国经济对外贸依存度有60%,珠三角有些地方更为严重,所以国际市场一疲软,中国经济就出问题。月初汇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到了48,是三年多以来的最低,和我的观察差不多,企业生产确实有萎缩的趋势。
廖仕明:欧美的做法,如果想帮助企业,应该减税。中国既不减税,也不放贷给那些民间企业,为什么?
沈先生:我先提一个问题。中国人向来最重视教育,为什么中国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比例特别少?我问过一些政府官员,他们的答案很简单,政府不给钱,我们的家长也会出钱让孩子读书。这和中国政府税收的情况有点类似吧。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创业精神的民族了,大家都想创业办企业,政府不提供帮助,征收高额税收,大家仍然愿意建立企业。
臧山:那不一定吧。中国人爱吃,中国政府大吃大喝的公费开支也没见少啊,中国人讲排场,用公费排场的钱照样很多呀。
沈先生:那是花公家钱自己受益,和花公家钱别人受益是两回事。
廖仕明:都说今年订单减少,那为什么出口额反而增加呢?这里面有许多疑问。
沈先生:采购经济指数反映制造业衰退,已经连续三年在五十之下,其实说明最近两三年出口状况都不好。我觉得海关统计出口额上升,很可能和资金外流有关系。中国的外资很大一部分是假外资,国内资金出去转一圈,变成外资进行中国投资,现在发现情况不好要再出去,就反映在出口额上了。这里面猫腻很多。
廖仕明:10月份央行公布的现金流量有增加,但好像银行贷款没有增加,在市场上也反应不出来。
沈先生: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是外贸顺差,但今年外汇储备却减少了,这说明问题,不少资金跑了。
臧山:富人移民?
廖仕明:其实有钱人早准备好了,现在才想移民的,多是那些二三流富人了。我知道一些富豪,早就做好了后路工程,资金通道畅通,护照或者绿卡在手,一有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
臧山:中国出口增长放缓,投资又不能再大幅增加了,只剩下刺激国内消费还有空间。
分配不公是消费低迷的主因
廖仕明:中国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下降到40%以下,正常国家是70%。理论上说确实有很大空间,但刺激消费说起来容易,这些年也一直在说,但从来刺激不起来。
沈先生:前两年搞家电下乡,说是要刺激农村消费,结果如何。中国居民国内消费疲弱国内倒是有共识,是因为房屋、医疗和教育三大块压得老百姓不敢消费。
臧山:外界对中国经济看不懂,内部人又有老一套说法。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增长,在我看来实际上有很大一块是计划体制的非货币经济转化成为货币经济的结果。比如说教育,并非以前没有教育,只是现在把以前的免费变成了现在的收费,所谓暗补变成了明的钱。以前小孩上学一年二十元人民币,现在一千多,反映在GDP上增加了差不多十倍。医疗和房地产也是这样。
问题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公平的。因为以前中国政府在城市福利的支出,现在变成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却没有。所以农民工孩子上学缴纳的学费更高,普通民众生病交钱更多,城市居民房产购入的平均价格比农村居民更低。结果造成了中国财富分布的极不平均。
中国现在的制度,是损不足补有余,穷人补贴富人,无权的人补贴有权的人。比如局级官员,他买房子、看病、小孩上学等等都比一般人花钱更少,社会福利(中国叫做公务补贴)更多。有钱人也是这样。这造成中国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那里,贫富悬殊太大,国内消费当然就无法增加。

中国现在的制度,是损不足补有余。穷人补贴富人,无权的人补贴有权的人。财富分布极不平均。(Getty Images)


