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学生来台第2学期,1名陆生在征文活动中感性表白“我上辈子应该是台湾人”。图为大陆学生在台参加研习营聆听学者演说。(中央社)
近几年来,随着两岸经贸、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两岸交流中的大陆学生对此“感受真切,深有体会”。
据中央社消息,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副教授杨景尧发起“大陆学生的台湾梦”征文活动,至今已收到逾50篇投稿。他们分享来到台湾后的学习生活、受民主的影响,青春爱情故事,更多人提及对台湾人情味的热爱,有人甚至认为自己的上辈子就是在台湾生活。
对两岸学习方式做比较
一名前往台湾嘉南药专交换的大陆学生写道,“他们(台湾)进行网路点名,学生要请假自行上网去填请假单,所以请假很好请,但是相对的考试成绩你就会危险。”
这名学生对两岸学习方式做了比较,认为在台湾学习过程是轻松的,因为台湾学生不会过分重视考试的成绩,不在乎结果,而较在乎过程。
他感叹,这是两岸的一大差别;“他们是那样的人性化,我们喜欢硬性规定,拿各种规定、各种学分、各种奖惩资格去威胁你。他们的老师是那样有爱,我们的老师是那样高高在上。”
将在台4个月喻为“四月天”
另外一名前往台南成功大学交换的大陆学生表示,曾去过上海、北京,以及美国东岸、西岸,看过高楼大厦、世界级金融中心,发现这些城市共同点是“拥有物欲薰心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她曾想,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应该也和香港、上海、纽约很相似吧?”
不过,前往台湾南部就读的她,踏入高雄国际机场时发现,没有气派华丽的装饰,却有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便利服务,“有着一份对台湾民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前往高雄市区逛街时,发现可爱的小商铺栉比鳞次,虽然不是很华美,却感觉商家用心、很有特色。
这名学生感叹,生命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填充,并不需要太多时尚、大牌、名表、跑车,需要的只是一份简单温暖与爱;她引用林徽音知名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下“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这最符合在台湾求学的心境。
对法轮功广告啧啧称奇
北京女孩张昊在来台湾四个半月游学加旅游,最近出版新书“请问么零么在哪里”。张昊来自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所,因“交流生”身份,来到台湾世新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就读。除了念书,她还跟着台湾的同学们四处玩耍,认识更多新朋友,而这四个半月让她深深感受与体验到宝岛的风光以及满满的人情味,她在书中写道,“有台湾朋友自嘲,台湾只剩人情味;其实我想告诉他,他不知道,这人情味有多么宝贵与美好!”
文中还谈到她逛了台北的一○一、 西门町、龙山寺、指南宫……,也跑去南台湾旅行。游历了台东、恒春、小琉球、兰屿、绿岛……;很羡慕四边环海的环境,听了垦丁的“春浪”演唱会;在入境台湾时犹豫着要走“外国人士入口”还是“本国人士入口”;觉得台湾女生的声音超“嗲” 超迷人!终于听出了“港腔”和“台腔”的差别;对于路上的法轮功广告啧啧称奇……
对台湾了解愈多喜欢就愈多
一名交换生写下,来台短短几个月,关注的议题多元,“从一代女皇到夜市人生,莒光园地到霹雳布袋戏,二二八到美丽岛,雾社事件到千岛湖事件,镇澜宫到延寿宫,马偕到陈树菊,邓雨贤到胡德夫,杨丽花到赖声川,柏杨到吴浊流,蒋渭水到傅斯年,蒋方良到周美青,王永庆到张荣发,谭信民到曾雅妮”。
这名陆生形容,对台湾了解愈多,喜欢就是愈多;愈是喜欢,愈有无穷的动力去了解她。
盼两岸透过教育交流找到交集
不过,也有陆生写下“台湾不是我的家”,有人称自己是“白老鼠过海”,写下赴台求学杂感。此外,有学生大胆写下评论大陆著名异议艺术家艾未未作品的文章。
杨景尧表示,盼两岸透过高等教育的交流,在历史上找到交集。相关征文将集结成册,由中华文化基金会赞助出版;未来也可能与大陆出版社合作,推出简体字版本。 |
|