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北京政府多次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外界分析,中国房地产一向是中国的经济支柱,北京面临着艰难选择,不调控似乎“死路一条”,飙升的房价背后,是大量资金“抽离”实体经济;而持续的楼市调控又势必伤及正在下滑的中国经济,专家认为,如果调空过度,更容易陷入经济危机。
媒体:放松调控将“死路一条”
12月13日,中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人民网发表署名作者文章称,由于房地产价格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70个大中城市中,今年10月份价格同比下降的仅有2个。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中,多数城市的降幅不足1%。因此,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力度不能放松。
此前,中央政治局对2012年地产政策的最新定调是:“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暗示政策短期仍趋于以控制房价为主。
从高层官员众口一辞强调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到从行动上再三摁住地方政府蠢蠢欲动的松绑冲动,显示北京对房地产的调控不会轻易松手,限购等政策亦难以很快淡出。
对于房价,河北青年报称,放松调控将“死路一条”,中央的态度起决定性作用;是因为“要死也是银行比地产商先死”、“开发商绑架地方政府”、“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等言论频繁出现,对于楼市调控能否坚持下去,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开弓没有回头箭
路透社13日报导,从2003年以来,中国几乎每年都推出楼市调控之举,但效果相对有限,炒房团四处出没,令房价持续飙升。而在飙升的房价背后,房地产吸引资金“抽离”实体经济,进而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带来不利影响,地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在上。
中国本轮房地产调控,亦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宏观政策有关。当时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中国宏观政策发生180度逆转,不仅是财政货币政策的放松,更有一揽子刺激计划,令一度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站上新一波高峰,本轮房地产调控因此被迫出场。
中国房地产是经济支柱 怕涨又怕大跌
报导说,房价飙升,百姓自然怨声载道,威胁社会安定。但房价跌得快,杀伤力可能更大,因为这场房地产调控的成败已经不只是关乎行业自身,而且攸关明年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的宏观命题。在经济放缓的阵痛声中,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衰将左右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走向。
“可以说,最近十年来房地产的确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而房价下跌过多并不是中国政府调控的本意,调控的本意是维稳,是要刺破房地产的泡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玉宇说。
在中国,房地产这一角色显然尤为关键。瑞银(UBS)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甚至形容中国房地产行业是“全球经济中独一无二的重要行业”。
数据显示,2010年的房地产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直接比重逾12%。不过,房地产还影响到高达40~50个左右的关联产业,包括水泥、钢材等,还有就业。“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而言,房地产相关联的产业是200多个,在GDP中的位置至关重要。”一个华东地区的小型房地产商对路透表示。
下调存准不是“开闸放水”
央行12月初意外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让一些房地产业者看到了调控松绑的曙光。但业内人士及专家纷纷表示,银根稍有松动这并不意味着楼市的调控放松,也难以改变未来房价下降的趋势。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称,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放松,重点是只针对实体经济,并不是房地产融资政策的转折的信号。对整个房地产的融资政策,包括一些在供给需求调控方面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保障房有“保障”吗?
报导说,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推行保障房计划,但效果不如人意,这与资金不足以及分配制度不完善直接相关。当前中国政府重启保障房并“委以重任”,但制度的缺失仍令保障房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步履蹒跚。
保障房可分为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及公共租赁房四种。其中经济适用房以及限价房购买者可以拥有产权,但必须持有一定年限如五年后,补交土地收益等价款方可买卖,廉租房及公租房则只租不售。
治本之策:温水煮青蛙
无论是保障房,还是限购政策,都显示出此次房地产调控的“凶猛”一一路飙升的房价终于开始低下高昂的头。但同时,也埋下了隐忧。
“现在所用的调控都是行政手段,一旦退出将会怎样?”贺铿表示,中国要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就必须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包括尽快出台房产税,让投机者买得起房养不起房。
中国这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已经足足坚持了20个月,但行政限购令强压下的仍是旺盛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限购时间内,推进治本的制度改革?
郎咸平:房价降下来 中国完了!
然而,房价即便降下来,又会怎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近日表示:“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压楼价。许多人关心这种打压是否有效果。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要是打压成功了,房价降下来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那就是中国完了!” “中国的房地产业现在好比是一座火山,政府的打压即是试图把这个火山压住。如果强制压住了,熔岩不会自动消失,一定会从岩层中更为薄弱的环节漏出来,其后果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再次探底,甚至引发火山爆发,最后一个支柱产业画上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