沈先生:是这样。中国今年国内消费增长17%,但除去通胀,基本上没有增长,但豪华奢侈品消费却增长三成。就是贫富悬殊的一大结果。
廖仕明:房地产下跌,对富人影响大吗?
沈先生:其实未必。恐怕还是对穷人影响大。绝对数对富人影响大,但相对数对穷人影响大。
臧山:美国也是这样。
中小企业难经济活力失
沈先生:影响最大的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银行和地方政府。中国有学者计算过,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卖地皮的收入,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70%。所以北京要调控房价,地产商、银行和地方政府都不高兴。上个月上海有房地产商降价40%买房子,要给银行施加压力,结果上海市政府急了,下了个“限降价通知”,说降价20%必须向政府报备批准。
过去十多年,上海的土地财政最厉害。今年房价一跌,土地卖不出去了,财政肯定出问题。现在大家都觉得,明年楼价还会继续下跌。
廖仕明:跌幅可能还不会小。
九十年代很多中国大陆地方政府派团访问香港,要学香港的管理经验。其他没学去,却把港英政府卖地发财这一套学去了。其实香港人多地少,所以才有地价房价飙升,中国不应该这样的。
沈先生:1995年朱镕基搞财税改革,分成了国税地税。地方政府财政靠一点地方企业的税根本不够,只能靠房改靠土地找钱。
九十年代胡鞍钢他们搞了一个报告,说中国政府财政占GDP比例只有11%,国家能力低下。要求增加政府财政占的比例。结果到现在连续16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速都超过GDP数据两到三倍,2010年超过了20%。结果国家能力好像没有提高,公务员工资和公款消费却上去了。
但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财政增加之后,没有扩大教育和增加医疗保障,而是在经济方面投资。公共建设投资不说,大型国企都开始膨胀。中国出口数额这么大,但今年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大的企业中,没有一个是出口企业,没有一个私有企业,全部都是国企。
郎咸平有一个数字,他说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终端产品的价格中,70%是政府税收。换句话说,中国政府以高额税收,补贴到所谓超大型国有企业中。我不是说国企不应该获得帮助,而是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中国的中小企业生存极为困难。
换笼子还是换鸟?

中国大陆“鸟笼经济”,把市场经济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鸟笼中。(AFP)


臧山:看一个国家经济的未来,要看这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这和看一个民族的未来要看孩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国的中小企业,确实生存比较困难,缺乏政策帮助,缺乏资金,缺乏技术支持,缺乏管理经验,还要面临大国企的挤压。
那天我在华盛顿DC开车听广播,听到一个中小企业援助基金的广告。广告说,别以为是活不下去的企业才申请我们的基金,我们帮助过的企业很多现在都大名鼎鼎。结果列出一个名单,包括微软、联邦快递、思科、英特尔等等。
不过,中国好像也留意到这个问题了。广东不是要企业升级换代,好像叫做“腾笼换鸟”吧?
廖仕明:腾笼换鸟是个有趣的说法。以前中国大陆就有“鸟笼经济”的说法,就是把市场经济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鸟笼中。现在这个腾笼换鸟意思不同,但同样可圈可点。按照我的理解,关八哥的鸟笼,可以换成画眉和鹦鹉,但换成老鹰恐怕就不行了。腾笼换鸟的说法,还是中国政府典型的管理思维模式,你们变,我不能变。我这个笼子换一个鸟。其实中国需要在天空翱翔的大鸟,在那个笼子里养不出来。广东的汪洋有很多新思路,但为什么不想换一个笼子呢?
臧山:换鸟还是换笼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中共当然不愿意换笼子了。
沈先生:其实,中国这个笼子不小。只不过,这个大笼子里面分割成若干小笼子。很多外资没进中国这个笼子之前,觉得挤进这个大笼子可以做大生意了。真的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是步步机关,层层区隔。你可以去问花旗银行,他们会告诉你一大堆故事。
臧山:所以鸟长大了,就要飞出去跑掉,要不然就死路一条。说到这个笼子,其实就是中国的体制,包括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在中国,这两个笼子是一个东西,中共当然不会换。
你们觉得,中国经济明年会如何?
2012不会是好年份
廖仕明: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在于紧缩和通胀同时发生。一般估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会在8~9%左右。按照以前的经验,中国官方数字增长8%是个界限,低于8%就业情况就会恶化,大概和外国的4%差不多。问题是,如果放松银根,松动银行的流动性,通胀又成问题。今年连续几个月GPI都超过5%,实际上可能超过10%。而如果继续紧缩,恐怕企业和地方政府都会非常难过。
沈先生:经济问题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在中国大陆更是如此。北京现在的问题,是中央政府失去了焦点。中国这种极权体制,中央政府的权力维系在对地方的绝对权威上。现在各地问题不同,多种矛盾同时爆发,北京有些不知所措。也正因为北京权威下降,出现了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问题。明年中共十八大,各派需要地方的支持,这个问题会更加明显。
臧山:恐怕也得看国际经济的情况。如果国际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大幅度好转,中国经济可能会有转机。不过我看美国的情况似乎不是两三年能好起来的,美国对人民币币值会继续施压。经济不好的时候,国际贸易纠纷和保护主义问题会更为突出,也更容易产生纠纷和冲突。
正像沈先生说的,中国社会矛盾进入高发时期,民众对政府的反感和不信任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程度,劳资纠纷,政企纠纷,地区纠纷,官民纠纷都非常严重。所以2012年对中共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年份。 沈先生:起码是非常不好过的一年
:big_smile: :bad_smile: :cry: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08

