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29|回复: 0

郑欣然:感念“天人合一”(2)

[复制链接]

8903

主题

1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42335
发表于 2012-3-18 06: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人感应

《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宋代张载在《西铭》中写到:“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天人相应,天人相通,正如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的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象天行动,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苍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上天对人君的告诫”。

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天人和谐。在皇、帝、王的时代,作为当时群民的首领是由掌握天道规律的深浅所决定的,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为皇、帝、王。由于掌握着天道规律,这些皇、帝、王能够与宇宙的能量场自由地感应、沟通、融合,真实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不仅能呼风唤雨,移山填海,甚至能调谐四时和阴阳,经纬天地,化生万物。所以,他们才被称为天皇、天帝、天王。

古时的人们也都站在道德的基点上为人处世,所以,人们对规律神机奥秘的洞察力和运用能力非是今天的人所能想像的,尤其是今天的中国人都被以中共灌输的进化论来看待古人,以为古人是蒙昧无知。其实,世代所留下的神话传说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历史的真实只是慢慢的越来越被道德水平日渐降低的后人们给变成了神话流传于后世了。

古人认为,坚守做人的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道德规范是“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人服从天命,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即“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

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人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天将降灾异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那么天谴就会自行消退。同时史料有记载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这种真实的事迹,充份证实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教化人心向善是解决天灾殃及的最根本办法,如《汉史》记载:汉元帝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了日蚀、地震等灾变,元帝深感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问以政治上的得失。担任“给事中”的匡衡按照儒家经典予以了答对,他说:“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为百姓祈福。应减宫室之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奸佞。公卿大夫要循礼恭让、好仁乐施、重义轻利,作民众的表率。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仁和之风。上行而下效,这样国家可以兴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匡衡针对时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们和百姓的拥护和赞赏,实施后果然社会风气好转,灾异不兴,国泰民安。

古人敬顺天意,遵行“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过探索推演宇宙、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使人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变化的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为绝不偏离正道,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古代设立了司星官、钦天监、卜官等,观象授时等,很多事情通过预测和占卜来预知吉凶祸福。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包括他们对今世的预言依然令世人震惊。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0 15: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