回帖

96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3: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房地产的冬天
文 ◎ 高紫檀

中国年轻一代买房的负担,重如压在心口的大山。(AFP)


可以开口的都借了,她终于凑齐了房屋首付款,签了合同等着明年收房之际,最担心的事却发生了,楼盘降价了!不足一个月损失几十万,而楼市的下跌才刚刚开始……
阿华是一名80后年轻人,和丈夫一起生活在北京,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但没想到买了房后的日子是如此悲惨,房子成为心里的大山,压得他们几近崩溃。
婚后错过了2009年上半年购房的时机,随后房价像点了火药一样噌噌上窜。未到年底,北京一套普通的二手房的房价都已经从1万涨到了1万5千元每平方,再稍等几个月,刚过年,又眼瞅着房价窜到了2万以上。工薪阶层的夫妻俩随后连四处看房的心思都没了,彻底打消了买房的念头,手里纂的买房钱连付首期都已经感到紧张。
楼市的调控政策在随后的两年里密集出台,可在各种专家预测楼市要跌的报导中房价依然坚挺。在公公婆婆要“抱孙子”的不断催促声中,小两口衡量一下收入和家庭存款情况后,决定在北京远郊通州区买一套便宜的房子。
花了不少时间,在通州四处打探比较后,包括公公婆婆在内一家人看中楼盘华业东方玫瑰,一套小两居的房子,1万75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不过首付款也要数十万,除了拿出婚后攒下的钱,还借了公婆的、爸妈的、姑姑阿姨的、叔叔舅舅的,总之可以开口的都借了,终于凑齐了首付款。今年7月份,小两口交了首付款签了合同买了房子,就等着明年收房。
最担心的事却发生了,楼盘降价了!想到不足一个月损失几十万,阿华眼前一黑,感觉胸口的血一次次往脑门上涌。随后几天,阿华和几十位愤怒的业主一起冲到了售楼处,可几番交涉,留下的只有失望和伤心。阿华那时不知道,楼市的下跌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各地的房价陆续下跌,像她这样经历的人越来越多。
11月18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首次下跌0.14个百分点。与9月相比,在70个被统计城市中,新建商品房环比价格下跌的城市为34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7个。楼市的降价风潮遍及一线城市,同时在二三线城市中迅速蔓延。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杨红旭认为,楼市价格拐点已经发生。
北京三赢图书工作室主编郭一平撰文称,广州一位建筑商披露,承包建筑总面积1万1893平方米的商品房,给地产商合同上的交货价是808万元,每平方米的建筑均价为679元,而实际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572元。建筑商提供的证据包括,所有的采购材料的发票和收据,也有他与各个班主签下的所有合同。一共31 份,主要包括材料和人工两大块。 郭一平据此撰文表示:“房价,现在离真正的底儿远着哩!尤其北京那房价,再降70%也见不了底儿。”◇
:big_smile: :bad_smile: :cry: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08

回帖

96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方政府负债样本
文 ◎ 慕透

(新纪元资料室)


广东省云浮市都杨镇的债务现状,由于其超过2亿元的债务,被众多经济学者当成了一个活的研究样本。
许多经济学家说,地方债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炸弹,这并不夸张。根据中共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10.7万亿(兆)元。
但独立研究机构FOST(福盛德)认为,审计署报告明显低估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并认为这一低估主要表现为:一是四级地方政府仅统计了三级,而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突出;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数目偏低;三是地方政府债务中的银行贷款数额可能被低估。
而广东省云浮市都杨镇的债务现状,由于其超过2亿元的债务,被众多经济学者当成了一个活的研究样本。
都杨镇总人口5.1万,面积249平方公里,2003年由都骑镇和杨柳镇两镇合并而成,合比的同时也继承了两镇合并前欠下的所有债务,一共2亿910万元(其中本金1亿1585万元,利息9325万元)。
当地有关部门提供资料显示,在2亿910万元的债务中,公路类债务共2302万元,其中本金1784万元,利息518万元;建筑工程类债务共1168万元,其中本金668万元,利息500万元;三是学校类债务共527万元,其中本金505万元,利息22万元;公司贷款发展乡镇企业、农田水利建设等债务1 亿6913万元,其中本金8628万元,利息8285万元。
上述绝大部分欠债都是由都杨镇经济发展总公司靠贷款和借款完成,都杨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也就是所谓的地方融资平台。
都杨镇每年税收约2000多万,除了正常运作的资金外,能节余大约50至60万来还债,但这连利息也还不起。即便不考虑以后的利息因素,要偿还目前两个多亿的欠款,也需要近400年的时间。
一位债主称,政府欠他的还有355万,按照现在每个季度只还1万元的速度,不算利息,照这个速度,要近100年才能还完。
不仅都杨镇负债累累,广东省社科院珠三角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表示,他曾经专门调研过广东省河源市的乡镇,欠债几千万元的乡镇比比皆是。不少乡镇领导为了躲避讨债,甚至逢年过节都不敢待在家里。
在广东省省情研究中心调查涉及的20个乡镇中,政府欠债总额就超过10亿元,其中债务最多的镇达2亿5949万元,最少的镇也有486万元,平均每个镇负债5430万元。报告认为,乡镇债务如此之庞大,已超过实际偿还能力。 广东乡镇负债累累也并非沿海特有,中国各地都一样。2010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兆7174亿9100万元
:big_smile: :bad_smile: :cry: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08

回帖

96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3: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会步拉美日本后尘吗?
文 ◎ 王净文

“船之将沉,鼠先相弃”,从中共贪官硕鼠的外逃中,可预见中国经济大船将要沉没的先兆。(新纪元资料室)


中国经济究竟如何,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一叶知秋”?中共统计局把经济数据贴上机密封条时,人们看不到真实,于是有了真假难辨的各种说辞。不过西谚有云:“船之将沉,鼠先相弃”,从种种现象中也许人们能一窥真相。
富人移民 热钱撤离的缘由
2011年11月以来多家国际机构卖空中国股票,据中金公司估计,仅10月就有200亿美金的热钱流出中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马涛估算,过去10年中有近3000亿美元的热钱净流中国。在等待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热钱大多投到房地产、股市、地下钱庄、商品炒作中,而前期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收紧影响,令热钱失去获利空间,然而导致热钱撤离最关键原因是,他们预见到中国经济面临危机。早在几个月前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纷纷看衰中国经济,预计中国银行的坏帐率明后年将高达8~12%,2013年中期中国发生金融海啸的机会将高达60%。如果有人质疑这些“外国人”的判断不准确,我们不妨来看看大陆精英们的行动。
2011年4月谘询公司贝恩公布一项调查,2011年可投资资产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的中国公民人数将达到58.5万人,在这群最富裕的中国人中,接近一半的人考虑过投资移民,其中10%的人已经移民完毕。而招商银行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近60%接受调研的千万富翁有移民考虑,其中约 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
比富人投资移民更早的是大陆官员及家属的移民所导致的“裸官”盛行。有消息说,“131万中国县团级以上官员及其家属占有全民财富的80%。1996至 2003年外逃资金流入境外的中高级官员及其家属帐户有2.2万亿(兆)人民币。”据美国政府统计,中共部级以上官员(包含已退位)的儿子辈拥有美国绿卡或公民身份的占74.5%,孙辈则达到91%或以上,以致民众称:“现在中国是由一群美国人的爹妈来管理的,他们能为这个国家负责吗?”从这些硕鼠的外逃中,人们仿佛看到了中国经济大船将要沉没的先兆,因为这些官员和富人是最清楚中国经济实情的,他们无意中用脚代替嘴泄漏了秘密。
拉美模式的悲剧
巴西除了足球值得中国人学习外,其经济发展历程也值得品味。当中国人在闹文革的1968年至1974年,巴西军政府施行高税收和“强迫工业化”政策,使其每年GDP增长11.4%并持续了六年,被称为“巴西奇迹”,当时有人预言巴西将成为西半球巨人,可以在经济和政治上挑战美国。
不过这种“国进民退”政策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剧烈,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社会动荡。等外资被吓跑撤离后,只留下破旧的厂房和失业的人群。整个80年代巴西 GDP增长为零,被称作“丢失的十年”。1950年代巴西的人均GDP是台湾和南韩的两倍多,但现在不到其25%。城市到处都有贫民窟,巴西杀人案占人口比例是美国的五倍。
类似情况发生在阿根廷和墨西哥。2001年的经济危机令阿根廷人均年收入从8000美元一下跌到2000美元。2001年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都面临严重衰退,地区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4.1%降为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上年的2.5%降为-1%,这是在8年之内拉美经济第三次陷入衰退。
中国经济的拉美模式加剧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走过的路,很多地方也面临拉美模式加剧所带来的危机。比如拉美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然而2010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的贫富差距是世界第一,是全球平均贫富差距的100倍。-中国0.4% 的人口就掌握了70%的财富。美林集团称: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的富豪达到24万人,所掌握的财富相当于其余13亿中国人社会财富的总和。有人指出,中国经济基本被500个家庭所操控。
在中国这个“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世界加工厂”,跨国公司一端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另一端拥有销售管道,只将中间一段低增值、高污染的加工环节转移至中国,出口导向型和外资拉动型经济的结果是,中国的国民经济套牢在低端产业的陷阱中,出现了类似拉美的“GDP增长而本国经济并不发展”的怪象。当中国强行要求外资分享技术时,不少跨国企业选择了撤离。
有人这样概括在中国的外国投资商:他们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而对OEM这种贴牌生产,有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
除工业领域外,让人担心的还有外国超市的大举发展。流通管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谁掌握了流通管道,谁就掌握了工业命脉。据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调查,不同于香港的是,大陆对各种便利店、杂货店都收取15种税费,然而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国际超市,他们请得起会计师,能够合法避税,结果“超市越大,税费越低”,加上资金雄厚,大超市开张时只要价格稍微低一点,很快就把中国人开的小店淘汰掉。当外国超市形成区域性垄断后,“这些沃尔玛、家乐福一定开始剥削供应商跟制造业,长期占用货款不给你,用各种名义来克扣你的钱,包括进场费、摊位费、节庆费等,最后我们发现物美卖场它的六种小食品是锦绣大地批发市场的2.85倍。”
如今拉美约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由于掉入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贫民窟成了拉美城市化模式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类似的景象出现在北京小月河“大学生村落”、十余万蜗居的“蚁族”身上,同样为当今6.22亿中国城市人口敲响了警钟。
中国警惕步80年代日本后尘
除了“拉美危机”外,中国还面临“日本危机”。2009年底法国巴黎银行警告说:“中国逐渐进入类似198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时期的阶段”,詹姆斯-查诺斯干脆提出近乎于诅咒的指责称:“中国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查诺斯是第一个预见华尔街作假帐丑闻的人。
回顾日本1985至1995年走过的路程,“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一倍→下调银行借贷利率至历史最低点→流动性增加 →房地产和股价暴涨两倍→泡沫崩溃(1989年最后一天日经指数高达3万9千点,现在只剩下7千多点)→经济停滞不前的失落的十年”。
不难看出,中国也存在“房价暴涨、贷款激增、投资过剩”现象。中国目前政府负债有人说占GDP的20%或37%,加上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等公共机构的债务,中国公共负债已达GDP的150%,这与日本泡沫崩溃前的200%相差不远了。
郎咸平2011年10月在沈阳的秘密讲课中谈到,“当日本的楼市股市狂泻千里一直跌到1992年,就在这个历史的重大转折时刻,日本政府犯下了和我们中共政府一模一样的错误,竟然开了一个大凉,那就是我们的4万亿(兆),日本政府开的是136万亿日圆,从事着一模一样的“铁公机”的建设,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

日本楼市股市狂泻千里一直跌到1992年,日本政府开出136万亿日圆从事铁公机建设,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AFP)


他举例说,在东京经常看见三条平行的八车道高速公路开往同一个方向,大量公路建好之后没车跑。顺着公路一直开到海边,下车一看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卖纪念品的小商店等着你。不过中国的房地产也出现类似过程现象,比如鄂尔多斯新建城市没人居住,被称为“鬼城”,大陆经济学家谢国忠称“中国商品房空置率为 25~30%”。 回顾日本、拉美的教训,再看看中国的现实,怎不令人担忧呢?◇
:big_smile: :bad_smile: :cry: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08

回帖

96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经济政策和阻碍
文 ◎ 李梅

中国庞大的银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政府的附庸。(AFP)


根据中国当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经济持续十多年保持着高增长到过热、然后调控、再刺激到更高的增长这样一个令人目眩的运行轨道,结果是整个经济体不断膨胀,通货膨胀欲控不止。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为什么失灵呢?
大政府的观念从未放松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主导全国的经济。后来向市场经济转型,从银行体系到企业均出现了诸多改变,银行体系有了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企业界也是大小机构公司层出不穷。但不论经济运行中参与者的构成发生了如何令人诧异的变化,实则没有改变的是大政府仍然在继续主导全国的经济。过去计划经济下,大政府主导,经济极度贫穷,走到了官方形容的“崩溃的边缘”。
而今,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仍是大政府主导,只是经济不断膨胀,可以说膨胀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不同的是,过去只有中央政府在做经济计划,主导经济发展。现在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也在主导地方经济的增长;国务院下属部委坐大,也是经济增长的好推手。当这些能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机构都以各自的利益为重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比如中共中央政府财权大揽,94分税制改革,财权上收;后来又大搞大抓大企业,这可苦了地方政府。为增加地方收入,地方政府抢着上项目、卖地、推动房地产过热扩张等现象早已不是新闻;国务院部委利用公权力制定政策,图谋本部权利及本行业扩张。

今日中国市场经济仍是大政府主导,政令口号也深入常民生活。(AFP)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务院部委的利益博弈,导致多年来投资持续高增长,推动中国经济不断扩张膨胀,远超过中央政府确定的经济目标。
庞大的银行体系仍然是小银行
中国看似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相对于大政府主导经济而言,中国庞大的银行体系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视为政府的附庸。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就缺乏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比如,为了保护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人民币汇率不能随市场而动,央行被迫购进外币,外汇储备大增,已达3万多亿美元,同时相应投放天量基础货币,尽管人民银行在2003年开始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央行票据发行来对冲由于要稳定汇率而投放的货币,但至今仍有5万多亿人民币尚未回笼。
央行利率的制定也是围绕北京当局的要求转,保企业损大众,储蓄存款负利率不仅多年未改变,而且存款利率与通胀之差越来越大,按照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计算,目前负利率已超过3个百分点。
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贷款投向也是受政府的规画,比如产业政策所指挥。即便已经出现产能过剩,效益低下,坏帐风险高企,银行也得继续放贷。
在地方上,地方政府更像是当地经济发展的ECO。在当地的银行特别是地方银行在贷款投放上,不能无视地方政府开发建设、扩张经济的资金需求,地方融资平台更方便为当地政府所用,并且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政令不出中南海
在经济的不断扩张中,中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务院部委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的权势坐大,中央政府的权威渐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事实。
就房地产市场来说,楼市调控两年多,国务院三令五申,并没有撼动疯涨的房价。即使今年出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调控措施,一直到9月底全国各地的房价都维持在拉锯僵持状态,直到10月份以后,市场才开始真正看到房价下降的希望。但随即,上海市就推出新政,要求房价降幅超过20%,要重新备案。上海市此新政被广泛视为与中央调控房价唱反调的“限降令”。
2012拿什么拉动经济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期,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兆)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主要投向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由于是投资于铁公机,短期内立竿见影拉动经济增长,解决部分就业,但留下了长期产能过剩、银行贷款坏帐风险累积和高通胀的后遗症。尽管人民银行从2010年10月到今年7 月期间五次、小碎步象征性调高利率,今年前三季经济仍然过热、通胀持续攀高,就是此刺激计划的后遗症表现。
2009年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曾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得出口退税额在2010年高达7300亿。次贷危机之后,政府对大部分出口产品并没有相应降低出口退税率,维护了既得利益者的好处,出口也继续维持了高增长,外贸顺差继续增加。2012年,外部经济环境若无大改善,中国的出口增长何以为继?
在人民银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国内消费名义增长17%,扣除通胀因素,实质增加了11%。实际情况则是,由于食品的价格上涨很快——比如猪肉价格上涨超过40%,不难看出,消费增长中物价上涨的因素作用更大,而非内需有了真正的改善。
目前4万亿刺激计划已是强弩之末,并已遭遇高通胀。人民银行肩负稳定币值的重任,显然不愿意在2012年扭转货币政策方向,放松银根;而是可能更多的通过货币市场操作增加流动性。但最终利率政策的决定,仍是在中央政府。 有建议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进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2012年中国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显然会远小于2008年4万亿的刺激,但在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实情形下,各地将会如何落实,不得而知。◇
:big_smile: :bad_smile: :cry: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19: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